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 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 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 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 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 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012 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 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 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 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 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 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2)(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 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 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 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 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2 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 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 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 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 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 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 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 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 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一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 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 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 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叉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 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 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 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 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 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 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 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 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 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 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 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 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 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 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 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 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 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 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 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1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 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 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 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 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 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 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 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査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 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 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 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 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 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 分) 答: 1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 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 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 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 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 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 3 分,4 分,1 分容易,得 5 分 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 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 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 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 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
【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 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 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 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 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 得2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 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 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 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一一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硏究站点,如同昨天 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一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 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 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
【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 应关系。一般 6 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 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 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 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 得 2 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 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 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 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五、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 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 8848 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 壳不变动,8848 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 6740 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 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
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 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 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 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 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一一周而 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一一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 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硏宄站点的时候,人类 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 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 美好愿望。 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 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 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 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 1991 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 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 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 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 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 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 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 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 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 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 3000 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 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 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 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 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 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 以概括即可。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 层内涵。(5分)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 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 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 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 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 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 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 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 “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 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 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徵卷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1))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 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一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解析】A 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 E 选项错误。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 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 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 17 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 以概括即可。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 层内涵。(5 分)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 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 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 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 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 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 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 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 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 “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 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 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 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 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 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 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a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 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 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ω)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 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 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 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睛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 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 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 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 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 味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 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 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 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 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 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 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 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 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 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 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 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一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 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一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 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 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 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 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 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 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 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 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 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 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 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 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 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 年 8 月 28 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 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11.【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 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 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答案 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 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答: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緊 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遇父亲的“障碍”, “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一一理想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一一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 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答案示例: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 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 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 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 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
[注] 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 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 分) 答: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 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 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答案: 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 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 分) 答: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 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 “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 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答案示例: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 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 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 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 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 也用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