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码:ZB071O5 总学分/总学时:348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8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 课程负责人:郭瑞丽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大纲制定者:郭瑞丽 大纲审定者:郭瑞丽 大纲审定时间:2017.09 课程简介: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是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 基础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以传递过程原理和研究方法为主线,研 究各个“单元操作”(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液体搅拌、非均相物系分离、固体流态化、传热、 蒸发、蒸馏、吸收、蒸馏和吸收塔设备、萃取、干燥等)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构造、设备操作特性 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设备的选择与调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元操 作的过程与设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完成相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过程与设备计算。 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一)课程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 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实施 常规工艺、常规管理和常规业务打好基础。具体目的如下: 1.掌握单元操作的相关原理、知识、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操作原理,了解其在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毕业要求1) 2.具有选择适宜操作条件、探索强化过程途径和提高设备效能的初步能力:具有运用工程技术观 点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2) 3.能正确进行基本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理解应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具有查阅和使用常用工程计 算图表、手册、资料的能力。具有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计算、设备选型及校核的能力,以满足 工程的需要。(毕业要求3)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黑体五号) 课程目标1支撑毕业要求(13)的要求:掌握复杂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工程原理和专业知识,了解 其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 课程目标2支撑毕业要求(2.1)的要求: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理解工程科学原理,能从复杂工 程问题中识别出数学和物理问题: 课程目标3支撑毕业要求(3.1)的要求:能针对具体工艺要求,完成单元设备的选型和设计任务, 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1 《化工原理(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ZB07105 总学分/总学时: 3/48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8/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 课程负责人:郭瑞丽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大纲制定者:郭瑞丽 大纲审定者:郭瑞丽 大纲审定时间:2017.09 课程简介: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是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 基础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以传递过程原理和研究方法为主线,研 究各个“单元操作”(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液体搅拌、非均相物系分离、固体流态化、传热、 蒸发、蒸馏、吸收、蒸馏和吸收塔设备、萃取、干燥等)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构造、设备操作特性、 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设备的选择与调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元操 作的过程与设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完成相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过程与设备计算。 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一)课程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 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实施 常规工艺、常规管理和常规业务打好基础。具体目的如下: 1.掌握单元操作的相关原理、知识、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操作原理,了解其在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毕业要求 1) 2.具有选择适宜操作条件、探索强化过程途径和提高设备效能的初步能力;具有运用工程技术观 点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 2) 3.能正确进行基本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理解应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具有查阅和使用常用工程计 算图表、手册、资料的能力。