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2014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 南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 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 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 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 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 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 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 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 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 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 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 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 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 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 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 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 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 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 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 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 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 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 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 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 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 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 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 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 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安徽省安庆 2014 届高三 1 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 南 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 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 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 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 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 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 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 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 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 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 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 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 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 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 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 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 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 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 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 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 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 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 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 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 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 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 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 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 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 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 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 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 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一一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 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 1.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 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 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 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 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 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 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 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 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 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 D.杜甫是“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 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 3.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请问它们 是怎样再现历史的?请你分条陈述。(4分) 答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 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 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 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 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 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
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 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 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 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 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 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 1.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 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 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 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 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 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 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 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 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 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 D.杜甫是“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 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 3.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请问它们 是怎样再现历史的?请你分条陈述。(4 分) 答: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 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 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 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 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 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
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 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 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 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3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 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译文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 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 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 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 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3 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 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译文: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7 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3 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 并做简要分析。(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 (4) (5) (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亦余心之所善 (屈原《离骚》) (2)蟹六跪而二整, ,用心躁 也 (《荀子·劝学〉)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迷花倚石忽已 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6)舞榭歌台,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 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 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 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 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髙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 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 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 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 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 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 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 , (2) 。 (3) ,(4) 。 (5)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亦余心之所善 兮, 。 (屈原《离骚》) (2)蟹六跪而二整, ,用心躁 也。 (《荀子·劝学>)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迷花倚石忽已 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6)舞榭歌台, 。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 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 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 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 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 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 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 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 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 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 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 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 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 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 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 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 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隆 临的节旦。