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 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 本身就是先锋文学。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 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 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莫 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 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直到今天,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 原》。《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这时开始,中 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 物、人情的神秘探索,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 起”,这就是中国经验。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描绘 当下,往往会失真。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 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 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国的作家始终 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 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古典汉语写作的精 神曾暗淡一时。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在国外有影响的越来越多,国外的汉学家也 开始对当代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有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有一些作家与 世界上那些公认的文豪相比并不逊色。自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以后,一些学者就 曾探讨过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认为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要远远超 过其他地区的作家,中国文学事实上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国作家 和学者的自信力实际上一直在攀升 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中国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 学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丰富?这都是亟待需要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下列对文学意义上的“先锋精神”、“中国经验”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先锋精神是中国作家从“五四”时期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习西方、学习世 界的精神。 B.拥有先锋精神的中国作家曾经不断崛起,不断受挫,至莫言处,才找到了自 己的方式
安徽安庆市 2015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 三 语 文 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 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 本身就是先锋文学。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 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 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 80 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莫 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 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直到今天,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 原》。《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这时开始,中 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 物、人情的神秘探索,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 起”,这就是中国经验。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描绘 当下,往往会失真。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 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 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国的作家始终 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 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古典汉语写作的精 神曾暗淡一时。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在国外有影响的越来越多,国外的汉学家也 开始对当代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有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有一些作家与 世界上那些公认的文豪相比并不逊色。自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以后,一些学者就 曾探讨过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认为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要远远超 过其他地区的作家,中国文学事实上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国作家 和学者的自信力实际上一直在攀升。 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中国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 学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丰富?这都是亟待需要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下列对文学意义上的“先锋精神”、“中国经验”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先锋精神是中国作家从“五四”时期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习西方、学习世 界的精神。 B.拥有先锋精神的中国作家曾经不断崛起,不断受挫,至莫言处,才找到了自 己的方式
C.莫言的中国经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D.描绘当下的文学作品而失真而丢掉了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一一内心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文学学习世界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并有继承发展 B.第三段以《白鹿原》和莫言的作品为例,阐述了中国经验的部分特征 C.第四段以中国作家走出不自信说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文化自信力在攀升 D.全文论证严谨,结构严密,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使命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 B.中国作家一直在不自信中写作,没有作家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C.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是涉及耕读文化的《白鹿原》。 D.一些学者因莫言获诺贝尔奖而断定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 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 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 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 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 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噸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 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 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 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 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 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 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 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 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组甸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趋时”的一组是
C.莫言的中国经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D.描绘当下的文学作品而失真而丢掉了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内心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文学学习世界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并有继承发展。 B.第三段以《白鹿原》和莫言的作品为例,阐述了中国经验的部分特征。 C.第四段以中国作家走出不自信说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文化自信力在攀升。 D.全文论证严谨,结构严密,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使命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 B.中国作家一直在不自信中写作,没有作家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C.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是涉及耕读文化的《白鹿原》。 D.一些学者因莫言获诺贝尔奖而断定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斯论 (清)姚 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 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 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 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 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 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 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 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 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 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 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 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 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 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组甸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趋时”的一组是
