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因菊花经济效益高,黄山市某地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花,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读图, 完成1~2题。 破坏植被 开垦坡地一种植菊花一水土流失 土地肥力下降 1.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区域的关联性 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了区域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属于区域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变化增 大。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 图)。在找到合适环境后,风滚草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 而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3~4题。 3.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答案3.B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 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千旱的环境,应为戈璧中的一种常见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第4题,根 据材料分析,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 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后· 基础巩固 因菊花经济效益高,黄山市某地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花,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读图, 完成 1~2 题。 1.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区域的关联性 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第 1 题,材料反映了区域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属于区域的整体性特征。第 2 题,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变化增 大。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 图)。在找到合适环境后,风滚草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 而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 3~4 题。 3.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答案 3.B 4.C 解析第 3 题,根据材料分析,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 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第 4 题,根 据材料分析,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 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 5~7 题
1069 110 389 地 34e 5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 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答案5.B6.B7.C 解析第5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而成,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 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的地区。第6 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大,故一般不设 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7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 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降水差异大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故主导 因素是大气环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的。下列三图分别为我国甲、乙、丙三个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105E 8.甲、丙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 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9.从农业角度来看,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0.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5.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 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答案 5.B 6.B 7.C 解析第 5 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而成,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 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的地区。第 6 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大,故一般不设 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 7 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 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降水差异大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故主导 因素是大气环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的。下列三图分别为我国甲、乙、丙三个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 8~10 题。 8.甲、丙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 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9.从农业角度来看,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0.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④ 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8.B9.A10.D 解析第8题,甲、丙两区域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纬度低于东北地区, 热量条件较东北地区优越。第9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项正确,华北地区人口稠 密,B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华北地区是暖温带,C项错误;只有东北地区分 布有黑土,D项错误。第10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 ②错误: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写照,“碧野平天阔,举目麦浪翻。” 这是对松嫩平原的描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明显。下 图为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物及熟制差异图。 海 水稻 冬小麦 31°N- 两熟至 长江三角洲 玉米 棉花 小兴安岭 春小麦 松 白 山 45°N 原 大豆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有哪些明显差异? (2)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比松嫩平原优越: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 气候,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分布较分散,人 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广布,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2)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优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作物熟制为一 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大 豆,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土地条件主要从土地面积 大小、分布状况、土地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条件对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耕 地类型、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等方面分析。 拓展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1~2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当地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2.A 解析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 病。两地的饮食习惯都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城的整体性;而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 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 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8.B 9.A 10.D 解析第 8 题,甲、丙两区域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纬度低于东北地区, 热量条件较东北地区优越。第 9 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 A 项正确;华北地区人口稠 密,B 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华北地区是暖温带,C 项错误;只有东北地区分 布有黑土,D 项错误。第 10 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 ②错误;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写照;“碧野平天阔,举目麦浪翻。” 这是对松嫩平原的描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明显。下 图为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物及熟制差异图。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有哪些明显差异? (2)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比松嫩平原优越;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 气候,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分布较分散,人 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广布,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2)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优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作物熟制为一 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大 豆,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土地条件主要从土地面积 大小、分布状况、土地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条件对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耕 地类型、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等方面分析。 