安徽省芜湖市2015届髙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①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 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 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 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及物”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 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 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②说起“及物”,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 形态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 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 意汰除社会层面的“非”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 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 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鉻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不及物”诗歌 的诸多弊端,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则格外关注“此在”,表现日常 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及物”。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及物”路线,但 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 新的超越性品质。 ③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及物”对象选 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 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 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 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 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 ④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 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 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 ⑤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及 物”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 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 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 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 ⑥遗憾的是,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及物”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 界限,做到“日常”化同时“审美”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 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啰嗦,“及物”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但主要还得依 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及物”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 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
安徽省芜湖市 2015 届高三 5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共五大题,21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①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 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 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 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及物”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 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 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②说起“及物”,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 形态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 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 意汰除社会层面的“非”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 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 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臵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不及物”诗歌 的诸多弊端,20 世纪 90 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则格外关注“此在”,表现日常 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及物”。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及物”路线,但 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 新的超越性品质。 ③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及物”对象选 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 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 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 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 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 ④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 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 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 ⑤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及 物”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 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 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 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 ⑥遗憾的是,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及物”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 界限,做到“日常”化同时“审美”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 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啰嗦,“及物”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但主要还得依 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及物”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 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
和范围内“及物”,应以什么方式“及物”,“及物”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 (摘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3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文中“及物”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及物”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 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及物”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及物”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 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 D.“及物”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 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 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是“不及物”诗歌。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査、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在做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 比对,找出不同。细心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及物”策 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阐述“及物”的坎坷来路,从“意识形态”写作,到“纯诗”写作,再 到“及物”诗歌。诗人们在“及物”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③④⑤段分别阐释了“及物”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 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⑥段指岀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 2.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解析】③④⑤三段是并列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 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 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 的“合力”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只有进一步清楚了“及物”的前提、范围和“及物”的方式,以及“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的问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 综合)
和范围内“及物”,应以什么方式“及物”,“及物”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 (摘自 2015 年 4 月 13 日《光明日报》第 13 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文中“及物”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及物”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 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及物”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及物”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 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 D.“及物”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 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 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是“不及物”诗歌。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查、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在做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 比对,找出不同。细心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及物”策 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阐述“及物”的坎坷来路,从“意识形态”写作,到“纯诗”写作,再 到“及物”诗歌。诗人们在“及物”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③④⑤段分别阐释了“及物”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 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⑥段指出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 2.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解析】③④⑤三段是并列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 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 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 的“合力”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只有进一步清楚了“及物”的前提、范围和“及物”的方式,以及“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的问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 3.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 C 级(分析 综合)
【解析】A项,“都”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项,原 文不是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 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 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 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 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 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 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 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 正調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 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 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 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 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 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 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 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 “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 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解析】就:靠近,跟随
