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 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 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1.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答案1.C2.A 解析第1题,四类功能区是统筹考虑多个指标划分的,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 于综合指标。第2题,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的科学关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并对各 个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能源奇缺”,故以秦 岭一准河一线作为南北供暖界线。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也是影响体感温度(人体感受到的温 度)的重要因素,当气温低于15℃时,相对湿度越大,会感觉越冷。据此完成35题。 寒地区 冷地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b 寒冷地区 夏热地 温和地区 d 注:台湾省、香港和澳门 南为席岛 特别行政区资料暂缺 3.下列关于图中区域建筑物设计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区的东部应重点防风沙 B.b区应防寒并兼顾防热 C.c区应防积雪和冻土 D.d区应防雷电和台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难以集中供暖的原因.不包括() A建筑物的保暖性能较差 B.供暖期短,管网维护费用高 C能耗量大,能源供应不足 D.南方冬季体感温度高于气温 5近年来,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的呼声高涨,其根本原因是( ) A.煤炭产量大增 B.基础设施完善 C.经济水平提高
第一章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 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 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 1~2 题。 1.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答案 1.C 2.A 解析第 1 题,四类功能区是统筹考虑多个指标划分的,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 于综合指标。第 2 题,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的科学关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并对各 个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能源奇缺”,故以秦 岭—淮河一线作为南北供暖界线。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也是影响体感温度(人体感受到的温 度)的重要因素,当气温低于 15 ℃时,相对湿度越大,会感觉越冷。据此完成 3~5 题。 3.下列关于图中区域建筑物设计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 区的东部应重点防风沙 B.b 区应防寒并兼顾防热 C.c 区应防积雪和冻土 D.d 区应防雷电和台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难以集中供暖的原因,不包括( ) A.建筑物的保暖性能较差 B.供暖期短,管网维护费用高 C.能耗量大,能源供应不足 D.南方冬季体感温度高于气温 5.近年来,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的呼声高涨,其根本原因是( ) A.煤炭产量大增 B.基础设施完善 C.经济水平提高
D.屡次遭遇冷冬 答案B.B4.D5.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区的东部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三省,冬季气温较低,因此建筑 物设计应该防积雪和冻土,A项错误:b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建筑物设计应该防寒并兼 顾防热,B项正确;℃区主要是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积雪和冻土主要在严寒地区,C项错 误:d区位于云贵高原,距海较远且地势较高,不易受台风影响,D项错误。第4题,为了适应潮 湿炎热的气侯,南方建筑设计上更注重通风保暖性能不高散热较快,不利于集中供暖:南方地 处亚热带,供暖期短,建设复杂的城市管网系统后每年运行时间短,利用率低,集中供暖不划算: 集中供暖能耗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火力发电原料(如煤)较北方地区少,而 水电站尚未建设,故能源短缺,不利于集中供暖:南方地区湿度比北方地区大,且冬季大部分地 区气温低于15℃,故体感温度普遍低于气温。故选D项。第5题,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 少,产量大增与事实不符,A项错误,集中供暖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暖可使基 础设施更加完善,B项错误;南方地区近年来多次遭遇冷冬,且南方湿度大,冬季体感温度低,这 是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近年来,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 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C项正确。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已成 为“世界屋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6一8题 降水稀少草甸草原一牦牛 大河源头 多冰川 青藏高原 隆升地势高 ① ② 多冻土 ③ 6.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7.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8.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植被 B地形 C.河流 D.气候 答案5.A7.C8B 解析第6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形成冻 土和冰川,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所以③为太阳辐射强。A项正确。第7题,地壳隆升,海 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千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 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第8题, 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形成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B项正确。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①⑨地分别为包头、太原、 西安、成都、川西草原、攀枝花、昆明、桂林、赣州。读图,完成9~11题
D.屡次遭遇冷冬 答案 3.B 4.D 5.C 解析第 3 题,由图可知,a 区的东部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三省,冬季气温较低,因此建筑 物设计应该防积雪和冻土,A 项错误;b 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建筑物设计应该防寒并兼 顾防热,B 项正确;c 区主要是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积雪和冻土主要在严寒地区,C 项错 误;d 区位于云贵高原,距海较远且地势较高,不易受台风影响,D 项错误。第 4 题,为了适应潮 湿炎热的气候,南方建筑设计上更注重通风,保暖性能不高,散热较快,不利于集中供暖;南方地 处亚热带,供暖期短,建设复杂的城市管网系统后每年运行时间短,利用率低,集中供暖不划算; 集中供暖能耗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火力发电原料(如煤)较北方地区少,而 水电站尚未建设,故能源短缺,不利于集中供暖;南方地区湿度比北方地区大,且冬季大部分地 区气温低于 15 ℃,故体感温度普遍低于气温。故选 D 项。第 5 题,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 少,产量大增与事实不符,A 项错误;集中供暖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暖可使基 础设施更加完善,B 项错误;南方地区近年来多次遭遇冷冬,且南方湿度大,冬季体感温度低,这 是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 项错误;近年来,南方地区要求集中供暖 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C 项正确。 大约在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已成 为“世界屋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 6~8 题。 6.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7.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8.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植被 B.地形 C.河流 D.气候 答案 6.A 7.C 8.B 解析第 6 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形成冻 土和冰川,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所以③为太阳辐射强。A 项正确。第 7 题,地壳隆升,海 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 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第 8 题, 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形成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B 项正确。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①~⑨地分别为包头、太原、 西安、成都、川西草原、攀枝花、昆明、桂林、赣州。读图,完成 9~11 题