具有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计算、设备选型及校核的能力,以满足 工程的需要。(毕业要求 3)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黑体五号) 课程目标 1 支撑毕业要求(1.3)的要求:掌握复杂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工程原理和专业知识,了解 其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 课程目标 2 支撑毕业要求(2.1)的要求: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理解工程科学原理,能从复杂工 程问题中识别出数学和物理问题; 课程目标 3 支撑毕业要求(3.1)的要求:能针对具体工艺要求,完成单元设备的选型和设计任务, 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点戒能力 敏学活动 学时 掌握气体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 气体吸收的目的、原理及与吸收剂的选择 8吸收一概述及气 果程目标1、2 则: 1.课堂教学: 液平衡 的原理与流程: 2. 掌握气体吸收的气液平衡关系。 亨利定律,温度、总压对平衡的影响:相平 2作业练习。 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掌握气体吸收过程传质的方式1费克定律,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的概念 与描述: 扩散系数: 掌握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一 2对流传质与传质分系数:效膜模型(双膜理 1课堂教学 8吸收一传质理论 课程目标1、2 双照模型, 论): 理论 2作业练习。 呢隙吸收速率方得和收 3.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传质分系数和总系数的关 4学时 速幸方程,能对气体吸收过程付 溶解度对 质速率及传质阻力进行分析, 1掌握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物料1.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 衡算、传质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2.物料衡算、传质速率 吸收过程数学描述方 2.掌握吸收过程的设计型计算,最法:计算八G的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 8吸收一低组成气 小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及传质单元数法:物料衡算及操作线的含义: 1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1、2、3 的求解和填料塔高度的求解: 3.吸收过程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指定分离要求下2课程案例分析: 理论 体吸收计算 6学时 3.掌据吸收过程操作型调节及影响的最小液气比: 3.作业练习。 参数的调整: .吸收操作操作型问题的命题和解法,影响吸收 4.对比学习吸收掌握解吸特点及其 结果的操作因素分析。 8吸收一高组成气 课程目标1、2 「解高组成气体吸收特点及吸收 高含量气体吸收特店 1课堂教学 体吸收 过程数字描述和计身 高含量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及设计。 1掌握蒸馏原理:双组分理想溶液气1蒸馏操作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蒸馏操作 9.蒸馏一蒸馏概述 一液平衡相图、相对挥发度概念: 的经济性。 1.课堂教学: 理论 及气液平衡关系 课程目标1、2 2.了解双组分非理想溶液的平衡相2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相对挥发度 2.作业练习。 2学时 3.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过程、特征及计算 2
2 二、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点或能力 教学活动 学时 8 吸收—概述及气 液平衡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气体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 的原理与流程; 2. 掌握气体吸收的气液平衡关系。 1. 气体吸收的目的、原理及与吸收剂的选择原 则; 2. 亨利定律,温度、总压对平衡的影响;相平 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2 学时 8 吸收—传质理论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气体吸收过程传质的方式 与描述; 2. 掌握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 双膜模型; 3. 掌握膜吸收速率方程和总吸收 速率方程,能对气体吸收过程传 质速率及传质阻力进行分析。 1.费克定律,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的概念; 扩散系数; 2.对流传质与传质分系数;效膜模型(双膜理 论); 3.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传质分系数和总系数的关 系;传质推动力与传质系数的关系;溶解度对 两相传质阻力分配的影响。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4 学时 8 吸收—低组成气 体吸收计算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物料 衡算、传质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2.掌握吸收过程的设计型计算,最 小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及传质单元数 的求解和填料塔高度的求解; 3.掌握吸收过程操作型调节及影响 参数的调控; 4.对比学习吸收掌握解吸特点及其 计算。 1.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 2.物料衡算、传质速率—吸收过程数学描述方 法;计算 NOG 的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 法;物料衡算及操作线的含义; 3.