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县大学 物理化学讲稿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0学时) 物理化学教研室
物理化学讲稿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0 学时) 物理化学教研室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备注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时数 1、掌握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分别采用的模型、基本假设、计算速率 常数的公式及该理论的优缺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简单反应的速率 教学目的及要求 常数,理解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 3、了解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4、了解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5、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2.1、碰撞理论 2.5 (硬球碰撞模型、互碰频率、阀能、实验活化能、频率因子 2、过渡态理论:(势能面、过渡态模型、由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 2.5 常数;E、E、E、△:H。、Δ:S"。、Δ,G。与E、A之间的关系) 12.3、单分子反应理论 0.5 12.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溶液中反应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盐效应、扩散控制反应) 12.6、快速反应测试12.7、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反应动力学光化平衡、感 光反应、化学发光) 12.8、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均相酸碱催化、络合催化、酶催化、 自催化和化学振荡) 重点:1.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方程 重点 2.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和一般机理 难点 3.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 滩点: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讨论题目:1、为什么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G,但能改变反应速率? 讨论2、光化反应与热反应相比较有哪些区别? 思考思考题目:反应A E2>E1,若B为目的产物,如何控 作业温 练习作业:习题:1、3、6、10、12、15、19、24、26、27、30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参考1.王绪。物理化学学习指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文献2物理化学一一概念辨析解题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教学方案) 章节名称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备 注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 教学时数 10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分别采用的模型、基本假设、计算速率 常数的公式及该理论的优缺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简单反应的速率 常数,理解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 3、了解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4、了解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5、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12.1、碰撞理论 (硬球碰撞模型、互碰频率、阀能、实验活化能、频率因子) 12.2、过渡态理论:(势能面、过渡态模型、由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 常数;Ec、Eb、Eo、Δr ≠ H θ m、Δr ≠ S θ m、Δr ≠ G θ m 与 Ea、A 之间的关系) 12.3、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溶液中反应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盐效应、扩散控制反应) 12.6、快速反应测试 12.7、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反应动力学光化平衡、感 光反应、化学发光) 12.8、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均相酸碱催化、络合催化、酶催化、 自催化和化学振荡) 2.5 2.5 0.5 0.5 1.5 1.5 1 重点 难点 重点:1.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方程; 2.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和一般机理; 3.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 难点: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讨论 思考 作业 讨论题目:1、为什么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G,但能改变反应速率? 2、光化反应与热反应相比较有哪些区别? 思考题目:反应 1 2 k k A B C ⎯⎯→ ⎯⎯→ ,E2>E1,若 B 为目的产物,如何控 温? 练习作业:习题:1、3、、6、10、12、15、19、24、26、27、30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参考 文献 1.王绪。物理化学学习指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人们在测量了大量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对反应速率常数于温度的依赖关系有了相当了 解以后,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宏观规律存在必须从理论给予回答。