©省级行政中心 110° d① 。一般城市 40 -409 110°9② ⑤、④ 05 30° 30° 115 ⑧ ⑨ 0- 259 61 1159 100° 1059 9.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10.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中,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11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项是 () A.①地一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一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一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一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答案9.A10.A11.C 解析第9题,包头至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沿途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 第10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11题,川西草原应该加 强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10° ① 349 34° 湖北 32 四川 32 重庆 110° 一铁路线 人众山脉 12.图中①②两地的植被分别为() A.①地为落叶阔叶林,②地为常绿阔叶林 B.①地为荒漠,②地为草原 C.①地为草原,②地为落叶阔叶林 D.①地为常绿阔叶林,②地为雨林 13.图示地区内的河流( A.一年有两次汛期 B.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9.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10.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中,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11.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项是 ( ) 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答案 9.A 10.A 11.C 解析第 9 题,包头至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沿途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 第 10 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 11 题,川西草原应该加 强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 读下图,完成 12~13 题。 12.图中①②两地的植被分别为( ) A.①地为落叶阔叶林,②地为常绿阔叶林 B.①地为荒漠,②地为草原 C.①地为草原,②地为落叶阔叶林 D.①地为常绿阔叶林,②地为雨林 13.图示地区内的河流( ) A.一年有两次汛期 B.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通航能力强 D.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 答案12.A13.D 解析第12题,结合经纬网和省级行政区名称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和大巴山脉,①地位于秦岭 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侯,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 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项正确。第13题,①地河流为渭河,属于黄河水系,②地河流为汉 江,属于长江水系,D项正确。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图示地区河流一年只有 一次汛期,A项错误:秦岭纬度相对较低,山顶无常年积雪,故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该地河流以 雨水补给为主,B项错误;图示地区河流流经山地,落差大,通航能力差,故C项错误。 甲、乙、丙、丁四幅图为四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完成1415题。 甲成都都江堰 乙苏州园林 丙泰山 丁长城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图乙所在地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图丙所在地区水热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 D.图丁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15.关于图甲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14.D15.A 解析第14题,从图中信息来看,图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 绿阔叶林为主;图乙所在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图丙位于山东省,以 小麦种植为主:图丁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千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 重。第15题,图甲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该地区农业以水 田农业为主;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 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 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 的地区。据此完成1618题。 16.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17.与同纬度的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通航能力强 D.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 答案 12.A 13.D 解析第 12 题,结合经纬网和省级行政区名称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和大巴山脉,①地位于秦岭 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 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 项正确。第 13 题,①地河流为渭河,属于黄河水系,②地河流为汉 江,属于长江水系,D 项正确。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图示地区河流一年只有 一次汛期,A 项错误;秦岭纬度相对较低,山顶无常年积雪,故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该地河流以 雨水补给为主,B 项错误;图示地区河流流经山地,落差大,通航能力差,故 C 项错误。 甲、乙、丙、丁四幅图为四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完成 14~15 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图乙所在地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图丙所在地区水热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 D.图丁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15.关于图甲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 14.D 15.A 解析第 14 题,从图中信息来看,图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 绿阔叶林为主;图乙所在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图丙位于山东省,以 小麦种植为主;图丁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 重。第 15 题,图甲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该地区农业以水 田农业为主;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 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 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 的地区。据此完成 16~18 题。 16.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17.与同纬度的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 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D.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18.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中华传统名茶多产自我国东部地区,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 等。为提升“川茶”品牌影响力,四川应( A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茶叶质量 B.推广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C挖掘文化内涵,改进生产工艺 D.加强交通建设,提高外运能力 答案16.A17.C18.C 解桐第16题,由材料“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可知,四川和西藏相邻,距离 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第17题,与同纬度的江苏、 浙江等地相比,四川位于盆地,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难以南下,气温较高,故“秦巴山高 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第18题,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但中华传统名茶多产自我国东部地区,说明四川的茶叶制作技术水平较低,茶叶的品质较差, 所以挖掘文化内涵,改进生产工艺,有利于提升“川茶”的品牌影响力。 读京津冀产业联系图.完成19~20题 ○区域范围 津 →区际流动要素 19.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 20.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③加速区域 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19.B 20.A 解析第19题,图中箭头表示区际间要素的流动,天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北京 以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为主。甲表示天津流向北京的要素,应该为工业最终产 品与高技术产品,B项正确;产业与技术扩散、信息和资金支持应为北京流向天津,A、C两项 错误;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应为冀流向天津和北京,D项错误。第20题,京津冀协同发 展有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①错误;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 城市群:有利于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大气环境治理玫进区域的生 态环境,②③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 21.(10分)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 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 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己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 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答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 样
