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联考命题组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 现代文阅读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 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 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 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 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 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 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 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 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 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 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 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联考命题组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 I 卷 现代文阅读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 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 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 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 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 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 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 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 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 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 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 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
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 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 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 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 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 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 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 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 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 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 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 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 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 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 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 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 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 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 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 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 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 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 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 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 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 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 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 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 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 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1.C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査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 自觉地”原文无据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 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 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 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 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 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 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 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 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 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
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 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 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 自觉地”原文无据。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 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 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 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 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 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 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 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 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 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
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 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 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 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 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 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陟、拜 等,贬官常用“贬、谪、迁、出”等。 C.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 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 用的文体还有表,但《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 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 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
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 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 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 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 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 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 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陟、拜” 等,贬官常用 “贬、谪、迁、出”等。 C.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 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 用的文体还有表,但《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 职。 B. 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 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
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 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答案】4.D5.B6.C 7.(1)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资助很 丰厚 2)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 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淸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 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 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 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原文标点为: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 而倭犯渐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试题分析:B“左迁”才是贬官。 试题分析:C“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的不是胡宗宪而是宗礼 7.试题分析:得分点(1)“招致”,招纳;“释”,释放:“于金华狱”状语后置,“资 给”,资助。(2)“夺”,撤销:“切”,严厉;“让”,责备:“克期”,限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被提拔为御史,巡 査宣化、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査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
战三捷。 D. 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 的赏赐。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答案】4. D 5. B 6. C 7. (1)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资助很 丰厚。 (2)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 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 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 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 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原文标点为: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 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 试题分析:B“左迁”才是贬官。 6. 试题分析:C“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的不是胡宗宪而是宗礼。 7. 试题分析:得分点(1) “招致”,招纳; “释”,释放;“于金华狱”状语后置,“资 给”,资助。(2) “夺”,撤销;“切”,严厉;“让”,责备;“克期”,限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被提拔为御史,巡 查宣化、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查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
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在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 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 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胡宗宪和他一同进攻,带领 精锐士兵四千人,驻扎在砖桥,约定曹邦辅一起夹击,倭寇殊死抵抗,胡宗宪的士兵死了 千多,同时倭寇侵犯浙江东部诸多州县,杀死很多文武官吏。胡宗宪于是和赵文华制定安抚 计策。赵文华回朝,极力诋毁总督杨宜,并且推荐胡宗宪,胡宗宪于是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替代杨宜。当初,胡宗宪让幕僚蒋洲、陈可愿告诉日本国王,在五岛遇见汪直的养子汪漖 汪漖邀请使者去见汪直。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 和妻子,资助很丰厚。蒋洲等人向汪直宣告了胡宗宪的想法,汪直内心动摇。又知道母亲和 妻子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地说:“俞大猷断了我的归路。所以才到这地步。如果免除罪过准 许海上贸易,我也想归顺,只是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能相互统摄,必须一个一个地宣告 于是留下蒋洲而派汪漖等人护送陈可愿回去。胡宗宪优待汪激,让他立功。汪漖非常高兴, 把徐海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不久,徐海果真带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分头抢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己带领一万多人进攻乍浦,陈东、麻叶同他一起进攻,胡宗宪坚守塘栖,和 巡抚阮鹗形成夹击之势。正碰上徐海急奔皂林,阮鹗派游击将军宗礼在崇德三里桥攻击徐海, 三战三胜。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任福建巡抚,就认命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到第二年 春天,新来的倭寇大量增加,皇帝严厉责备胡宗宪。胡宗宪惧怕皇帝治罪,上奏陈述战功, 说敌寇能够在短时期歼灭。主管官吏判他欺骗罪,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 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当时赵文华已经犯罪死去,胡宗宪在朝中没有了内援, 看见倭寇的祸患不停,想讨好皇上,恰逢从舟山得到白鹿,献给皇上。皇上很高兴,施行告 庙礼,馈赠给他许多银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a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
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在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 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 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胡宗宪和他一同进攻,带领 精锐士兵四千人,驻扎在砖桥,约定曹邦辅一起夹击,倭寇殊死抵抗,胡宗宪的士兵死了一 千多,同时倭寇侵犯浙江东部诸多州县,杀死很多文武官吏。胡宗宪于是和赵文华制定安抚 计策。赵文华回朝,极力诋毁总督杨宜,并且推荐胡宗宪,胡宗宪于是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替代杨宜。当初,胡宗宪让幕僚蒋洲、陈可愿告诉日本国王,在五岛遇见汪直的养子汪滶, 汪滶邀请使者去见汪直。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 和妻子,资助很丰厚。蒋洲等人向汪直宣告了胡宗宪的想法,汪直内心动摇。又知道母亲和 妻子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地说:“俞大猷断了我的归路。所以才到这地步。如果免除罪过准 许海上贸易,我也想归顺,只是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能相互统摄,必须一个一个地宣告。” 于是留下蒋洲而派汪滶等人护送陈可愿回去。胡宗宪优待汪滶,让他立功。汪滶非常高兴, 把徐海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不久,徐海果真带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分头抢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己带领一万多人进攻乍浦,陈东、麻叶同他一起进攻,胡宗宪坚守塘栖,和 巡抚阮鹗形成夹击之势。正碰上徐海急奔皂林,阮鹗派游击将军宗礼在崇德三里桥攻击徐海, 三战三胜。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任福建巡抚,就认命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到第二年 春天,新来的倭寇大量增加,皇帝严厉责备胡宗宪。胡宗宪惧怕皇帝治罪,上奏陈述战功, 说敌寇能够在短时期歼灭。主管官吏判他欺骗罪,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 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当时赵文华已经犯罪死去,胡宗宪在朝中没有了内援, 看见倭寇的祸患不停,想讨好皇上,恰逢从舟山得到白鹿,献给皇上。皇上很高兴,施行告 庙礼,馈赠给他许多银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 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
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8.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 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写出来, “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 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9.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ED9.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 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 人却已经醒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 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 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E项中 “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 D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 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关键词 后两联”“情感”,分析时抓住情感关键词,结合手法、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 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 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 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 (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8.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 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 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 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 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写出来, “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 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 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9.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 ED 9. 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 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 人却已经醒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 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 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E 项中 “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 D 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 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关键词 “后两联”“情感”,分析时抓住情感关键词,结合手法、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 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 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 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 (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 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 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 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 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 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 釆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 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 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表达归隐之乐的句子是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 (3)《陈情表》中化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 故为吉鸟”来表达作者将尽孝心的两句是“ 【答案】(1).(1)云无心以出岫(2).鸟倦飞而知还(3).(2)落霞与孤鹜齐 飞(4).秋水共长天一色。(5).(3)乌鸟私情(6).愿乞终养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 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岫”“鹜”不要误写。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淸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 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 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 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 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 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 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 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 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 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0.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表达归隐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陈情表》中化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 故为吉鸟”来表达作者将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2)落霞与孤鹜齐 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3)乌鸟私情 (6). 愿乞终养。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 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岫”“鹜”不要误写。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 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 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 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 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 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 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 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 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 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 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 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 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 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 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 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 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 2.0 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 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 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 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 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 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 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 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 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 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 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 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 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 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 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 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 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 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 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 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 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 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 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 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 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 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 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 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