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陕县2014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
河南省陕县 2014 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 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 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 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 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 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 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 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 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 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 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 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 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 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 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
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 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 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 军长史王畯(gai)善,畯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 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 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 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 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 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 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 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官曹文墨,无所壅滞, 发擿(ti)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 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罢亭候 罢:撤除 B.当宥之以远 宥:宽恕 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谠:正直 D.士或以此少之 少:减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②今日就戮,甘心 如荠 ③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④云每献损益,未尝阿 意 ⑤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⑥伏愿殿下知 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①②④ B.④⑤⑥ ②③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 后来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 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杀掉不法的二千石官员,对民众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收割庄稼也很 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 求一时的享乐
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 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 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 军长史王畡(gāi)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 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 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 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 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 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 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 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官曹文墨,无所壅滞, 发擿(tī)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 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罢亭候 罢:撤除 B.当宥之以远 宥:宽恕 C.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谠:正直 D.士或以此少之 少:减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 )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②今日就戮,甘心 如荠 ③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④云每献损益,未尝阿 意 ⑤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⑥伏愿殿下知 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 后来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 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杀掉不法的二千石官员,对民众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收割庄稼也很 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 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机敏干练。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 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 人们都很佩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5分) (2)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 直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 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 判官归京》) (3) ,凝绝不通声暂 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 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
D.范云机敏干练。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 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 人们都很佩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5 分) (2)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 分) 答: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 直,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 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 判官归京》) (3) ,凝绝不通声暂 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 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 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 13 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
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 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 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常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 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 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 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 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 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 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 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 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 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 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 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 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 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 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 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 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 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 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 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 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 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 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 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 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 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 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一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
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 20 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 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 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常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 10 年间,每星期 要工作 7 天,每天至少工作 16 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 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 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 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 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 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 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 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 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 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 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 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 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 用 128 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 10 幢共 208 套住房,建筑面积达 15000 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 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 年,李嘉诚又捐 2200 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 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 待 3000 例患者,有病床 500 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 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 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 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 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 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 6 亿元创办汕头大 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 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 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 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 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 20 万平方米。校园建筑 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