【解析】A 项,“都”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 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 项,原 文不是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 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 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 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 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 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 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 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 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 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 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 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 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 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 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 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 “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 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 )(3 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 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就:靠近,跟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 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 《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硏。他既注重硏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 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 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 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6.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 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 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 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 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2)“ 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 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 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 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 能获得其全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 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 表转折,却。C 项,均为音节助词。D 项,副词,才;连词,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 《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 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 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 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6.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 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 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 分)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 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 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 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 知”“辄”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2)“二”“明”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3)“无以”“非常”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 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 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 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 能获得其全部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 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 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 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 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 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岀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 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晩翻卷检阅, 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 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 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 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 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 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 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 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 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 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 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 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 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 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 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 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 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 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 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 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 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8~9题。(8分)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分)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 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 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 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 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 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 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 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 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 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 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 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 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 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 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 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 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 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 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 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 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 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 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 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 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 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 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 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 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 8~9 题。(8 分)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 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 分)
8.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借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来表现歌声的奇绝:想 象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耳闻听山岩下的歌声,侧面描 写歌声给人的震撼之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 赏评价)。 【解析】第二句,“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比喻兼夸张;第三四句大 意是“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运用夸张的修辞,想象的手法,而蛟龙、山猿的反应也从侧面描写了歌声。 9.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中的诗人形象。(4分) 9.诗人夜宿黄山,明月下,在碧溪畔的松林间抚琴:寻访隐者,提盘沽酒,霜 栗当饭;闻歌忘愁、杯酒释怀。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志趣髙雅、豁达超脱 的诗人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鉴赏诗人形象,要从诗句中捕捉诗人的行为,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 中蕴含的形象特征 10.补写出下列名籍名句中曲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锦瑟无端五十弦,① ③_。④_,⑤。⑥,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乙:①,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③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⑤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故事,道出了蜀道的由来, 让奇险的蜀道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10.甲:(1)一弦一柱思华年(2)庄生晓梦迷蝴蝶(3)望帝春心托杜鹃(4) 沧海月明珠有泪(5)蓝田日暖玉生烟(6)此情可待成追忆 乙:(1)学而不思则罔(2)哀民生之多艰(3)长河落日圆(4)赢得生前 身后名(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考査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 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此题要注意“弦”“沧”“罔”“身”“摧”等字的书 写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8.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借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来表现歌声的奇绝;想 象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耳闻听山岩下的歌声,侧面描 写歌声给人的震撼之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鉴 赏评价)。 【解析】第二句,“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比喻兼夸张;第三四句大 意是“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运用夸张的修辞,想象的手法,而蛟龙、山猿的反应也从侧面描写了歌声。 9.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中的诗人形象。(4 分) 9.诗人夜宿黄山,明月下,在碧溪畔的松林间抚琴;寻访隐者,提盘沽酒,霜 栗当饭;闻歌忘愁、杯酒释怀。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 的诗人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解析】鉴赏诗人形象,要从诗句中捕捉诗人的行为,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 中蕴含的形象特征。 10.补写出下列名籍名句中曲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锦瑟无端五十弦,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乙:①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③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⑤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故事,道出了蜀道的由来, 让奇险的蜀道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10.甲:(1)一弦一柱思华年 (2)庄生晓梦迷蝴蝶(3)望帝春心托杜鹃 (4) 沧海月明珠有泪(5)蓝田日暖玉生烟 (6)此情可待成追忆 乙:(1)学而不思则罔 (2)哀民生之多艰 (3)长河落日圆 (4)赢得生前 身后名 (5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识记)。 【解析】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 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此题要注意“弦”“沧”“罔”“身”“摧”等字的书 写。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余响 王芸 车,仿佛嵌在三条并行的巨蟒中。蟒身在缓慢地、没有规律地向前蠕动着,时停 时歇,将时间抻成难熬的长度 我们已经被堵在江西遂川通往广东的高速路上一个多小时了,这是乙未年正月十 一的午后。雨意充盈着每一朵云。天空灰白,映衬着远山的轮廓线,单调乏味。 此时,若从高空俯拍,这绵延在中国南方近乎凝滞的长流,想来是非常壮观的。 多年城镇化的进程,让无数人离开村庄入驻城市。回家不再是一个日常的词汇。 家成了树上分离的枝丫。只有在传统节日春节,回家才成为一个浓墨重彩的词, 个意义指向明确的词。在宽宽窄窄的髙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奔 波着回家的人们。他们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拖家带口,沿着枝丫回归他们的根 老家。几天之后,他们再一次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拖家带口,奔向自己在 城市搭建的另一个家。 