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脐带 调剂 假公济私 光风霁月 B.眼睑 入殓 湖光潋滟 横征暴敛 C.禅悟 孱弱缠绵悱恻馋涎欲滴 D.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卷帙 原生态 时乖运蹇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跻身 亲合力 唉声叹气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揖让 意向书 克尽职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D.装帧 发刊词 望风披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建设的同时,狠抓秸秆还田,稳步提高耕地 和产出能力,打牢了 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2)在探索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烟台市积极尝试 海域 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金投入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三亚在黄金周期间出现的乱收费现象,市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将会彻查到 底,对“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决不 地力推行姑息 B.地利推行迁就 C.地利推广姑息 地力推广迁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上半场比赛,面对小牛队内线的包夹防守,林书豪外线强行切入,效果不错 下半场比赛关键时刻,林书豪故伎重演,突破后再度滞空拉杆上篮得手,并造成 奥多姆犯规。 B.“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你想或不想, 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这一人性化的“清网行动”通告,引来 众多网友围观。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场 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 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 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改善 B.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顺藤 摸瓜,及时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 C.那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犹如青岛的枝与叶,使得青岛 这座别具风情的城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希腊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清偿而引发的危机,像是一团山边野火,迅速 蔓延到欧盟核心地带,甚至殃及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卷入风暴之中
山东省烟台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脐带 调剂 假公济私 光风霁月 B.眼睑 入殓 湖光潋滟 横征暴敛 C.禅悟 孱弱 缠绵悱恻 馋涎欲滴 D.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卷帙 原生态 时乖运蹇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跻身 亲合力 唉声叹气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揖让 意向书 克尽职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D.装帧 发刊词 望风披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建设的同时,狠抓秸秆还田,稳步提高耕地 和产出能力,打牢了 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2)在探索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烟台市积极尝试 海域 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金投入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三亚在黄金周期间出现的乱收费现象,市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将会彻查到 底,对“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决不 。 A.地力 推行 姑息 B.地利 推行 迁就 C.地利 推广 姑息 D.地力 推广 迁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上半场比赛,面对小牛队内线的包夹防守,林书豪外线强行切入,效果不错; 下半场比赛关键时刻,林书豪故伎重演,突破后再度滞空拉杆上篮得手,并造成 奥多姆犯规。 B.“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你想或不想, 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这一人性化的“清网行动”通告,引来 众多网友围观。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 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场 “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 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 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改善。 B.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顺藤 摸瓜,及时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 C.那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犹如青岛的枝与叶,使得青岛 这座别具风情的城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希腊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清偿而引发的危机,像是一团山边野火,迅速 蔓延到欧盟核心地带,甚至殃及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卷入风暴之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 罗志田 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 必是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 言。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 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 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 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 不尽取决于事功。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 行,以蓄其德”。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 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 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 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 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 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 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简言之,司马迁 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 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 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 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 深受传统浸润。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 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 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 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 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 却难为后人所记忆。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 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 自传”。 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蒋廷黻出身 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 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 早已拂袖而去)。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 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蒋没直接回答, 反问李济:“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 于何人。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一一他不重快乐,而希望 知道他的人多。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不过,今日大 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 罗志田 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 必是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 言。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 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 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 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 不尽取决于事功。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 行,以蓄其德”。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 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 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 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 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 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 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简言之,司马迁 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 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 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 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 深受传统浸润。