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 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 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 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 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 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 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 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髙歌,把天地都 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 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 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 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 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 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 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1.从文中看,作者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 开过它”?(6分) 12.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其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6分) 答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 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 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 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 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 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 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 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 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 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 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 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 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 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 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 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 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 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 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 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 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 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1.从文中看,作者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 开过它”?(6 分) 答: 12.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其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6 分) 答: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 得灿烂。 答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2)作者强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 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 过”,这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临摹纹身舶来品指手画脚可望而不可即 B.痉挛震撼掉书袋仗义执言毕其工于一役 C.平添妥帖录像机毁誊参半天机不可泄露 D.凋敝绿阴拉拉队一厢情愿有志者事竟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菲律宾去年饱受台风水灾之苦,因为五风十雨,结果造成菲律宾部分地区损 失惨重,连首都马尼拉也都未能幸免,菲律宾政府为此只好求助于国际社会。 B.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 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C.创业之初的惨淡经营终于使这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民营企业有了希望,他们生 产的高科技产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客户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客商。 D.到太湖旅游,游客亲身掌舵、结网捕鱼,可品尝船上现捕的太湖三白等湖鲜, 体验真正的太湖渔家风情,充分领略到太湖山长水阔、渔帆点点的美景 17.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 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抨击时事,也 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 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 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 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 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4分) ①去年十二月份以来,我国有些地区的雾霾天气比往年明显增多,尤其是河北和 山东的部分地区雾霾持续的时间更长,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答: (2)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 得灿烂。 答: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 分) (1)“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2)作者强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 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 过”,这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临摹 纹身 舶来品 指手画脚 可望而不可即 B.痉挛 震撼 掉书袋 仗义执言 毕其工于一役 C.平添 妥帖 录像机 毁誊参半 天机不可泄露 D.凋敝 绿阴 拉拉队 一厢情愿 有志者事竟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菲律宾去年饱受台风水灾之苦,因为五风十雨,结果造成菲律宾部分地区损 失惨重,连首都马尼拉也都未能幸免,菲律宾政府为此只好求助于国际社会。 B.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 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C.创业之初的惨淡经营终于使这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民营企业有了希望,他们生 产的高科技产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客户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客商。 D.到太湖旅游,游客亲身掌舵、结网捕鱼,可品尝船上现捕的太湖三白等湖鲜, 体验真正的太湖渔家风情,充分领略到太湖山长水阔、渔帆点点的美景。 17.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 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抨击时事,也 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 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 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 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 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4 分) ①去年十二月份以来,我国有些地区的雾霾天气比往年明显增多,尤其是河北和 山东的部分地区雾霾持续的时间更长,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为了防止各特大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再发生,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 策和文件,就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③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且顺利登上月球表面的消息传来,极大 地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④注重低碳环保,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是 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⑤2013年下半年以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消赞者信心指数的 连续下降,造成了工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序号修改意见 19.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5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 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 都没有保障。 答 20.请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绘一个场景,第二段表 达某种哲理。每段不少于60字。(6分) 第一段: 第二段: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只猫在野外,突然闻到一股鱼腥味,馋得忙往河边跑。 猫来到河边,看见水上有一只鸭子正在捉鱼吃。只见鸭子很快就捉到了一条鱼, 往嘴里送。猫想:“鸭子喜欢吃鱼,我也喜欢吃鱼,大家都喜欢吃鱼,它能捉到 鱼,我也能捉到鱼。 这时,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猫一下子跳到了河中,想捉那条鱼。可惜,猫没有 捉到鱼,反而被浪打中,沉入水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 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庆2014届高三1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从文中内容看,应该是“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②为了防止各特大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再发生,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 策和文件,就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③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且顺利登上月球表面的消息传来,极大 地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④注重低碳环保,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是 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⑤2013 年下半年以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消赞者信心指数的 连续下降,造成了工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序 号 修 改 意 见 19.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5 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 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 都没有保障。 答: 20.请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绘一个场景,第二段表 达某种哲理。每段不少于 60 字。(6 分) 第一段:____ 第二段:____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只猫在野外,突然闻到一股鱼腥味,馋得忙往河边跑。 猫来到河边,看见水上有一只鸭子正在捉鱼吃。只见鸭子很快就捉到了一条鱼, 往嘴里送。猫想:“鸭子喜欢吃鱼,我也喜欢吃鱼,大家都喜欢吃鱼,它能捉到 鱼,我也能捉到鱼。” 这时,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猫一下子跳到了河中,想捉那条鱼。可惜,猫没有 捉到鱼,反而被浪打中,沉入水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 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庆 2014 届高三 1 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从文中内容看,应该是“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2.B(“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错,应该星“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 景”。) 3.(1)对象;历史写的主要是帝王将相,文学写的主要是普通大众 (2)方法:历史学再现历史时,是精确地提供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 事件,而文学则是通过想象塑造人物、虚构情节故事来表现历史 (3)范围:历史学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 大非联系起来,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文学表现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 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台 (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4.B(化:教化。) 5.C(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 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6.C(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7.(1)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 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 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 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 (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 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 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 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足祭祀 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 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 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 《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 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 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 “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 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 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 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 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 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 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 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 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 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 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2.B (“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错,应该星“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 景”。) 