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机械原理教程》PPT课件_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1.13MB,团购合买
§5-1机构的效率 §5-2机械的自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5-1机构的效率 §5-2机械的自锁 返回

返回 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5-1 机构的效率 §5-2 机械的自锁

§5-1机构的效率 1.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1)机械效率机械的输出功(M)与输入功(W心的比值 以功表示。 机械损失系数或损失率,机械的损失功()与输入功(W) 的比值,以ξ表示。 n=w/w W/L (2)机械效率的意义 机械效率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的程度,它是 机械中的一个主要性能指标,因摩擦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故必 有>0和m<1。 降耗节能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因摩擦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故必 有ξ >0和η <1。 机械的损失功(Wf )与输入功(Wd ) 的比值, §5-1 机构的效率 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1)机械效率 机械的输出功(Wr )与输入功(Wd )的比值, 以η表示。 机械损失系数或损失率, 以ξ 表示。 η=Wr /Wd =1-W =1- ξ f /Wd (2)机械效率的意义 它是 机械中的一个主要性能指标, 机械效率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的程度, 降耗节能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机构的率(210) 2.机械效率的确定 (1)机械效率的计算确定 1)以功表示的计算公式 理论机械装置 n=W/Wa=1-wpwa 2)以功率表示的计算公式 n=Ppa=l-Ptpa n=Pr/Pd=GvG/FvE GvG/Fove=l 3)以力或力矩表示的计算公式 n=FF=MOM 即n=理想驱动力 理想驱动力矩 实际驱动力实际驱动力矩

2. 机械效率的确定 (1)机械效率的计算确定 1)以功表示的计算公式 η=Wr /Wd=1-Wf /Wd 2)以功率表示的计算公式 η=Pr /Pd=1-Pf /Pd 3)以力或力矩表示的计算公式 η=F0 /F=M0 /M 即 η = 理想驱动力 实际驱动力 理想驱动力矩 实际驱动力矩 = G 实际机械装置 η 理论机械装置 0 η = Pr /Pd=GvG /FvF 0 η0 = GvG /F0vF =1 vG vF F 机构的效率(2/10)

机构的故率(310) 例1斜面机构 已知正行程F=Gtan(a+q) 反行程F=Gtan(a+g) 现求及n 解因其正行程实际驱动力为F=Gtan(a+q),理想驱动力为 F0= gtand,故 n=Fo/F=tana tan(a+o) 1′=F/F=tano/tan(-) 对吗? 因其反行程实际驱动力为G=F/tan(-),理想驱动力为 G= F/tana,故 ′=GG=tan(-0)tano

因其正行程实际驱动力为F=Gtan(α+φ),理想驱动力为 F0=Gtanα,故 例1 斜面机构 已知 正行程 F = Gtan(α+φ) 反行程 F′=Gtan(α+φ) 现求 η及η ′ 解 η=F0 /F=tanα/ tan(α+φ) η =F0 ′ ′/F=tanα/ tan(α-φ) 对吗? 因其反行程实际驱动力为G=F ′ /tan(α-φ),理想驱动力为 G0= F ′ /tanα,故 η′=G0 /G= tan(α-φ)/ tanα 机构的效率(3/10)

机构的率(410) 例2螺旋机构 已知拧紧时M= Gd,tan(a+g,)/2 放松时M= Gd, tar(a-)2 现求n及n 解采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可得 拧紧时n=MM=tan/tan(a+0) 放松时n=Go/G=tan(a-0tana

例2 螺旋机构 已知 拧紧时 M = Gd2 tan(α+φv )/2 放松时 M′=Gd2 tan(α-φv )/2 现求 η及η ′ 解 采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可得 拧紧时 η = M0 /M = tanα/ tan(α+φv ) 放松时 η′=G0 /G = tan(α-φv )/ tanα 机构的效率(4/10)

机构的数率(5100 (2)机械效率的实验测定 机械效率的确定除了用计算法外,更常用实验法来测定, 许多机械尤其是动力机械在制成后,往往都需作效率实验。 现以蜗杆传动效率实验测定为例加以说明。 )实验装置 定子平衡杆 蜗轮 电机定子 制动轮 电机转 磅秤 X 联轴器 2R 蜗杆 千分表 皮带 砝码 弹性梁

(2)机械效率的实验测定 机械效率的确定除了用计算法外,更常用实验法来测定, 许多机械尤其是动力机械在制成后,往往都需作效率实验。 现以蜗杆传动效率实验测定为例加以说明。 1)实验装置 G F 2R Q 定子平衡杆 电机转子 电机定子 磅秤 千分表 弹性梁 砝码 皮带 蜗杆 制动轮 蜗轮 联轴器 机构的效率(5/10)

