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第一单元 材料分析题专练 1.材料一观察下图 (1)上图描述的是 (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 B余杭指今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 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此河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6)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 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 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 计划加以疏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从大运河 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栽舟,亦能覆舟
7 年级下第一单元 材料分析题专练 1. 材料一观察下图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 B 点出发到 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此河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6)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 时间内,开通全长 2000 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 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 计划加以疏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从大运河 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炀帝意……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 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1)材料一的言论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村料一中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中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 这一局面? (4)根据材料二,其中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的灭亡是什么关系 (5)根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这样一位帝王,毛泽东曾说:“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 用人之术。”还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 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 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材料二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睿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辉煌无比的盛世,他 的多情营造了一段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爱情,他的怠政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 惨绝人寰的动乱。结果是,这场动乱摧毁了他的盛世,也葬送了他的爱情。他就 是唐玄宗李隆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你用 句话来评价女皇武则天。 (2)开元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请你简述大唐开元年间农业发展的概况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了开元时期大唐盛世繁荣富庶的景象。为开创这 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 (4)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为相,宠爱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他后期生活的写照。“安史之乱” 不单是玄宗之痛,也是大唐之痛,它时时刻刻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唐玄宗统治时
材料二 炀帝意......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 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三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1)材料一的言论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村料一中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中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 这一局面? (4)根据材料二,其中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的灭亡是什么关系。 (5)根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 3.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这样一位帝王,毛泽东曾说:“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 用人之术。”还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 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 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材料二 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睿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辉煌无比的盛世,他 的多情营造了一段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爱情,他的怠政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 惨绝人寰的动乱。结果是,这场动乱摧毁了他的盛世,也葬送了他的爱情。他就 是唐玄宗李隆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你用一 句话来评价女皇武则天。 (2)开元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请你简述大唐幵元年间农业发展的概况。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了开元时期大唐盛世繁荣富庶的景象。为开创这一 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 (4)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为相,宠爱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他后期生活的写照。“安史之乱” 不单是玄宗之痛,也是大唐之痛,它时时刻刻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唐玄宗统治时
期,大唐由乱到治,再由盛而衰,你从这由盛而衰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4.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村料二据记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 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 唐使就达十多批 (1)写出材料一图中地点A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5.下图: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色彩的人物,他一手创造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 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他的多姿世界与无奈。 请回答 (1)图中这位人物是谁? (2)他一手创造了唐朝的盛世,指的是什么?
期,大唐由乱到治,再由盛而衰,你从这由盛而衰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4.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村料二 据记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 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 唐使就达十多批。 (1)写出材料一图中地点 A 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5. 下图: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色彩的人物,他一手创造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 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他的多姿世界与无奈。 请回答: (1)图中这位人物是谁? (2)他一手创造了唐朝的盛世,指的是什么?
(3)在他统治的后期,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影响? 6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7.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今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 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忆昔》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此,唐太宗被尊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当时哪个首领娶了文成公主?为什么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 幸福太平?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作者被尊称为什么?作 者写出以上古诗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事件造成的惨状?这一事件是何时由何人发动的?给唐朝
(3)在他统治的后期,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影响? 6.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 “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7.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今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 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 《忆昔》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此,唐太宗被尊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当时哪个首领娶了文成公主?为什么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 幸福太平?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作者被尊称为什么?作 者写出以上古诗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事件造成的惨状?这一事件是何时由何人发动的?给唐朝
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的作者黄巢是什么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他的主要事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 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 载舟,亦能覆舟。” 一唐太宗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简表 皇帝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 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的作者黄巢是什么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他的主要事迹。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 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 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 分析其主要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 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 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游玩江都(扬州),先后要经过哪两段运河? (2)胡曾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看法怎样? (3)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4)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 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 分析其主要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 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 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游玩江都(扬州),先后要经过哪两段运河? (2)胡曾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看法怎样? (3)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4)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隋朝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间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2.(1)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君主就像是船,姓就像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 也能够把船掀翻。 (2)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体现了他重 民的思想。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太宗贞观年间, 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 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 强故称“贞观之治”。原因:唐朝时期,同家统一政局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 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治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 亡的教训,轻徭簿赋,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厉行节俭,戒奢从简。 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4)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钥灭亡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是出现“贞观之 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5)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3.(1)原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 我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言之有理即可) (2)①水利:唐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耕作技术:南方水稻采 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农作物:蔬菜出现新品种,大都 是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①农具: 出现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政治上:选贤任能,重视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崇尚节俭。 (4)①要以史为鉴不管何时都不能贪图享乐居安思危。②任用贤能的人,经济发
1.(1)隋朝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间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2. (1)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君主就像是船,姓就像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 也能够把船掀翻。 (2)因为他吸取了陏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体现了他重 民的思想。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太宗贞观年间, 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 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 强.故称“贞观之治”。原因:唐朝时期,同家统一.政局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 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治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 亡的教训,轻徭簿赋,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厉行节俭,戒奢从简。 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4)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钥灭亡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是出现“贞观之 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5)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3. (1)原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 我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言之有理即可) (2)①水利:唐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耕作技术:南方水稻采 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农作物:蔬菜出现新品种,大都 是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①农具: 出现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政治上:选贤任能,重视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崇尚节俭。 (4)①要以史为鉴.不管何时都不能贪图享乐.居安思危。②任用贤能的人,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任用奸佞小人则政治腐朽,政局动荡,国家衰亡。③ 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避免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有 理即可) 4(1)长安。 (2)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进。 (3)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 (1)丰富了唐朝文化 5.(1)唐玄宗 (2)开元盛世 (3)安史之乱。①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 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 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1)唐朝;弘扬佛法 (2)因为鉴真连续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 (3)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 7.(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 好关系。 (3)开元盛世杜甫诗圣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8(1)安史之乱。 755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 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 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 击。 9.(1)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措施: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 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展、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任用奸佞小人.则政治腐朽,政局动荡,国家衰亡。③ 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避免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有 理即可) 4. (1)长安。 (2)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进。 (3)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 (1)丰富了唐朝文化。 5. (1)唐玄宗。 (2)开元盛世。 (3)安史之乱。①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 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 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 (1)唐朝;弘扬佛法。 (2)因为鉴真连续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 (3)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 7. (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 好关系。 (3)开元盛世 杜甫 诗圣 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8.(1)安史之乱。 755 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 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 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 击。 9. (1)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措施: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 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3)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4)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10.(1)通济渠,邗沟 (2)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 定态度 (3)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 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4)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 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 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 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 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 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 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 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 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 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初中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 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是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初中历史上闪耀着璀璨的 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一项大的工程都 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 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 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所致
(2)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3)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4)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 误.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10. (1)通济渠,邗沟 (2)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 定态度。 (3)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 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4)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 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 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 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 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 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 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 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 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 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初中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 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是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初中历史上闪耀着璀璨的 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一项大的工程都 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 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 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