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9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 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 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 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 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 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 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 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 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 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 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 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 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 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 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 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 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 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 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 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 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 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 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 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 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 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 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 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 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 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 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 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 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 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 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 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 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 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 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 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 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 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 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 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 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 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 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 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 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
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 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 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 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 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 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 看来则有些偏狭。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 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 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 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 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 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 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 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 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1.B2.D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 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 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 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 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己然。本题中,A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 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 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 身”。B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 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 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 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 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 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B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 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 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 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 身”。B 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 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 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这一过程正 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 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C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 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 至今……”,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项,“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 用的”是“旧经典”。“继续发挥作用”“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这一过程正 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 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C 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 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 至今……”,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 项,“……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 用的”是“旧经典”。“继续发挥作用”“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 B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捭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夭,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妤,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岀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
(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英 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
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 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 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破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 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 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叙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 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 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 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 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 乎可以感受到叔敏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权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 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 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 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 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 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5.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②制造悬念, 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③深化主题,“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 英雄
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 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 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破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 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 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叙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 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 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 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 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 乎可以感受到叔敏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权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 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 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 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 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 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 “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 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5. 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②制造悬念, 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③深化主题,“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 英雄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 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 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错误,从小 说中来看,“叔叔”没有出场,是通过“乡下奶奶”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叔叔”,如“我 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可见对叔叔的描写 都是侧面描写。故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先要通过题干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如本题“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 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生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为什么花大 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这样写和“英雄”的标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分析中要紧扣 “乡下奶奶”作为小说人物的重要作用,谈其与“英雄”的标题之间的关联。要分析人物的 作用,先要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定位,要有全面的认知,“乡下奶奶”作为文中的一个主 要人物,在文中有三重身份:作为讲述人的身份,从叙事的层面,便于交代叔叔生前的情况, 让我们对英雄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作为烘托“叔叔”这一形象的次要人物,“乡下的奶奶” 质朴、善良、坚韧、有大爱的性格从侧面烘托了叔叔的形象,揭示了叔叔成为英雄的原因 同时“乡下的奶奶”又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一个主要人物,面对不幸,她坚强、隐忍,有大爱, 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英雄。