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 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 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 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 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 却难为后人所记忆。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 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 自传”。 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蒋廷黻出身 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 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 早已拂袖而去)。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 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蒋没直接回答, 反问李济:“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 于何人。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不重快乐,而希望 知道他的人多。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不过,今日大 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
的历史记忆。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 子所说的吊诡?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 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 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 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 D.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 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 7.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 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 记》之列传。 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 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 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D.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 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 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 B.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 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 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 人所记忆。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 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 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 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 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 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 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 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 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的历史记忆。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 子所说的吊诡?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 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 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 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 D.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 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 7.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 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 记》之列传。 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 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 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D.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 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 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 B.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 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 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 人所记忆。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 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 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 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 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 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 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 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 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 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 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 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 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 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 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 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 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克商,问 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 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 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 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 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 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 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 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 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 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 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 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 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 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克商,问 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 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 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 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 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 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 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4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作答)(6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秦爱纷奢, 。(杜牧《阿房宫赋》) (2)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4)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李密《陈 情表》) 五、(12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处将新闻事实补充完整。要求: 用语得体,文意连贯,不超过30个字。(4分) 新闻背景: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 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 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 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新闻事实: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他们 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找到褚树青馆长投诉,允许乞丐和 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 诸馆长的话体现了一种让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 新闻评论:改变社会的身份歧视,传递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之类的价值诉求, 恰恰离不开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 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 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4 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作答)(6 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秦爱纷奢, 。(杜牧《阿房宫赋》) (2)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4)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李密《陈 情表》) 五、(12 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处将新闻事实补充完整。要求: 用语得体,文意连贯,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新闻背景: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 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2011 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 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 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新闻事实: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他们 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找到褚树青馆长投诉,允许乞丐和 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 “ 。”诸馆长的话体现了一种让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 新闻评论:改变社会的身份歧视,传递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之类的价值诉求, 恰恰离不开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
17.根据下列有关“微博”的几个特点,给“微博”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分) (1)其属性可以归为社交网络平台 (2)其内容简短 (3)其关注机制可以单向可以双向 (4)其信息最新实时 (5)其信息是广播式的公开的 18.根据右面的漫画内容,请你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格,把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分) “制假售假”之所以 是 因为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沂蒙咏叹 赵统斌 沂蒙山,这座鲁东南最庞大的山系,隆起在我心空已经很多年了。起初,有关它 的影视资料和传说,给我的感觉,不是丰赡和雄伟,苍茫和舒扬,而是贫瘠和荒 凉,沉重和压抑。板垣军团、大青山突围战、摩天岭、孟良岗……这些词汇所涵 盖的内容,使这座大山在若干时段内一直承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山民们也在这种 洗礼中,从固有的木讷和善良生发出不尽的勇气和激情。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赋 予,山与人,也都在这硬性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执着而坚毅的秉性 真正走进沂蒙,投入大山的怀抱,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当红叶盖头般蒙上山顶,我第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落叶缤纷的深秋。“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十几年前,我就会背诵 这首古诗,但一直在想象中设置情景,今天终于对应上了,可苍浑俊秀的沂蒙山 却亦真亦幻起来。这时,就有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民歌飘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 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传唱了整整七十年的《沂蒙山小调》,明快悠扬,柔美甜脆,就像一阵山风, 令人清爽;又像一股山泉,令人润泽;还像一杯老酒,令人沉醉。 听着这样的歌,踏着松软的针叶,望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在红、黄、绿织就的彩 色山林里穿过,倏忽间,一座碎石砌成的小院出现在眼前。噢,白石屋村到了。 往远处看,十几座大致相同的院落散排在这三面环山的“簸箕”里。《沂蒙山小 调》就诞生在这个小山村——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 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这首民歌。于是,这一山石林立、树木蓊郁的僻静之所, 便到处飘散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和地下印刷所刚刚“出炉”的《大众日 报》的清新墨香。在那个时期,这里可算得上“世外桃源”了。而今斯人已去, 块巨石上镌刻着阮若珊于1999年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沂蒙山 也因这曲小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望”,成为响遍山东乃至全国的品牌。 小院的主人正在摘柿子。柿子就像红灯笼一样,挂满一树又一树。夕晖中的剪影, 如诗如画。树下排列的条筐里,装载的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美好的憧憬。一个 柿子下口,青涩和香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17.根据下列有关“微博”的几个特点,给“微博”下定义。(不超过 40 个字) (4 分) (1)其属性可以归为社交网络平台 (2)其内容简短 (3)其关注机制可以单向可以双向 (4)其信息最新实时 (5)其信息是广播式的公开的 18.根据右面的漫画内容,请你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格,把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4 分) “制假售假”之所以 ,是 因为 。 六、(18 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沂蒙咏叹 赵统斌 沂蒙山,这座鲁东南最庞大的山系,隆起在我心空已经很多年了。起初,有关它 的影视资料和传说,给我的感觉,不是丰赡和雄伟,苍茫和舒扬,而是贫瘠和荒 凉,沉重和压抑。板垣军团、大青山突围战、摩天岭、孟良岗……这些词汇所涵 盖的内容,使这座大山在若干时段内一直承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山民们也在这种 洗礼中,从固有的木讷和善良生发出不尽的勇气和激情。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赋 予,山与人,也都在这硬性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执着而坚毅的秉性。 真正走进沂蒙,投入大山的怀抱,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当红叶盖头般蒙上山顶,我第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落叶缤纷的深秋。“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十几年前,我就会背诵 这首古诗,但一直在想象中设置情景,今天终于对应上了,可苍浑俊秀的沂蒙山 却亦真亦幻起来。这时,就有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民歌飘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 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传唱了整整七十年的《沂蒙山小调》,明快悠扬,柔美甜脆,就像一阵山风, 令人清爽;又像一股山泉,令人润泽;还像一杯老酒,令人沉醉。 听着这样的歌,踏着松软的针叶,望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在红、黄、绿织就的彩 色山林里穿过,倏忽间,一座碎石砌成的小院出现在眼前。噢,白石屋村到了。 往远处看,十几座大致相同的院落散排在这三面环山的“簸箕”里。《沂蒙山小 调》就诞生在这个小山村——1940 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 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这首民歌。于是,这一山石林立、树木蓊郁的僻静之所, 便到处飘散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和地下印刷所刚刚“出炉”的《大众日 报》的清新墨香。在那个时期,这里可算得上“世外桃源”了。而今斯人已去, 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阮若珊于 1999 年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沂蒙山 也因这曲小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望”,成为响遍山东乃至全国的品牌。 小院的主人正在摘柿子。柿子就像红灯笼一样,挂满一树又一树。夕晖中的剪影, 如诗如画。树下排列的条筐里,装载的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美好的憧憬。一个 柿子下口,青涩和香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当黄色的连翘点缀上山腰绿色的裙裾,我又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风飞花舞 的仲春。 尽管春风春雨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山的容颜,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千崖飞瀑、万壑争 鸣的季节,山间便显得有些空寂。但当西山石壁上那张硕大无比且惟妙惟肖的 “中国地图”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来自心灵的震撼,又一次使我张大了嘴巴,瞪 大了眼睛,竟无一言。不管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天成,还是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 似乎都不重要。热爱亲人,热爱家乡,并由之热爱祖国,是一种血脉贯注的情愫, 是谁人都无法消解的情结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对沂蒙山自 然的咏叹,那么,《红嫂》中的唱段则是对沂蒙山人文的咏叹了。只不过《红嫂》 让我想起了《南征北战》、《沂蒙颂》等,这里的人文融入了太多阶级和党派的 成分,加进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不然,红嫂的原型明德英明明是在1941年用乳 汁救了一位抗日小战士,为什么改为1947年救了一位“解放军”呢?这样为一 时之需而扭曲事实的做法,会被历史的长河淘洗成什么样子,是不言自明的。倒 是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更给人些历史的真实感 此类话题,自然是沉重的,也是不识趣的 那就走一走八华里的原木栈道,去与先贤对对话吧 鬼谷子王禅是在山上修行过的,岭巅,溪旁,树丛,草甸,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 存和传说。行走间,松边一块突兀的巨石上,现出一个砚台样的水池,这就是孙 膑砚了。