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共七章,含绪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3,文件大小:12.69MB,团购合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课程学分 3学分 课程属性 必须课 课程总学时 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授课专业班级 全校学生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小讨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的讲授要求我们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 其次,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一个整体性理解;本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 排时,就注意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部 分,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总体上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绪论开宗明义,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接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 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再接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最后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课程学分 3学分 课程属性 必须课 课程总学时 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 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授课专业班级 全校学生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小讨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的讲授要求我们: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 其次,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一个整体性理解;本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 排时,就注意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部 分,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总体上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绪论开宗明义,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接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 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再接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最后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如

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让学生认真学习绪论,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站在 应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 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 大精深。 (一)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 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两性点。这就是始 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 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 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 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 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的观点,关于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 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 互不联系的部分。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看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 论述,这当然也是必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偏颇。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晢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 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让学生认真学习绪论,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站在 应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 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 大精深。 (一)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 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两性点。这就是始 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 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 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 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 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的观点,关于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 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 互不联系的部分。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看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 论述,这当然也是必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偏颇。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 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16世纪以后开始 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时代。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 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从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 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 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 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 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 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 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 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基本阶级一一工人阶 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 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 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 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 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 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 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 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 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 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 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 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 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的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 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进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 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一一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 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 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 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 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 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16世纪以后开始 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时代。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 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从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 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 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 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 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 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 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 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基本阶级——工人阶 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 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 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 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 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 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 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 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 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 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 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 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 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的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 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进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 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 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 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 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 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 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

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 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 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 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 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 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 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 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 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 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 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 (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晢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 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 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 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 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 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 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 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 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 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 1823)。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 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 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 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 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 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 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 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 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 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 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裏足不 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 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 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 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 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 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 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

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 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 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 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 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联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 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 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 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 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 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 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 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 (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 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 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 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 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 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 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 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 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 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 1823)。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 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 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 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 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 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 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 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 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 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 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 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 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 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 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 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 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 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

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程可以看 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 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 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 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 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 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继续参加工人运动,结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他们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的学说。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1867年岀版了《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格斯整理岀版了第2 卷、第3卷。恩格斯写于1876-1878年的《反杜林论》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马 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 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 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 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 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中的最薄弱的环 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 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 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 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 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 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 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 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 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讨,从多方面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 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 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 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 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 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 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继续参加工人运动,结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他们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的学说。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第2 卷、第3卷。恩格斯写于1876-1878年的《反杜林论》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马 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 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 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 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 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中的最薄弱的环 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 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 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 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 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 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 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 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 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讨,从多方面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 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诞生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 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 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又为我 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 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 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具有科学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 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 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 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 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直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 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 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 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 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 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 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 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 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 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 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 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 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 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诞生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 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 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又为我 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 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 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具有科学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 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 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 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 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 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直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 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 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 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 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 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 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 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 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 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 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 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 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

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 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 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 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 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 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 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 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 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 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 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力 久不衰,永褒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 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 观实际,丧失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 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 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 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 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 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 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 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 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我们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 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 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 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事件。总之,在实践基础上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 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 论的真正阐述者。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关于人类解放、救世救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持“大 同”说的思想家,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今有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学派,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 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 般规律的经常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

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 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 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 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 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 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 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 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 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 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 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力 久不衰,永褒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 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 观实际,丧失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 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 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 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 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 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 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 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 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我们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 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 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 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事件。总之,在实践基础上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 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 论的真正阐述者。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关于人类解放、救世救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持“大 同”说的思想家,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今有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学派,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 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 般规律的经常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

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 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 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 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 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 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 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 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 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 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 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这里和发展真理 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课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是祖国 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 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 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实践 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 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 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 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 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 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髙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 题的本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 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 性。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 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 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 力和共同的意志。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大学生是国家宝 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业中国人民和唯心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

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 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 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 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 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 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 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 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 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 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 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这里和发展真理, 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课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是祖国 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 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 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实践 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 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 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 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 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 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 题的本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 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 性。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 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 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 力和共同的意志。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大学生是国家宝 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业中国人民和唯心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

和伟大历程,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要认真学习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 神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 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 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 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 。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 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 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要求。 际是我们当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 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 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学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和弘扬理 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 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 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 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 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 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 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在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 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 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 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 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指引人生的灯塔,是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持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 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 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十八大 进一步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常言说小康社 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唯心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 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 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 面说明了坚持提倡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是我们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和伟大历程,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要认真学习、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 神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 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 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 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 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 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 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要求。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 际是我们当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 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 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学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和弘扬理 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 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 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 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 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 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 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在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 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 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 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 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指引人生的灯塔,是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持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 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 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十八大 进一步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常言说小康社 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唯心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 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 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 面说明了坚持提倡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是我们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以。”“三个倡导”是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是我们大力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指导。大学生应把 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这也是检验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的重要标准之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唯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的行动指南。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 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 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坚定理想、正视现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分利用机遇发展和提升自 己,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 的光彩。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 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 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要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拚搏,努力使自己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讨论与思考选题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 的一般原理整个就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 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 了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 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己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 细地加以探讨。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 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 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以。”“三个倡导”是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是我们大力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指导。大学生应把 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这也是检验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唯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的行动指南。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 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 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坚定理想、正视现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分利用机遇发展和提升自 己,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 的光彩。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 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 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要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拚搏,努力使自己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讨论与思考选题]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 的一般原理整个就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 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 了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 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 细地加以探讨。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 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83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