吸收过程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指定分离要求下 的最小液气比; 3.吸收操作操作型问题的命题和解法,影响吸收 结果的操作因素分析。 1.课堂教学; 2.课程案例分析; 3.作业练习。 理论 6 学时 8 吸收—高组成气 体吸收 课程目标 1、2 1.了解高组成气体吸收特点及吸收 过程数学描述和计算 1. 高含量气体吸收特点 2. 高含量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及设计。 1.课堂教学 理论 2 学时 9.蒸馏—蒸馏概述 及气液平衡关系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蒸馏原理;双组分理想溶液气 —液平衡相图、相对挥发度概念; 2.了解双组分非理想溶液的平衡相 图; 1.蒸馏操作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蒸馏操作 的经济性。 2.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相对挥发度 3.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过程、特征及计算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2 学时
3.掌握简单蒸馏、平衡蒸馏过程、特 征及计算 1用传质观点分析精馏原理: 2.精馏过程恒摩尔流的简化假设,理论板和板效 9.蒸馏一精馏原理 1.掌握精馏原理、数学描述及相关假 1.课堂教学: 理论 课程目标1、2 一工程简化处理方法: 及数学描述 设: 2.作业练习。 4学时 3加料板上的过程分析:控制体物料衡算和操作 线方程。 1. 以物料衡算为基准学习回收率、 精、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进料方 程及进料状态。 1双组分精馏设计型计算的命题:理论板数的逐 2. 掌握两组分连续精馏中影响精 馏过程的主要因素及理论板层 板计算法:用图解法分析精馏过程的方法:全 数的求解 回流和最少理论板数,最小回流比:加料热状 1.课堂教学: 9.蒸馏-精馏过程 态和回流比的选择: 课程目标1、2、3 3 掌握精馏过程回流比改变对理 2.课程案例分析: 理论 计算 2.双组分精馏过程的其它类型。 6学时 论板数的影响 3.作业练习。 3双组分精馏操作型问题的命题:分离能力和物 4 了解直接蒸汽加热精馏、多股进 料、侧线出料、提馏塔精馏流程 料衡算对精惰操作的制钓和调节:灵敏板的概 念 的特点和操作线方程及计算。 掌握双组份精馏操作计算及精 馏过程调控。 掌握间歇精馏过程特点、应用场 1.间歇精馏过程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合及计算。 2.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概 3.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择:泡露点计算:关1.课堂教学: 理论 9蒸馏其他精馏 课程目标1、2 念与原理。 键组分和物料衡算(清晰分割法、全回流近似2.作业练习。 4学时 3. 掌握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 法):最小回流比及塔板数捷算法。 择:泡露点计算、清晰分割法 全回流近似法及塔板数捷算法。 1.掌握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 1.板式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态:塔内非理想流动1.课堂教学: 理论 10.气液传质设备 课程目标1、2、3 作特性等: 及其改善:漏液、液泛及有效操作范围(负荷性 2学时
3 3.掌握简单蒸馏、平衡蒸馏过程、特 征及计算 9.蒸馏—精馏原理 及数学描述 课程目标 1、2 1.掌握精馏原理、数学描述及相关假 设; 1.用传质观点分析精馏原理; 2.精馏过程恒摩尔流的简化假设,理论板和板效 率———工程简化处理方法; 3.加料板上的过程分析;控制体物料衡算和操作 线方程。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4 学时 9.蒸馏-精馏过程 计算 课程目标 1、2、3 1. 以物料衡算为基准学习回收率、 精、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进料方 程及进料状态。 2. 掌握两组分连续精馏中影响精 馏过程的主要因素及理论板层 数的求解 3. 掌握精馏过程回流比改变对理 论板数的影响 4. 了解直接蒸汽加热精馏、多股进 料、侧线出料、提馏塔精馏流程 的特点和操作线方程及计算。 5. 掌握双组份精馏操作计算及精 馏过程调控。 1.双组分精馏设计型计算的命题;理论板数的逐 板计算法;用图解法分析精馏过程的方法;全 回流和最少理论板数,最小回流比;加料热状 态和回流比的选择; 2.双组分精馏过程的其它类型。 3.双组分精馏操作型问题的命题;分离能力和物 料衡算对精馏操作的制约和调节;灵敏板的概 念 1.课堂教学; 2.课程案例分析; 3.作业练习。 理论 6 学时 9.蒸馏-其他精馏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间歇精馏过程特点、应用场 合及计算。 2. 掌握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概 念与原理。 3. 掌握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 择;泡露点计算、清晰分割法、 全回流近似法及塔板数捷算法。 1. 间歇精馏过程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2.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基本概念。 3.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择;泡露点计算;关 键组分和物料衡算(清晰分割法、全回流近似 法);最小回流比及塔板数捷算法。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4 学时 10.气液传质设备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 作特性等; 1.板式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态;塔内非理想流动 及其改善;漏液、液泛及有效操作范围(负荷性 1.课堂教学; 理论 2 学时