孙膑与庞涓跟鬼谷子学习兵书的云蒙山,到底是不是这里,那是历史学 家考辨的任务。可《孙膑兵法》的竹简却是在这山下出土的,由此追寻临沂的先 贤,这里竟是一片充满灵性的热土。当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 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不感到惊诧吗? 走完山岭上的栈道,来到翠云观,一株“千年何首鸟”令人生慨,经历几多风霜 雪雨,依然“满头秀发”,茂密的叶子,青翠欲滴。它没有人类的欲望,没有人 类的争斗,没有人类无端生发的那些所谓奇思妙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它只是 自由自在地生存着,什么也不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生活得简单一些呢?就像 这株何首乌。 我的沂蒙咏叹 蒙山沂水寄情长,小调一曲传四方。风物粲然飞入眼,心清虑淡好挥桨。 19.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20.纵观全文,作者写《沂蒙山小调》有什么用意?(4分) 2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归纳作者咏叹沂蒙的内容。(4分) 2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生存理念?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 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 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黄色的连翘点缀上山腰绿色的裙裾,我又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风飞花舞 的仲春。 尽管春风春雨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山的容颜,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千崖飞瀑、万壑争 鸣的季节,山间便显得有些空寂。但当西山石壁上那张硕大无比且惟妙惟肖的 “中国地图”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来自心灵的震撼,又一次使我张大了嘴巴,瞪 大了眼睛,竟无一言。不管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天成,还是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 似乎都不重要。热爱亲人,热爱家乡,并由之热爱祖国,是一种血脉贯注的情愫, 是谁人都无法消解的情结。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对沂蒙山自 然的咏叹,那么,《红嫂》中的唱段则是对沂蒙山人文的咏叹了。只不过《红嫂》 让我想起了《南征北战》、《沂蒙颂》等,这里的人文融入了太多阶级和党派的 成分,加进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不然,红嫂的原型明德英明明是在 1941 年用乳 汁救了一位抗日小战士,为什么改为 1947 年救了一位“解放军”呢?这样为一 时之需而扭曲事实的做法,会被历史的长河淘洗成什么样子,是不言自明的。倒 是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更给人些历史的真实感。 此类话题,自然是沉重的,也是不识趣的。 那就走一走八华里的原木栈道,去与先贤对对话吧。 鬼谷子王禅是在山上修行过的,岭巅,溪旁,树丛,草甸,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 存和传说。行走间,松边一块突兀的巨石上,现出一个砚台样的水池,这就是孙 膑砚了。孙膑与庞涓跟鬼谷子学习兵书的云蒙山,到底是不是这里,那是历史学 家考辨的任务。可《孙膑兵法》的竹简却是在这山下出土的,由此追寻临沂的先 贤,这里竟是一片充满灵性的热土。当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一 一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不感到惊诧吗? 走完山岭上的栈道,来到翠云观,一株“千年何首乌”令人生慨,经历几多风霜 雪雨,依然“满头秀发”,茂密的叶子,青翠欲滴。它没有人类的欲望,没有人 类的争斗,没有人类无端生发的那些所谓奇思妙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它只是 自由自在地生存着,什么也不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生活得简单一些呢?就像 这株何首乌。 我的沂蒙咏叹—— 蒙山沂水寄情长,小调一曲传四方。风物粲然飞入眼,心清虑淡好挥桨。 19.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20.纵观全文,作者写《沂蒙山小调》有什么用意?(4 分) 2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归纳作者咏叹沂蒙的内容。(4 分) 2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生存理念?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 张海平高志文 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 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 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 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 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 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槭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 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 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 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 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 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土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 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 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 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 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 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 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 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 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经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 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 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己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 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 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 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 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 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 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 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40岁, 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 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一位将军 动情地说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 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 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 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 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 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 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 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 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 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 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 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 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 36 岁生日还有 36 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 牺牲时刚刚 20 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 19 岁……几年 里,该团有 4 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 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经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 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 50 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 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 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 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 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 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 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 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 40 岁出头已掉了 8 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 40 岁, 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 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 一位将军 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 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 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 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 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 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 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 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 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9.