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 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 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 备等,李嘉诚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 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 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 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 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 重要。”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 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已奉公的品 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 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 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 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 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 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 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 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 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 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答 )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 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 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
学生宿舍等近 10 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 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 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 备等,李嘉诚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 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 年 6 月 20 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 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 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 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 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 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 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 归公司,每年只拿 600 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 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 50 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 10 年前的西装,住的是 30 年 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 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 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 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 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 ——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 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 分) 答: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 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 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日,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 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 势力。 B.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 天,不可向迩;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平自己与人民群众 的位置。 C.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 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 文化的心态。 D.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 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 分)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 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 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 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 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 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哥是江南 Style”一夜之间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时尚短语,中年歌手鸟叔极 具感染力的“骑马舞”更是风靡一时,被大人、孩子们竞相模仿。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 为 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 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 B.⑤④①②③⑥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近日,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 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 势力。 B.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像封建官老爷那样,扮官样、装官相、示官威,官气熏 天,不可向迩;而应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勤务员,从内心深处摆平自己与人民群众 的位置。 C.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 1300 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 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 文化的心态。 D.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 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 分) ( )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 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 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 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 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 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哥是江南 Style”一夜之间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时尚短语,中年歌手鸟叔极 具感染力的“骑马舞”更是风靡一时,被大人、孩子们竞相模仿。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 为 , , 。 。 , 。 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 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 B.⑤④①②③⑥
C.③⑥②⑤④① D.③⑥②④①⑤ 15.描述以下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 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5分 (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并揭示画面的寓意, 以拓展答案的深度) 16.给下面的新闻加一个标题,要求句式整齐(对举),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天气网讯8月以来,宁夏中北部髙温天气频现,借助高温天气,被 誉为“中部干旱带的精华,石头缝长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销量火爆,成为高温 天气里的消暑佳品。 近日,宁夏髙温天气频现,8月上旬,大武口、银川、灵武、吴忠、青铜峡、中 宁高温日数为2-4天,吴忠、银川、青铜峡、灵武达到或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 高记录,吴忠持续高温天数位列1961年以来第二位。 炎热的夏季,口感甜美、营养丰富的宁夏特产硒砂瓜理所当然成为大家的消暑佳 品。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处在高温酷暑天气中,市场需求量很大,今年宁夏的 硒砂瓜销售价格也适中,因此销售火爆。据统计,产区每天派出200辆车外运, 外运量高达4000吨左右。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 坐在我们旁边的那张桌子旁。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 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 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这时
C.③⑥②⑤④① D.③⑥②④①⑤ 15.描述以下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 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5 分) (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并揭示画面的寓意, 以拓展答案的深度) 16.给下面的新闻加一个标题,要求句式整齐(对举),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中国天气网讯 8 月以来,宁夏中北部高温天气频现,借助高温天气,被 誉为“中部干旱带的精华,石头缝长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销量火爆,成为高温 天气里的消暑佳品。 近日,宁夏高温天气频现,8 月上旬,大武口、银川、灵武、吴忠、青铜峡、中 宁高温日数为 2-4 天,吴忠、银川、青铜峡、灵武达到或创 1961 年以来同期最 高记录,吴忠持续高温天数位列 1961 年以来第二位。 炎热的夏季,口感甜美、营养丰富的宁夏特产硒砂瓜理所当然成为大家的消暑佳 品。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处在高温酷暑天气中,市场需求量很大,今年宁夏的 硒砂瓜销售价格也适中,因此销售火爆。据统计,产区每天派出 200 辆车外运, 外运量高达 4000 吨左右。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 坐在我们旁边的那张桌子旁。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 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 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这时
