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2009.3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栈道/饯行角楼/角力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米B.恪守/骨骼露骨/露脸殊途同归/自出机杼 C.室息/桎梏风靡/奢靡前仆后继/物阜民丰 D.市侩/荟萃畜牧/耕畜炙手可热/栉风沐雨 【字音识记/恪ke,骼ge;露骨1,露脸lωu:殊sh,杼zh。A.栈zhan,饯jan:B角 楼jiao,角力je;呱、沽g。C.窒、桎zh:风靡m,奢靡m:仆p,阜珀。D.侩 kudi,荟hui:畜牧x,耕畜chu;炙、栉zh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 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秘的学者不绝如缕。 B.2007年,江苏队一举夺得了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亚军,2008年,他们在主力门将受伤 缺赛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又再次卫冕 C.惠普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黑白打印机市场中稳执牛耳,赢得市场66.9%的份额,是因为 他们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完善销售体系。 D.日前,在广州上演的大型音诗画晚会《永远的春天》,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 验,每当节目结束,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词语使用/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 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A.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 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能用来形容人往来不断。B.卫冕:指竞赛中保住 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不能用于“保住亚军称号”。D.如雷贯耳:像雷声穿透耳朵,一般形容
2009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2009.3 本试卷共 10 页,24 小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栈 、 道/饯 、 行 角 、 楼/角 、 力 呱 、 呱坠地/沽 、 名钓誉 *B.恪 、 守/骨骼 、 露 、 骨/露 、 脸 殊 、 途同归/自出机杼 、 C.窒 、 息/桎 、 梏 风靡 、 /奢靡 、 前仆 、 后继/物阜 、 民丰 D.市侩 、 /荟 、 萃 畜 、 牧/耕畜 、 炙 、 手可热/栉 、 风沐雨 【字音识记/恪 kè,骼 gé;露骨 lù,露脸 lòu;殊 shū ,杼 zhù。A.栈 zhàn,饯 jiàn;B 角 楼 jiǎ o,角力 jué;呱、沽 gū 。C.窒、桎 zhì;风靡 mǐ ,奢靡 mí;仆 pū ,阜 fù。D.侩 kuài,荟 huì;畜牧 xù,耕畜 chù;炙、栉 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 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秘的学者不绝如缕 、、、、 。 B.2007 年,江苏队一举夺得了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亚军,2008 年,他们在主力门将受伤 缺赛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又再次卫冕 、、 。 *C.惠普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黑白打印机市场中稳执牛耳 、、、 ,赢得市场 66.9%的份额,是因为 他们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完善销售体系。 D.日前,在广州上演的大型音诗画晚会《永远的春天》,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 验,每当节目结束,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 、、、、 的掌声。 【词语使用/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 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A.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 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能用来形容人往来不断。B.卫冕:指竞赛中保住 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不能用于“保住亚军称号”。D.如雷贯耳:像雷声穿透耳朵,一般形容
人的名声非常大。用来形容掌声不合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 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 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凇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 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病句辨析/A.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搭配不当, “丰富”不能修饰“介绍”,可改为“全面”。C.成分残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缺介 宾结构中的介词“以”,应在“实现”之前加“以”。】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 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 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 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②④⑥⑤C.③①④②⑤⑥*.③①④②⑥⑤ 【语言连贯/本文段分两层论述“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③ 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 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 表明……”。】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 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 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 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
人的名声非常大。用来形容掌声不合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 4500 种以上,其中《王蒙 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 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 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病句辨析/A.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搭配不当, “丰富”不能修饰“介绍”,可改为“全面”。C.成分残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缺介 宾结构中的介词“以”,应在“实现”之前加“以”。】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 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 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 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语言连贯/本文段分两层论述“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③ 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 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 表明……”。】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 、 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 、 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 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 治 、 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 、 ,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 破其 、 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
椒极。有土垤魂礓,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黪 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 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 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 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 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 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煮始頵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 得而得之基艰具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寂之思也鸣呼岂独寻山也截!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 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刽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 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 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 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 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 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 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 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 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 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 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 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 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 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 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 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 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 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 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 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
椒 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 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 、 南,益露奇 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 、 剑州大剑、小剑 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 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 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 、 其言,欲问道往游, 而云之飞浮浮,风之 、 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 、 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 困惫而 、 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 、 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 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 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刽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 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 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 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 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 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 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 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 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 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 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 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 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 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 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 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 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 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 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 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
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 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 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 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 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 山寻胜才有的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体会 【文言实词/A.距离。B.淮备、备办。D.知道,懂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②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②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②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文言虚词/那,都指代虞山,指示代词。(A.到,往,动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C.向 介词/用,介词。D.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信息筛选①为舟行所见。③是传说。⑥是山僧的介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 騙,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 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 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
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 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 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 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 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 山寻胜才有的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山去 、 吴城才百里 离开 B.余已治 、 筇屐,不能阻 治理 *C.山脉怒坼 、 ,赭石纵横 裂开 D.余识 、 其言,欲问道往游 体会 【文言实词/A.距离。B.准备、备办。D.知道,懂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辛丑秋,将之 、 江阴②风之 、 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其 、 山而去②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 、 下 C.①取径以 、 南,益露奇境②以 、 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而 、 余与客难暂留矣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 、 归 【文言虚词/那,都指代虞山,指示代词。(A.到,往,动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C.向, 介词/用,介词。D.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 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信息筛选①为舟行所见。③是传说。⑥是山僧的介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 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 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 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
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内容归纳/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 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 的事情。】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 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鸣呼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1)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 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鸣呜呼/岂独寻山也哉[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 分,扣完为止。若断为“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亦可。] (2)①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3 分。大意1分,“潜”1分,“名”1分。②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 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3分。大意2分,“之”1分。]】 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①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e):美 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诗鉴赏(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淸抑郁不平的隐土(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 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 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7分。其中 “形象”3分,每一划线处1分;“分析形象”2分,“指出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内容归纳/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 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 的事情。】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 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1)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 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4 分。每错、漏 2 个断句处扣 1 分,扣完为止。若断为“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亦可。] (2)①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3 分。大意 1 分,“潜”1 分,“名”1 分。②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 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3 分。大意 2 分,“之”1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 42 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 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诗鉴赏(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 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 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7 分。其中 “形象”3 分,每一划线处 1 分;“分析形象”2 分,“指出情感”2 分,意思对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 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名篇名句/(1)未云何龙/复道行空/(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银 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分。每一横线1分 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 “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 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 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 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 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 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 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 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 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 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