C.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D.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18.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中华传统名茶多产自我国东部地区,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 等。为提升“川茶”品牌影响力,四川应( ) A.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茶叶质量 B.推广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C.挖掘文化内涵,改进生产工艺 D.加强交通建设,提高外运能力 答案 16.A 17.C 18.C 解析第 16 题,由材料“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可知,四川和西藏相邻,距离 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第 17 题,与同纬度的江苏、 浙江等地相比,四川位于盆地,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难以南下,气温较高,故“秦巴山高 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第 18 题,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但中华传统名茶多产自我国东部地区,说明四川的茶叶制作技术水平较低,茶叶的品质较差, 所以挖掘文化内涵,改进生产工艺,有利于提升“川茶”的品牌影响力。 读京津冀产业联系图,完成 19~20 题。 19.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 20.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 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③加速区域 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9.B 20.A 解析第 19 题,图中箭头表示区际间要素的流动,天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北京 以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为主。甲表示天津流向北京的要素,应该为工业最终产 品与高技术产品,B 项正确;产业与技术扩散、信息和资金支持应为北京流向天津,A、C 两项 错误;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应为冀流向天津和北京,D 项错误。第 20 题,京津冀协同发 展有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①错误;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 城市群;有利于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 态环境,②③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40 分) 21.(10 分)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 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 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 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答案(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 样
(2)形成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 制蔬菜以备冬荒。少见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 善,使得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第(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 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第(2)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莱”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东北地区蔬莱 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莱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 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959 1009 105 409 脉。 @0城市 AM山脉 35 一河流及时令河 南 ·制种基地 6 20 10 -10 0 20 10 月份 敦煌 100 30 20 50 10 4 > 10 月份 陇南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比较敦煌、陇南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3)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答(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 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界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 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接壤:蒙 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差异:敦煌的年均温(或冬季气温)低于陇南,气温年较差更大:陇南的年降水量明显大于敦 煌。原因:敦煌纬度高于陇南;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且没有山脉的阻挡,故年均温(或冬季气 温)更低,敦煌离海洋更远,气候的大陆性更强。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广,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交通便 利: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2)形成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 制蔬菜以备冬荒。少见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 善,使得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第(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 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第(2)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东北地区蔬菜 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菜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 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22.(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敦煌 陇南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比较敦煌、陇南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3)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答案(1)大致位于 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 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界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 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接壤;蒙 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差异:敦煌的年均温(或冬季气温)低于陇南,气温年较差更大;陇南的年降水量明显大于敦 煌。原因:敦煌纬度高于陇南;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且没有山脉的阻挡,故年均温(或冬季气 温)更低;敦煌离海洋更远,气候的大陆性更强。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广,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交通便 利;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解析第(1)题,区域地理位置特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 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区位置和自然区划位置等,人文地理位置包括交通位置和 民族分布位置等。第(2)题,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气温年较差和降水方面分析,原因主要从 纬度、海陆、冬季风和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区位优势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 2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 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基本一致。古代,长城为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低,受自 然灾害影响大。 