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完成1~3 题。 40N 甲 35N 105E 110°E 1.图中阴影地带可能是我国( A.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2.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土壤污染 3.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土壤贫瘠 B.光热条件差 C.地形坡度大 D.水资源缺乏 答案1.A2B3.D 解桐第1题,图中阴影地带位于黄土高原,处于半湿润、半千旱的过渡地带,A项正确;图中东 部的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B、C两项错 误:图中阴影区域属于外流区,D项错误。第2题,图中甲地位于黄土高原,存在的最主要的生 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3题,乙处属于半干旱区,光照充足,但水资源缺乏,这成为限制当 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D项正确:乙处位于宁夏平原附近,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此 沉积,土壤肥沃,地形平坦,A、C两项错误。 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400毫米和1 200毫米,有22条河流汇入,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据记载,岱海面 积曾达到200平方千米,如今仅为78平方千米。监测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岱海降水量 并无明显减少趋势,蒸发量却略有下降,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趋于减小。读岱海流域示意 图,完成46题。 入一河流 、季节性河流 0水库 ○流域边界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后· 基础巩固 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完成 1~3 题。 1.图中阴影地带可能是我国( ) A.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2.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土壤污染 3.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贫瘠 B.光热条件差 C.地形坡度大 D.水资源缺乏 答案 1.A 2.B 3.D 解析第 1 题,图中阴影地带位于黄土高原,处于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A 项正确;图中东 部的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B、C 两项错 误;图中阴影区域属于外流区,D 项错误。第 2 题,图中甲地位于黄土高原,存在的最主要的生 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 3 题,乙处属于半干旱区,光照充足,但水资源缺乏,这成为限制当 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B 项错误,D 项正确;乙处位于宁夏平原附近,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此 沉积,土壤肥沃,地形平坦,A、C 两项错误。 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 400 毫米和 1 200 毫米,有 22 条河流汇入,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据记载,岱海面 积曾达到 200 平方千米,如今仅为 78 平方千米。监测表明,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岱海降水量 并无明显减少趋势,蒸发量却略有下降,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趋于减小。读岱海流域示意 图,完成 4~6 题
4.20世纪50年代以来,岱海蒸发量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流域内灌溉面积增加 B.岱海面积减小 C.冬季趋于寒冷而漫长 D.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 5.岱海面积不断萎缩,主要是因为流域内() A.上游筑坝建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 B.入湖河流弯曲改道,洪水宣泄不畅 C.入湖泥沙增多,淤高阻塞湖泊 D.拦截入湖河水,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6.防止岱海面积萎缩的有效措施是( A.拆除水库大坝修复生态环境 B.裁弯取直河道,减少泥沙淤积 C.开源节流并举,增加入湖径流 D.禁止污水排放,改善湖泊水质 答案h.B5.D6.C 解析第4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岱海蒸发量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岱海面积减小,导致水 体蒸发量下降B项正确。流域内灌溉面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是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原 因,A项错误。气候没有明显变化,C项错误。湖泊面积减小,植被覆盖率会降低,D项错误。 第5题,岱海不断萎缩,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流域内拦截入湖河水D项正确。上 游筑坝建水库,调节径流量季节变化,不会使水量减少,A项错误。入湖河流不可能不断改道, 这也不是湖泊面积不断萎缩的原因,B项错误。入湖泥沙增多,淤高阻塞湖泊,湖泊变浅,水城 面积会增大,C项错误。第6题,防止岱海面积萎缩需要开源节流并举,增加入湖径流,C项正 确。面积减小与修建水库大坝无关,A项错误。泥沙淤积不是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B项错 误。污水排放,影响湖泊水质,不会导致面积减小,D项错误。 甘肃定西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当地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 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建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 发模式(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植树造林 退耕种草 兴修梯田 筑坝蓄水 天棚农亚 大棚农业 7,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其自然原因有( ①土质致密 ②地表沟壑纵横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气候比较干旱⑤冬季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8.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①延长生产链②增加农民收入③保持水土④改善局部气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定西位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②正确;黄土土质疏松,①错误,区域 植被覆盖率低,③正确:降水少,气候比较千旱,④正确:夏季多暴雨,⑤错误。故选B项。第8 题,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增加了农民收入,②正确:有利于保持水土,③正确,可以改善局部 气候,④正确。没有延长生产链,①错误。故选D项。 读下列图表,完成9~10题
