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阅读训练( (一)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 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 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 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増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 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 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 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 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 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 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 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 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 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 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 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 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 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 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 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 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 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 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 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 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 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 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1 论述类阅读训练(一) (一) 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 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 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 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 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 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 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 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 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 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 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 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 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 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 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 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 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 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 热追 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 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 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 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 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 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 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 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 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明星超高片酬的危害非常大,对此人们普遍已有深刻的认识,可是制作方只关注明星耀眼的光环 B.中国影视明星的数量少不是绝对的,这只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其他环节的快速发展而言的 C.当下,只有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影视公司才能在影视明星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获得成功 D.中国影视业就是因为明星高片酬挤占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所以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答案:B解析:A原文第一段提到“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和A 选项“人们普遍已有深刻的认识”程度不冋。C.文中并没有说“当下只有给明星提供高片酬才能获得 成功”,而第四段说到“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 要的。”可见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并非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D文中并没有说中国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完全是由明星高片酬导致的。原文第一段“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 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偷换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二三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将美国的影视业和中国的影视业做了比较,指出中国影视业的弊病所在 D.文章第五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提出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具体细致的办法 答案:D解析:D项中提出的办法并不详细具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的演技和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B.当下中国影视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规则,影视业就能稳定健康发展。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以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答案:CC项“……就能……”前后关系断定绝对化了。 (二)安徽省六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价值诉求:经典文学创新的边界 杨建军 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是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然而这两条路径的发展都遭 遇了困境 经典文学资源曾经以纸媒印刷为主要传播形式,与读书密切相关的文学课堂、文学研究等阅读研 究活动是传承经典文学资源、体现经典文学价值的重要形式。当前,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正如 火如荼地展开。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铺天盖地而来,把经典文学作为 “IP剧”创意开发素材的尝试也正在兴起,人们沉浸在由新的文化传播形式缔造的感官盛宴里。可是, 我们也悲哀地发现,某些创意开发淡化经典的精神价值,甚至借用经典文学故事制造感官刺激已成为
2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0 月)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3 分) A.明星超高片酬的危害非常大,对此人们普遍已有深刻的认识,可是制作方只关注明星耀眼的光环。 B.中国影视明星的数量少不是绝对的,这只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其他环节的快速发 展而言的。 C.当下,只有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影视公司才能在影视明星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获得成功。 D.中国影视业就是因为明星高片酬挤占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所以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答案:B 解析:A 原文第一段提到“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和 A 选项“人们普遍已有深刻的认识”程度不同。C.文中并没有说“当下只有给明星提供高片酬才能获得 成功”,而第四段说到“ 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 要的。”可见,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并非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D.文中并没有说中国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完全是由明星高片酬导致的。原文第一段“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 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偷换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二三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将美国的影视业和中国的影视业做了比较,指出中国影视业的弊病所在。 D.文章第五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提出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具体细致的办法。 答案:D 解析:D 项中提出的办法并不详细具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的演技和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B.当下中国影视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规则,影视业就能稳定健康发展。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以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答案:C C 项“……就能……”前后关系断定绝对化了。 (二)安徽省六安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价值诉求:经典文学创新的边界 杨建军 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是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然而这两条路径的发展都遭 遇了困境。 经典文学资源曾经以纸媒印刷为主要传播形式,与读书密切相关的文学课堂、文学研究等阅读研 究活动是传承经典文学资源、体现经典文学价值的重要形式。当前,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正如 火如荼地展开。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铺天盖地而来,把经典文学作为 “IP 剧”创意开发素材的尝试也正在兴起,人们沉浸在由新的文化传播形式缔造的感官盛宴里。可是, 我们也悲哀地发现,某些创意开发淡化经典的精神价值,甚至借用经典文学故事制造感官刺激已成为
种新时尚。文学经典被纳入了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多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来消费,而不再 对经典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在将经典文学资源开发为相关的文化产品时,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操 作方式一再降低经典改编所需恪守的底线。倚重演艺明星,借助经典故事框架,制造娱乐盛宴成为 种热潮,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究其原因,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 界提升,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走上了媚俗且庸俗的道路。 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该让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的立体化相辅相成。法国学者 罗贝尔·埃斯卡皮曾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概念“次文学”,指由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他认为“次文学”在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回溯历史可见,诸多文学名著的传承也存在着由原著改编的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正 是这些由文学原著衍生的多元文化产品合力促生了经典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 经典文学资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应该是其创新发展的组成部分 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是经典文学资源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承面临 的短板,是价值诉求过于简单化。在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借助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追求经典老故事的新奇呈现,把经典文学任意改编的诸多“戏说”,正是价值诉求简单化的体现。有 学者认为,文化资源应该具有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膜拜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在精神层 面给予人感染力的价值,展示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以多种艺术形式得以呈现的价值,体验价值是文艺 作品能够给人参与感和互动感的价值。经典文学资源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意味着膜拜、展示、体验三 个层面价值诉求的有机结合。形象地说,即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体验价 值是经典之衣着。不能把经典文学开发成戴着经典帽子的行尸走肉或贴着经典商标的时尚服饰。只有 这三种价值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经典文学形神兼备且仪态万方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 1.下列对于“经典文学资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经典文学资源主要以纸媒印刷的形式进行传播,并通过与读书紧密关联的活动传承其作为经 典的价值 B.现在,经典文学资源以多媒体的手段为主要传播形式,并通过创意开发的新形式让人们获得新的有 益的信息。 C.要让经典文学资源永葆青春活力,不仅要使其呈现形式多样化,更要注重其创新发展过程中价值诉 求的立体化。 D.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在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发展中缺一不可,三者也应做到有机结合。 答案:B〔B项,“现在,经典文学资源以多媒体的手段为主要传播形式”、“让人们获得新的有益的 信息”,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一一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目前的发展境况都不容乐观。 B.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经典文学新的魅力,但是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慘遭淡化却成了不 争的事实。 C.“雷剧”“神剧”的泛滥使人们过于注重视听体验而忽略提升精神境界,让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 发走上错误轨道