镇 长城 界境 关险 河套平原 嘉峪光 西宁 延安0 (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原因。 (2)长城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其原因。 (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长城以西以北地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农业以游牧业 为主;降水在400毫米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 自然灾害影响大。 (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更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坦 可以就地建设。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 土。建筑材料: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 (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以及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 的过渡区,降水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受水蚀、风蚀作用影响大。 解相第(1)题,长城以西以北地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400毫米 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 展畜牧业;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和逐水,故发展的是游牧业,当地环境使得他 们善骑射。第(2)题,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 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等方面分析。第(3)题,长城沿线地处自然环境过渡区,降水 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受水蚀、风蚀作用影响大。 24.(10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图文 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1109 309 米水电站 常 岳阳 @ 汞 @ 钨 益阳回长沙 口锑 株洲 ③铅锌 ■煤 。河湖 一一一省级界 棉州 25 @0城市
解析第(1)题,区域地理位置特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 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区位置和自然区划位置等,人文地理位置包括交通位置和 民族分布位置等。第(2)题,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气温年较差和降水方面分析,原因主要从 纬度、海陆、冬季风和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区位优势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 23.(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 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基本一致。古代,长城为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低,受自 然灾害影响大。 (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原因。 (2)长城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其原因。 (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长城以西以北地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农业以游牧业 为主;降水在 400 毫米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 自然灾害影响大。 (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更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坦, 可以就地建设。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 土。建筑材料: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 (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以及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 的过渡区,降水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受水蚀、风蚀作用影响大。 解析第(1)题,长城以西以北地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 400 毫米 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 展畜牧业;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和逐水,故发展的是游牧业,当地环境使得他 们善骑射。第(2)题,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 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等方面分析。第(3)题,长城沿线地处自然环境过渡区,降水 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受水蚀、风蚀作用影响大。 24.(10 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图文 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110 15 城市 汽车产业基地 A 石化产业基地 北妇线 米 机械产业基地 陶瓷产业基地 河流 省级界 角 海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统计表。 省级 地区生 三大产业 三大产业 产总 产值比例% 就业比例/% 人均 行政 年份 第一 第二 第目 区 值/亿元 第一 第二 第目 GDP/元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701 5.3 49.5 44.2 32.0 39.7 28.3 23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19616 (1)简述湖南、广东两省级行政区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 (2)依据材料二,简述广东、湖南两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湖南、广东两省级行政区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 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 答案1)湖南省整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整体上北高南低。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GDP高):工业化、城镇化水 平高;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大。[或者: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GDP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小。】 (3)湖南省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可为广东省提供原料和能源:广东 省可为湖南省提供资金、技术:湖南省可承接广东省的部分产业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 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析第(1)题,湖南省与广东省交界处有南岭,导致南北两侧河流流向不同,读图可推测出湖南 省整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整体上北高南低。第(2)题,由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看出经济发 展速度,由人均GDP可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由第二产业比例可看出工业化程度。第(3)题,湖南 省具有资源优势,广东省具有资金、技术优势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统计表。 省级 行政 区 年份 地区生 产总 值/亿元 三大产业 产值比例/% 三大产业 就业比例/% 人均 第一 GDP/元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 (1)简述湖南、广东两省级行政区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 (2)依据材料二,简述广东、湖南两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湖南、广东两省级行政区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 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 答案(1)湖南省整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整体上北高南低。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 GDP 高);工业化、城镇化水 平高;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大。[或者: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 GDP 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小。] (3)湖南省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可为广东省提供原料和能源;广东 省可为湖南省提供资金、技术;湖南省可承接广东省的部分产业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 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析第(1)题,湖南省与广东省交界处有南岭,导致南北两侧河流流向不同,读图可推测出湖南 省整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整体上北高南低。第(2)题,由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看出经济发 展速度,由人均 GDP 可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由第二产业比例可看出工业化程度。第(3)题,湖南 省具有资源优势,广东省具有资金、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