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 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等。动力学理论与,发展较 迟。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世纪后建立起来的。而且与热力学的经典 理论相比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速度理论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描述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 学(过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 子,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2.1碰撞理论( Simple Collision theory)(SCT) 碰撞理论是接受了阿伦尼乌斯关于“活化状态”和“活化能”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已 经建立起来的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初由路易斯建立起来的。路易斯把气 相中的双分子反应看作是两个分子激烈碰撞的结果。在这里只学习简单的硬球碰撞理论 (SCT)。气相双分子简单反应如A+B→产物,2A→产物。 一、碰撞理论 1、微观模型 (1)反应物分子可看作简单的刚球,无内部结构 (2)分子间除碰撞间外无其它相互作用 (3)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分子的速率分布遵守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 2、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必须通过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分子间的接触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前提。 即要反应,先碰撞 (2)不是任何两个反应物分子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当两个反应物碰撞分子的能量 超过一定的数值εo时,并满足一定的空间配布几何条件的碰撞反应才能发生反应 (3)活化分子的能量较普通能量高,它们碰撞时,松动并部分破坏了反应物分子中的 旧键,并可能形成新键,从而发生反应,这样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或非弹性碰撞,活化分 子愈多,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就愈大 根据上述的基本观点,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活化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的碰撞就是反应速 率 d[a] z AB·q dt ZAB-( collision frequency)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的分子数 q-( fraction of effective collision)有效碰撞在总碰撞中所占分数 设法求的Z和q就可求出r,碰撞理论就是求碰撞数Z和q 简单碰撞理论是以硬球碰撞为模型,导岀宏观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故又称为硬 球碰撞理论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人们在测量了大量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对反应速率常数于温度的依赖关系有了相当了 解以后,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宏观规律存在必须从理论给予回答。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 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等。动力学理论与,发展较 迟。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 20 世纪后建立起来的。而且与热力学的经典 理论相比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速度理论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描述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 学(过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 子,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2.1 碰撞理论(Simple Collision theory)(SCT) 碰撞理论是接受了阿伦尼乌斯关于“活化状态”和“活化能”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已 经建立起来的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在 20 世纪初由路易斯建立起来的。路易斯把气 相中的双分子反应看作是两个分子激烈碰撞的结果。在这里只学习简单的硬球碰撞理论 (SCT)。气相双分子简单反应如 A + B → 产物,2A → 产物。 一、碰撞理论 1、微观模型 (1) 反应物分子可看作简单的刚球,无内部结构; (2) 分子间除碰撞间外无其它相互作用; (3) 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分子的速率分布遵守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 2、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 (1) 分子必须通过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分子间的接触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前提。 即要反应,先碰撞; (2) 不是任何两个反应物分子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当两个反应物碰撞分子的能量 超过一定的数值ε0 时,并满足一定的空间配布几何条件的碰撞反应才能发生反应; (3)活化分子的能量较普通能量高,它们碰撞时,松动并部分破坏了反应物分子中的 旧键,并可能形成新键,从而发生反应,这样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或非弹性碰撞,活化分 子愈多,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就愈大。 