4.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岱海蒸发量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 A.流域内灌溉面积增加 B.岱海面积减小 C.冬季趋于寒冷而漫长 D.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 5.岱海面积不断萎缩,主要是因为流域内( ) A.上游筑坝建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 B.入湖河流弯曲改道,洪水宣泄不畅 C.入湖泥沙增多,淤高阻塞湖泊 D.拦截入湖河水,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6.防止岱海面积萎缩的有效措施是( ) A.拆除水库大坝,修复生态环境 B.裁弯取直河道,减少泥沙淤积 C.开源节流并举,增加入湖径流 D.禁止污水排放,改善湖泊水质 答案 4.B 5.D 6.C 解析第 4 题,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岱海蒸发量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岱海面积减小,导致水 体蒸发量下降,B 项正确。流域内灌溉面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是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原 因,A 项错误。气候没有明显变化,C 项错误。湖泊面积减小,植被覆盖率会降低,D 项错误。 第 5 题,岱海不断萎缩,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流域内拦截入湖河水,D 项正确。上 游筑坝建水库,调节径流量季节变化,不会使水量减少,A 项错误。入湖河流不可能不断改道, 这也不是湖泊面积不断萎缩的原因,B 项错误。入湖泥沙增多,淤高阻塞湖泊,湖泊变浅,水域 面积会增大,C 项错误。第 6 题,防止岱海面积萎缩需要开源节流并举,增加入湖径流,C 项正 确。面积减小与修建水库大坝无关,A 项错误。泥沙淤积不是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B 项错 误。污水排放,影响湖泊水质,不会导致面积减小,D 项错误。 甘肃定西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当地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 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建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 发模式(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7~8 题。 7.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土质致密 ②地表沟壑纵横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气候比较干旱 ⑤冬季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8.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延长生产链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保持水土 ④改善局部气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7.B 8.D 解析第 7 题,根据材料,定西位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②正确;黄土土质疏松,①错误;区域 植被覆盖率低,③正确;降水少,气候比较干旱,④正确;夏季多暴雨,⑤错误。故选 B 项。第 8 题,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增加了农民收入,②正确;有利于保持水土,③正确;可以改善局部 气候,④正确。没有延长生产链,①错误。故选 D 项。 读下列图表,完成 9~10 题
107E 25N 一800 等高线/m 800 河流 80 R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年份 1980年 2014年 耕地 55% 40% 林地 20% 44% 草地 5% 7% 荒地 15% 2% 其他 5% 7% 9.据资料可以推测,1980一2014年R河流域( 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土壤层变薄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10.四位同学针对如何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整治措施,其中较合理的是() 甲同学:T一R河段西侧坡修建梯田,东侧坡植树种草 乙同学:T一R河段东侧坡修建梯田,西侧坡植树种草 丙同学: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丁同学: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A甲、丙同学 B.甲、丁同学 C.乙、丙同学 D.乙、丁同学 答案9.C10.D 解析第9题,由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可知,该地1980一2014年来林地比例大幅度提 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生物多样性增加。故选C项。第10题,由R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可知,河流的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因而适宜修建梯田,发展立体农业;河流的西侧等高 线密集,坡度陡峭,因而为了保持水土应植树种草。故选D项。 1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长沙 200等高线m>河流A湖泊、水库、水电站0⊙©城市
R 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R 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年份 1980 年 2014 年 耕地 55% 40% 林地 20% 44% 草地 5% 7% 荒地 15% 2% 其他 5% 7% 9.据资料可以推测,1980—2014 年 R 河流域( ) 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土壤层变薄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10.四位同学针对如何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整治措施,其中较合理的是( ) 甲同学:T—R 河段西侧坡修建梯田,东侧坡植树种草 乙同学:T—R 河段东侧坡修建梯田,西侧坡植树种草 丙同学: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丁同学: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A.甲、丙同学 B.甲、丁同学 C.乙、丙同学 D.乙、丁同学 答案 9.C 10.D 解析第 9 题,由 R 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可知,该地 1980—2014 年来林地比例大幅度提 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生物多样性增加。故选 C 项。第 10 题,由 R 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可知,河流的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因而适宜修建梯田,发展立体农业;河流的西侧等高 线密集,坡度陡峭,因而为了保持水土应植树种草。故选 D 项。 1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 加剧,入湖泥沙多:人为大规模 (2)与图示西南部地区相比,东北部地区河流开发在 和 方面更具优势。 (3)请从流域综合整治的角度分析,图示西南部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答案(1)水土流失围湖造田 (2)航运养殖 (3)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梯级开发,促进水能的开发,发展旅游业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P湖为洞庭湖,长江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使入湖泥沙 增多,再加上洞庭湖区人们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缩小。第(2)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图示西南部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东北部地区主要为平原,因此东北部地区河流开发 在航运和养殖方面更具优势。第(3)题,图示西南部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因此在河流的开 发上应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另外其河流落差大,可以大力发展水电;同时 该区域还可以发展旅游业。 拓展提高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千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支流出口处1970一2000年年净径 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示意图。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年净径流量 净径流量、净输 a3000 沙量多年平均值 72500 年净输沙量 500 1500 1000 500 500 -500 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年份 1.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1976年 B.1977一1984年 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 2.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3.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所在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答案1A2.B3.B 解析第1题,1970一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1977一1989年的某 些时段,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相反,B、C两项错误:1989一2000年年净径流量 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接近程度较1970一1976年小,D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 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千流的流量在1500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其千流的年净 径流量巨大;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千流最
(1)20 世纪 50 年代后,P 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 加剧,入湖泥沙多;人为大规模 。 (2)与图示西南部地区相比,东北部地区河流开发在 和 方面更具优势。 (3)请从流域综合整治的角度分析,图示西南部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答案(1)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 (2)航运 养殖 (3)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梯级开发,促进水能的开发;发展旅游业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P 湖为洞庭湖,长江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使入湖泥沙 增多,再加上洞庭湖区人们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缩小。第(2)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图示西南部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东北部地区主要为平原,因此东北部地区河流开发 在航运和养殖方面更具优势。第(3)题,图示西南部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因此在河流的开 发上应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另外其河流落差大,可以大力发展水电;同时 该区域还可以发展旅游业。 拓展提高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支流出口处 1970—2000 年年净径 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示意图。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 1~3 题。 1.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 年 B.1977—1984 年 C.1980—1989 年 D.1989—2000 年 2.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3.1983 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所在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答案 1.A 2.B 3.B 解析第 1 题,1970—1976 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1977—1989 年的某 些时段,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相反,B、C 两项错误;1989—2000 年年净径流量 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接近程度较 1970—1976 年小,D 项错误。第 2 题,从图中 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干流的流量在 1 500 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其干流的年净 径流量巨大;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干流最
可能为长江(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第3题.读图可知,1983 年以来,该河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所在流域兴修水库和植树 造林。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曹娥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向北注入杭州湾,上浦闸是曹娥江千流上的一道涵闸,距河口约 60千米.于1979年建成,它的建成对曹城江河床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河道纵比降是指河 流(或某一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比值。下图为曹娥江建上浦闸前 后河床纵剖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建闸前◇建闸后 念 2 斗 -2 10 203040 5060 上浦闸位置 离闸距离km 4.与建闸前相比,建闸后曹娥江河床纵剖面的总体变化是 () A.河床高程上升 B.河床高程先降后升 C.河道纵比降减小 D.河道纵比降变大 5.上浦闸在曹娥江的主要作用是( A.拦沙防洪 B.御咸蓄淡 C.