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词的有关知识。(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 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 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 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词的有关知识。(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 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 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 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二、 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 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 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 4教师展示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 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 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 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 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 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 ④⑤⑥ 2、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 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 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 调。 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 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 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 4.教师展示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 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 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 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 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 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 ④⑤⑥ 2、 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 词。时年 53 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 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师生合作赏析词句: (1)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 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 抒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 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师生合作赏析词句: (1)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 ——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 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 抒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 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由 景 到 人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 不解的哀愁?比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 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 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 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 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 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 不解的哀愁? 比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 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 “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 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 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三、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 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 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辛弃疾《摸
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 弃疾《丑奴儿》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李清照作品。 2.1课3练选做。 五、板书设计 上阕实写 武陵春 哀愁 下阕虚写
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 弃疾 《丑奴儿》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李清照作品。 2.1 课 3 练选做。 五、板书设计 上阕 实写 武陵春 哀愁 下阕 虚写
武陵春 教案 教师:闫国霞 2008年10月21日
武 陵 春 教案 教师:闫国霞 2008 年 10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