3 一种新时尚。文学经典被纳入了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多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来消费,而不再 对经典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在将经典文学资源开发为相关的文化产品时,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操 作方式一再降低经典改编所需恪守的底线。倚重演艺明星,借助经典故事框架,制造娱乐盛宴成为一 种热潮,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究其原因,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 界提升,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走上了媚俗且庸俗的道路。 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该让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的立体化相辅相成。法国学者 罗贝尔·埃斯卡皮曾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概念“次文学”,指由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他认为“次文学”在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回溯历史可见,诸多文学名著的传承也存在着由原著改编的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正 是这些由文学原著衍生的多元文化产品合力促生了经典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 经典文学资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应该是其创新发展的组成部分。 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是经典文学资源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承面临 的短板,是价值诉求过于简单化。在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借助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追求经典老故事的新奇呈现,把经典文学任意改编的诸多“戏说”,正是价值诉求简单化的体现。有 学者认为,文化资源应该具有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膜拜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在精神层 面给予人感染力的价值,展示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以多种艺术形式得以呈现的价值,体验价值是文艺 作品能够给人参与感和互动感的价值。经典文学资源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意味着膜拜、展示、体验三 个层面价值诉求的有机结合。形象地说,即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体验价 值是经典之衣着。不能把经典文学开发成戴着经典帽子的行尸走肉或贴着经典商标的时尚服饰。只有 这三种价值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经典文学形神兼备且仪态万方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经典文学资源”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过去,经典文学资源主要以纸媒印刷的形式进行传播,并通过与读书紧密关联的活动传承其作为经 典的价值。 B.现在,经典文学资源以多媒体的手段为主要传播形式,并通过创意开发的新形式让人们获得新的有 益的信息。 C.要让经典文学资源永葆青春活力,不仅要使其呈现形式多样化,更要注重其创新发展过程中价值诉 求的立体化。 D.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在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发展中缺一不可,三者也应做到有机结合。 答案:B〔B 项,“现在,经典文学资源以多媒体的手段为主要传播形式”、“让人们获得新的有益的 信息”,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3 分) A.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一一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目前的发展境况都不容乐观。 B.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经典文学新的魅力,但是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惨遭淡化却成了不 争的事实。 C.“雷剧”“神剧”的泛滥使人们过于注重视听体验而忽略提升精神境界,让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 发走上错误轨道
D.文章引用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的观点,是为了论证由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等也能促使经典 文学保持生生不息传承的活力 答案:C(C项,由原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两句“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究其原因,过于 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可知,原文意思是由于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 的精神境界提升,才导致了“雷剧”“神剧”的泛滥。所以C项属于因果倒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传播载体的变革,某些创意开发中,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带来的审美体验显得单一,经典文学资 源传承越来越趋于小众化 B.依靠演艺明星和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将经典文学变为“戏说”,正是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 承面临的价值诉求简单化的表现。 C将文学经典变为商品,而不是深入思考经典文学的意义,加上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使得经 典文学改编质量越来越差。 D.文章把经典的展示、体验、膜拜价值分别比作经典的衣着、体态和魂魄,这一比喻和对比论证,突 显了价值诉求立体化的重要性 答案:D(D项,由原文最后一段倒数第三句话“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 体验价值是经典之衣着”可知,展示价值是“体态”,体验价值是“衣着”。而且只运用了比喻,没 有运用对比论证。) 三)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 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 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 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 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 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 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 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 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 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 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 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 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4 D.文章引用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的观点,是为了论证由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等也能促使经典 文学保持生生不息传承的活力。 答案:C(C 项,由原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两句“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究其原因,过于 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可知,原文意思是由于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 的精神境界提升,才导致了 “雷剧” “神剧”的泛滥。所以 C 项属于因果倒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传播载体的变革,某些创意开发中,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带来的审美体验显得单一,经典文学资 源传承越来越趋于小众化。 B.依靠演艺明星和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将经典文学变为“戏说”,正是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 承面临的价值诉求简单化的表现。 C.将文学经典变为商品,而不是深入思考经典文学的意义,加上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使得经 典文学改编质量越来越差。 D.文章把经典的展示、体验、膜拜价值分别比作经典的衣着、体态和魂魄,这一比喻和对比论证,突 显了价值诉求立体化的重要性。 答案:D(D 项,由原文最后一段倒数第三句话“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 体验价值是经典之衣着”可知,展示价值是“体态”,体验价值是“衣着”。而且只运用了比喻,没 有运用对比论证。) (三) 安徽省江淮十校 2018 届高三第二次(11 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 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 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 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 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 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 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 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 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 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 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 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 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 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 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 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 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 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 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 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答案:D(A“中国长远利益”缩小原文含意;B“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C“主要是针对”主次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 实 C.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答案:B(“并因此”强加因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 很强。 B.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 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 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 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 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 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 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 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 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 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 年 6 月 15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答案:D(A“中国长远利益”缩小原文含意;B“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C“主要是针对”主次不 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 实。 C.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答案:B(“并因此”强加因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 很强。 B.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 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 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答案:A(“依赖感不是很强” (四)福建省夏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 他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 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 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 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 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 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 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 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 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 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 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 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 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 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 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 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 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节选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掌学》第三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答案:CIA项原文第一段中“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 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选项错把因果颠倒;B项由第二段可看出不是“某种程度上”而 是“从根本上”;“方法科学”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剩余社会学”则把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大杂烩。D项“以个人的社会行 为作为研究对象”与原文“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表述不相同。】
6 答案:A(“依赖感不是很强”错,于文无据。) (四)福建省厦门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 他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 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 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 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 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 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 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 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 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 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 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 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 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 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 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 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 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 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节选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掌学》第三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答案:C【A 项原文第一段中“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 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选项错把因果颠倒;B 项由第二段可看出不是“某种程度上”而 是“从根本上”;“方法科学”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剩余社会学”则把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大杂烩。