2.掌握板式塔基本结构:能进行传质能图片常用塔板型式及其主要特性:筛板塔的 特性、流体力学、不良操作分析的 计算方法及结构参数的调整:板式塔的效率。 分析。能进行塔设备效率、参数、 2.填料塔常用填料及其特性(比表面、空隙率、 负荷性能的设计计算。 填料因子等):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的流动、压 降、最小喷淋密度和液泛现象:塔径计算方法。 了解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 本概念,理解萃取剂的选择原 1.萃取的目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则: 11萃取一概述、相 掌握液一液相平衡在三角形相 2.三角形相图:物料衡算与杠杆定律:部分互溶1.课堂教学: 理论 课程目标1 2. 平衡 2作业练习。 2学时 图上的表示方法: 物系的相平衡:分配系数与选择性系数。 3. 熟练掌握萃取过程在直角三角 形相图上的表示方法。 掌握单级萃取、多级错流、逆流 萃取解析计算或图解计算求理 1.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逆流萃取的解 11,萃取一萃取过 论级数。 1.课堂教学: 理论 课程目标1、2、3 析计算方法: 程计算 2. 掌握多级错流、逆流(B、S完 2作业练习。 4学时 2.完全不互溶物系萃取操作的计算。 全不互溶)萃取过程中解析法、 作图法求理论级数 11.萃取一设备及 1.掌握常见的液-液萃取设备类型及 1.常用萃取设备的工作原理。 1.课堂教学: 理论 超临界萃取 课程目标1 结构特点,影响萃取操作的主要因 2超临界萃取的原理、实施方法及工业实例:液 1学时 素。 膜萃取的原理、实施方法及应用实例。 12.干燥一热质同 1.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工业实例: 1.课堂教学: 理论 课程目标1 1掌握热质同传特点,热质同传的极 2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主要特点: 传及特点 限温度。 2.作业练习。 1学时 3过程的极限—湿球温度与绝热饱和温度。 掌握固体干燥的目的、原理及实 1固体干燥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 施方法: 2.干燥静力学: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及其计算:-H 12.干燥一固体干 理论 课程目标1、2、3 2. 掌握湿空气性质参数:熟练应 图及其应用: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1.课堂教学: 燥 2.作业练习。 5学时 用H山图查取湿空气的各种性 3.干燥动力学:恒定气流条件下物料的干燥速率 质,干燥过程分析。 及临界含水量
4 2.掌握板式塔基本结构;能进行传质 特性、流体力学、不良操作分析的 分析。能进行塔设备效率、参数、 负荷性能的设计计算。 能图);常用塔板型式及其主要特性;筛板塔的 计算方法及结构参数的调整;板式塔的效率。 2.填料塔常用填料及其特性(比表面、空隙率、 填料因子等);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的流动、压 降、最小喷淋密度和液泛现象;塔径计算方法。 11.萃取—概述、相 平衡 课程目标 1 1. 了解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 本概念,理解萃取剂的选择原 则; 2. 掌握液—液相平衡在三角形相 图上的表示方法; 3. 熟练掌握萃取过程在直角三角 形相图上的表示方法。 1.萃取的目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2.三角形相图;物料衡算与杠杆定律;部分互溶 物系的相平衡;分配系数与选择性系数。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2 学时 11.萃取—萃取过 程计算 课程目标 1、2、3 1. 掌握单级萃取、多级错流、逆流 萃取解析计算或图解计算求理 论级数。 2. 掌握多级错流、逆流(B、S 完 全不互溶)萃取过程中解析法、 作图法求理论级数 1.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逆流萃取的解 析计算方法; 2.完全不互溶物系萃取操作的计算。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4 学时 11.萃取—设备及 超临界萃取 课程目标 1 1.掌握常见的液-液萃取设备类型及 结构特点,影响萃取操作的主要因 素。 1.常用萃取设备的工作原理。 2.超临界萃取的原理、实施方法及工业实例;液 膜萃取的原理、实施方法及应用实例。 1.课堂教学; 理论 1 学时 12.干燥—热质同 传及特点 课程目标 1 1.掌握热质同传特点,热质同传的极 限温度。 1.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工业实例; 2.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主要特点; 3.过程的极限———湿球温度与绝热饱和温度。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1 学时 12.干燥—固体干 燥 课程目标 1、2、3 1. 掌握固体干燥的目的、原理及实 施方法; 2. 掌握湿空气性质参数; 熟练应 用 H-I 图查取湿空气的各种性 质,干燥过程分析。 1.固体干燥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 2.干燥静力学: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及其计算;I-H 图及其应用;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3.干燥动力学:恒定气流条件下物料的干燥速率 及临界含水量。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5 学时
3.学习湿物科中所含水分的性质:4.干燥过程计算:间嫩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连 掌握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 续干燥过程的特点,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热 率曲线:间做干燥过程的干燥时 效率。 间: 4.连续干燥过程的特点,物料衡 算,热量衡算及热效率: 12.干燥一干燥设 1.常用干燥器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干1选型原则: 1课堂教学: 理论 备 课程目标1、2 燥器的选用原则。 2常用干燥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特性 2.作业练习。 1学时 解度 2吸附原理:常用吸附剂:吸附相平衡:吸附机 13其他传质分离 1.了解结晶、吸附、膜分离等分离理及吸附速韦:周定床吸附过程分析和床高计 1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1 过程原理及工业应用: 算:吸附设备。 理论 方法 2.学习分离方法的选择。 3膜分离:反渗透原理及工业应用:超滤原理及 2学时 工业应用:电渗析原理及工业应用:气体膜分 离原理:膜分离设备。 4.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 说明:1。预期学习成效指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小、素质,可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词汇多层次表达。 2.知识点或能力指具体的教学内容。 3.教学活动指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设计,如:课堂教授、课程案例分析、研讨、作业练习、小设计、社会调查、实验等等