根据上述的基本观点,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活化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的碰撞就是反应速 率。 A q AB d Z r dt L = − = ZAB—(collision frequency)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的分子数 q — (fraction of effective collision)有效碰撞在总碰撞中所占分数 设法求的 Z 和 q 就可求出 r,碰撞理论就是求碰撞数 Z 和 q。 简单碰撞理论是以硬球碰撞为模型,导出宏观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故又称为硬 球碰撞理论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Z的求算 1、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 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 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 程。粒子在质心体系中的碰撞轨线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2、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直径为dAB的 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两个分子的质心在碰撞过程所能 到达的最短距离称为有效直径(或碰撞直径)。其数值往往要稍大 dA 于分子本身的直径。在分子碰撞理论中,采用了刚球模型,设A、B 两种分子都是完全弹性的、无压缩性的刚球,二者半径各为 d4,d,如图所示,A、B分子的有效碰撞直径dAB,数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值上等于A分子和B分子的半径之和。d822 碰撞截面(σAB表示)为虚线圆的面积称,σAB=π·dAB2。 3、A与B分子互碰频率 设A分子数为NA,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为NAN,有效直径为dA平均速率为uA; B分子数为NB,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为NB/V,有效直径为dB,假定静止不动。 (1)先求出一个A分子以a速率与NBV个静止B分子碰撞次数 将A分子看作是半径为dAB的分子,而将B看作是质点,若A以速率u4运动,则在 t时间内扫过的体积为V=0ABl4t=m·dAg2lAt o AB= I.daB daB=(dA+dB)2 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体积为V=V/t=0ABlA=dAB2·l4 假设B分子静止不动,则一个A分子以u速率与NBV个静止B分子在单位体积、单 位时间内碰撞次数为 ZAB=0ABL,NB/V=·dAB2 U. NB/V ZAB=OABlIA Av=d2u N (2)N个A分子以u速率与静止B分子碰撞次数 NAN个A分子以速率与NBV个静止B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次数为 ZIR=Tdabus y l (3)NAV个A分子以uA速率与NBV个B分子速率为B的碰撞次数 如果所有分子都在运动,则要用用A,B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u1代替A分子的平
二、双分子的互碰频率 Z 的求算 1、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 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 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 程。粒子在质心体系中的碰撞轨线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2、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 A 分子和 B 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直径为 dAB的 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两个分子的质心在碰撞过程所能 到达的最短距离称为有效直径(或碰撞直径)。其数值往往要稍大 于分子本身的直径。在分子碰撞理论中,采用了刚球模型,设 A、B 两种分子都是完全弹性的、无压缩性的刚球,二者半径各为 A B 1 1 , 2 2 d d ,如图所示,A、B 分子的有效碰撞直径 dAB,数 值上等于 A 分子和 B 分子的半径之和。 AB A B 1 1 2 2 d d d = + 碰撞截面(σAB 表示)为虚线圆的面积称,σAB= π• dAB2 。 3、A 与 B 分子互碰频率 设 A 分子数为 NA ,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为 NA/V,有效直径为 dA,平均速率为 A u ; B 分子数为 NB ,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为 NB/V,有效直径为 dB,假定静止不动。 (1) 先求出一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 NB/V 个静止 B 分子碰撞次数 将 A 分子看作是半径为 dAB的分子,而将 B 看作是质点,若 A 以速率 A u 运动,则在 t 时间内扫过的体积为 Vt=σAB• A u •t=π• dAB2 • A u •t σAB= π• dAB2 dAB=(dA+dB)/2 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体积为 V = Vt /t =σAB• A u =π• dAB2 • A u 假设 B 分子静止不动,则一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 NB/V 个静止 B 分子在单位体积、单 位时间内碰撞次数为 ZAB/=σAB• A u •NB/V =π• dAB2 • A u •NB/V 2 A A B B AB AB AB N N Z u d u V V = = ¢ (2) N 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静止 B 分子碰撞次数 NA/N 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 NB/V 个静止 B 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次数为 2 A A B AB AB N N Z d u V V = ⅱ (3) NA/V 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 NB/V 个 B 分子速率为 B u 的碰撞次数 如果所有分子都在运动,则要用用 A,B 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 r u 代替 A 分子的平
