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60分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窥测(kui)脑壳(ke)茶几(j)岑寂(cen) B.蕴藉(j)下乘( cheng)尺牍(d)穷形尽相( XIang) C.谥号(shi)模范(m6)赊账(she)蹙眉(c) D.愧怍(zuo)自诩(y0)冠冕(guan)譬如(p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装璜倒计时拾人牙慧黔驴计穷 B.脉膊照像机招聘启示自作自受 C.赡养钓鱼竿意气用事沧海一粟 D.提词明信片纷至踏来姹紫嫣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 经验 B.参加晚宴的客人除了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国的大使及夫人外, 还有诺贝尔基金会邀请的重要客人也会参加。 C.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 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D.继摘得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同里古镇保护工程又荣获2012年联合国人 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的全球良好范例称号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竞然活到 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 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 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 与生动 A.出人意料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6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窥.测(kuī) 脑壳.(ké) 茶几.(jǐ) 岑.寂(cén) B.蕴藉.(jì) 下乘.(chéng) 尺牍.(dú) 穷形尽相.(xiàng) C.谥.号(shì) 模.范(mó) 赊.账(shē) 蹙.眉(cù) D.愧怍.(zuò) 自诩.(yǔ) 冠.冕(guān) 譬.如(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 (3 分) A.装璜 倒计时 拾人牙慧 黔驴计穷 B.脉膊 照像机 招聘启示 自作自受 C.赡养 钓鱼竿 意气用事 沧海一粟 D.提词 明信片 纷至踏来 姹紫嫣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3 分) A. 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 经验。 B.参加晚宴的客人除了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国的大使及夫人外, 还有诺贝尔基金会邀请的重要客人也会参加。 C.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 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D.继摘得 2006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同里古镇保护工程又荣获 2012 年联合国人 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的全球良好范例称号。[ 来源:学+ 科+网] 4.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 ) (3 分)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 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 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 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 ▲ ,我必须干 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 与生动。 A.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 (3 分)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6.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7.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①。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 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课内文言文(19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其无礼于晋 B.蓼洲周公之被逮 独五人之皦皦 C.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善遇之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颜色不少变 D.然而隐忍以行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A.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夫晋,何厌之有。 C.不能容于远近 D.斯固百世之遇也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缇骑按剑而前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12翻译下列语句。(7分) (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4分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6.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7.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 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二、文言文阅读(36 分) (一)、课内文言文(19 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项是( ) (3 分) A. 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其无礼于晋 B. 蓼洲周公之.被逮 独五人之.皦皦 C.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善遇之 D.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颜色..不少变 D. 然而隐忍..以行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A.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不能容于远近。 D. 斯固百世之遇也。[来源: Z x xk .Co m]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 ...其他 三句的一项是( ) (3 分)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缇骑按剑而前.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12.翻译下列语句。(7 分) (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4 分)
(二)、课外文言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 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 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 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 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 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 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 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 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i。 1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蕊丛丛以百数数:计算 B.宜黜汝旧 黜:除掉 C.性果而识暗也暗:隐蔽 D.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牡丹之来也 均之二策 C.记之以自警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吾其还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 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枯死的根 本原因
(二)、课外文言文(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 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 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 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 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 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 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 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 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 wěi。 1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 蕊丛丛以百数. 数:计算 B. 宜黜.汝旧 黜:除掉 C. 性果而识暗.也 暗:隐蔽 D. 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 )(3 分) A. 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 牡丹之.来也 均之.二策 C. 记之以.自警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吾其.还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 之。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 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 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枯死的根 本原因
D.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 好地生长 1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20字以内)(2分) 17.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3分) (2)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3分) 、诗歌鉴赏。(10分)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宋】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 (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亦曷故哉? (张浦《五人墓碑记》) (3)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浦《五人墓碑记》)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 颇蔺相如列传》) (5)不念居安思危,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魏征《谏太宗十 思疏》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D. 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 好地生长。 1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 20 字以内)(2 分) 17.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3 分) (2)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3 分) 三、诗歌鉴赏。(10 分)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宋】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 分) (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 分) (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渡扬子江》)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张浦《五人墓碑记》) (3)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浦《五人墓碑记》)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 颇蔺相如列传》) (5)不念居安思危,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魏征《谏太宗十 思疏》)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 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 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 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 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 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 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 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 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 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 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 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竞没有发出一个芽, 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 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 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①。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 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 ②,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 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 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 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 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 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 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3 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 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 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 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 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 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来源: 学_科_网]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 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 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 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 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 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 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 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 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 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①。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 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②,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 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 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 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 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 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 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 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20.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分) 22.“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 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4分) 23.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六.名著阅读。(5分) 24.