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 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 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 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 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 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 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 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 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 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 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 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 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 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 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 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 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 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 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 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 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 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 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 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 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 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 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12月2日) 1.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吉林省长春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 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 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 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 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 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 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 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 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 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 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 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 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 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 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 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 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 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 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 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 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 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 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 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 21 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 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 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 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12 月 2 日) 1. 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 B.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 系 D.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 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 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 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 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 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 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B.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 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 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 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 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 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 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 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 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 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 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 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 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 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 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 评。 B. 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 系。 D. 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 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 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 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 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 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 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 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 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 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B. 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 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 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 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 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 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 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 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 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 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 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 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 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 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 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 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 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
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 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 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 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C.深乖昔旨 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 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 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 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 (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 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 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
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 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 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 第十二》)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B. 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C. 深乖昔旨 乖:违背。 D. 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 分)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 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 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 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 (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 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8.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 分) 9.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曾子曰: “ , 。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 (2)半卷红旗临易 水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 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一一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论语·泰伯》) (2)半卷红旗临易 水, 。 ,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 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 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月当空。 1953 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一一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汘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一一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心理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 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陈 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 “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心理的变化。 C. 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 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 不仅增强了小说 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陈 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 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 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 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 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妺。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 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 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 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 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 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 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 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 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 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 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 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 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岀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 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 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 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 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 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 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 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 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一一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 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 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 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 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 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 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 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 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 44期)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 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 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 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 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 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 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 极矣”的感叹。1855 年,35 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 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 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 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 27 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 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 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 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 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 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 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 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 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 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 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 11 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 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 年时间,造出了 5 艘商船和 11 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 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 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 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 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 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 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 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 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 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 年 7 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 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 年总第 44 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 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 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 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 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 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 “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 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B.光芒万丈的美国篮球巨星,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也不过是棋子,而摆布棋子 的大手,就是能翻云覆雨的NBA资方 C.撑起一把油纸伞,很容易走进温暖的旧时光;在现代时空中欣赏那精湛的制 作技艺,便可以重温那耐人寻味的意蕴。 D.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的手段走红网 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 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 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C.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 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 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 利 ,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 是不会长久的 ①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②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 ③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④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 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 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 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 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 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 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 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 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 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 “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 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B. 光芒万丈的美国篮球巨星,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也不过是棋子,而摆布棋子 的大手,就是能翻云覆雨的 NBA 资方。 C. 撑起一把油纸伞,很容易走进温暖的旧时光;在现代时空中欣赏那精湛的制 作技艺,便可以重温那耐人寻味的意蕴。 D. 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的手段走红网 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 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 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 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 60%来自刺绣。 C. 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 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 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 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 利, , 。 , , 。 ,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 是不会长久的。 ①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②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 ③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④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
⑤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 ⑥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5分) 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 选的地位和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 示例相同。(6分)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 广阔。 六、写作(60分) 8.请以“穿越迷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 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2年长春市高中毕业斑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9分) 1.(3分)【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析】将“也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 断。曲解原意。 2.(3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 价的艺术批评”。 3.(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绝对而且无据 二、(36分) (一)(19分) 4.(3分)【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5.(3分)【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 “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6.(3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⑤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 ⑥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 A. ④②⑥①⑤③ B. ④③⑥②①⑤ C. ⑤④⑥①③② D. ⑤③②①④⑥ 16.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5 分) 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 选的地位和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 示例相同。(6 分)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 广阔。 六、写作(60 分) 18. 请以“穿越迷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 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2 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 分) 1.(3 分)【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析】将“也许后者才是”(第 6 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 断。曲解原意。 2.(3 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 价的艺术批评”。 3.(3 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绝对而且无据。 二、(36 分) (一)(19 分) 4.(3 分)【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5.(3 分)【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 “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6.(3 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7.(10分)【参考答案】(1)(5分)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 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多”、 “衣冠”、“破亡”、“以……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 (2)(5分)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 让家产来 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诸”、“持”、“推”、“遗”,每译对一处 给1分,[来源:学科网ZXK 语意完整给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分) 8.(5分)【参考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 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9.(6分)【参考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 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 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 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资料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感情深挚而又笔调轻灵,相当别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统观全篇,诗写作者的朋友魏十六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 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朋友,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 蟀(即“阴虫”)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 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 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 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 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 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 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 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 怀的景物来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 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 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 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 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 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 排,更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 美
7.(10 分)【参考答案】(1)(5 分)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 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多”、 “衣冠”、“破亡”、“以……为”,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语意完整给 1 分) (2)(5 分)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 让家产来 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诸”、“持”、“推”、“遗”,每译对一处 给 1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语意完整给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 分) 8.(5 分)【参考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 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 2 分,语意完整给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9.(6 分)【参考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 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 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 2 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 化感情”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 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资料】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感情深挚而又笔调轻灵,相当别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统观全篇,诗写作者的朋友魏十六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 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朋友。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 蟀(即“阴虫”)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 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 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 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 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 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 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 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 怀的景物来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 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 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 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 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 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 排,更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 美
(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三)(6分) 10.(6分)【参考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霜重鼓 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3)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25分) 11.(1)(5分)【参考答案】D(3分)B(2分)A(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析】A.小说中“万众瞩目”有夸张意,而选项中的表意属于写实;题目还 有吸引读者的作用。B.“内心”指“情感和想法”,语焉不详。C.首段是叙事 而非议论。E.“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色彩”的是小说中写到的鲁南生活习俗,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的说法言过其实 (2)(6分)【参考答案】①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 的情节;②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理解父亲,关心儿子;②憨厚朴实,善于引导; ③对幸福的含义有自己的理解。(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人物性格的能力 (4)(8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观点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观点三:优越的物质生活 条件有时会破坏幸福感。观点四: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 系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 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给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 四、(25分)[来源:Z+xx+k.Com 12.(1)(5分)【参考答案】A(3分)E(2分)C(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解析】B.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 法曲解原意。C.“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 联系不确切。D.“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E.“他认为此事有辱国 格”与“他一怒之下”相关却不完全相同。 (2)(6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②表现沈宅的富丽和 文化气息;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 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 第一座船厂;③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 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 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整理能力
(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三)(6 分) 10.(6 分)【参考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霜重鼓 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3)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25 分) 11.(1)(5 分)【参考答案】D(3 分)B (2 分)A(1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析】A. 小说中“万众瞩目”有夸张意,而选项中的表意属于写实;题目还 有吸引读者的作用。B.“内心”指“情感和想法”,语焉不详。C. 首段是叙事 而非议论。E.“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色彩”的是小说中写到的鲁南生活习俗,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的说法言过其实。 (2)(6 分)【参考答案】①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 的情节;②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每答对一点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 (3)(6 分)【参考答案】①理解父亲,关心儿子;②憨厚朴实,善于引导; ③对幸福的含义有自己的理解。(每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人物性格的能力。 (4)(8 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观点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观点三:优越的物质生活 条件有时会破坏幸福感。观点四: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 系。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 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给 6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 四、(25 分)[来源:Z+xx+k.Com] 12.(1)(5 分)【参考答案】A(3 分)E(2 分)C(1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解析】B. 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 法曲解原意。C. “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 联系不确切。D. “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E. “他认为此事有辱国 格”与“他一怒之下”相关却不完全相同。 (2)(6 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②表现沈宅的富丽和 文化气息;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 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6 分)【参考答案】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 第一座船厂;③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 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 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答对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