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在墙上。他们喝了两杯, 但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再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 杯咖啡。 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但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后来有天我们又在享 受咖啡时,进来一个拾荒者,他从容地走进来,坐下来,看着墙上,然后说:“墙 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咖啡。那人喝完咖啡没结 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扔进了纸篓。 此时,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陕县一高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解析】B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2、答案D【解析】A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项,“‘俗’ 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 据 3、答案A【解析】B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 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项,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项,“我 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 参考答案 4.D(少:轻视、看不起) 5.B(①说明有胆量,②说明爱家人,③说明对朋友好。) 6.B(是豪猾大姓谋杀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而非范云所为。 7.(1)(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任期间能洁身自好,废止许多繁琐苛 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洁 己”“省”“去”“安”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想不到范云竟能如此。正好让他辅佐你,怎么可以让他外出当郡守呢?(“不 谓”“尔”“弼”“守”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子孙。父亲范抗,任郢府 参军,范云随父住在府里。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 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叛军捉住, 沈攸之召见他与他谈话,声色非常严厉,范云神情气色不变,沉着回答。沈攸之 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 召他来命他给城里送信。城内守军有人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有老迈的 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要祸及 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心甘情愿,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交 好,于是就免他一死。 齐建元初年,竟陵王萧子良做会稽太守,范云当时刚开始跟随竟陵王,竟陵王 不了解他。恰巧遇上竟陵王游览秦望山,竟陵王让周围的人辨认刻石上的古文字, 却没人能认识,惟独范云能诵读碑文,竟陵王很高兴,从此范云受到的宠信超过 同府的其他人。(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仼期间能淸身自好,废止许多
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在墙上。他们喝了两杯, 但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再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 一杯咖啡。 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但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后来有天我们又在享 受咖啡时,进来一个拾荒者,他从容地走进来,坐下来,看着墙上,然后说:“墙 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咖啡。那人喝完咖啡没结 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扔进了纸篓。 此时,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陕县一高 2013-2014 学年上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 B 【解析】B 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2、答案 D 【解析】A 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 项,“‘俗’ 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 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 据。 3、答案 A 【解析】B 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 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 项,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 项,“我 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 参考答案: 4.D(少:轻视、看不起) 5.B(①说明有胆量,②说明爱家人,③说明对朋友好。) 6.B(是豪猾大姓谋杀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而非范云所为。) 7.(1)(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任期间能洁身自好,废止许多繁琐苛 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洁 己”“ 省”“ 去”“ 安”各 1 分,全句通顺 1 分) (2)想不到范云竟能如此。正好让他辅佐你,怎么可以让他外出当郡守呢?(“不 谓”“ 尔”“ 弼”“守”各 1 分,全句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子孙。父亲范抗,任郢府 参军,范云随父住在府里。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 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叛军捉住, 沈攸之召见他与他谈话,声色非常严厉,范云神情气色不变,沉着回答。沈攸之 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 召他来命他给城里送信。城内守军有人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有老迈的 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要祸及 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心甘情愿,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交 好,于是就免他一死。 齐建元初年,竟陵王萧子良做会稽太守,范云当时刚开始跟随竟陵王,竟陵王 不了解他。恰巧遇上竟陵王游览秦望山,竟陵王让周围的人辨认刻石上的古文字, 却没人能认识,惟独范云能诵读碑文,竟陵王很高兴,从此范云受到的宠信超过 同府的其他人。(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任期间能洁身自好,废止许多
繁琐苛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齐明帝召范云回都城, 到了以后,授予散骑侍郎。又出京任始兴内史。始兴郡内有很多强横不法的大族, 如有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就密谋一同杀死他,不成功,就把官员赶走。始 兴边界与蛮俚部落接壤,这些地方盗贼尤其多,以前诸任内史都是带着兵刃用以 自卫。范云到始兴境内后,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撤除监视的哨所,来往商人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范云性情忠厚随和,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 才实行。他爱好气节,崇尚奇伟之举,专意救助别人的急难。小时候跟领军长史 王畯友好,后来王畯死于官署的房舍里,家贫没有自己的住宅,范云便把死者运 回自己家里,亲自处理含殡入殓诸丧事。侍奉竟陵王萧子良时受到的恩宠礼遇非 常优厚,范云每次进言陈说其为政之得失,从未有一点的阿谀奉承。萧子良曾经 启请齐武帝选拔范云为郡守。武帝说:“范云是个平庸之人,我听说他经常卖弄 自己的才学,我现在不再彻底追究,应当宽恕他到边远之地去任职。”萧子良回 禀说:“不是这样。范云常常对我进行规劝教诲,其进谏的文书都还保留着,请 让我取来呈递给您。”拿来一看,有百余张纸,言辞都恳切直率。武帝无限感叹, 于是对子良说:“想不到范云竟能如此。正好让他辅佐你,怎么可以让他外出当 郡守呢?”齐文惠太子曾经到东田观看收获庄稼,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原来 收割庄稼也很值得一看啊。”众人都唯唯称是。只有范云说:“一年三次的农忙 季节,实在是长期辛苦的事,希望殿下能体察农事劳作之艰难,不要贪求一朝 夕的安乐闲逸。”从东田出来以后,侍中萧缅先前不认识范云,这时就走近范云 的车旁,握着他的手说:“想不到今天又听到了忠直之言。” 当范云官居吏部负责选官时,担任的职守尊贵而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 案,宾客满门,范云却能应对如流,官府的文书批示,毫无壅塞阻滞,揭出奸邪 无所隐藏,犹若神明,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异常髙明。范云性格很偏激严厉,缺 少威严持重,有什么对的错的,都轻率地表现出来,有的士大夫就因此看不起他 起初范云做郡守人们都称颂他的廉洁,到位高权重后,颇看重与别人相互馈赠 然而家无积蓄,(每有收入)随即分送给亲友。(甘心如荠:荠,甜菜。荼菜虽 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 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8.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 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 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 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 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10.(1)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风掣红旗冻不翻去 时雪满天山路 (3)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 11.(1)B(2分)D(3分)E(1分) 【解析】A项,“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错:C项, “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错;E项,“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不准确
繁琐苛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齐明帝召范云回都城, 到了以后,授予散骑侍郎。又出京任始兴内史。始兴郡内有很多强横不法的大族, 如有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就密谋一同杀死他,不成功,就把官员赶走。始 兴边界与蛮俚部落接壤,这些地方盗贼尤其多,以前诸任内史都是带着兵刃用以 自卫。范云到始兴境内后,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撤除监视的哨所,来往商人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范云性情忠厚随和,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 才实行。他爱好气节,崇尚奇伟之举,专意救助别人的急难。小时候跟领军长史 王畡友好,后来王畡死于官署的房舍里,家贫没有自己的住宅,范云便把死者运 回自己家里,亲自处理含殡入殓诸丧事。侍奉竟陵王萧子良时受到的恩宠礼遇非 常优厚,范云每次进言陈说其为政之得失,从未有一点的阿谀奉承。萧子良曾经 启请齐武帝选拔范云为郡守。武帝说:“范云是个平庸之人,我听说他经常卖弄 自己的才学,我现在不再彻底追究,应当宽恕他到边远之地去任职。”萧子良回 禀说:“不是这样。范云常常对我进行规劝教诲,其进谏的文书都还保留着,请 让我取来呈递给您。”拿来一看,有百余张纸,言辞都恳切直率。武帝无限感叹, 于是对子良说:“想不到范云竟能如此。正好让他辅佐你,怎么可以让他外出当 郡守呢?”齐文惠太子曾经到东田观看收获庄稼,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原来 收割庄稼也很值得一看啊。”众人都唯唯称是。只有范云说:“一年三次的农忙 季节,实在是长期辛苦的事,希望殿下能体察农事劳作之艰难,不要贪求一朝一 夕的安乐闲逸。”从东田出来以后,侍中萧缅先前不认识范云,这时就走近范云 的车旁,握着他的手说:“想不到今天又听到了忠直之言。” 当范云官居吏部负责选官时,担任的职守尊贵而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 案,宾客满门,范云却能应对如流,官府的文书批示,毫无壅塞阻滞,揭出奸邪, 无所隐藏,犹若神明,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异常高明。范云性格很偏激严厉,缺 少威严持重,有什么对的错的,都轻率地表现出来,有的士大夫就因此看不起他。 起初范云做郡守人们都称颂他的廉洁,到位高权重后,颇看重与别人相互馈赠; 然而家无积蓄,(每有收入)随即分送给亲友。(甘心如荠:荠,甜菜。荼菜虽 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 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8.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 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 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 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 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10.(1)金就砺则利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风掣红旗冻不翻 去 时雪满天山路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11.(1)B(2 分)D(3 分)E(1 分) 【解析】 A 项,“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错;C 项, “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错;E 项,“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