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年的余响。说实在的,城市的年抵不上老家的年。可老家的 年,也已抵不上记忆中的年。那一份红红火火的喧腾,货真价实的喧腾,被鞭炮 声充盈和覆盖的喧腾,正走在消逝的路途上。我不知道,那些撵着烟尘奔回老家 的人们,有多少是因为舍不得这份喧腾,念想这份喧腾。 我们此行不是回家,而是去追赶这份正在消逝的喧腾,摁进自己的记忆,或者也 输送进别人的记忆 次夜,踏着暮色,我们走进江西于都银坑村。在这个以萧姓人家为主的村落,还 保留着正月里跳甑笊舞的习俗。自正月初六开始,每夜在一个屋场跳一场甑笊舞, 直到九个屋场轮完。这一夜,轮到了上营和下营。 我们到时,红烛和高香己在屋场的空地上点燃,五座神像并排安坐在烛火之后 神态安详。腊月和正月也是他们一年一度的节日,其余的日子他们被封存在祠堂 的阁楼或龛笼中,抱持着他们的神秘与神圣,不问这村庄里的纷纷扰扰,也不惊 动村人的日常吐纳。只不知,年复一年在此时被迎出供奉的他们,可洞悉了村庄 那无可挽回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城市生活,留在故园的老人与越来越 少的孩子,还有那些无法挪动的古老的树木和房屋,支撑起一个村庄,日见寥落。 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他们早早地就聚在了空地上、烛火边,追逐,嬉戏, 佯舞着道具四处游逛,将一场在老辈人眼里敬神娱神的神圣仪式,视作一场难得 的游戏。他们有的刚刚随父母回到老家,几天后又将离开。这一场甑笊舞的余响 不知会否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今年上营牵头的是一位萧姓青年,从南方打工回来,尚未婚娶。当其他人家都沉 默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从小与村里跳甑笊舞的萧老师傅学的招式,他不想遗失 在飞速流逝的岁月中。在能坚持一年的时候,就坚持下去,哪怕自身力量微渺 萧老师傅斜背着一个土布包袱到场,八十多岁的身子骨,精瘦却硬朗。关于甑笊 舞,他是一众后辈的师傅。自古而来的那一脉线索,随着诸多老人的离世,都牵 系于他一身了。整场仪式中那些微小而琐碎的程式、规矩、细节,一一由他框定 和传授。而今,还有萧姓青年们热心于这一传承,他们将成为今夜舞蹈的核心力 量。而那些在烛火边雀跃欢跳的孩子中,还有如他们一样的热心传承者吗? 我望着兴头十足敲响鼓点的萧老师傅,猜度着他平日里的模样,会否也这般神采 飞扬?今夜这场狂欢无疑是奢侈的,对一座清寂的村庄而言,对这个平凡度日的 村人而言
余 响 王 芸 车,仿佛嵌在三条并行的巨蟒中。蟒身在缓慢地、没有规律地向前蠕动着,时停 时歇,将时间抻成难熬的长度。 我们已经被堵在江西遂川通往广东的高速路上一个多小时了,这是乙未年正月十 一的午后。雨意充盈着每一朵云。天空灰白,映衬着远山的轮廓线,单调乏味。 此时,若从高空俯拍,这绵延在中国南方近乎凝滞的长流,想来是非常壮观的。 多年城镇化的进程,让无数人离开村庄入驻城市。回家不再是一个日常的词汇。 家成了树上分离的枝丫。只有在传统节日春节,回家才成为一个浓墨重彩的词, 一个意义指向明确的词。在宽宽窄窄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奔 波着回家的人们。他们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拖家带口,沿着枝丫回归他们的根 ——老家。几天之后,他们再一次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拖家带口,奔向自己在 城市搭建的另一个家。 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年的余响。 说实在的,城市的年抵不上老家的年。可老家的 年,也已抵不上记忆中的年。那一份红红火火的喧腾,货真价实的喧腾,被鞭炮 声充盈和覆盖的喧腾,正走在消逝的路途上。我不知道,那些撵着烟尘奔回老家 的人们,有多少是因为舍不得这份喧腾,念想这份喧腾。 我们此行不是回家,而是去追赶这份正在消逝的喧腾,摁进自己的记忆,或者也 输送进别人的记忆。 次夜,踏着暮色,我们走进江西于都银坑村。在这个以萧姓人家为主的村落,还 保留着正月里跳甑笊舞的习俗。自正月初六开始,每夜在一个屋场跳一场甑笊舞, 直到九个屋场轮完。这一夜,轮到了上营和下营。 我们到时,红烛和高香已在屋场的空地上点燃,五座神像并排安坐在烛火之后, 神态安详。腊月和正月也是他们一年一度的节日,其余的日子他们被封存在祠堂 的阁楼或龛笼中,抱持着他们的神秘与神圣,不问这村庄里的纷纷扰扰,也不惊 动村人的日常吐纳。只不知,年复一年在此时被迎出供奉的他们,可洞悉了村庄 那无可挽回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城市生活,留在故园的老人与越来越 少的孩子,还有那些无法挪动的古老的树木和房屋,支撑起一个村庄,日见寥落。 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他们早早地就聚在了空地上、烛火边,追逐,嬉戏, 佯舞着道具四处游逛,将一场在老辈人眼里敬神娱神的神圣仪式,视作一场难得 的游戏。他们有的刚刚随父母回到老家,几天后又将离开。这一场甑笊舞的余响, 不知会否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今年上营牵头的是一位萧姓青年,从南方打工回来,尚未婚娶。当其他人家都沉 默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从小与村里跳甑笊舞的萧老师傅学的招式,他不想遗失 在飞速流逝的岁月中。在能坚持一年的时候,就坚持下去,哪怕自身力量微渺。 萧老师傅斜背着一个土布包袱到场,八十多岁的身子骨,精瘦却硬朗。关于甑笊 舞,他是一众后辈的师傅。自古而来的那一脉线索,随着诸多老人的离世,都牵 系于他一身了。整场仪式中那些微小而琐碎的程式、规矩、细节,一一由他框定 和传授。而今,还有萧姓青年们热心于这一传承,他们将成为今夜舞蹈的核心力 量。而那些在烛火边雀跃欢跳的孩子中,还有如他们一样的热心传承者吗? 我望着兴头十足敲响鼓点的萧老师傅,猜度着他平日里的模样,会否也这般神采 飞扬?今夜这场狂欢无疑是奢侈的,对一座清寂的村庄而言,对这个平凡度日的 村人而言
燃香,喝酒,唱船歌。几位老人在萧老师傅的带领下,对着一本纸页泛黄的唱本, 用方言吟唱起了船歌,一人唱问,众人唱和。烛火前,不时有女人带着孩子、供 享的食物,点燃高香和红烛,低首合目。在她们微微翕动的唇齿间,含着她们诉 说给诸神的心愿。那些心愿微小琐碎,却涵盖了她们和家人全部的生活、全部的 热望。一旁,孩子们顾自玩着他们的把戏。年轻人在一旁准备舞蹈的道具和服装。 整个屋场,像那一蓬蓬被暗夜映衬的烛火,缭乱而炽烈。 待老人们唱完一段,鞭炮声炸响。随后,锣鼓声起,年轻人手持竹制的甑笊,在 空地中间围成一圈,边击打甑笊边划动舞步,呈逆时针方向跳起来。甑笊发出清 脆的撞击声,伴随着舞者的吆喝声,整个屋场似有一股风在回旋,在奔腾。在场 边观看的村人中不乏年轻的面孔,先前被锁闭的表情此时也松敞开来,仿佛被场 内的节奏带动,被缭乱的烛火映亮,沉浸在酣畅欢腾的舞蹈中 我调转目光,望向身后,那一排顶着红色绸布的神像,依然安详地注视着沸腾的 人群。他们的“视线”,被众多的围观者挡住了。他们金色的脸庞,被烛火映照 出清晰的轮廓。 这场狂欢般的舞蹈会持续到深夜。唱一段,舞一段,直到唱完全本船歌。在每 环节相接处,都有鞭炮声炸响,为村庄铺一地红屑,散一天硝烟。我们就踏着这 红屑,闻着这硝烟,听着这烈响,离开了银坑村。 没走几步,即落入乡村浓稠的夜色中,唯耳边传来鞭炮的余响,渐远。 (摘自2015年04月22日《人民日报》24版,有删改) (注:甑笊舞,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银坑镇银坑村的汉族舞蹈,人们手舞“甑 笊”,又唱又跳,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也叫“敬神”,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11.文中围绕“甑笊舞”写了孩子们、萧姓青年和萧老师傅,他们在仪式中的角 色、对仪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6分) 11.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把仪式视作一场难得的游戏;萧姓青年,热心的 传承者,全力坚持,不想让其遗失;萧老师傅,是仪式的框定和传授者,热情虔 诚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是C级(分析综 合) 【解析】原文中有“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在能坚持一年的时候,就坚持 下去,哪怕自身力量微渺”“由他框定和传授”等,在此基础上整合即可。 12.文章第⑧和⑩段两次写到神像,有什么用意?(6分) 12.结构上相互照应;用神像始终如一的安详与村庄的改变构成对比,反衬出现 代乡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写神像平日被封存,只在仪式上才被迎出供奉,“视 线”也被沸腾的人群挡住,表现出“甑笊舞”所代表的敬神的内涵在人们心中逐 渐淡化。 【命题立意】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是C级(分 析综合)。 【解析】此题要从结构上与内容上分别作答。结构上是前后照应,内容上有对比 的作用,也有表达“敬神”的仪式在逐渐淡化的意思。 13.简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整个屋场,像那一蓬蓬被暗夜映衬的烛火,缭乱而炽烈