借此,我们可以以“乡下奶奶”为切入点,发掘出“英雄”作 为标题的多重意蕴,但发掘标题的意蕴,探索标题的内涵,还要立足作者和读者,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对读者有何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反差,小说以“英雄”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 来写“乡下的奶奶”,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 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 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 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 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 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 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错误,从小 说中来看,“叔叔”没有出场,是通过“乡下奶奶”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叔叔”,如“我 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可见对叔叔的描写 都是侧面描写。故选 B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先要通过题干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如本题“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 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生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为什么花大 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这样写和“英雄”的标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分析中要紧扣 “乡下奶奶”作为小说人物的重要作用,谈其与“英雄”的标题之间的关联。要分析人物的 作用,先要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定位,要有全面的认知,“乡下奶奶”作为文中的一个主 要人物,在文中有三重身份:作为讲述人的身份,从叙事的层面,便于交代叔叔生前的情况, 让我们对英雄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作为烘托“叔叔”这一形象的次要人物,“乡下的奶奶” 质朴、善良、坚韧、有大爱的性格从侧面烘托了叔叔的形象,揭示了叔叔成为英雄的原因; 同时“乡下的奶奶”又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一个主要人物,面对不幸,她坚强、隐忍,有大爱, 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英雄。借此,我们可以以“乡下奶奶”为切入点,发掘出“英雄”作 为标题的多重意蕴,但发掘标题的意蕴,探索标题的内涵,还要立足作者和读者,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对读者有何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反差,小说以“英雄”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 来写“乡下的奶奶”,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 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 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 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 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
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 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 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 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 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徳安、安陆建王府, 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 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放,悉擒贼党。王 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 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 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怒 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輿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υ 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荨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怒、 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便皮食频感余灵景成级就秀昵 俊遂劾俊罴报首功贼终不灭加黄井毁寺價徒溴为慼于悬俊煎后被恝世宗职倞,起工部尚 书,改刑部。会署月经筵搬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 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荻, 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 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 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 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追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 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 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 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个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 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 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 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 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放,悉擒贼党。王 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 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 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 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 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荨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 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昊景战殁缁惭欲委罪 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工部尚 书,改刑部。会署月经筵搬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 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荻, 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 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 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 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追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 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 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镇抚司,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置,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 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 经过司法机构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 C.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 多次抑制宁工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 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 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政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 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 (2)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答案】6.D7.B8.B 9.(1)新昌百姓王武做了贼盜,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走入王武的巢穴,王武请 求为他效力,(林俊)擒拿了所有盗贼 (2)林俊因为年长而有德行,被皇上从乡下起用上来,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 阻挠后 书请求退休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D.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 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 镇抚司,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置,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 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 经过司法机构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 C. 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 多次抑制宁工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 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 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 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 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 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政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 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 (2)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答案】6. D 7. B 8. B 9. (1)新昌百姓王武做了贼盗,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走入王武的巢穴,王武请 求为他效力,(林俊)擒拿了所有盗贼。 (2)林俊因为年长而有德行,被皇上从乡下起用上来,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 阻挠后,就上书请求退休。 【解析】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御史俞缁走避贼, 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 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这段话是说“御史俞缁临阵脱逃躲避敌人,佥事吴景战死,俞 缁感到惭愧,想推罪给林俊,就弹劾林俊多次上报斩敌之功,反贼到底还是没被消灭,加上 林俊开凿水井,拆毁寺庙,赶出僧人,迫使僧人都做了贼,于是林俊前后几次受到严厉批评”,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御史”“俞缁”“贼”“佥事吴景”“缁”“俊”等,然后 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走”意思是“逃跑”,和“避贼”是连动,都以“御史 俞缁”为主语,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惭”的主语是“缁”,“殁”意思是 死”,其主语是“佥事吴景”,故应在“殁”后断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镇抚司,…经过 司法机构审理”错误,应是“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审理”。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林俊上书力争,都得 到了解决”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 请著为例,不从”,意思是“他奏请按照宁王、襄王府的旧例,一切减省,不使用琉璃砖瓦 和白玉雕栏,并请将此定为条例,皇帝没有听从”。故选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 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为盜”,做 了盗贼,“为”意思是“做”,是动词:“靖”,平定:“身”,亲自:“自效”补主语“林 俊”,“效”,效力:“悉”,全部,所有。第二句中,“以”,因为:“耆德”,年长而 有德性:“起”,起用,句中包含被动,可译为“被起用”,且“起”后省略介词“于 持正”,坚持正道:“见格”,被阻挠,“见”,表被动,“格”,阻挠:“致仕”,退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御史俞缁走避贼, 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 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这段话是说“御史俞缁临阵脱逃躲避敌人,佥事吴景战死,俞 缁感到惭愧,想推罪给林俊,就弹劾林俊多次上报斩敌之功,反贼到底还是没被消灭,加上 林俊开凿水井,拆毁寺庙,赶出僧人,迫使僧人都做了贼,于是林俊前后几次受到严厉批评”,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御史”“俞缁”“贼”“佥事吴景”“缁”“俊”等,然后 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走”意思是“逃跑”,和“避贼”是连动,都以“御史 俞缁”为主语,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AB 两项;“惭”的主语是“缁”,“殁”意思是 “死”,其主语是“佥事吴景”,故应在“殁”后断开,这就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镇抚司,……经过 司法机构审理”错误,应是“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审理”。故选 B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林俊上书力争,都得 到了解决”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 请著为例,不从”,意思是“他奏请按照宁王、襄王府的旧例,一切减省,不使用琉璃砖瓦 和白玉雕栏,并请将此定为条例,皇帝没有听从”。故选 B 项。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 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为盗”,做 了盗贼,“为”意思是“做”,是动词;“靖”,平定;“身”,亲自;“自效”补主语“林 俊”,“效”,效力;“悉”,全部,所有。第二句中,“以”,因为;“耆德”,年长而 有德性;“起”,起用,句中包含被动,可译为“被起用”,且“起”后省略介词“于”; “持正”,坚持正道;“见格”,被阻挠,“见”,表被动,“格”,阻挠;“致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