均运动速度u。当A与B分子各自以平均运动速度u4,l2作相对运动而发生碰撞时,可 以从0°到180°之间的任何角度彼此趋近 A,B两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分别为 (a):两个分子运动方向一致u1=ug+a4 (b):两个分子运动方向相反1=u-uA (c):平均情况为两个分子以90°角互相碰撞 ly=[2+2]2 aRT aRT 式中 k-boltzmann常数,R为气体常数。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A,B分子的 平均相对运动速度 4=8R7 式中一A,B分子的折合质量H=M+ 单位为:kg·mol NAN个A分子以u4速率与NBV个速率为u的B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 次数为z0=mdnA[n3+niP2 互碰频率为:ZAB=zdAB N. N 8RT 或Z AB -Te diL A][B] 因为 4、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如果是同一种分子(两个A分子)的互碰时,系统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 碰的相对速度为:u1=(2 aRT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 碰频率为 aRT =2d2.L2 [A] TMA 丌M 在常温常压下,碰撞频率约为103m-3s- 速率常数的推导 设有反应
均运动速度 A u 。当 A 与 B 分子各自以平均运动速度 A u , B u 作相对运动而发生碰撞时,可 以从 0°到 180°之间的任何角度彼此趋近。 A,B 两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分别为 (a):两个分子运动方向一致 r u = B u + A u (b):两个分子运动方向相反 r u = B u - A u (c):平均情况为两个分子以 90o角互相碰撞 2 2 1/ 2 A B 1/ 2 1/ 2 1/ 2 1/ 2 A B A A B B [ ] 8 8 8 8 ( ) ( ) ( ) ( ) r u u u kT RT kT RT u u m M m M = + = = = = 式中 k—Boltzmann 常数,R 为气体常数。 将 A 和 B 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A,B 分子的 平均相对运动速度 1/ 2 r A 8 ( ) RT u M = 式中μ—A,B 分子的折合质量 A B A B M M M M = + ,单位为:kg·mol-1 NA/N 个 A 分子以 A u 速率与 NB/V 个速率为 B u 的 B 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碰撞 次数为 2 2 2 1/ 2 A B [ ] A B AB AB N N Z d u u V V = + 互碰频率为: 2 A B AB AB N N 8RT Z d V V = 2 2 AB AB 8 [A][B] RT Z d L 或 = 因为 A B [A] [B] N N L L V V = = 4、两个 A 分子的互碰频率 如果是同一种分子(两个 A 分子)的互碰时,系统中只有一种 A 分子,两个 A 分子互 碰的相对速度为: 1/ 2 r A 8 (2 ) RT u M =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 A 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碰撞频率中除以 2,所以两个 A 分子互 碰频率为: 2 2 A AA AA A 2 8 ( ) 2 N RT Z d V M = 2 2 A AA A 2 ( ) N RT d V M = 2 2 2 AA A 2 [A] RT d L M = 在常温常压下,碰撞频率约为 35 3 1 10 m s − − 速率常数的推导 设有反应 A B P + →
若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则反应速率为-=z d 改用物质的浓度表示dnA=dcA·L dc dn. 1 Z AB.=兀 aRT dtL k=rdl 这就是根据简单碰撞理论导出的速率常数计算式,由于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 所以要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三、有效碰撞分数q的计算 1、硬球碰撞模型一一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m,折合质量为,运动速度分 别为和u,总的动能为:E=m3+m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E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E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E8对化学反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 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2、碰撞参数 b=d.sine 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的物理量,用字母b表示 设具有相对速度为u的B分子与A分子碰撞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和B两个球的碰撞直径d与相 对速度u之间的夹角为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u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参数b数值上 sIn 因为θ使从0到180度,当θ=0时,b=0,为迎头碰撞:当90°d不发 生碰撞;当0°<0<90°,有碰撞,但是b<dA,所以bnm=dAB b值愈小,碰撞愈激烈,b=0迎头碰撞最激烈bn=dB