①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②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④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⑤灭三代法而尚督责⑥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 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 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 C.本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 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 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纵横捭闽,极有气势。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3分) (2)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4分) (3)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4分) 9.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 程。(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2)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5)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无路可走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屈原的生平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盲点和 疑点。为他做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 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原本就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 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
①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④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⑤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⑥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 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 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 C.本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 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 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纵横捭闽,极有气势。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3 分) (2)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4 分) (3)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4 分) 9.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 程。(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 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2)天姥连天向天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7)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无路可走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屈原的生平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盲点和 疑点。为他做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 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原本就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 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
我一直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 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 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 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 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 录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一一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 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 往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 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他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 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象则是真诚地信奉, 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 当楚怀王背弃“成言”时,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 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 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 对立面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的对立面。在别人眼里, 他太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 君的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 当他二十岁行冠礼做《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 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们不像屈原那么高 贵,孔孟都干过一些鄙贱之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 从宴席中赶出来。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掸去灰尘,保持自 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 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 方知道他的仇恨。他由此遭到邪恶的更为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 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 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 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 落。一个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 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一一是 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 屈原自沉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 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 液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很多别的缺点。但我总认为偏激的人往往 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一一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我一直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 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 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 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 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 录。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 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 往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 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他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 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象则是真诚地信奉, 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 当楚怀王背弃“成言”时,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 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 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 对立面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的对立面。在别人眼里, 他太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 君的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 当他二十岁行冠礼做《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 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们不像屈原那么高 贵,孔孟都干过一些鄙贱之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 从宴席中赶出来。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掸去灰尘,保持自 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 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 方知道他的仇恨。他由此遭到邪恶的更为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 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 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 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 落。一个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 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 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 屈原自沉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 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 液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很多别的缺点。但我总认为偏激的人往往 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魂兮归来! (选自鲍鹏山《天纵圣贤》,有删改) 1.简析“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的含义 (6分) 答 12.本文写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6分) 答 13.文中写到庄子、韩非以及“孔墨孟荀”等人,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文章结尾将“死”“活”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 感悟。(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无误的一组是()(3分) A.编纂(zuan)引吭(hang)高歌装订中流砥柱 B.饕餮(tie)插科打诨(huin)端详老骥伏枥 C.拮据(j)重创( chuang)敌人炫耀陨身不恤 D.