促进水产养殖 D.保障饮水水源 答案4.C5.B 解桐第4题,由材料可知,曹娥江建上浦闸后,从上浦闸到距离上浦闸大约10千米处河床平均 高程上升,从距离上浦闸大约10千米处至河口,河床平均高程下降,与建闸前相比.河道纵比降 减小。第5题由材料可知,曹娥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下游是肥沃的曹娥江河口平原(浙江 省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河床高程较低,受海水潮汐的影响严重,河水含盐度较高,严重影响着下 游的农田灌溉,修建上浦闸后可以有效防御海水入侵,起到御咸蓄淡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 效地引水灌溉下游肥沃的平原农田。 挑战创新 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2 0550 500 E40 河段中的沙洲 河 和卵石滩 s0品0汉 人点 -200-等高线/m 一河流 )水库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右上角图)。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 因。 (3)据图比较汉江中游的支流南河与唐河、白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4)指出图中南河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地形类型:盆地。理由:图示地区四周海拔普遍高于200米,多山地地形,中部海拔普遍 低于200米,多平原地形河流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可能为长江(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第 3 题,读图可知,1983 年以来,该河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所在流域兴修水库和植树 造林。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曹娥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向北注入杭州湾,上浦闸是曹娥江干流上的一道涵闸,距河口约 60 千米,于 1979 年建成,它的建成对曹娥江河床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河道纵比降是指河 流(或某一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比值。下图为曹娥江建上浦闸前 后河床纵剖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 4~5 题。 4.与建闸前相比,建闸后曹娥江河床纵剖面的总体变化是 ( ) A.河床高程上升 B.河床高程先降后升 C.河道纵比降减小 D.河道纵比降变大 5.上浦闸在曹娥江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防洪 B.御咸蓄淡 C.促进水产养殖 D.保障饮水水源 答案 4.C 5.B 解析第 4 题,由材料可知,曹娥江建上浦闸后,从上浦闸到距离上浦闸大约 10 千米处河床平均 高程上升,从距离上浦闸大约 10 千米处至河口,河床平均高程下降,与建闸前相比,河道纵比降 减小。第 5 题,由材料可知,曹娥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下游是肥沃的曹娥江河口平原(浙江 省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河床高程较低,受海水潮汐的影响严重,河水含盐度较高,严重影响着下 游的农田灌溉,修建上浦闸后可以有效防御海水入侵,起到御咸蓄淡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 效地引水灌溉下游肥沃的平原农田。 挑战创新 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汉水自 P 点至 Q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Q 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右上角图)。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 因。 (3)据图比较汉江中游的支流南河与唐河、白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4)指出图中南河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地形类型:盆地。理由:图示地区四周海拔普遍高于 200 米,多山地地形,中部海拔普遍 低于 200 米,多平原地形;河流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2)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 际、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丰富,河流常受洪水威胁,沙洲、卵石滩淤积速度变化大:Q点附近 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导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作用显著。 (3)南河流经地区地形坡度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大,唐河、白河流经 平原地区,落差小河流含沙量小。 (4)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修建水库,合理开发河流 的水能资源。 解析第(I)题,根据图示地区海拔的差异及河流的流向,判断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为盆 地。第(2)题,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使大量泥沙入河:河流水量丰富且变化大,沙滩的淤 积速度变化也大:Q点处河道弯曲,流水的沉积作用显著。第(3)题,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 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落差等方面,而南河与唐河、白河的水文特征差异主要表现 在落差和含沙量两个方面。第(4)题,从工程措施、农业发展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2)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 际、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丰富,河流常受洪水威胁,沙洲、卵石滩淤积速度变化大;Q 点附近 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导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作用显著。 (3)南河流经地区地形坡度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大;唐河、白河流经 平原地区,落差小,河流含沙量小。 (4)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修建水库,合理开发河流 的水能资源。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地区海拔的差异及河流的流向,判断 P 点至 Q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为盆 地。第(2)题,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使大量泥沙入河;河流水量丰富且变化大,沙滩的淤 积速度变化也大;Q 点处河道弯曲,流水的沉积作用显著。第(3)题,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 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落差等方面,而南河与唐河、白河的水文特征差异主要表现 在落差和含沙量两个方面。第(4)题,从工程措施、农业发展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