5 3. 学习湿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掌握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 率曲线;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 间; 4. 连续干燥过程的特点,物料衡 算,热量衡算及热效率; 4.干燥过程计算: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连 续干燥过程的特点,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热 效率。 12.干燥—干燥设 备 课程目标 1、2 1.常用干燥器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干 燥器的选用原则。 1.选型原则; 2.常用干燥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特性。 1.课堂教学; 2.作业练习。 理论 1 学时 13.其他传质分离 方法 课程目标 1 1. 了解结晶、吸附、膜分离等分离 过程原理及工业应用; 2. 学习分离方法的选择。 1.结晶原理;溶解度曲线;形成过饱和度的方法; 结晶速率及影响因素;结晶设备。 2.吸附原理;常用吸附剂;吸附相平衡;吸附机 理及吸附速率;固定床吸附过程分析和床高计 算;吸附设备。 3.膜分离:反渗透原理及工业应用;超滤原理及 工业应用;电渗析原理及工业应用;气体膜分 离原理;膜分离设备。 4.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 1.课堂教学 理论 2 学时 说明:1.预期学习成效指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可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词汇多层次表达。 2.知识点或能力指具体的教学内容。 3.教学活动指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设计,如:课堂教授、课程案例分析、研讨、作业练习、小设计、社会调查、实验等等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2.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3.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四、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二大部分,平时成绩分别为平时出勤、课程作业、月考 成绩组成。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按满分100分计(只扣分不加分),无故旷课一次扣除5分。无故缺 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平时出勤占平时成绩的10% (2)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单次按满分为100分计,最终成绩取所有作业成绩平均分。单次不交 作业成绩按0分计。课程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3)课程月考。课程每进行16-24学时,安排一次月考,月考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每学期月 考成绩为所有月考成绩平均分。月考成绩占平时成绩的60%。 2、期末考试成绩,考试占总成绩的50-60%。 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化工原理(下册)(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7. 2.主要参考书(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1)贾绍义,柴诚敬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8. (2)谭天恩,窦梅化工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 1 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2.课程目标 2 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3.课程目标 2 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综合考评; 四、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二大部分,平时成绩分别为平时出勤、课程作业、月考 成绩组成。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50%。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按满分 100 分计(只扣分不加分),无故旷课一次扣除 5 分。无故缺 勤 5 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平时出勤占平时成绩的 10% (2)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单次按满分为 100 分计,最终成绩取所有作业成绩平均分。单次不交 作业成绩按 0 分计。课程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 30%。 (3)课程月考。课程每进行 16-24 学时,安排一次月考,月考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每学期月 考成绩为所有月考成绩平均分。月考成绩占平时成绩的 60%。 2、 期末考试成绩,考试占总成绩的 50-60%。 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化工原理(下册)(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7. 2.主要参考书(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1)贾绍义,柴诚敬 等.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8. (2)谭天恩,窦梅.化工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