若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则反应速率为 A AB d d n Z t − = 改用物质的浓度表示 A A d d n c L = A A AB d d 1 d d c n Z t t L L − = − = 2 AB A B 8RT d L c c = A A B d d c kc c t − = 2 AB 8RT k d L = 这就是根据简单碰撞理论导出的速率常数计算式,由于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 所以要乘以有效碰撞分数 q 三、有效碰撞分数 q 的计算 1、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设 A 和 B 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和 mB ,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 别为 A u 和 B u ,总的动能为: 2 2 A A B B 1 1 2 2 E m u m u = +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r 2 2 g r A B g r 1 1 ( ) 2 2 E m m u u = + = + +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对化学反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 r 可以衡量两个 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2、碰撞参数 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的物理量,用字母 b 表示 设具有相对速度为 r u 的 B 分子与 A 分子碰撞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 和 B 两个球的碰撞直径 AB d 与相 对速度 r u 之间的夹角为 通过 A 球质心,画平行于 r u 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参数 b 数值上: AB b d = sin 因为 使从 0 到 180 度,当 =0 时,b=0,为迎头碰撞;当 o o 90 180 不发 生碰撞;当 o o 0 90 < < ,有碰撞,但是 AB b d < ,所以 max AB b d = b 值愈小,碰撞愈激烈,b=0 迎头碰撞最激烈 max AB b d =
3、碰撞截面a为:=2xz加b=b2=nda 分子碰撞的相对平动能为 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E u(u, cos0)=5uu(1-sin20)=E,1- b2 只有当E的值超过某一规定值c时,这样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才是能导致反应的碰撞 E称为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临界能或阈能。 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是E| b- d 2 ≥E 设碰撞参数为某一数值时6;1-b=b=d/ b- 凡是b≤b.的所有碰撞都是有效的 碰撞截面的定义 o, def b=xnd21-≤ E E。为反应阈能,当E≤E。a=0 当E1>。εn的值随着σ的增加而增加 碰撞截面是相对平动能的函数,相对平动能至少大于阈能 3,才有反应的可能性,相对平动能越大,反应截面也越大。 由于6=2m,(n)=mdm(1-2,故o也是的函数。 4、反应阈能( 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 个临界值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E。=E-RT 5、有效碰撞分数q的计算 究竟怎样的碰撞才算有效碰撞呢?从气体分子运动论知道,虽然在温度一定的某种气体 的分子有一定的平均移动能,但每个分子的移动能却是千差万别,而且瞬息万变的。根据 Boltzmann能量分布规律,大多数分子的移动能在平均值附近,有少量分子的移动能比平 均值要低的多,也有少量分子的移动能比平均值要高的多,对于大多数移动能在平均值附
3、碰撞截面 c 为: max 0 c 2 d b = b b 2 2 max AB = = b d 分子碰撞的相对平动能为 2 r 1 2 r = u 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 ' r ( ) 2 ' r r 1 cos 2 = u ( ) 2 2 r 1 1 sin 2 = − u 2 r 2 AB 1 b d = − 只有当 ' r 的值超过某一规定值 c 时,这样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才是能导致反应的碰撞。 c 称为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临界能或阈能。 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2 r c 2 AB 1 b d − 设碰撞参数为某一数值时 2 r r c 2 AB 1 b d − = 2 2 c r AB r b d 1 = − 凡是 r b b 的所有碰撞都是有效的 碰撞截面的定义 2 r r def b 2 c AB r d 1 = − c 为反应阈能,当 r c r = 0 当 r c r 的值随着 r 的增加而增加 碰撞截面是相对平动能的函数,相对平动能至少大于阈能 r c ³ ,才有反应的可能性,相对平动能越大,反应截面也越大。 由于 2 r r 1 2 = u , ( ) 2 c r r AB 2 r 2 u d 1 u = − ,故σr 也是 ur 的函数。 4、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 一个临界值 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 Ec 称为反应阈能。 Ec 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验活化能 Ea 计算。 c a 1 2 E E RT = − 5、有效碰撞分数 q 的计算 究竟怎样的碰撞才算有效碰撞呢?从气体分子运动论知道,虽然在温度一定的某种气体 的分子有一定的平均移动能,但每个分子的移动能却是千差万别,而且瞬息万变的。根据 Boltzmann 能量分布规律,大多数分子的移动能在平均值附近,有少量分子的移动能比平 均值要低的多,也有少量分子的移动能比平均值要高的多,对于大多数移动能在平均值附
近或比平均值低的气体分子来说,由于碰撞不剧烈,不足以引起分子中键的松动和断裂, 因此不能引起反应,碰撞后就分开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只有那些动能足够髙的气 体分子,碰撞较为剧烈,有可能松动和破坏旧化学键而变为产物分子。这种碰撞引起反应 称为“有效碰撞”。应指出,A、B分子碰撞的剧烈程度并不取决于A、B两分子的总移动 能E,而是取决于A、B两分子在质心连续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能6,只有E超过某一数值E 方能发生反应。ε叫反应的阈能或临界能,ε.×L=Ec反应活化能。即分子互碰并不是 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E1>E反 应能发生。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中的 Boltzmann二维能量分布规律可得: q=exp(-,)=eXp(一-s) q就是 Boltzman因子,在一定温度下,q随Ec的增加呈指数性衰减 如Ec=160 KJ. mol-(这是通常反应的数量级),在T=300K时 E 160000 q=exp( c-=ex 1.38×1028exp(-16000080314×300)=1.38×1028 RT 8.314×300 也就是说约在1027次分子碰撞中才有一次有效碰撞。 四、碰撞理论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k 速率常数的求算 设有反应 A+B→F 则反应速率为r=44 d=44B 根据碰撞理论 q =TaBL 比上面两式得人O)=9 kaT 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则k(=xd2,Rep\Rr E *五、反应阑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根据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E=Rr2 dIn k(T) dT 已知 k,(T)=rabe bRexpo 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取对数:
