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普遍较发达国家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重视 环境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得到缓解其原因是() ①发达国家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得多,其环境问题一开始就比发展中国家轻得多②目前发 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能力 强、投入多③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 缓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减弱、目标降低⑤一些发达国家依靠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 了明显的效果⑥发达国家人口素质较高,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现在的许多环境问题 B.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 点也会不同 C.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D.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以治理 答案1.c2.c 解析第1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在避免环境问题发生和治理环境问题方面要优于 发展中国家,另外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 家严重。第2题,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也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 展,人类应当积极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读图,完成34题。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口渤海■黄海 口东海口南海 2001年 0 50 100 150次数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口渤海■黄海 2002年 日东海口南海 2001年口 0 100002000030000 面积/km2 2001一2005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后· 基础巩固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普遍较发达国家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重视 环境保护。据此完成 1~2 题。 1.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得到缓解,其原因是( ) ①发达国家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得多,其环境问题一开始就比发展中国家轻得多 ②目前发 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能力 强、投入多 ③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 缓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减弱、目标降低 ⑤一些发达国家依靠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 了明显的效果 ⑥发达国家人口素质较高,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现在的许多环境问题 B.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 点也会不同 C.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D.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以治理 答案 1.C 2.C 解析第 1 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在避免环境问题发生和治理环境问题方面要优于 发展中国家,另外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 家严重。第 2 题,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也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 展,人类应当积极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读图,完成 3~4 题。 2001—2005 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
■2001年口2002年 4435202520 口2003年口2004年 日2005年 10 之4"7g,8日月份 2001一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月度变化 3.关于赤潮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 B.全球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 C.全年皆有,1一3月多发 D.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发生次数最多 4.关于赤潮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 强对赤潮的监测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A4.A 解析第3题,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变暖易 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5、6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 海域。第4题,人类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可能会导致生病或死亡,为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沿海地区应该合理进行海水养殖,而不是禁止。 拓展提高 图1为2011一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细颗粒物月平均浓度的变化图,图2为2011一2013年北 京市朝阳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10i 90 70 50 456789101112月份 图1 日 采暖期 90 70 (非采暖期 50 03691215182123 北京时间 图2 1.图1中( A.冬季浓度较高是燃烧天然气造成的 B.冬季浓度较高是由于冬季对流较强 C.夏季浓度低是由于大气易出现逆温层
2001—2005 年赤潮发生次数月度变化 3.关于赤潮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 B.全球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 C.全年皆有,1—3 月多发 D.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发生次数最多 4.关于赤潮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 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 强对赤潮的监测 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A 4.A 解析第 3 题,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变暖易 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 5、6 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 海域。第 4 题,人类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可能会导致生病或死亡;为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沿海地区应该合理进行海水养殖,而不是禁止。 拓展提高 图 1 为 2011—2013 年北京市朝阳区细颗粒物月平均浓度的变化图,图 2 为 2011—2013 年北 京市朝阳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图。读图,完成 1~2 题。 图 1 图 2 1.图 1 中( ) A.冬季浓度较高是燃烧天然气造成的 B.冬季浓度较高是由于冬季对流较强 C.夏季浓度低是由于大气易出现逆温层