肉脯(pi)色厉内荏(ren)宣泄首屈一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 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日前,民众千呼 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 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在 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 A.愈演愈烈B.千呼万唤C.出炉D.因地制宜 1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3分) 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C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①吃龙虾 切忌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C。②龙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兽类肉同食, ③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18.下面这段文字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宣纸的?请分点概括,每点两个字。(5 分) 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 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 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 “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 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 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 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即可 答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魂兮归来! (选自鲍鹏山《天纵圣贤》,有删改) 11.简析“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的含义。 (6 分) 答: 12.本文写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6 分) 答: 13.文中写到庄子、韩非以及“孔墨孟荀”等人,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4.文章结尾将“死”“活”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 感悟。(8 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无误的一组是( )(3 分) A.编纂(zuǎn) 引吭(hánɡ)高歌 装订 中流砥柱 B.饕餮(tiè) 插科打诨(hún) 端详 老骥伏枥 C.拮据(jū) 重创(chuànɡ)敌人 炫耀 陨身不恤 D.肉脯(pǔ) 色厉内荏(rěn) 宣泄 首屈一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 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日前,民众千呼 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 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 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在 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 台。 A.愈演愈烈 B.千呼万唤 C.出炉 D.因地制宜 1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3 分) 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 C 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①吃龙虾 切忌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 C。②龙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兽类肉同食, ③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18.下面这段文字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宣纸的?请分点概括,每点两个字。(5 分) 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 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 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 “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 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 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 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即可。 答:
19.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5分) 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 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 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答 20.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并简要说明其寓意。(60字以内)(6 分) 文学期刊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有人如愿成为站在中心的主角,光影聚焦处,机会多多 精彩不断。星光渐失,主角成配角,心如止水,咀嚼寂寞。却也能演绎出幕幕精 彩,甚至不经意间成为舞台新的中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A.无中生有,“一直延续”曲解了文意。B.改变语气,原文为 揣测语气。D.因果关系颠倒。) 2.(3分)B(阐述的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是内心的真实”的特征 3.(3分)A(B.文中有“几乎”二字。C.是“部分评论家断言”,不是作者 认为。D.强加因果。) 4.(3分)B(两个“以”均为介词,拿、用。A.“因”均为介词,第一个为 “凭借”,第二个为“趁”。C.“且”,第一个为连词,表另起一事;第二个 为副词,尚且。D.两个“乎”均为语气词,第一个表反问,相当于“吗”;第 二个表揣测,相当于“吧”。) 5.(3分)D(②⑤分别为商鞅和小人的做法。) 6.(3分)C(此文旨在反驳苏轼对李斯的评价,批评李斯“趋时”“中侈君而 张吾之宠”的错误,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 7.(10分)(1)(3分)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 关键词:“甘”、“便”、“严法”)(2)(4分)虽然(他的言论)其中 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关键词:“间”、“治” “要”)(3)(3分)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 愿吗!(关键词:“卒”、“志”。反问语气)
19.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5 分) 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 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 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答: 20.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并简要说明其寓意。(60 字以内)(6 分)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有人如愿成为站在中心的主角,光影聚焦处,机会多多, 精彩不断。星光渐失,主角成配角,心如止水,咀嚼寂寞。却也能演绎出幕幕精 彩,甚至不经意间成为舞台新的中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2015 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 分)C(A.无中生有,“一直延续”曲解了文意。B.改变语气,原文为 揣测语气。D.因果关系颠倒。) 2.(3 分)B(阐述的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是内心的真实”的特征。) 3.(3 分)A(B.文中有“几乎”二字。C.是“部分评论家断言”,不是作者 认为。D.强加因果。) 4.(3 分)B(两个“以”均为介词,拿、用。A.“因”均为介词,第一个为 “凭借”,第二个为“趁”。C.“且”,第一个为连词,表另起一事;第二个 为副词,尚且。D.两个“乎”均为语气词,第一个表反问,相当于“吗”;第 二个表揣测,相当于“吧”。) 5.(3 分)D(②⑤分别为商鞅和小人的做法。) 6.(3 分)C(此文旨在反驳苏轼对李斯的评价,批评李斯“趋时”“中侈君而 张吾之宠”的错误,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 7.(10 分)(1)(3 分)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 (关键词:“甘”、“便”、“严法”)(2)(4 分)虽然(他的言论)其中 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关键词:“间”、“治”、 “要”)(3)(3 分)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 愿吗!(关键词:“卒”、“志”。反问语气)
8.(4分)怪禽在荒凉、凄清、孤寂的旷野上鸣叫,让人感到惶恐不安;恰好 又遇到夕阳西下,山区渐渐黑暗下来,孤单的行人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 句诗写得有声有色,描绘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体现了贾诗“幽奇寒僻”的特 点 9.(4分)烟火渐相亲。诗歌以“寒水”始,“烟火”终,中间经历旷野中的 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惊惧心情到欢欣喜悦。 10.(6分)(1)烟光凝而暮山紫(2)势拔五岳掩赤城(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女娲炼石补天处(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竹杖芒鞋轻胜马(7)气吞 万里如虎(8)身世浮沉雨打萍。(有错别字、增减字,该句不得分。) 11.(6分)屈原个体的失败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2分)独特个体之于社 会、历史,美好理想之于社会现实总有矛盾冲突,(2分)且往往前者力量微渺 后者冷酷强悍,(2分)折射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正义的艰难。(2分) (答出其中三点且言之成理可得满分) 12.(6分)真性情,偏激。(2分)①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 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 (2分)②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2分)③他生活在一个冷酷 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 “无路可走”。(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成理可得4 分。) 13.(4分)对比,突出屈原追求理想的纯真和执着,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激情赞 美;(2分)反衬,屈原不达观、缺磨砺的性格弱点是其必然失败的根源,强化 其失败的悲壮。(2分)(对比、反衬不能少,言之成理即可。 14.(8分)作者将屈原的死和有的人的活相比,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 格,(2分)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和对世俗人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 (2分) 现如今,诗人不再遍访名山寻求创作灵感,学者不再闭门深造研究学问,他们纷 纷现身于媒体讲堂,徘徊于社会活动场所,甚至为了博取噱头而虚张声势,谎报 成就,以此抬髙身价,赢得尊敬。这种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与学术道德 背道而驰的,他们是不配诗人、学者的头衔。这样的社会氛围,少了民族真性情, 需要我们反思。(4分)(言之成理即可) 15.(3分)A(B.诨hnC.创 chuang陨—一殒D.脯f) 16.(3分)A(A.愈演愈烈:事情或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追问”不能“愈 演愈烈”,故错误:B.千呼万唤:比喻急切盼望;C.出炉:比喻新产生出来;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17.(3分)①把“切忌”改为“切记”。去掉“切忌”或“不能”也对。(“切 忌”的“忌”与“不能”重复。)②把“兽类肉”去掉(鸡属于禽类)。把“鸡 肉”去掉也算对。③在“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后加“患者”。(主语与谓 语动词“吃”不搭配。) 18.(5分)产地原料特点品种价格 19.(5分)①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② 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髙。④学生能髙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 限度地开发智力的。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每句1分)
