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 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 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 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 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 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 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 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 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 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 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 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 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哈三中 2009—2010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 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 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 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 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 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 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 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 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 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 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 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 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 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 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 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 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 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 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 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 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 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 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 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 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 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 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 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 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 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 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 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 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 年第 5 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 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 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 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 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 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 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 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 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 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 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 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 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 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 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 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 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了西方 100 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 100 多年的 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 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 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 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 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 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 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 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 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 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 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 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 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 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 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遍及 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压倒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对待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 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 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 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 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 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 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 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 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 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 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 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 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被:遍及 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压倒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对待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王好战,请以战喻 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 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 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 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 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分)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王好战,请以战喻 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 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 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 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 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 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 分)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5分) 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2)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3),日月照耀金银台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免费的午餐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5 分) 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2)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3) ,日月照耀金银台。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 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 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竞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 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 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 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 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 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 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 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 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 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 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 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 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 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 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 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 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 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 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 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 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 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 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 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 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 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 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 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 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 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 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 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 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 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 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 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 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 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 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 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 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 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 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 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 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 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 行文线索。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 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 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 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 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 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 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 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 行文线索。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 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 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 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3)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 生活道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解释一下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 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 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 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我是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的,但我 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 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 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 德的核心内容。“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以及《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 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 《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需要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 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3)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 分)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 生活道理?(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解释一下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 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 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 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我是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的,但我 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 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 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 德的核心内容。“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以及《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 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 《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需要
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 《论语今读》干什么?但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 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 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您依然相信并坚持您的“西体中用”吗?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如我提出的两种道德论。其实今天争论的关键并不在应否提倡传统 提倡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贬低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之 上的社会性道德(自由、平等、独立等等),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我的“两 种道德论”就是为探求这个问题而提出 蒋庆先生则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硬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绝对统治 “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的传统道德。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张之洞、陈寅恪等很 多人都讲过。“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严复,更不必 论胡适、鲁迅,统统是“跟着西方走”,都应该是蒋先生所猛烈讨伐的对象。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 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他们这种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而且,如何解读“中 华文化颇值探究。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 和谐)吗? ⑥记者:近年国内思想界反思五四,有人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 命”埋下了伏笔。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 《论语今读》干什么?但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 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 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您依然相信并坚持您的“西体中用”吗?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如我提出的两种道德论。其实今天争论的关键并不在应否提倡传统、 提倡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贬低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之 上的社会性道德(自由、平等、独立等等),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我的“两 种道德论”就是为探求这个问题而提出。 蒋庆先生则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硬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绝对统治, “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的传统道德。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张之洞、陈寅恪等很 多人都讲过。“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严复,更不必 论胡适、鲁迅,统统是“跟着西方走”,都应该是蒋先生所猛烈讨伐的对象。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 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他们这种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而且,如何解读“中 华文化”颇值探究。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 和谐)吗? ⑥记者:近年国内思想界反思五四,有人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 命”埋下了伏笔。您认同这种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