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4分) 20.文章三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4分) 21.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分) 22.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一—《社会心态蓝皮书》, 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 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 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 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真实反映了社会心态,“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 居前三;说明这个社会的开明程度,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我们可以正大光明 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承认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 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 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 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 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 18 岁的士兵给他敬 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 90 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 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 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 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 20 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 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 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9.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4 分) 20.文章三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4 分) 21.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 分) 22.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 (6 分)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 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 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 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 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真实反映了社会心态,“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 居前三;说明这个社会的开明程度,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我们可以正大光明 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承认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 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2012年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5分,每小题3分) 1.C 2.D(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亲和力;C恪尽职守。) 3.A(地力:土地肥沃的程度。地利:地理的优势;土地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 推广: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推行:普遍实行;推广经验、办法 等。姑息:无原则地宽容。迁就:将就别人。) 4.B(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A故伎重演: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 展。C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D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5.C(A搭配不当,“改善”和“水平”“程度”不搭配。B成分残缺,应该在 “知识产权”前加上“侵犯”,在“伪劣商品”前加上“制售”。D句式杂糅。) (9分,每小题3分) 6.D(作者对此并无定论。) 7.D(A项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证明的是古人以“立德”为上。B吴稚晖所论及的 司马迁、苏轼的例子并不能证明他们“重立功”。C这种表述与观点无关。 8.B(“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 学家的解读”说法错误。) 、(12分,每小题3分) 9.A(得:中意,适合。) 10.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 转折。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 11.C 12.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错。) 四、(24分) 13.(10分) (1)(3分)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 (“信”“匿”、句意各1分。) (2))(3分)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 情。(“毁”“胜”、句意各1分。) (3)(4分)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 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耻”“善”“污”和句意各1分) 14.(8分) (1)(4分)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 寞之境;(2分)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 情基调。(2分) (2)(4分)“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 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2分)透露出人生迟暮、 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2分) 15.(6分) (1)盈虚者如彼人亦念其家(2)此情可待成追忆潦倒新停浊酒杯③羽扇纶 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4)响穷彭蠡之滨急于星火(一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 得分。) 五、(12分)
2012 年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C 2.D(A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 亲和力;C 恪尽职守。) 3.A(地力:土地肥沃的程度。地利:地理的优势;土地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 推广: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推行:普遍实行;推广经验、办法 等。姑息:无原则地宽容。迁就:将就别人。) 4.B(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A 故伎重演: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 展。C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D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5.C(A 搭配不当,“改善”和“水平”“程度”不搭配。B 成分残缺,应该在 “知识产权”前加上“侵犯”,在“伪劣商品”前加上“制售”。D 句式杂糅。)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6.D(作者对此并无定论。) 7.D(A 项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证明的是古人以“立德”为上。B 吴稚晖所论及的 司马迁、苏轼的例子并不能证明他们“重立功”。C 这种表述与观点无关。) 8.B(“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 学家的解读”说法错误。)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9.A(得:中意,适合。) 10.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 转折。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 11.C 12.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错。) 四、(24 分) 13.(10 分) (1)(3 分)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 (“信”“匿”、句意各 1 分。) (2))(3 分)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 情。(“毁”“胜”、句意各 1 分。) (3)(4 分)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 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耻”“善”“污”和句意各 1 分) 14.(8 分) (1)(4 分)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 寞之境;(2 分)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 情基调。(2 分) (2)(4 分)“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 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2 分)透露出人生迟暮、 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2 分) 15.(6 分) (1)盈虚者如彼 人亦念其家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羽扇纶 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响穷彭蠡之滨 急于星火(一句 1 分,有错该句即不 得分。) 五、(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