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 国历史文货 第六章 多元走向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陋
第 六 章 多元走向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串 国历史文 第一节多元走向的文化 一、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起 西汉末年,儒学便开始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到东汉时期,儒 学谶纬化已经被统治阶级正式官方化。从此,儒学变得越来越荒 诞、烦琐,几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 人民野蛮的掠夺,进一步暴露了儒家仁义道德说教的虚伪和反动。 特别是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迅速瓦解,儒学也 日益衰微。儒学的衰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学的失 落;二是儒家的道德学说受到了全面挑战,君臣、父子的理论 受到严厉的责难。 儒学的衰微,使它已经不能满足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于是 玄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士子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 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 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第一节 多元走向的文化 ❖一、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起 西汉末年,儒学便开始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到东汉时期,儒 学谶纬化已经被统治阶级正式官方化。从此,儒学变得越来越荒 诞、烦琐,几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 人民野蛮的掠夺,进一步暴露了儒家仁义道德说教的虚伪和反动。 特别是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迅速瓦解,儒学也 日益衰微。儒学的衰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经学的失 落;二是儒 家的道德学说受到了全面挑战,君臣、父子的理论 受到严厉的责难。 儒学的衰微,使它已经不能满足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于是 玄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士子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 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 ,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 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回历史文化析 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 郭象等。玄学的产生给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首先,魏晋玄学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 中心课题;其次,玄学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 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重自然”审美观念在这一 时期成为民族性的审美崇尚;再次,玄学使魏晋人在 “无为”、“法自然”中追求理想人格,进而铸造了 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玄学只局 限于上层士大夫中,除少数例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否 定儒学
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 嵇康、向秀、 郭象等。玄学的产生给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首先,魏晋玄学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 中心课题;其次,玄学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 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重自然”审美观念在这一 时期成为民族性的审美崇尚;再次,玄学使魏晋人在 “无为” 、 “ 法自然”中追求理想人格,进而铸造了 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玄学只局 限于上层士大夫中,除少数例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否 定儒学
串 国历史文 。二、道教的日益宏大 汉末三国时,道教的分支主要有二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分 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各地,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一支是 张鲁的五斗米道,分布于汉中、益州等地,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 奉《老子》为经典。 为了使原始道教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一部分道教头子便对原 始道教进行改造。最早对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东晋初年的葛洪。到南北 朝时,道教规模大成。这一时期道教大致可以分为两支, 一是北方,北魏时期由寇谦之以嵩山为基点,创立了讲求服气、导 引、长生术的新天师道教,他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 要他来“清整道教”; 另一支是南方,刘宋时期的道士陆静修,进一步地阐发了据说是由 东晋杨羲首创的茅山清派教义,确立了“三洞四辅”的道教分类方 法(“三洞四辅”是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他把“真人”和“神仙” 分为许多等级,从而为世间的等级制度寻找宗教根据。 至此,道教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了。这样,道教作为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基本定型
❖ 二、道教的日益宏大 汉末三国时,道教的分支主要有二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分 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各地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一支是 张鲁的五斗米道,分布于汉中、益州等地,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 奉《老子》为经典。 为了使原始道教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一部分道教头子便对原 始道教进行改造。最早对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东晋初年的葛洪。到南北 朝时,道教规模大成。这一时期道教大致可以分为两支, ❖ 一是北方,北魏时期由寇谦之以嵩山为基点,创立了讲求服气、导 引、长生术的新天师道教,他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 天师”之位, 要他来“清整道教” ; ❖ 另一支是南方,刘宋时期的道士陆静修,进一步地阐发了据说是由 东晋杨羲首创的茅山清派教义,确立了“三洞四辅”的道教分类方 法(“三洞四辅”是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他把“真人”和“神仙” 分为许多等级,从而为世间的等级制度寻找宗教根据。 至此,道教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了。这样,道教作为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基本定型
冬三、佛教的广泛流布 当土生土长的道教日益宏大的同时,来自于异域的佛 教也日益勃兴、广泛流布。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在汉末陆 续译出佛经以后,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派佛学,在中 国逐步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广泛流布。 佛教为人们树立了大慈大悲,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 出来的“救世主”,即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 弥勒佛、 阿弥陀佛等菩萨、佛。佛教宣传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永存, 可以转生来世。而在生与死的无穷轮回过程中,在此岸 与彼岸的转变之际,现世的行为,则是一个重要的关节。 “此生行善,来生受报”,“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 在无限的轮回过程中,既有着神奇美妙的净土天国,也有 着阴森可怕的阿鼻地狱。这种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扩展 了中国文化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对现世的死亡并不那么恐 惧,而有一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希望,同时又 给在现实世界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跋涉,在痛苦中煎熬而又 无法自拔的人们以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三、佛教的广泛流布 当土生土长的道教日益宏大的同时,来自于异域的佛 教也日益勃兴、广泛流布。