D.5月份浓度最低的原因之一是多风 2.图2中() A.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为白天高、夜间低 B.受早高峰影响6一7时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均有一个小波峰 C.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的日较差较大,可达到62.0μgm3 D.非采暖期15时前后达最低值是因为此时气温最高 答案1.D2.B 解析第1题,大气污染与排放和天气有关。据图1可知,北京市朝阳区细颗粒物月平均浓度 冬季较高.是燃煤造成的,A项错误:冬季气温低,对流较弱,B项错误: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C项错误;5月份浓度最低的原因之一是多风,D项正确。第2题,据图 2可知,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为白天低、夜间高,A项错误:受早高峰影响6一7时采暖 期和非采暖期均有一个小波峰,主要是因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B项正确;采暖期浓度的日较 差较大,浓度最大值可达110μgm3,最小可达57μgm3,所以日较差不到62.0μgm3,C项错误; 非采暖期15时前后达最低值是因为此时污染物排放最少,D项错误。 叶绿素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与该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 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因此,通过测定水体中叶绿素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 况。下图为某年杭州西湖水体中叶绿素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50r 40 630 60古 20 40 10E 20照 01 0 5 7 9 11月份 一叶绿素a/(μg·L--甲要素-透明度/cm 3.据图可推测甲要素是( A降水量 B.光照强度 C.气温 D.营养物质 4.下列措施中,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湖中藻类大量繁殖的是 A.合理种养水生动植物 B.引外部河水稀释 C彻底清除湖底淤泥 D.建设环湖截污沟 答案3.C4.A 解析第3题,藻类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受光照、水温、氨磷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叶绿素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与光照强度和水温关系密切。图中甲要素在夏 季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说明其最可能是气温而非光照强度。营养物质的季节变化较小:降 水量大会抑制藻类生长。第4题,合理种养水生动植物可以消耗水体中的藻类及湖水中的 氮、磷含量,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湖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同时还可以完善西湖的生态系统,引外 部河水稀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西湖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但水温一旦适宜,藻类仍会大量繁 殖,且若引水的水质较差,可能会加剧西湖水体富营养化:彻底清除湖底淤泥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设环湖截污沟能够防止氨、磷等物质进入西湖,但不能抑制湖中已有藻类的大量繁殖。 挑战创新 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级行政区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 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D.5 月份浓度最低的原因之一是多风 2.图 2 中( ) A.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为白天高、夜间低 B.受早高峰影响 6—7 时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均有一个小波峰 C.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的日较差较大,可达到 62.0 μg/m3 D.非采暖期 15 时前后达最低值是因为此时气温最高 答案 1.D 2.B 解析第 1 题,大气污染与排放和天气有关。据图 1 可知,北京市朝阳区细颗粒物月平均浓度 冬季较高,是燃煤造成的,A 项错误;冬季气温低,对流较弱,B 项错误;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C 项错误;5 月份浓度最低的原因之一是多风,D 项正确。第 2 题,据图 2 可知,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为白天低、夜间高,A 项错误;受早高峰影响 6—7 时采暖 期和非采暖期均有一个小波峰,主要是因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B 项正确;采暖期浓度的日较 差较大,浓度最大值可达 110 μg/m3 ,最小可达 57 μg/m3 ,所以日较差不到 62.0 μg/m3 ,C 项错误; 非采暖期 15 时前后达最低值是因为此时污染物排放最少,D 项错误。 叶绿素 a 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与该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 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因此,通过测定水体中叶绿素 a 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 况。下图为某年杭州西湖水体中叶绿素 a 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图。读图,完成 3~4 题。 3.据图可推测甲要素是( ) A.降水量 B.光照强度 C.气温 D.营养物质 4.下列措施中,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湖中藻类大量繁殖的是 ( ) A.合理种养水生动植物 B.引外部河水稀释 C.彻底清除湖底淤泥 D.建设环湖截污沟 答案 3.C 4.A 解析第 3 题,藻类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受光照、水温、氮磷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叶绿素 a 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与光照强度和水温关系密切。图中甲要素在夏 季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说明其最可能是气温而非光照强度。营养物质的季节变化较小;降 水量大会抑制藻类生长。第 4 题,合理种养水生动植物可以消耗水体中的藻类及湖水中的 氮、磷含量,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湖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同时还可以完善西湖的生态系统;引外 部河水稀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西湖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但水温一旦适宜,藻类仍会大量繁 殖,且若引水的水质较差,可能会加剧西湖水体富营养化;彻底清除湖底淤泥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设环湖截污沟能够防止氮、磷等物质进入西湖,但不能抑制湖中已有藻类的大量繁殖。 挑战创新 图 1 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 2 为我国三省级行政区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 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大气中的硫 (S02、H2S等) 被植物直接吸收 雨水 原生质 植物→动物 矿化作用 蛋白质合 水循环、 细菌 心硫酸盐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 氧化作用 还原作用 硫化物 过滤去除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 还原作用 氧化作用 火山喷发 无机硫 燃烧 化石燃料 图1 25000 180 20000 14 20 10000 5000 0 安徽河南 湖北 ☐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图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2)影响图示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3)我国北方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酸雨却比北方地区严重,产生 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4)指出酸雨的危害。 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疏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 建筑物。 解析大气中的硫主要有S02、HS等,主要来源从图1可以看出有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 物;图示省级行政区$O2的排放量与原煤生产量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煤炭消费量,煤炭消费 量越多,SO2排放量也越多;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时间短,土壤呈碱性,而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多 土壤呈酸性: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影响水源、鱼类、土壤、植物、建筑物及人体等方面考虑
图 1 图 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 。 (2)影响图示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 (3)我国北方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酸雨却比北方地区严重,产生 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4)指出酸雨的危害。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 建筑物。 解析大气中的硫主要有 SO2、H2S 等,主要来源从图 1 可以看出有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 物;图示省级行政区 SO2 的排放量与原煤生产量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煤炭消费量,煤炭消费 量越多,SO2 排放量也越多;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时间短,土壤呈碱性,而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多, 土壤呈酸性;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影响水源、鱼类、土壤、植物、建筑物及人体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