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 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个—个列出 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 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口有比较翔实的 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 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 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 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 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 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 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
201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 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 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 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 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 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 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 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 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 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 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 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 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 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硏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 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硏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 (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 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 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岀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领域甚 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岀建议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 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 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 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 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 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 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 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 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 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 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 (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 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 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 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 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 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 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 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 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 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 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 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 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2分) A.通常大多都B.大多通常都 C.都通常大多 通常都大多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学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 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毎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 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 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 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 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 字以内)(2 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 分)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3 分)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学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 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 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 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 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 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 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咙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 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 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的q“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6冬天快过完了,舂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 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 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 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 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 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 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 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 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 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 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 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 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8“谁 的9“骆驼呀! φ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 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 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 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⑩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 以分析。(4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苟子《劝学》) (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6)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 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 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 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 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 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⒂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 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 以分析。(4 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劝学》) (3)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 。 (《〈论语〉七则》) (5)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6)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7)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竹枝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j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 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 “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 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7)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 。 (杨万里《竹枝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 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 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 “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 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 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 于是为最。公日:“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日简,为堂而居 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 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 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 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 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 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 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 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 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1 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 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 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 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 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 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 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 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 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 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 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分) 二 写作 7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 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上海语文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1.(2分)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答对1点给1分) 2.(2分)C 【第2段总括后三段,可以根据后三段段首中“必须”多”尽可能”一类词断定第1处应该 填“都”,再根据第3处后的“很少”一词,断定第3处应该填“大多”】 3.(2分)认真阅读(“认真”1分,“阅读”1分) 4.(3分)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 使论述更全面。(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3分)D 【这个句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前文的形象化总结,因此理解它的意思,需要对前文 (主要是第3-5段)的相关内容作些筛选概括。】 6.(4分)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 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 分,答对3点给4分) 7.(2分)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 和天真。(答对1点给1分) 8.(3分)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 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答对1点给1分) 9.(6分)CF 【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 第ω5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ˆ清脆”一类 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 10.(3分)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分,分析“不柔弱”1分。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 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11.(4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 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借。(答对1点给1分) 12.(4分)评分标准:评价1分,分析3分。 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 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 构思之巧。 (三)(6分) 13.(1)心远地自偏(2)吾尝终日而思矣(3)起舞弄清影(4)于我如浮云(5)造化钟 神秀(6)不以规矩(7)万夫莫开(8)几家欢乐几家愁(答对1空给1分;超过6空,按 前6空评分) (四) 14.(1分)津亭 15.(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 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 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上海语文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 分 (一) 1.(2 分)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答对 1 点给 1 分) 2.(2 分)C 【第 2 段总括后三段,可以根据后三段段首中“必须”“多”“尽可能”一类词断定第 1 处应该 填“都”,再根据第 3 处后的“很少”一词,断定第 3 处应该填“大多”】 3.(2 分)认真阅读(“认真”1 分,“阅读”1 分) 4.(3 分)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 使论述更全面。(答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3 分) 5.(3 分)D 【这个句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前文的形象化总结,因此理解它的意思,需要对前文 (主要是第 3-5 段)的相关内容作些筛选概括。】 6.(4 分)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 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答对 1 点给 1 分,答对 2 点给 3 分,答对 3 点给 4 分) (二) 7.(2 分)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 和天真。(答对 1 点给 1 分) 8.(3 分)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 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答对 1 点给 1 分) 9.(6 分)C F 【第 3 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 C 选项错误。 第⒂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 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 F 项也错误】 10.(3 分)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 分,分析“不柔弱”1 分。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 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11.(4 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 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答对 1 点给 1 分) 12.(4 分)评分标准:评价 1 分,分析 3 分。 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 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 构思之巧。 (三)(6 分) 13.(1)心远地自偏(2)吾尝终日而思矣(3)起舞弄清影(4)于我如浮云(5)造化钟 神秀(6)不以规矩(7)万夫莫开(8)几家欢乐几家愁(答对 1 空给 1 分;超过 6 空,按 前 6 空评分) (四) 14.(1 分)津亭 15.(3 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 2 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 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 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晩景,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 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 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④那,怎,何。⑤春心,指春景引 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 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 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 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 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 以参读。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⑨佳处,一作“佳气”。⑩薄暮 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 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 (《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 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岀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晩景》这首诗写旅途中舂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 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 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虛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 花瓣伴着晩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 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 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16.(4 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 2 分,情感 1 分,两者关系 1 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 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 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 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 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 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 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 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 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 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 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 (《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 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 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 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 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 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 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五)(17分)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 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 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 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 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 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 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 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 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 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 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 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怡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 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 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 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 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 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
(五)(17 分) 17.(4 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 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 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 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 1 分)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 句意,各 1 分) 20.(2 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 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 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 国才能。(答对 1 点给 1 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 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 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 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 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 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 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 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 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 20 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 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 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 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 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