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学/SoilScience 课程编码:Z101211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48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 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和植物生长关系,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及其研究的内容 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课程内容 士壤学绪论 2学时 土壤在农业及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土壤及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资源特点:土壤学科发展及 土壤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及方法: 学生在课外预习基础上,了解士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士壤资源特 点,土壤学科发展及土壤学研究方法。理解土壤学定义。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资源特点。 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手段,用引导式、启发式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4学时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风化:粘土矿物基本类型与特点 教学要求及方法: 学生在课外预习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特点,了解粘士矿物在我国的分布 规律。理解岩石风化类型及特点,掌握土壤母质定义、特点及类型,掌握粘士矿物组成特点及性质。 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手段,使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讨论法、举例法、引导式、启发式 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作业:土壤粘士矿物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4学时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化学组成: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腐殖质形成和性质:土壤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学/ Soil Science 课程编码:Z101211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48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 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和植物生长关系,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及其研究的内容 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课程内容 土壤学绪论 2 学时 土壤在农业及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土壤及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资源特点;土壤学科发展及 土壤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及方法: 学生在课外预习基础上,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特 点,土壤学科发展及土壤学研究方法。理解土壤学定义。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资源特点。 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手段,用引导式、启发式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4 学时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风化;粘土矿物基本类型与特点 教学要求及方法: 学生在课外预习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特点,了解粘土矿物在我国的分布 规律。理解岩石风化类型及特点,掌握土壤母质定义、特点及类型,掌握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及性质。 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手段,使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讨论法、举例法、引导式、启发式 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作业:土壤粘土矿物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4 学时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化学组成;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腐殖质形成和性质; 土壤
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敦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与土壤有机质有关的资料,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源。理 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因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定义、特点,土壤有机质 对士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有机质对士壤肥力有什么作用?如何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三章土壤生物 2学时 土壤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士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生物的定义、类型,理解土壤生物的 作用及判断指标。掌握根际定义及特点。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什么是根际?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土壤质地与结构 5学时 土壤三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物质组成特点,不同土壤结构的特点。 理解士壤质地的定义、特点,土壤结构定义、类型及特点。掌握不同质地士壤肥力特点及应采用的 生产措施,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如何调节土壤质地? 第五章土壤水分 5学时 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性质: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的运动:土壤中溶质运移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水分作用,士壤水分测定及调节的措 施和方法。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学观点的分类及特点,土壤能量学观点的分类及特点。掌握土壤水 分运动特点、主要土壤水分常数定义及特点、土壤水分计算、土壤水分蒸发特点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与土壤有机质有关的资料,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源。理 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因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定义、特点,土壤有机质 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如何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三章 土壤生物 2 学时 土壤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生物的定义、类型,理解土壤生物的 作用及判断指标。掌握根际定义及特点。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什么是根际?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土壤质地与结构 5 学时 土壤三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物质组成特点,不同土壤结构的特点。 理解土壤质地的定义、特点,土壤结构定义、类型及特点。掌握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及应采用的 生产措施,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如何调节土壤质地? 第五章 土壤水分 5 学时 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性质;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的运动;土壤中溶质运移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水分作用,土壤水分测定及调节的措 施和方法。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学观点的分类及特点,土壤能量学观点的分类及特点。掌握土壤水 分运动特点、主要土壤水分常数定义及特点、土壤水分计算、土壤水分蒸发特点。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如何用形态学和能量学观点判断土壤水分运动? 第大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2学时 土壤空气: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调节土壤空气和温度发常用生产措施。理 解土壤空气特点,土壤热量状况衡量指标的定义及调节方法,掌握土壤空气和温度对作物生长的作 用。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春季如何调节不同质地土壤热量状况? 第七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学时 自然成士因素形成的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形成过程。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掌握五大成土自然因素及主要的成土过程。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简单介绍土壤形成过程? 第八章土壤胶体 5学时 士壤胶体定义、特点及类型:土壤吸收性能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士壤胶体与其他胶体的异同点。理解士壤 胶体的定义、类型、结构及性质特点,土壤吸收性定义、类型及特点,离子交换作用定义及特点。 掌握影响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胶体有什么构造和性质特点?对士寒性质有什么影响? 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 3学时 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士壤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与作物生长作用。 理解土壤酸碱性的定义、性质及特点,土壤酸碱性的衡量指标。掌握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定义,了解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如何用形态学和能量学观点判断土壤水分运动?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2 学时 土壤空气;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调节土壤空气和温度发常用生产措施。理 解土壤空气特点,土壤热量状况衡量指标的定义及调节方法,掌握土壤空气和温度对作物生长的作 用。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春季如何调节不同质地土壤热量状况?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 学时 自然成土因素形成的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形成过程。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掌握五大成土自然因素及主要的成土过程。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简单介绍土壤形成过程? 第八章 土壤胶体 5 学时 土壤胶体定义、特点及类型;土壤吸收性能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胶体与其他胶体的异同点。理解土壤 胶体的定义、类型、结构及性质特点,土壤吸收性定义、类型及特点,离子交换作用定义及特点。 掌握影响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胶体有什么构造和性质特点?对土壤性质有什么影响?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 3 学时 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与作物生长作用。 理解土壤酸碱性的定义、性质及特点,土壤酸碱性的衡量指标。掌握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定义,了解