近或比平均值低的气体分子来说,由于碰撞不剧烈,不足以引起分子中键的松动和断裂, 因此不能引起反应,碰撞后就分开,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只有那些动能足够高的气 体分子,碰撞较为剧烈,有可能松动和破坏旧化学键而变为产物分子。这种碰撞引起反应 称为“有效碰撞”。应指出,A、B 分子碰撞的剧烈程度并不取决于 A、B 两分子的总移动 能 E,而是取决于 A、B 两分子在质心连续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能 r ,只有 r 超过某一数值 c 方能发生反应。 c 叫反应的阈能或临界能, c L = Ec 反应活化能。即分子互碰并不是 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r c > 反 应能发生。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 q。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中的 Boltzmann 二维能量分布规律可得: c c exp( ) exp( ) B E q k T RT = − = − q 就是 Boltzmann 因子,在一定温度下,q 随 Ec 的增加呈指数性衰减。 如 Ec=160 KJ• mol-1 (这是通常反应的数量级),在 T=300K 时 c exp( ) E q RT = − = 160000 28 exp( ) 1.38 10 8.314 300 − − = exp(-160000/80314300)=1.3810-28 也就是说约在 1027 次分子碰撞中才有一次有效碰撞。 四、碰撞理论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 k 速率常数的求算 设有反应 A B P + → 则反应速率为 d A A B d r k t = − = 根据碰撞理论 AB d A d Z r q t L = − = 2 B AB 8 e A B c B k T k T d L − = 比较上面两式得 2 B c sct AB B 8 ( ) exp k T k T d L k T = − 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则 2 c sct AB 8 ( ) exp RT E k T d L RT = − *五、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根据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2 a d ln ( ) d k T E RT T = 已知 2 a sct AB 8 ( ) exp( ) RT E k T d L RT = − 将与 T 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 B,取对数:
有lnka(7) E +-Int+ln B RT 对T微分,得 d Ink(7)E。1 dT RT 2T 代入活化能定义式,得:En=E+RT 反应阈能E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B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E2RT时B≈E,但是两者意义不同 用碰撞理论求算 Arrhenius公式中的指前因子A 将B代入速率常数的计算式k=d3L SRT RT 8k. T 得 kn(T)=xdkL、mxp E RT 与 Arrh经验式对照k=A2 得指前因子的表示式为:A=nL,8R 可见:A不必从动力学实验中求得,只要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出,但是要求k,必须先知 道E,而Ec是碰撞理论本身不能预言的临界能,常需要用实验活化能Ea来代替,计算出 的k与A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但是有时相差很大 六、概率因子(方位因子、空间因子)P 对于一些常见反应,用碰撞理论计算所得k(和A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但也有不 少反应理论计算得k(T)比实验值大,有时很大,如溶液计算结果比实验值大105-106倍 原因是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 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P=实验理论)()=P,4e分 P一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数值1-10°。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 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 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碰撞理论应用范围: ①对基元反应都适用 ②对简单级数的反应也适用 ③对于较复杂的反应,必须校正。 七、碰撞理论的成败之处 1、成功之处