机构的数率(6100 2)实验方法 实验时,可借助于磅秤测定出定子平衡杆的压力F来确定出 主动轴上的力矩M,即M=Fl 同时,根据弹性梁上的千分表读数(即代表Q力),来确定 出制动轮上的圆周力F=Q-G,从而确定出从动轴上的力矩M从, M从=FR=(-G)R 该蜗杆的传动机构的效率公式为 1=P从P主=0从M从(O主M生)=M从(M主) 式中i为蜗杆传动的传动比。 对于正在设计和制造的机械,虽然不能直接用实验法测定其 机械效率,但是由于各种机械都不过是由一些常用机构组合而成 的,而这些常用机构的效率又是可通过实验积累的资料来预先估 定的(如表5-1简单传动机构和运动副的效率)。据此,可通过 计算确定出整个机械的效率

同时,根据弹性梁上的千分表读数(即代表Q力),来确定 出制动轮上的圆周力Ft =Q-G, 从而确定出从动轴上的力矩M从, M从=FtR=(Q-G)R 该蜗杆的传动机构的效率公式为 η =P从/P主 =ω从M从/(ω主M主)=M从/(iM主) 式中 i为蜗杆传动的传动比。 对于正在设计和制造的机械,虽然不能直接用实验法测定其 机械效率,但是由于各种机械都不过是由一些常用机构组合而成 的,而这些常用机构的效率又是可通过实验积累的资料来预先估 定的(如表5-1 简单传动机构和运动副的效率)。 据此,可通过 计算确定出整个机械的效率。 2)实验方法 实验时,可借助于磅秤测定出定子平衡杆的压力F来确定出 主动轴上的力矩M主, 即 M主=Fl 机构的效率(6/10)

机构的数率710) 3.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 机组由若干个机器组成的机械系统。 当已知机组各台机器的机械效率时,则该机械的总效率可 由计算求得。 (1)串联 串联机组功率传动的特点是前一机器的输出功率即为后一机 器的输入功率。 串联机组的总机械效率为 112…lk 即串联机组总效率等于组成该机组的各个机器效率的连乘积

3. 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 机组 由若干个机器组成的机械系统。 当已知机组各台机器的机械效率时,则该机械的总效率可 由计算求得。 (1)串联 串联机组功率传动的特点是前一机器的输出功率即为后一机 器的输入功率。 串联机组的总机械效率为 Pr Pd η = P1 P2 Pd P1 … Pk Pk-1 = = η1η2…ηk 即串联机组总效率等于组成该机组的各个机器效率的连乘积。 η11 η22 ηkk Pd P1 P2 Pk-1 PPkr=Pr 机构的效率(7/10)

机构的数(8100 结论只要串联机组中任一机器的效率很低,就会使整个机 组的效率极低;且串联机器数目越多,机械效率也越低。 (2)并联 并联机组的特点是机组的输入功 率为各机器的输入功率之和,而输出 功率为各机器的输出功率之和。 72 P P11+P22+…+PMk P111P2 P P1+P2+..+Pk 即并联机组的总效率与各机器的效率及其锁传动的功率的大 小有关,且m<n<mi;机组的总效率主要取决于传动功率大 的机器的效率。 结论要提高并联机组的效率,应着重提高传动功率大的路 线的效率

只要串联机组中任一机器的效率很低,就会使整个机 组的效率极低;且串联机器数目越多,机械效率也越低。 要提高并联机组的效率,应着重提高传动功率大的路 线的效率。 结论 (2)并联 并联机组的特点是机组的输入功 率为各机器的输入功率之和,而输出 功率为各机器的输出功率之和。 η = ∑Pri ∑Pdi P1η1+P2η2+…+Pkηk P1+P2+…+Pk = 即并联机组的总效率与各机器的效率及其锁传动的功率的大 小有关,且ηmin< η < ηmax; 机组的总效率主要取决于传动功率大 的机器的效率。 结论 η11 η22 ηkk P1η1 P2η2 P2η2 P1 P2 Pk Pd 机构的效率(8/10)

机构的率(910) (3)混联 混联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步骤为 )现将输入功至输出功的路线弄清楚; 2)然后分别计算出总的输入功率∑P和总的输出功率∑P; 3)最后按下式计算其总机械效率。 1=∑P△

(3)混联 混联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步骤为 1)现将输入功至输出功的路线弄清楚; 2)然后分别计算出总的输入功率∑Pd和总的输出功率∑Pr; 3)最后按下式计算其总机械效率。 η = ∑Pr /∑Pd 机构的效率(9/1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