3.(1)对象;历史写的主要是帝王将相,文学写的主要是普通大众; (2)方法:历史学再现历史时,是精确地提供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 事件,而文学则是通过想象塑造人物、虚构情节故事来表现历史; (3)范围:历史学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 大非联系起来,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文学表现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 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台。 (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4.B (化:教化。) 5.C (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 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6.C (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7.(1)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 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 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 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 (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 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 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 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足祭祀 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 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 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 《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 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 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 “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 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 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 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 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 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 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 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 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 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 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 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 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 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年、不能住在别人家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 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 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 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 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 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一一亭边 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 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一一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 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 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 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 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 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0.甲:(1)江间波浪兼天涌(2)塞上风云接地明(3)丛菊两开他日 泪(4)孤舟一系故园心(5)寒衣处处催刀尺(6)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虽九死其犹未悔(2)非由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仰观宇宙 之大(4)千岩万转路不定(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6)风流总被雨打 风吹去 11.(1)地坛的宁静使作者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了个和实去处; (2)地坛的景物与作者的感悟息息相关; (3)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12.“荒芜”主要表现在:冷落如野地、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 朱红淡褪了、段段髙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了、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是野单荒 滕 “不衰败”主要表现在:蜂儿稳停半窄、蚂蚁摇头晃脑转身疾行而去、瓢虫忽悠 升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坠地、满园草木竞相生长。 13.(1)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尤其对于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 影的“我”来说,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节日来临。 (2)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或者: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同样也能够辉煌和灿烂。) 14.(1)启示:①任何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 和情趣,这是其他生命无法替代的:②“我”虽然残疾了,但也不能一味消极地 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下去的信心。 (2)①思路上照应下文“这样想了好几年”:②说明对生和死的选择曾经是一 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则经过了艰难 的思考和抉择 15.D(A.纹身一文身:B.毕其工于一役一毕其功于一役:C.毁誊参半一毁 誉参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 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 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 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年、不能住在别人家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 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 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 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 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 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 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 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 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 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 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 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 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0.甲:(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塞上风云接地明 (3)丛菊两开他日 泪 (4)孤舟一系故园心(5 )寒衣处处催刀尺 (6 )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虽九死其犹未悔 (2)非由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仰观宇宙 之大 (4)千岩万转路不定(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风流总被雨打 风吹去 11.(1)地坛的宁静使作者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了个和实去处; (2)地坛的景物与作者的感悟息息相关; (3)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12.“荒芜”主要表现在:冷落如野地、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 朱红淡褪了、段段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了、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是野单荒 藤。 “不衰败”主要表现在:蜂儿稳停半窄、蚂蚁摇头晃脑转身疾行而去、瓢虫忽悠 升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坠地、满园草木竞相生长。 13.(1)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尤其对于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 影的“我”来说,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节日来临。 (2)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或者: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同样也能够辉煌和灿烂。) 14.(1)启示:①任何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 和情趣,这是其他生命无法替代的;②“我”虽然残疾了,但也不能一味消极地 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下去的信心。 (2)①思路上照应下文“这样想了好几年”:②说明对生和死的选择曾经是— 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则经过了艰难 的思考和抉择。 15.D (A.纹身一文身:B.毕其工于一役一毕其功于一役:C.毁誊参半一毁 誉参半。)
16.C(惨淡经营:指苦费心力经营。与语境相符;A.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与语境不符;B.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与语境不符;D.山长水阔:比喻道路遥远艰险。与语境不符。) 17.A(从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照应角度考虑。) 18. 序号 修改意见 ①“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改为“河北的部分地区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或“河北全境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改为“为了防止……再次发生” ③将“吸引了……关注”改为“引起了……关注”或“吸引了……关注的 目光” ⑤把“引起了……连续下降,造成了……大幅提高”改为“造成了…… 幅提高,引起了……连续下降 19.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 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 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20.示例: 第一段:十字路口的交通井然有序,随着红绿灯地不断变换,行人和车辆都在耐 心的等候或者及时地各行其道,交警在悠闲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路 上没冉出现人们所习见的拥堵现象 第二段:在我们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常会遇到十字路口,比如升学、婚姻 和事业等,而要想选择正确的方向,就需要我们必须擦亮眼睛,仔细辨别,只有 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朝着自己的幸福人生迈进 21.【写作指导】立意的角度:量力而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盲目模仿必败; 切要从实际出发;人贵有自如之明
16.C(惨淡经营:指苦费心力经营。与语境相符;A.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与语境不符;B.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与语境不符;D.山长水阔:比喻道路遥远艰险。与语境不符。) 17.A (从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照应角度考虑。) 18. 序 号 修 改 意 见 ① “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改为“河北的部分地区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或“河北全境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②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改为“为了防止……再次发生” ③ 将“吸引了……关注”改为“引起了……关注”或“吸引了……关注的 目光” ⑤ 把“引起了……连续下降,造成了……大幅提高”改为“造成了……大 幅提高,引起了……连续下降” 19.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 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 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20.示例: 第一段:十字路口的交通井然有序,随着红绿灯地不断变换,行人和车辆都在耐 心的等候或者及时地各行其道,交警在悠闲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路 上没冉出现人们所习见的拥堵现象。 第二段:在我们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常会遇到十字路口,比如升学、婚姻 和事业等,而要想选择正确的方向,就需要我们必须擦亮眼睛,仔细辨别,只有 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朝着自己的幸福人生迈进。 21.【写作指导】立意的角度:量力而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盲目模仿必败;一 切要从实际出发;人贵有自如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