c sct 1 ln ( ) ln ln 2 E k T T B RT 有 = − + + 对 T 微分,得: sct c 2 d ln ( ) 1 d 2 k T E T RT T = + 代入活化能定义式,得: a c 1 2 E E RT = + 反应阈能 Ec 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 Ea 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 a 1 2 E RT 时 Ea≈ Ec,但是两者意义不同。 用碰撞理论求算Arrhenius公式中的指前因子A 将 Ea 代入速率常数的计算式 2 AB 8 e e Ec Ec RT RT RT k d L A − − = = , 得: 2 B a sct AB 8 ( ) exp k T E k T d L RT = − 与 Arrhenius 经验式对照 Ea RT k Ae − = 得指前因子的表示式为: 2 AB 8RT A d L = 可见:A 不必从动力学实验中求得,只要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出,但是要求 k,必须先知 道 Ec,而 Ec 是碰撞理论本身不能预言的临界能,常需要用实验活化能 Ea 来代替,计算出 的 k 与 A 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但是有时相差很大。 六、概率因子(方位因子、空间因子)P 对于一些常见反应,用碰撞理论计算所得 k(T)和 A 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但也有不 少反应理论计算得 k(T)比实验值大,有时很大,如溶液计算结果比实验值大 105—106 倍, 原因是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 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 ) e Ea RT k T P A − = P—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数值 1-109。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 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 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 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 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 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碰撞理论应用范围: ① 对基元反应都适用; ② 对简单级数的反应也适用; ③对于较复杂的反应,必须校正。 七、碰撞理论的成败之处 1、成功之处:
(1)碰撞理论揭示了反应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一个简单而明了的物理图像,从微观上说 明了基元反应速率公式的由来和阿仑尼乌斯公式成立的原因,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 了很大作用。 ( 8kgexp、RT E A= dL E=E (2)碰撞理论对exp-n|,A,E等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RT (3)碰撞理论肯定了Ea与温度有关,即E=E+=RT 碰撞理论对 Arrhenius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数k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 符 2、不足之处: 1)要从碰撞理论来计算速度常数k,必须知道临界能Ec,但碰撞理论本身却不能预 言Ec的大小,还需通过阿仑尼乌斯公式来求得,而阿仑尼乌斯公式中Ea的求得,首先需要 从实验测得k,这就使该理论失去了从理论上预示k的意义。说明理论是半经验的。 (2)碰撞理论中假设反应物是无内部结构的刚性球体,这种模型的假设过于简单,粗 糙,因此只对简单的反应来说,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对更复杂的分子来说,计算 值与实验值有很大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的概率因子P进行校正,P值在1-109 之间,但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却碰撞理论本身不能求算P值的大小,因而P是 个经验常数。 总之,碰撞理论描绘了一幅形象、直观的分子反应的图像,由于模型过于简单,要引 入概率因子P,且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因此没有 给出如何从理论上计算或确定Ec和P的方法所以k的计算仍是一个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 碰撞理论也是半经验的。 由于碰撞理论有以上缺点,所以该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P和Ea的问题,这 个问题由过渡态理论来解决
(1)碰撞理论揭示了反应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一个简单而明了的物理图像,从微观上说 明了基元反应速率公式的由来和阿仑尼乌斯公式成立的原因,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 了很大作用。 2 B a sct AB 8 ( ) exp k T E k T d L RT = − 2 AB 8RT A d L = a c 1 2 E E RT = + (2)碰撞理论对 a exp E RT − ,A,Ec等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3) 碰撞理论肯定了Ea与温度有关,即 a c 1 2 E E RT = + 碰撞理论对 Arrhenius 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 A 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数 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 符。 2、不足之处: (1) 要从碰撞理论来计算速度常数k,必须知道临界能Ec,但碰撞理论本身却不能预 言Ec的大小,还需通过阿仑尼乌斯公式来求得,而阿仑尼乌斯公式中Ea的求得,首先需要 从实验测得k,这就使该理论失去了从理论上预示k的意义。说明理论是半经验的。 (2) 碰撞理论中假设反应物是无内部结构的刚性球体,这种模型的假设过于简单,粗 糙,因此只对简单的反应来说,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对更复杂的分子来说,计算 值与实验值有很大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的概率因子 P 进行校正,P 值在 1—109 之间,但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却碰撞理论本身不能求算 P 值的大小,因而 P 是一 个经验常数。 总之, 碰撞理论描绘了一幅形象、直观的分子反应的图像, 由于模型过于简单,要引 入概率因子 P,且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因此没有 给出如何从理论上计算或确定 Ec 和 P 的方法,所以 k 的计算仍是一个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 碰撞理论也是半经验的。 由于碰撞理论有以上缺点,所以该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 P 和 Ea 的问题,这 个问题由过渡态理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