8.(4 分)怪禽在荒凉、凄清、孤寂的旷野上鸣叫,让人感到惶恐不安;恰好 又遇到夕阳西下,山区渐渐黑暗下来,孤单的行人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 句诗写得有声有色,描绘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体现了贾诗“幽奇寒僻”的特 点。 9.(4 分)烟火渐相亲。诗歌以“寒水”始,“烟火”终,中间经历旷野中的 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惊惧心情到欢欣喜悦。 10.(6 分)(1)烟光凝而暮山紫(2)势拔五岳掩赤城(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女娲炼石补天处(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竹杖芒鞋轻胜马(7)气吞 万里如虎(8)身世浮沉雨打萍。(有错别字、增减字,该句不得分。) 11.(6 分)屈原个体的失败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2 分)独特个体之于社 会、历史,美好理想之于社会现实总有矛盾冲突,(2 分)且往往前者力量微渺, 后者冷酷强悍,(2 分)折射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正义的艰难。(2 分) (答出其中三点且言之成理可得满分) 12.(6 分)真性情,偏激。(2 分)①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 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 (2 分)②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2 分)③他生活在一个冷酷 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 “无路可走”。(2 分)(后面三点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成理可得 4 分。) 13.(4 分)对比,突出屈原追求理想的纯真和执着,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激情赞 美;(2 分)反衬,屈原不达观、缺磨砺的性格弱点是其必然失败的根源,强化 其失败的悲壮。(2 分)(对比、反衬不能少,言之成理即可。) 14.(8 分)作者将屈原的死和有的人的活相比,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 格,(2 分)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和对世俗人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 (2 分) 现如今,诗人不再遍访名山寻求创作灵感,学者不再闭门深造研究学问,他们纷 纷现身于媒体讲堂,徘徊于社会活动场所,甚至为了博取噱头而虚张声势,谎报 成就,以此抬高身价,赢得尊敬。这种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与学术道德 背道而驰的,他们是不配诗人、学者的头衔。这样的社会氛围,少了民族真性情, 需要我们反思。(4 分)(言之成理即可) 15.(3 分)A(B.诨 hùn C.创 chuānɡ 陨——殒 D.脯 fǔ) 16.(3 分)A(A.愈演愈烈:事情或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追问”不能“愈 演愈烈”,故错误;B.千呼万唤:比喻急切盼望;C.出炉:比喻新产生出来;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17.(3 分)①把“切忌”改为“切记”。去掉“切忌”或“不能”也对。(“切 忌”的“忌”与“不能”重复。)②把“兽类肉”去掉(鸡属于禽类)。把“鸡 肉”去掉也算对。 ③在“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后加“患者”。(主语与谓 语动词“吃”不搭配。) 18.(5 分)产地 原料 特点 品种 价格 19.(5 分)①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② 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④学生能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 限度地开发智力的。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每句 1 分)
20.(6分)鸠占鹊巢(或者鹊巢鸠占)(2分)。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娱乐和时尚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期刊的主旨 是突出文学性,大量的娱乐和时尚的内容冲淡了文学性;大量的娱乐和时尚的内 容充斥于文学期刊,反映了一些文学期刊主办者媚俗的价值取向。(每点2分, 答出两点即可。 21.(60分)参照2014年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李斯论》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 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 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 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 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 用已有法令的好处,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好处, 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 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 斯推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 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 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 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禁止读书人的言论。毁灭三代的 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荀子的学说啊,只不过迎合 形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 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埋没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学问见 识不对,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为不合常理、不讲正义, 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 知国君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 而不会怪罪我;明知这样国家将灭亡而继续实施,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幸免。唉! 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大概上天要诛杀恶人,到一定时 候必定会应验啊! 再说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 来。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 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且把罪过牵连到 了荀子,这不也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自己 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鞅禁止他国人来秦游历仕进,而李斯劝谏秦 王不要驱逐他国之士,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 (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所以大家都说利用严刑酷法来治 理国家的话,就足以亡国啊,就是这个道理。但我认为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 切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曲意顺从满足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特别可怕的啊!特别 可怕的啊!
20.(6 分)鸠占鹊巢(或者鹊巢鸠占)(2 分)。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娱乐和时尚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期刊的主旨 是突出文学性,大量的娱乐和时尚的内容冲淡了文学性;大量的娱乐和时尚的内 容充斥于文学期刊,反映了一些文学期刊主办者媚俗的价值取向。(每点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 21.(60 分)参照 2014 年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李斯论》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 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 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 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 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 用已有法令的好处,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好处, 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 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 斯推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 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 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 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禁止读书人的言论。毁灭三代的 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荀子的学说啊,只不过迎合 形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 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埋没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学问见 识不对,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为不合常理、不讲正义, 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 知国君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 而不会怪罪我;明知这样国家将灭亡而继续实施,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幸免。唉! 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大概上天要诛杀恶人,到一定时 候必定会应验啊! 再说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 来。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 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且把罪过牵连到 了荀子,这不也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自己 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鞅禁止他国人来秦游历仕进,而李斯劝谏秦 王不要驱逐他国之士,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 (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所以大家都说利用严刑酷法来治 理国家的话,就足以亡国啊,就是这个道理。但我认为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 切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曲意顺从满足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特别可怕的啊!特别 可怕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