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舍的《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 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B.《茶馆》用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三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结尾三个人撒纸钱“祭奠自 己”,既是对各自凄凉悲惨身世的感叹,也象征为旧社会送终。 C.葛朗台既是资产阶级吝啬鬼,又是一个基督徒,所以他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尸‘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D.《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启程去印度前,欧也妮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盘 缠,查理回赠给她一个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 E.欧也妮的生日聚会上,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为争夺欧也妮这位庞大家产的继承人各怀鬼 胎,精明的葛朗台想着利用他们的企图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很多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的蕴涵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却践踏着道德良知:引发 感悟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一生。有时对社会、历史的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 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20.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 分) 2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 分) ① ② 22.“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 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4 分) 23.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 分) 六.名著阅读。(5 分) 24.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 ) A.老舍的《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 利后的 50 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B.《茶馆》用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三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结尾三个人撒纸钱“祭奠自 己”,既是对各自凄凉悲惨身世的感叹,也象征为旧社会送终。 C.葛朗台既是资产阶级吝啬鬼,又是一个基督徒,所以他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尸‘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D.《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启程去印度前,欧也妮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盘 缠,查理回赠给她一个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 E.欧也妮的生日聚会上,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为争夺欧也妮这位庞大家产的继承人各怀鬼 胎,精明的葛朗台想着利用他们的企图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七、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很多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的蕴涵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却践踏着道德良知;引发 感悟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一生。有时对社会、历史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注意写出个性特 色来,800字左右
影响也是深远的。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注意写出个性特 色来,800 字左右。[ 来源:学科网Z XXK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学科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C(茶几(j)蕴藉(jie)自诩(x)) 2.C(A黔驴技穷;B脉搏招聘启事:C题词纷至沓来) 3.D(A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B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碰撞 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4.C(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 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 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 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 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 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5.D(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7.D(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课内文言文(18分) 10.C 11.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表明。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修墓:B.上前 D.用棺材收殓 12.(1)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凭什么会这样? (2)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 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会”“当国者”“一行”“纾”) 13.C(暗,缺乏,短浅) 14.C(A表修饰:表转折,却。B助词,主谓之间;这。C来。D表猜测,大概;表商量语气, 还是) 15.B(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16.事物各有其本性,我们应顺其自然 17.(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一句一分) (2)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过”“尤”“相”) 【参考译文】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学科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 C (茶几(jī)蕴藉(jiè)自诩(xǔ)) 2. C (A 黔驴技穷;B 脉搏 招聘启事;C 题词 纷至沓来 ) 3. D (A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 B 句式杂糅,C 语序不当,“碰撞、 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4.C (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 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 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 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 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 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5.D ( ABC 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6.A 7. D(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5 分) (一)、课内文言文(18 分)[来源:Z |xx |k. Co m] 8. B 9. D 10. C 11.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表明。A、B、D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修墓;B.上前; D.用棺材收殓。 12.(1)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凭什么会这样? (2)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 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会”“当国者”“一行”“纾”) 13.C(暗,缺乏,短浅) 14.C(A 表修饰;表转折,却。B 助词,主谓之间;这。C 来。D 表猜测,大概;表商量语气, 还是) 15.B(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16.事物各有其本性,我们应顺其自然。 17.(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一句一分) (2)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过”“尤”“相”)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 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 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 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 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 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 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 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 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 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 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 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 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 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 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 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警戒 、诗歌鉴赏。(10分) 18.(1)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 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 (2)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 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 (3)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 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9.略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20.①开导“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话也不说”,用无声的陪伴让“他”自己缓 释:②特意带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以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他”的情绪, 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③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的坚韧,赞赏“他”走出了低 谷。(4分,每点2分,能结合两处情节作合理分析即可) 21.①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4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 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 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 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 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 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 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 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 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 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 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 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 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 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 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 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警戒。 三、诗歌鉴赏。(10 分) 18.(1) 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 分)因为“阳关曲”表 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 分) (2) 比喻。(1 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 分)生 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 分) (3)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 分)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 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 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9. 略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20.①开导“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话也不说”,用无声的陪伴让“他”自己缓 释;②特意带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以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他”的情绪, 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③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的坚韧,赞赏“他”走出了低 谷。(4 分,每点 2 分,能结合两处情节作合理分析即可) 21.①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4
分)②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2分) 22.①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隔 年花”作铺垫。(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他”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 (4分,每点2分) 23.①“隔年花”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 经历:②“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子就 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 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6分,每点2分) 六.名著阅读。(5分) 24.BC(B项,贯穿全剧的三个主要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结尾撒纸钱的也是这 三位人物;C葛朗台不是“基督徒”,“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足葛朗台大太的临 终遗言。) 七、作文。(60分) 23.作文参考2014年高考语文阅卷评分标准
分)②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2 分) 22.①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隔 年花”作铺垫。(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他”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 (4 分,每点 2 分) 23.①“隔年花”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 经历;②“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子就 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 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6 分,每点 2 分) 六.名著阅读。(5 分) 24.BC(B 项,贯穿全剧的三个主要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结尾撒纸钱的也是这 三位人物;C 葛朗台不是“基督徒”,“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足葛朗台大太的临 终遗言。) 七、作文。(60 分) 23. 作文参考 2014 年高考语文阅卷评分标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