拓展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 1~2 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当地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A 解析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 病。两地的饮食习惯都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 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植被的返青、枯黄和落叶都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示 意图,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现象与海拔关联大,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物候现象 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3~5题。 8025 9093 100a 40N 351 30N 25N ①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区 ③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区 ②青东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④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 3.随海拔的升高,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4.在海拔2600~3500米的地区,②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 是() A夏季风 B.年降水量 C纬度因素 D.地势起伏 5.①②③④四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案3.A4.C5.D 解析第3题,植被返青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上升到某一温度,而枯黄期的出现需要该地区的气 温下降到某一温度。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植被返青时间越晚、枯黄时间越早。A项正 确。第4题,植被返青时间的早晚主要受气温影响,与①区相比,②区位置更偏北,纬度高,气温 低,返青期晚,C项正确;该地区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受夏季风影响小,A项错误;年降水量 对植被返青影响小,B项错误:该地区海拔在26003500米,各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差异不 大,D项错误。第5题,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自然带变化依次为 山地针叶林区,山地针叶林、草原区,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寒草甸草原区。故④地海拔最高,气 温最低,返青期最晚,D项正确。 挑战创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洋浦千年古盐田(见下图)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其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盐田附近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黑色的、多气孔结构的玄武岩石块凿成一个 个底面平平的砚状浅坑,平时在这些浅坑中注入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这些浅坑),经 暴晒制作出高品质的盐。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批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化盐场严重冲击 着古盐田,传统制盐工艺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山水 (1)当地传统民居多以石头为建筑材料,说明其原因。 (2)分析洋浦古盐田的形成条件
植被的返青、枯黄和落叶都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图为青藏高原 11 个生态地理分区示 意图,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现象与海拔关联大,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物候现象 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 3~5 题。 3.随海拔的升高,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 )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4.在海拔 2 600~3 500 米的地区,②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 是( ) A.夏季风 B.年降水量 C.纬度因素 D.地势起伏 5.①②③④四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5.D 解析第 3 题,植被返青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上升到某一温度,而枯黄期的出现需要该地区的气 温下降到某一温度。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植被返青时间越晚、枯黄时间越早。A 项正 确。第 4 题,植被返青时间的早晚主要受气温影响,与①区相比,②区位置更偏北,纬度高,气温 低,返青期晚,C 项正确;该地区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受夏季风影响小,A 项错误;年降水量 对植被返青影响小,B 项错误;该地区海拔在 2 600~3 500 米,各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差异不 大,D 项错误。第 5 题,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自然带变化依次为 山地针叶林区,山地针叶林、草原区,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寒草甸草原区。故④地海拔最高,气 温最低,返青期最晚,D 项正确。 挑战创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洋浦千年古盐田(见下图)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其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盐田附近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黑色的、多气孔结构的玄武岩石块凿成一个 个底面平平的砚状浅坑,平时在这些浅坑中注入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这些浅坑),经 暴晒制作出高品质的盐。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批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化盐场严重冲击 着古盐田,传统制盐工艺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1)当地传统民居多以石头为建筑材料,说明其原因。 (2)分析洋浦古盐田的形成条件
(3)分析当地村民多以玄武岩制作晒盐容器的主要原因。 (4)请你对古盐田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当地多玄武岩,就地取材可减少建设成本;玄武岩石材坚硬,耐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当 地夏季炎热潮湿,玄武岩多气孔,利于隔热(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利于防潮(调节空气湿度),改善 室内环境。 (2)纬度低,气温高,光照充足:位于沿海地区,风速大,蒸发旺盛,利于晒盐:地形平坦,多石质海滩 方便晒盐;靠近码头,利于盐的运输、销售。 (3)玄武岩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玄武岩为黑色,吸收热量多,利于蒸发;玄武岩的多气孔结构, 有利于渗水、析盐。 (4)大力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建立海盐晒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 扩大市场规模,增加盐工收入,使古老的海盐晒制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强宣 传,提高知名度。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分布着多气孔结构的玄武岩石块。玄武岩是优质建筑材料 当地建造传统民居可以就地取材,从玄武岩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坚硬、耐腐蚀、隔热和防潮等 优势方面分析。第(2)题,古盐田的形成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 条件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和市场等方面 分析。第(3)题,晒盐的过程主要是尽可能快地减少制盐容器中的水分,最终让盐析出。玄武 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水分蒸发和渗漏两方面。第(4)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 寻找措施。经济措施可以从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和扩大销售规模等方 面分析:社会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等,政策措施主要是建立晒盐技艺的生产性保 护示范基地等
(3)分析当地村民多以玄武岩制作晒盐容器的主要原因。 (4)请你对古盐田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当地多玄武岩,就地取材可减少建设成本;玄武岩石材坚硬,耐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当 地夏季炎热潮湿,玄武岩多气孔,利于隔热(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利于防潮(调节空气湿度),改善 室内环境。 (2)纬度低,气温高,光照充足;位于沿海地区,风速大,蒸发旺盛,利于晒盐;地形平坦,多石质海滩, 方便晒盐;靠近码头,利于盐的运输、销售。 (3)玄武岩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玄武岩为黑色,吸收热量多,利于蒸发;玄武岩的多气孔结构, 有利于渗水、析盐。 (4)大力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建立海盐晒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 扩大市场规模,增加盐工收入,使古老的海盐晒制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强宣 传,提高知名度。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分布着多气孔结构的玄武岩石块。玄武岩是优质建筑材料, 当地建造传统民居可以就地取材,从玄武岩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坚硬、耐腐蚀、隔热和防潮等 优势方面分析。第(2)题,古盐田的形成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 条件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和市场等方面 分析。第(3)题,晒盐的过程主要是尽可能快地减少制盐容器中的水分,最终让盐析出。玄武 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水分蒸发和渗漏两方面。第(4)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 寻找措施。经济措施可以从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和扩大销售规模等方 面分析;社会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等,政策措施主要是建立晒盐技艺的生产性保 护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