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及衡量指标。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酸性和碱性的衡量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士壤养分循环 6学时 土壤氮素循环:土壤磷和硫的循环:土壤钾、钙镁的循环:微量元素循环:土壤养分平衡及有 效性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营养元素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不合理施用 营养元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理解土壤大量营养元素的含量,营养元素的循环及合理施用营养元 素的主要措施。掌握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素症状。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氮磷钾素营养缺乏的主要症状及提高肥效的措施? 第十一章土壤分类和调查 1学时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中国士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调查及应用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士壤分类和调查的意义。理解士壤调查分 类的要求及方法。掌握土壤分类概念、诊断层和诊断特诊,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士壤发生学分类华人系统分类有何异同? 第十二章土壤耕作和管理 3学时 土壤耕性定义:土壤物理机械性能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士壤耕作方式对作物及生态环境产生作用。 理解土壤耕性特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特点。掌握士壤耕性定义、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性及调节士 桌热量的措施。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如何判断土壤耕性好坏?怎样调节土壤热量? 第十三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2学时 土壤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来源及危害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及衡量指标。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讲授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 集资料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酸性和碱性的衡量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 土壤养分循环 6 学时 土壤氮素循环;土壤磷和硫的循环;土壤钾、钙镁的循环;微量元素循环;土壤养分平衡及有 效性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营养元素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不合理施用 营养元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理解土壤大量营养元素的含量,营养元素的循环及合理施用营养元 素的主要措施。掌握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素症状。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氮磷钾素营养缺乏的主要症状及提高肥效的措施?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学时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调查及应用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分类和调查的意义。理解土壤调查分 类的要求及方法。掌握土壤分类概念、诊断层和诊断特诊。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发生学分类华人系统分类有何异同? 第十二章 土壤耕作和管理 3 学时 土壤耕性定义;土壤物理机械性能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土壤耕作方式对作物及生态环境产生作用。 理解土壤耕性特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特点。掌握土壤耕性定义、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性及调节土 壤热量的措施。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如何判断土壤耕性好坏?怎样调节土壤热量?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2 学时 土壤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来源及危害;土壤污染的防治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理解土壤污染源、土 案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掌握土壤污染概念及危害。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质量 2学时 士壤退化的概念、分类、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防治:土壤质量及评价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状况,新疆土壤退化情况。 理解士壤退化定义、土壤退化类型及产生的后果。掌握士壤退化、土壤质量定义。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土壤退化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教学要求 课内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主要概念、定义,土壤物质组成及性质,理解土壤资源特点,士 桌性质影响因素,了解土桌研究的方法,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及合理利用土壤的原则。 课内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包括幻灯片,相关的声像资料及图片资 料。 课外教学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书刊。要求学生关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课程相 关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采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参考教材 《士壤学》黄吕永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2001年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士壤学与农作学》张明炷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提前查阅、收集相关知识内容并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认识,能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 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课后浏览课程网站,并通过网站提交作业,与教师进行课程知识的讨论。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作业20%,笔试50%。 平时成绩构成: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理解土壤污染源、土 壤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掌握土壤污染概念及危害。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2 学时 土壤退化的概念、分类、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防治;土壤质量及评价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状况,新疆土壤退化情况。 理解土壤退化定义、土壤退化类型及产生的后果。掌握土壤退化、土壤质量定义。 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案例法、提问和论证引导式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预习及收集资料情况 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布置课程作业,辅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作业: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土壤退化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教学要求 课内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主要概念、定义,土壤物质组成及性质,理解土壤资源特点,土 壤性质影响因素,了解土壤研究的方法,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及合理利用土壤的原则。 课内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包括幻灯片,相关的声像资料及图片资 料。 课外教学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书刊。要求学生关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课程相 关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采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参考教材 《土壤学》黄昌永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2001 年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土壤学与农作学》张明炷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年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提前查阅、收集相关知识内容并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认识,能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 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课后浏览课程网站,并通过网站提交作业,与教师进行课程知识的讨论。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30% ,作业 20%,笔试 50%。 平时成绩构成:
1、考勒(10%)2、课堂讨论(10%)3、专题论文(20%)4、开展讲座(20%)》 5、课程材料收集(20%) 大纲制定者:肖春花 大纲审定者:侯振安 制定时间:2010年7月
1、考勤(10%) 2、课堂讨论(10%) 3、专题论文(20%) 4、开展讲座(20%) 5、课程材料收集(20%) 大纲制定者:肖春花 大纲审定者:侯振安 制定时间:2010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