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an)或李代桃僵(jing) B.针灸仗义直言蹙(chu)额毛骨悚(song)然 C.蹂躏再接再励檄(xi)文百舸(ke)争流 D.垫付绿草如荫游说(shui)乳臭(chou)未干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常用规范字的字形 【解析】B仗义执言、蹙(cu)额,C再接再厉,百舸(g)争流D绿草如茵、乳臭(xi) 未干。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 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家 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 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 “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考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B“依据…结果”或“ 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D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成分残缺。 【答案】C 【方法点拨】辨析病句可将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法、类比检査法逻辑分析法和寻找标志法 结合起来。近几年主要的错误类型常在谓语与宾语的搭配、句子的杂糅、成分的赘余和宾语 的残缺等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 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 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心血管病 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B.必须抑制防止 C.必需抑止防治D.必需抑制防止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辍笔 谈笑风生 间(jiàn)或 李代桃僵(jiāng) B.针灸 仗义直言 蹙(chù)额 毛骨悚(sǒng)然 C.蹂躏 再接再励 檄(xí)文 百舸(kě)争流 D.垫付 绿草如荫 游说(shuì) 乳臭(chòu)未干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常用规范字的字形。 【解析】B 仗义执言、蹙(cù)额,C 再接再厉,百舸(gě)争流 D 绿草如茵、乳臭(xiù) 未干。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 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 91 家大小银行,只用 7 家 未能符合规定的 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 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 “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考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B“依据……结果”或“…… 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D“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成分残缺。 【答案】C 【方法点拨】辨析病句可将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法、类比检查法逻辑分析法和寻找标志法 结合起来。近几年主要的错误类型常在谓语与宾语的搭配、句子的杂糅、成分的赘余和宾语 的残缺等。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 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 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
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 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但没法“防治”。 【答案】D 【方法点拨】双音节词语的词语辨析主要抓住三点:一是注意区分不同的语素(或不同的字), 如“止”意为“停止”;“制”意为“控制”;二是前后搭配、照应,如“防止”搭配“发生”;三是注 意色彩、范围等。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 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 但正常情况下,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再 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 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 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 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 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 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考点】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 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答案】C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 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 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 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
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 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但没法“防治”。 【答案】D 【方法点拨】双音节词语的词语辨析主要抓住三点:一是注意区分不同的语素(或不同的字), 如“止”意为“停止”;“制”意为“控制”;二是前后搭配、照应,如“防止”搭配“发生”;三是注 意色彩、范围等。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 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 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 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 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 C、D。再 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 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 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 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 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 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考点】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 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答案】C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 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 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 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
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日:“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 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 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岀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日 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 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月,始辞支去 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土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日:“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 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日: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 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标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景淳竟死 竞: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 不可能是“竟然”。 【答案】B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 B然独好周人急 吾宁舍之而受祸 然其行最著 C恐为他人得 D何以为报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
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 “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 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 “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 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 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 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 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 不可能是“竟然”。 【答案】B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莫舍我 B.然独好周人急 吾宁舍之而受祸 然其行最著 C.恐为他人得 D.何以为报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 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 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 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 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
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答案】D 【方法点拨】文言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意义,翻译不同一定不同;其次 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籍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 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 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答案】D 【方法点拨】文言翻译注意三点:第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第二,切 记要把要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 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 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 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 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 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 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 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 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 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 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 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 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
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答案】D 【方法点拨】文言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意义,翻译不同一定不同;其次 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籍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 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 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答案】D 【方法点拨】文言翻译注意三点:第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第二,切 记要把要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 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 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 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 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 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 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 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 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 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 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 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 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 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
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 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 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 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 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 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 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 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 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 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 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 来规劝世人。”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ˆ飞燕ˆ风暖ˆ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考点】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 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 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 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答案】C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 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考点】考查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
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 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 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 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 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 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 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 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 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 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 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 来规劝世人。” 三、本大题共有 4 个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 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 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考点】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 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 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 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答案】C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 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考点】考查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
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 香,因此全部排除。 【答案】DE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 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考点】考查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 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 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前两句描写辽远的景象。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 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 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 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 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 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首诗由景及理,道出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髙瞻 远瞩的胸襟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 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 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 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考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 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 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方法点拨】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曰、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 句:找出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也、矣、欤、焉、哉”等确定断句: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 确定断句: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荀子·劝学》) ②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 香,因此全部排除。 【答案】DE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 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10 分) 【考点】考查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 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 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前两句描写辽远的景象。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 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 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 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 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 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首诗由景及理,道出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 远瞩的胸襟。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 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未必已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不知者 败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考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 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 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方法点拨】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曰、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 句;找出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也、矣、欤、焉、哉”等确定断句;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 确定断句;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②城阙辅三秦,_____。与君离别意,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考点】考查史记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注意“知”宦”润”“馨”沦”等字的写法。 【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 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內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 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 个整体。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体。神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 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 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 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內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 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 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 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
⑥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考点】考查史记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注意“知”“宦”“润”“馨”“沦”等字的写法。 【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 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 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 个整体。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 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 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 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 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 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 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 理、病理现象的。 《内经》说:“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 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岀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 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 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 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 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彼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 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 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 伤防止”描述不对 【答案】D 【方法点拨】社科文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方式主要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表述不准确、 推理错误、无中生有等。做题时要仔细对照原文,综合考虑。 15.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意。(每 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考点】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答案】一、从整体上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三、通过人体外 在生命表现认识生命规律(意思对就可) 【方法点拨】段落中心意思概括的主要方法:一、划分语段的层次,分出几个大的句子 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三、点明主要的话题,结构多用动宾式或主谓式
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 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 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 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 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 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 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彼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 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 错误;B 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 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 选项 “防止”描述不对。 【答案】D 【方法点拨】社科文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方式主要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表述不准确、 推理错误、无中生有等。做题时要仔细对照原文,综合考虑。 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意。(每 小标题不超过 15 字)(5 分) 【考点】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答案】一、从整体上探究生命活动规律 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 三、通过人体外 在生命表现认识生命规律(意思对就可) 【方法点拨】段落中心意思概括的主要方法:一、划分语段的层次,分出几个大的句子;二、 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三、点明主要的话题,结构多用动宾式或主谓式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心灵的篝火 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干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硏究站点如同昨 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 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通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疊嶂,人也就跨越了干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干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 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 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 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土无一人生还。为什么 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
五、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 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 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 8848 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 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 6740 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 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 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 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 1991 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 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
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 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岀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干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 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 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 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 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