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 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 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 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 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 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 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 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 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 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 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 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 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 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 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 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 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 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 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 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 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 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 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 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 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 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 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 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 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 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 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 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 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 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 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 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 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 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 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 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 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 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 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 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 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 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 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 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案】1.C2.B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C项,“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说发错误,相 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 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还有“……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A. 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 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 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 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 一项是 A. 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 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 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 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 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 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 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 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 一项是 A. 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 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 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 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 《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 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 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 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C 项,“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说发错误,相 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 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还有“……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属于五种生有,文章并未提及花鸟画的本质特征。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 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 “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 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花鸟画中的题 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 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 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属于五种生有,文章并未提及花鸟画的本质特征。故选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 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 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花鸟画中的题 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 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 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 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 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 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 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 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 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 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 泄不通 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 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 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咋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 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 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 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 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 200 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 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 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 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 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 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 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 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 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 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 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 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 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 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 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 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 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 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 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 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 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 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 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 “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 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 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 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 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 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 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 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 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 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 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 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 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 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 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 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 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②正是 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①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 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 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项,“……也表达 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说法不正确,“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并没有表达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的意思。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弄清文章讲述了 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揣摩概括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答时从“一只羊”的情节 角度考虑,小说描写了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面对从山上摔下来滚落到后 院的一只奄奄一息的羊,最终选择喂养它,善待它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对身 处困境(给养极度缺乏),却善待老百姓一只无主羊,表明了阿拉嘠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 神高尚的赞颂。正是由这“一只羊”才引出后面“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 来”,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送来了粮食、冻羊肉和过年都难得的内地大白菜情节,凸 显了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题详解】
B. 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 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 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 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 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 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②正是 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 ①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 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性。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 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 项,“……也表达 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说法不正确,“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并没有表达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的意思。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弄清文章讲述了一 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揣摩概括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答时从“一只羊”的情节 角度考虑,小说描写了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面对从山上摔下来滚落到后 院的一只奄奄一息的羊,最终选择喂养它,善待它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对身 处困境(给养极度缺乏),却善待老百姓一只无主羊,表明了阿拉嘠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 神高尚的赞颂。正是由这“一只羊”才引出后面“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 来”,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送来了粮食、冻羊肉和过年都难得的内地大白菜情节,凸 显了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小说段落的作用,对于段落作用 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方面去把握。文章尾段作用:内容上,画 龙点睛,点明主题,深化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 体。本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比如内容上:本文尾段写到“那只羊一直养在连 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 只羊还在山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得文章情节比较完整。“那只羊一直养在 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表明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体现 了军人们维护百姓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崇高的精神。“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这里羊是边境人民利益的象征,“羊一直在山上”,体现了军民关系和睦融洽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结构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还有本文最后一句话“直到我 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点睛】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尾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 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 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 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 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 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 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 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小说段落的作用,对于段落作用, 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方面去把握。文章尾段作用:内容上,画 龙点睛,点明主题,深化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 体。本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比如内容上:本文尾段写到“那只羊一直养在连 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 只羊还在山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得文章情节比较完整。“那只羊一直养在 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表明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体现 了军人们维护百姓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崇高的精神。“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这里羊是边境人民利益的象征,“羊一直在山上”,体现了军民关系和睦融洽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结构上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还有本文最后一句话“直到我 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点睛】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尾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 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 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 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 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 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 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 1952 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 16 年,在英国人 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 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
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 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 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 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 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 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 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 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 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 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 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 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 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 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 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
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 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 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 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 多岁学习 梵文,60 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 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 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 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 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 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 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 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 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 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 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 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 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 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
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 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 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晩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 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 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 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9.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答案】7.C8.DE 9.参考答案:①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 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②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 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 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饶宗颐在 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 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 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 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 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故选C 【8题详解】
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 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 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 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 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 多岁开始 学习梵文,60 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 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 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 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 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 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 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9. 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7. C 8. DE 9. 参考答案:①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 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②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 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 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 项,“饶宗颐在 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 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 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 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 ‘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故选 C。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 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A项,“父亲让他独 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说法错误,原文为“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B项,“为 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 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与“饶宗颐大器晚成”不存在因果关系,且文章并没有 提及“饶宗颐大器晚成”。C项,“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说法错误, 原文为“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故选DE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是考査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中明确 提示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开阔的视野,一 个是源于饶宗颐博大的胸襟,在材料中筛选这两个方面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通读材料 和材料链接,可以从中筛选出“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 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 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 到哪一家”“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 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 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 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 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在治学上 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 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 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 几只兔子而已”“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 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对老庄 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 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 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宄的一项空白”等信息,根 据这些信息从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两个方面分析概括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的原因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 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A 项,“父亲让他独 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说法错误,原文为“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B 项,“为 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 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 岁以后学 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与“饶宗颐大器晚成”不存在因果关系,且文章并没有 提及“饶宗颐大器晚成”。C 项,“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说法错误, 原文为“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故选 DE。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中明确 提示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开阔的视野,一 个是源于饶宗颐博大的胸襟,在材料中筛选这两个方面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通读材料 和材料链接,可以从中筛选出“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 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 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 到哪一家”“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 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 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 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 多岁学习梵文,60 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 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在治学上 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 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 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 几只兔子而已”“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 16 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 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对老庄 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 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 1978 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等信息,根 据这些信息从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两个方面分析概括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