D 项“以个人的社会行 为作为研究对象”与原文“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表述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的两个层进式问句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答案:D【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述结构,先总体提出“社会学”概念,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題 最后在明确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学”的科学定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B.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的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不是都予以否定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致的。 D.准确而科学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答案:A【A项中的“绝大多数”和原文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对象不一样。】 (五)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 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 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 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 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 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 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 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 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 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 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 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 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 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揹索使用,多于原额, 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7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的两个层进式问句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答案:D【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述结构,先总体提出“社会学”概念,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最后在明确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学”的科学定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B.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的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不是都予以否定。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致的。 D.准确而科学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答案:A【A 项中的“绝大多数”和原文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对象不一样。】 (五)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 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 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 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 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 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 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 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 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 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 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 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 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 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 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 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 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 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 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 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 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一—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i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 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 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 可避免 答案:D试题分析:“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 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 利完成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 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 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B试题分析:“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 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 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 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答案:C试题分析:“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8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 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 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 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 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 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 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 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 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 可避免。 答案: D 试题分析:“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 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 利完成的原因。 C. 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 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 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B 试题分析:“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 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 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 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 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 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六)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 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 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 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 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 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 《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 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 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 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 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 “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 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 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 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 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 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 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 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 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 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 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9 (六)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 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 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 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 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 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 《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 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 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 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 “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 “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 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 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 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 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 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 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 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 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 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 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 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D.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 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答题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 注现实的理性精神”,选项中D项,由原文可知道,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张冠李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 创作追求。 C.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 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严羽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等说法,王士祯继承了严羽的含蓄说,可见严羽对后世 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中Δ项,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 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 推重。“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于文无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 題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題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 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 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 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 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 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己较成熟。 【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 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国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题中C项,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冋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 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过于绝对化
10 D.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 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答题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 注现实的理性精神”,选项中 D 项,由原文可知道,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张冠李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 创作追求。 C. 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 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 严羽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等说法,王士祯继承了严羽的含蓄说,可见严羽对后世 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中 A 项,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 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 推重。“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于文无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 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 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 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 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 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 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 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题中 C 项,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 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过于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