燃香,喝酒,唱船歌。几位老人在萧老师傅的带领下,对着一本纸页泛黄的唱本, 用方言吟唱起了船歌,一人唱问,众人唱和。烛火前,不时有女人带着孩子、供 享的食物,点燃高香和红烛,低首合目。在她们微微翕动的唇齿间,含着她们诉 说给诸神的心愿。那些心愿微小琐碎,却涵盖了她们和家人全部的生活、全部的 热望。一旁,孩子们顾自玩着他们的把戏。年轻人在一旁准备舞蹈的道具和服装。 整个屋场,像那一蓬蓬被暗夜映衬的烛火,缭乱而炽烈。 待老人们唱完一段,鞭炮声炸响。随后,锣鼓声起,年轻人手持竹制的甑笊,在 空地中间围成一圈,边击打甑笊边划动舞步,呈逆时针方向跳起来。甑笊发出清 脆的撞击声,伴随着舞者的吆喝声,整个屋场似有一股风在回旋,在奔腾。在场 边观看的村人中不乏年轻的面孔,先前被锁闭的表情此时也松敞开来,仿佛被场 内的节奏带动,被缭乱的烛火映亮,沉浸在酣畅欢腾的舞蹈中。 我调转目光,望向身后,那一排顶着红色绸布的神像,依然安详地注视着沸腾的 人群。他们的“视线”,被众多的围观者挡住了。他们金色的脸庞,被烛火映照 出清晰的轮廓。 这场狂欢般的舞蹈会持续到深夜。唱一段,舞一段,直到唱完全本船歌。在每一 环节相接处,都有鞭炮声炸响,为村庄铺一地红屑,散一天硝烟。我们就踏着这 红屑,闻着这硝烟,听着这烈响,离开了银坑村。 没走几步,即落入乡村浓稠的夜色中,唯耳边传来鞭炮的余响,渐远。 (摘自 2015 年 04 月 22 日《人民日报》24 版,有删改) (注:甑笊舞,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银坑镇银坑村的汉族舞蹈,人们手舞“甑 笊”,又唱又跳,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也叫“敬神”,迄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 11.文中围绕“甑笊舞”写了孩子们、萧姓青年和萧老师傅,他们在仪式中的角 色、对仪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6 分) 11.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把仪式视作一场难得的游戏;萧姓青年,热心的 传承者,全力坚持,不想让其遗失;萧老师傅,是仪式的框定和传授者,热情虔 诚。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是 C 级(分析综 合)。 【解析】原文中有“孩子们是最雀跃的参与者”“在能坚持一年的时候,就坚持 下去,哪怕自身力量微渺”“由他框定和传授”等,在此基础上整合即可。 12.文章第⑧和⑮段两次写到神像,有什么用意?(6 分) 12.结构上相互照应;用神像始终如一的安详与村庄的改变构成对比,反衬出现 代乡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写神像平日被封存,只在仪式上才被迎出供奉,“视 线”也被沸腾的人群挡住,表现出“甑笊舞”所代表的敬神的内涵在人们心中逐 渐淡化。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是 C 级(分 析综合)。 【解析】此题要从结构上与内容上分别作答。结构上是前后照应,内容上有对比 的作用,也有表达“敬神”的仪式在逐渐淡化的意思。 13.简析第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整个屋场,像那一蓬蓬被暗夜映衬的烛火,缭乱而炽烈
1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屋场比作烛火,“一蓬蓬”“缭乱”描绘岀燃香、 喝酒、唱船歌时热闹而又杂乱的场面,“炽烈”表达了老人们对仪式的虔诚和村 民对生活的热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 赏评价) 【解析】这是场面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由于其他修辞或描写的手法再也找不 到,那就从句子中的词语出发,联系上下文,挖掘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14.文章以“余响”为题,并说“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年的余响”,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对“余响”内涵的理解。(8分) 14.文中的“余响”指的是正在消逝的、记忆中老家过年时的红红火火、货真价 实、被鞭炮声充盈和覆盖的喧腾。节前返乡,节后返城,“余响”写出了城镇化 进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像甑笊舞这样的民间技艺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飞速流逝的岁月中逐渐遗失;以甑笊舞为代表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的内 涵逐渐淡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渐行渐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重在探究文 章题目,能力层次为F级(探究) 【解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总领全篇内容,设置悬念,反 映主题,一语双关、串联全文(线索)等。此题更多的表现在反映主旨上,因为 “余响”一词在这里是多义的,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吻合。它既指春节的“余 味”,也指民间技艺的“余音”,从大的方面说,那就是传统文明的远去,只剩 下“余响”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瞭望/镣铐执拗/拗不过嗔怪/瞠目结舌 B.箴言/缄默古刹/一刹那龃龉/踽踽独行 C.梗概/粳米冠军/冠心痛炽热/炙手可热 D.甄别/堙没蛮横/发横财打烊/快怏不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识记)。 【解析】A项,1iao,ni,chen/ cheng;B项,zhen/jian,cha,jy:C 项,geng/jng,guan/guin,chi/zhi;D项,zhen/yan,heng,ydng。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寒暄通牒舶来品各行其是平心而论 B.赝品蛊惑一柱香关怀备至礼上往来 C.蹉跎欠收大拇指真知卓见黄粱差梦 D.针贬脉搏吓马戚唇枪舌剑文过饰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 (识记) 【解析】B项,一炷香,礼尚往来;C项,歉收,真知灼见:D项,针砭,下马
1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屋场比作烛火,“一蓬蓬”“缭乱”描绘出燃香、 喝酒、唱船歌时热闹而又杂乱的场面,“炽烈”表达了老人们对仪式的虔诚和村 民对生活的热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 赏评价)。 【解析】这是场面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由于其他修辞或描写的手法再也找不 到,那就从句子中的词语出发,联系上下文,挖掘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14.文章以“余响”为题,并说“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年的余响”,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对“余响”内涵的理解。(8 分) 14.文中的“余响”指的是正在消逝的、记忆中老家过年时的红红火火、货真价 实、被鞭炮声充盈和覆盖的喧腾。节前返乡,节后返城,“余响”写出了城镇化 进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像甑笊舞这样的民间技艺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飞速流逝的岁月中逐渐遗失;以甑笊舞为代表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的内 涵逐渐淡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渐行渐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重在探究文 章题目,能力层次为 F 级(探究)。 【解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总领全篇内容,设置悬念,反 映主题,一语双关、串联全文(线索)等。此题更多的表现在反映主旨上,因为 “余响”一词在这里是多义的,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吻合。它既指春节的“余 味”,也指民间技艺的“余音”,从大的方面说,那就是传统文明的远去,只剩 下“余响”。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瞭望/镣铐 执拗/拗不过 嗔怪/瞠目结舌 B.箴言/缄默 古刹/一刹那 龃龉/踽踽独行 C.梗概/粳米 冠军/冠心痛 炽热/炙手可热 D.甄别/堙没 蛮横/发横财 打烊/快怏不乐 1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识记)。 【解析】A 项,liào,niù,chēn/chēng;B 项,zhēn/jiān,chà,jǔ yǔ;C 项,gěng/jīng,guàn/ guān,chì/zhì;D 项,zhēn/yān,hèng,yàng。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 A.寒暄 通牒 舶来品 各行其是 平心而论 B.赝品 蛊惑 一柱香 关怀备至 礼上往来 C.蹉跎 欠收 大拇指 真知卓见 黄粱差梦 D.针贬 脉搏 吓马戚 唇枪舌剑 文过饰非 16.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识记)。 【解析】B 项,一炷香,礼尚往来;C 项,歉收,真知灼见;D 项,针砭,下马 威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他一生钟爱文艺创作,现在虽然已是垂髫之年,但仍然不服老,笔耕不辍, 单就其创作的作品数量来说,甚至超过了他中青年时期 B.《全景》杂志报道,中美洲各国决定利用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首 先争取旅游一体化,从而推进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 C.