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 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 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 “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②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 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 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 作用?(5分)
2012 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2012 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 (1)(4 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 7 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 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 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 “信”两字作用的.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2)(4 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 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简要分析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 准确把握。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 作用?(5 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 简要分析。(6分)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 目上一一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 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 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 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 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増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用什么研墨—一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 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 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硏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硏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 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 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 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 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 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 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 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 简要分析。(6 分) 答: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 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 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 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 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 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 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 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 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 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 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 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 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 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 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有 4 个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岀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 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 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 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 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 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 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 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 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 到要求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 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 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 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 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 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 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 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10 分) 答: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 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 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 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 到要求。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 8.【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 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 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 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 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一修辞 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 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分) 答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 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 分) 答: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 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 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 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 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 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 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一一写出了 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 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 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 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 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 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 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 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 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 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 分)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 分)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 分)
【解析】第(1)题考査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 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 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 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 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解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 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 分 答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 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 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 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 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 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解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 分) 答: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 别绪。(2 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 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 分) 答: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 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 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
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2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 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 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 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 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 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 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 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 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 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
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2 分)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 分) 答: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 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 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 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 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 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 分) 答: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 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 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 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 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
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 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 为有心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鹛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鹛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 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 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鸛鹈泉 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 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 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 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縱之鸣响。栖息在 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 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 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 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 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 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 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 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 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 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 为有心人!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 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 分)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 答: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 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 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 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 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 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 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 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 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 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 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 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 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 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 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 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臧”“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 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 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 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 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 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 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 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 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 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 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 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 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 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词表达诗人的爱 怜之情。(2分) 【解析】还未展开芳心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答案】(1)(4 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 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 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 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 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 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 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 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 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 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 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 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 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 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 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1—22 题。(7 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 怜之情。(2 分) 【解析】还未展开 芳心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 分)
【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 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 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 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 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 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 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 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 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 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 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 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 的温馨和欢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答: 【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 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 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 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 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 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 “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 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 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 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 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 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 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 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 的温馨和欢乐。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