【名篇名句/(1)未云何龙/复道行空/(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银 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 分。每一横线 1 分, 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 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 “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 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 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 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 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 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 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 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 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 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 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 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
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 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 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 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 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 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 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 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信息整合/B.“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答 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 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 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 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 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 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 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 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要点归纳/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
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 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 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 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 分)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 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 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 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 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信息整合/B.“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答 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 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 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 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 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思路分析/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 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 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 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 分) 【要点归纳/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
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 4分。]】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分) 【内容归纳/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4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分,能分清主次1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 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 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 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 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 出现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小孩子,现在这小孩已经长成一个 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向他招手。 司机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 酿成的悲剧——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 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 路边,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凡是像他这样的 人所能了解的悲哀和危险,他都遇到过 但是,不管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 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 上。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 他决定将来退休时,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已经如此地 融成一体了。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 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 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这果真是他经过了 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他走着 走着,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他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 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4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 分) 【内容归纳/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4 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 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 分,能分清主次 1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 一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 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 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 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 出现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小孩子,现在这小孩已经长成一个 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向他招手。 司机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 酿成的悲剧——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 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 路边,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凡是像他这样的 人所能了解的悲哀和危险,他都遇到过。 但是,不管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 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 上。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 他决定将来退休时,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已经如此地 融成一体了。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 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 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这果真是他经过了 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他走着 走着,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他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 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 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通 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 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 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 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 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 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 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 又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 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 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 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 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他内 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那块土地离他不 过一箭之遥,然而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 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 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本文有删改) 16.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手法分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②渲染一种美的氛围,为下文写司 机充满希望的心情作铺垫(或“为写小屋留在司机脑海里美好而持久的印象作铺垫”)。[4分。 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其中“渲染美的氛围”1分,“铺垫”1分,“充满希望”1分。]】 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 “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5分) 【形象赏析/因为作品意欲塑造一个面对危险与悲剧的现实,仍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的人物形象,所以,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 哀的现实中,又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 幸福和快乐的憧憬与追求。[5分。形象概括2分,情节分析3分。]】 18.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6分) 【意图探讨/作品前半部分,写远观小屋与母女时,司机心中充满了美好而幸福的感受;作品 后半部分,写司机在近距离与小屋和母女俩接触后,却感到极度的失望与伤心。思考:①远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 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通 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 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 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 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 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 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 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 又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 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 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 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 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他内 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那块土地离他不 过一箭之遥,然而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 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 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本文有删改) 16.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手法分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②渲染一种美的氛围,为下文写司 机充满希望的心情作铺垫(或“为写小屋留在司机脑海里美好而持久的印象作铺垫”)。[4 分。 第①点 1 分;第②点 3 分,其中“渲染美的氛围”1 分,“铺垫”1 分,“充满希望”1 分。]】 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 “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5 分) 【形象赏析/因为作品意欲塑造一个面对危险与悲剧的现实,仍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的人物形象,所以,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 哀的现实中,又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 幸福和快乐的憧憬与追求。[5 分。形象概括 2 分,情节分析 3 分。]】 18.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6 分) 【意图探讨/作品前半部分,写远观小屋与母女时,司机心中充满了美好而幸福的感受;作品 后半部分,写司机在近距离与小屋和母女俩接触后,却感到极度的失望与伤心。思考:①远
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而近的东西往往是丑陋的。②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永远不可超越的。③ 虚幻的东西虽然遥远,但却很美好:真实的东西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充满恐惧与悲剧。[6分。 分别答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内容的,各得2分;只要从“远与近、理想与现实、 虚与实”等方面作出合理思考的,得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卓别林—一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 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 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 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 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 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 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 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 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 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 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 没有完全了解一一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一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 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 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 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 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 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一一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 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 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 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 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 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 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而近的东西往往是丑陋的。②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永远不可超越的。③ 虚幻的东西虽然遥远,但却很美好;真实的东西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充满恐惧与悲剧。[6 分。 分别答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内容的,各得 2 分;只要从“远与近、理想与现实、 虚与实”等方面作出合理思考的,得 2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 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 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 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 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 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 年 2 月 28 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 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 1911 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 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 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 1914 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 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 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 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 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 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 1916 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 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 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 27 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 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 1916 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 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 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 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 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 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 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