作为一名军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应时时想着“执干戈以卫社稷”,永 远谨记:虎气血性是军人的图腾,文恬武嬉是胜战的克星。 D.该公司曾蝉联年度销售冠军,而今失去了冠军宝座,虽然最近一个月的销售 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即便它能反戈一击,也不再是市场的旗帜了。 17.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 应用) 【解析】A项,垂髫:指童年或儿童。B项,应为“进而”。C项,文恬武嬉: 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系国 事。D项,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18.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①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遍不广,主要以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为 主,缺少深层次阅读。②由于阅读时间少,使得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 功利化的倾向。③他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需要什么就看什么、考什 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只看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④专家表示,完全的功利化 阅读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增加,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 “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18.①删去“主要”或改“以”为“有”,并去掉“为主”。②删去“由于”或 使得”。③“考什么就看什么”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④将“增加”改为“提 高/提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也考及标点的正确使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①句式杂糅;②误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③顿号的使用使得上下句的 语意层次不清;④搭配不当。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须要对这些经典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并且站在 当代角度进行解读。②而经典作品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成为塑 造社会共识的基础③阅读经典,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④单纯的个性化阅读 可能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⑤重提阅读经典,看似老生常谈,却有极强的 现实意义。 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 为官者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学者感受管理文 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经典作品就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其次,经典作品超越时 空,具有永恒的时效性。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项羽始终不妥协于现实, 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迫 问,在任何一个时代部有研究价值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正确排序。(只填写序号)(4分)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不 超过20个字。(2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句是( )(3 分) A.他一生钟爱文艺创作,现在虽然已是垂髫之年,但仍然不服老,笔耕不辍, 单就其创作的作品数量来说,甚至超过了他中青年时期。 B.《全景》杂志报道,中美洲各国决定利用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首 先争取旅游一体化,从而推进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 C.作为一名军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应时时想着“执干戈以卫社稷”,永 远谨记:虎气血性是军人的图腾,文恬武嬉是胜战的克星。 D.该公司曾蝉联年度销售冠军,而今失去了冠军宝座,虽然最近一个月的销售 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即便它能反戈一击,也不再是市场的旗帜了。 17.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 应用)。 【解析】A 项,垂髫:指童年或儿童。B 项,应为“进而”。C 项,文恬武嬉: 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系国 事。D 项,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18.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 分) ①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遍不广,主要以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为 主,缺少深层次阅读。②由于阅读时间少,使得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 功利化的倾向。③他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需要什么就看什么、考什 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只看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④专家表示,完全的功利化 阅读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增加,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 “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18.①删去“主要”或改“以”为“有”,并去掉“为主”。②删去“由于”或 “使得”。③“考什么就看什么”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④将“增加”改为“提 高/提升”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也考及标点的正确使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①句式杂糅;②误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③顿号的使用使得上下句的 语意层次不清;④搭配不当。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须要对这些经典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并且站在 当代角度进行解读。②而经典作品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成为塑 造社会共识的基础③阅读经典,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④单纯的个性化阅读, 可能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⑤重提阅读经典,看似老生常谈,却有极强的 现实意义。 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 , 。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 为官者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学者感受管理文 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经典作品就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其次,经典作品超越时 空,具有永恒的时效性。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项羽始终不妥协于现实, 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迫 问,在任何一个时代部有研究价值。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正确排序。(只填写序号)(4 分)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不 超过 20 个字。(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