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在汉末陆 续译出佛经以后,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派佛学,在中 国逐步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广泛流布。 佛教为人们树立了大慈大悲,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 出来的“救世主”,即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佛、 阿弥陀佛等菩萨、佛。佛教宣传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永存, 可以转生来世 。而在生与死的无穷轮回过程中,在此岸 与彼岸的转变之际,现世的行为,则是一个重要的关节。 “此生行善,来生受报” , “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 。 在无限的轮回过程中,既有着神奇美妙的净土天国,也有 着阴森可怕的阿鼻地狱。这种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扩展 了中国文化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对现世的死亡并不那么恐 惧,而有一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希望,同时又 给在现实世界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跋涉,在痛苦中煎熬而又 无法自拔的人们以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卫串 回历史文化 佛教不仅给下层民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各族统 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也大力提倡 佛教,北魏时,寺院达3万所,僧尼有200多万。南朝 佛教凭依梁武帝一类帝王的倡导,佛教大兴。仅建康 城就有寺院500余所,僧尼10余万。与佛教广泛传布 的同时,由鸠摩罗什领导的佛经译业也大规模展开。 据统计,这一时期共译出佛经1000余部,3437卷 冬四、多元文化的相激相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玄学、道教、佛教同 时并存,它们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纳,演绎出了多 元文化相激相荡的态势
佛教不仅给下层民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各族统 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也大力提倡 佛教,北魏时,寺院达3万 所,僧尼有200多万。南朝 佛教凭依梁武帝一类帝王的倡导,佛教大兴。仅建康 城就有寺院5 00余所,僧尼10余万。与佛教广泛传布 的同时,由鸠摩罗什领导的佛经译业也大规模展开。 据统计,这一时期共译出佛经1000余部,3437卷。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玄学、道教、佛教同 时并存,它们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纳,演绎出了多 元文化相激相荡的态势
国历史文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独尊的地位已经逝去,但儒学的影响是 深远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儒学、玄学虽 然相互排斥,但却在排斥中相互吸纳。儒学的理论形态—经 学从玄学抽象思辨的思维风气中吸纳了养料,玄学也日益向 儒学靠拢,结果是玄学除少数例外,日益显示出儒玄合流的 态势。玄学与佛学哲理意趣极为相近,二者一拍即合,玄学与 道教从共同尊奉老子来说也有很大的一致性,冲突更少。这 样,儒学家往往又是玄学家,玄学家往往又信奉佛教与道教。 余下的则是儒、佛、道三家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而在这一斗 争中,从华夷之辩的角度出发,儒、道往往结成联盟,以道 教为主,同佛教展开斗争。总之,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领 域,形成了儒、释(佛)、道三教并存、三足鼎立的态势。三 教争立,此消彼长,当政者仍然按儒家的思想进行统治,又都 利用释(佛)、道作为精神统治的一种辅助工具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独尊的地位已经逝去,但儒学的影响是 深远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儒学、玄学虽 然相互排斥,但却在排斥中相互吸纳。儒学的理论形态——经 学 从玄学抽象思辨的思维风气中吸纳了养料,玄学也日益向 儒学靠拢,结果是玄学除少数例外 ,日益显示出儒玄合流的 态势。玄学与佛学哲理意趣极为相近,二者一拍即合,玄学与 道教 从共同尊奉老子来说也有很大的一致性,冲突更少。这 样,儒学家往往又是玄学家,玄学家 往往又信奉佛教与道教。 余下的则是儒、佛、道三家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而在这一斗 争中 ,从华夷之辩的角度出发,儒、道往往结成联盟,以道 教为主,同佛教展开斗争。总之,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领 域,形成了儒、释(佛)、道三教并存、三足鼎立的态势。 三 教争立,此消彼长,当政者仍然按儒家的思想进行统治,又都 利用释(佛)、道作为精神统治的一种辅助工具
中 第二节 国历史文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 从汉代以来,长城一线便形成了许多农牧交换的 地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游牧民族越过长城一线,进入了农耕文化的生态环境。 这样,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直接碰撞,在这一激烈的碰 撞中,两种类型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游牧文化的 落后性与农耕文化的先进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化 学上所谓的“社会距离”由此产生。这种游牧文化与农 耕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实质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 族文化心态的冲突。然而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冲 突的同时,两者的涵化与融合也随之发生
第 二 节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 从汉代以来,长城一线便形成了许多农牧交换的 地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 游牧民族越过长城一线,进入了农耕文化的生态环境。 这样,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直接碰撞,在这一激烈的碰 撞中,两种类型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游牧文化的 落后性与 农耕文化的先进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化 学上所谓的“社会距离”由此产生。这种游牧文化与农 耕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实质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 族文化心态的冲突。然而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冲 突的同时,两者的涵化与融合也随之发生
国历史文版 冬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化的载体是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农耕文 化的载体则主要是汉族。当游牧民族进入中 原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相互冲突的同时, 两者的涵化与交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化的载体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农耕文 化的载 体则主要是汉族。当游牧民族进入中 原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相互冲突的同时, 两者的涵化与交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 历史文版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并不是单方面的,在 游牧民族不断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以汉族为载体的农耕 文化也不断吸纳游牧文化的先进因素。如游牧民族的牲 畜饲养、驯化、繁殖经验,以及马术、兽医术、皮革制 作技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歌舞;还有他们的“胡 服骑射”,都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即相互冲突,又相互吸纳,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多元 趋向。同时二者的交融,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并为隋唐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并不是单方面的,在 游牧民族不断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以汉族为载体的农耕 文化也不断吸纳游牧文化的先进因素。如游牧民族的牲 畜饲养、驯化、繁殖经验,以及马术、兽医术、皮革制 作技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歌舞;还有他们的“胡 服骑射”,都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即相互冲突,又相互吸纳,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多元 趋向。同时二者的交融,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并为隋唐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