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里从消费者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两方面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 的矛盾。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函数受经济 同期的影响,而使消费与收入偏离长期固定 的比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要受 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影响,使收入与消费 保持一个稳定的关系
第5节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里从消费者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两方面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 的矛盾。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函数受经济 同期的影响,而使消费与收入偏离长期固定 的比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要受 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影响,使收入与消费 保持一个稳定的关系
相对收入假说的要点 1、在消费上人们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倾向。一个人将 其收入的多大比重用于消费,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 而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2、消费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 受到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 去的最高收入,人们宁愿减少储蓄来维持已经习惯的消费 水平
一、相对收入假说的要点 1、在消费上人们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倾向。一个人将 其收入的多大比重用于消费,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 而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2、消费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 受到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 去的最高收入,人们宁愿减少储蓄来维持已经习惯的消费 水平
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 t=crit+ay,+aria Yn:第i个人第t期的收入; F;:第t期所有人的平均收入 Yn:第i个人第t期以前的最高收入
二、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
■杜森贝里的第一个命题,也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 应”( demonstration effect),即消费行为要受外 部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具有某种攀比行为。 ■杜森贝里的第二个命题,也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 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要落后于他 的收入的变化,即使他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他在较 短时期仍要维持过去“高峰”时期已经形成的那种 消费水平,并宁肯减少储蓄来达到这一目的
◼ 杜森贝里的第一个命题,也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 应”(demonstration effect),即消费行为要受外 部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具有某种攀比行为。 ◼ 杜森贝里的第二个命题,也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 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要落后于他 的收入的变化,即使他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他在较 短时期仍要维持过去“高峰”时期已经形成的那种 消费水平,并宁肯减少储蓄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杜森贝里的推论 杜森贝里依据这两个命题,对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从两个方面 进行如下推论: 1、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一般来说,某人在所属分组的收 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越低,他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 C=aoY +a,y BC、(y =c0+c1 (c,a1>0) 对于给定的年份,是常数,上述消费函数即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三、杜森贝里的推论 杜森贝里依据这两个命题,对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从两个方面 进行如下推论: ◼ 1、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一般来说,某人在所属分组的收 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越低,他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
对于长期来说,杜森贝里认为可以把它看成分组中所 有个人消费方程之和,即 ∑cx=a2 +nay C1 ∑ ∑ +c122=(+1)
对于长期来说,杜森贝里认为可以把它看成分组中所 有个人消费方程之和,即
■2、相对收入假说的第二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个人消费 不仅依赖于示范效应的作用,而且还依赖于现期收入相 对于过去最高收入大小的棘轮,这样在收入降低的时期, 人们会通过消费把现期收入的更大比例来抵消收入下降 带来的损失。所以前述的消费倾向还要依赖于现期收入 相对于其过去最高收入的比率的大小。 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t=B011+&Yo Apc =A+A()(,A>0
◼ 2、相对收入假说的第二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个人消费 不仅依赖于示范效应的作用,而且还依赖于现期收入相 对于过去最高收入大小的棘轮,这样在收入降低的时期, 人们会通过消费把现期收入的更大比例来抵消收入下降 带来的损失。所以前述的消费倾向还要依赖于现期收入 相对于其过去最高收入的比率的大小。 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在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中,收入可以设想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稳定增长,这时,过去最高收 入2就是最近一期的收入Y1,即Y=21,而Y2=(1+g)21,因此Y= 1+g 于是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A1 A+1) 1+g APC= C=只+1+g e 显然上式具有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这就 是相对收入创设运用它的第二个假设条件对短期消费 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字盾作出了调和
显然上式具有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这就 是相对收入创设运用它的第二个假设条件对短期消费 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返回章目录
>>返回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