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卷共六大题,8页。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 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 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颕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 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答案】C 【解析】A项读1 i ng l i n ling l i ng;B项读 dan dandan dan;C项都读s山 D项读 zIzI Zhi z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答案】D 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 文 本试卷共六大题,8 页。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 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 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 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答案】C 【解析】A 项读 líng lín ling líng;B 项读 dàn dàn dàn dān;C 项都读 sù; D 项读 zīzī zhī 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箫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答案】D 【解析】A 项“歌声渺茫”;B 项“寥廓”;C 项“萧索”;D 项全都正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
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 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的起来,_到茶馆里,一坐就是-天,那 叫一个悠闲! 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遛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踱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A、C、D三项。第四个空要与“悠 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 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 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 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 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B 【解析】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 后;C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 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 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 出鲁镇的悲慘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 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 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 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A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岀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 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
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 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 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遛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踱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 A、C、D 三项。第四个空要与“悠 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 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 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 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 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B 【解析】A 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 后;C 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 项不合逻辑,“不 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 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 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 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 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 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A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 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
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囯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 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 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 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 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 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 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 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 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孑的和荀孑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 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 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 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 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 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 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 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 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 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岀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丟 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 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
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 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 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 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 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 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 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 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 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 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 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 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 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 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 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 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 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 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 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 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
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 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 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 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 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 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 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 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 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 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 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 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 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 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 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 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间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 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马,绝难乘, 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 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 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 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 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 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 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 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 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 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 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 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 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 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 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 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 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 D 项表述的不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 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 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 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 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 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 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 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 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 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 曰:“何如我?″济日:“济以上人。”武帝毎见济,辄以湛调之,日:“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 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日:“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 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 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 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 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 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 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 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 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 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 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 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 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 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 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 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 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 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 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 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答案】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 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毎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 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 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 (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 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岀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 惊)。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 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 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 不足),乃喟然叹日:“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 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 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 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 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 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 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聊:姑且、随意) 问叔:“好(好:喜欢)骑乘不(不:同“否”)?″日:“亦好尔(尔:同“耳”)。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 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 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 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 【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 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 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 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 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 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 分) 【答案】 (1)(3 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 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 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 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 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 3 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 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 (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 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 惊)。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 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 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 不足),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 3 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 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 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 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 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 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 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聊:姑且、随意) 问叔:“好(好:喜欢)骑乘不(不:同“否”)?”曰:“亦好尔(尔:同“耳”)。”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 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 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 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 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 种。 【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 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 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 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
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 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 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e), 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 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 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 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书,对王湛说 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 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 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 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 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 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 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 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 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夭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叔。”浑问其故,济具叹 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日:济以上人。″武帝毎见济, 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 武帝又问如前,济日:“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日:“谁比?”济日:“山 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 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凋 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 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 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日: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徳宇:气度、器量) 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 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毎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 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 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 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é), 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 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 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 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 “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 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 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 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 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 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 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 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 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 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 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 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曰:“山 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 “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 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 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 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器量)。 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 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 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 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 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 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 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怡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窝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 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 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 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 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 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 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 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 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 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 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 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2)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贺《李凭箜篌引》)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 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 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 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 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 分) 【答案】(1)(4 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 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 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 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 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 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 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 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 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 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 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 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 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风之积也不厚, (庄周《逍遥游》)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8)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君子好逑 (2)空山凝云颓不流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休说鲈鱼堪脍 (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 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 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 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 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鹍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 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 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 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 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岀它是‘“姑 姑,姑姑”,也有人听岀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岀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 编织成—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岀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庄周《逍遥游》) (6)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8)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君子好逑 (2)空山凝云颓不流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休说鲈鱼堪脍 (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 个小题,从中任选 5 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 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 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 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 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 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 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 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 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 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 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 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 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 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結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 准备把它绣岀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 姑。于是一路呼唤“姞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 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 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 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 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 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 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干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 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 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 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 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 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C 【解析】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 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 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 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 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 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 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 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 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 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 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 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 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 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 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 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 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 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 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 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 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 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 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 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 C 【解析】B 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 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 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分)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 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 分)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 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 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 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 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 “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