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一科技文阅读专题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 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 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 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 “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 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 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 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 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 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 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 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 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 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却把它们忽略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 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 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 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教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黑龙江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科技文阅读专题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 200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 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 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 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 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 “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 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 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 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 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 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 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 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 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 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却把它们忽略 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 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 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 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 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 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 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教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14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6分) 15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12.AF(AF两项都是作者的基本观点。B夸大事实,很多城市都是“崭 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都有追赶的心态,不单是地方决策层。C张 冠李戴,应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D“城市记忆 是指显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其他文化特征的各种痕迹。E夸大事 实。原文只是说“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13.D(只能证明城市保护工作的观念和思路不对头。) 14.(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 营造的科学体系。 15.(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 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 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哈尔滨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2007年11月20日,《细胞》和《科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日本京都大学的 山中伸弥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 改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可以说,干细胞 研究领域一下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之前所有的伦理争论都可偃旗息 鼓,人为阻碍荡然无存,接下来,科学家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个技术推进再推进,用于诸多 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这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的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D 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E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 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3 分)( ) A 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 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 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14.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6 分) (1) (2) (3) 15.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 分) 12.A F (A F 两项都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B 夸大事实,很多城市都是“崭 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都有追赶的心态,不单是地方决策层。C 张 冠李戴,应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D“城市记忆” 是指显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其他文化特征的各种痕迹。E 夸大事 实。原文只是说“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 13.D (只能证明城市保护工作的观念和思路不对头。) 14.(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 营造的科学体系。 15.(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 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 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哈尔滨师大附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2007 年 11 月 20 日,《细胞》和《科学》杂志分别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日本京都大学的 山中伸弥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 改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可以说,干细胞 研究领域一下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之前所有的伦理争论都可偃旗息 鼓,人为阻碍荡然无存,接下来,科学家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个技术推进再推进,用于诸多 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这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山中伸弥和汤姆森的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体细胞是一种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细胞,相当于命运已经定型。但是,山中伸弥和汤 姆森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转入体细胞内,令其与原有基因发生 重组,竟然能让体细胞重新返回到“生命原点”,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 胞的特性。这种细胞,人们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们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忘记了自 己先前的身份,重新“从零开始"。 这样简单的方法令人赞叹,然而,甚至在一年前也没有人敢说这样可也可以成功。 曙光初现是在2006年8月。当时,山中伸弥首先报道,他所在的研究组以经过改造的 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输车”,在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引入四个转录因子基因,这样得到的 新“皮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够分化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可是,它们仍然和胚 胎干细胞有着较大差异,也无法培育成鼠胚貽。然而,这是相当重要的第-步,破除了人们 对胚胎干细胞的“迷信"。 这篇论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军备竞赛”,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 “这怎么可能”,一些大实验室立即着手相关的工作。 2007年6月,山中伸弥的实验室和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 等机构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次,科学家们还是用这4个基因,但是获得了真 正多能性的千细胞,并且能够进入种系——将这些皮肤细胞植入到早期胎儿小鼠,它们能 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参与形成胎儿小鼠的身体各部分。可以说,条件已经水到渠 接着就是四个多月后的这两篇新论文。山中伸弥从一位36岁妇女的脸部皮肤和位69 岁男性的结缔组织中提取细胞,而汤姆森选择的是胎儿皮肤细胞和—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 不过,在这次的“研究抢滩”中,汤姆森小组略占上风,因为山中伸弥小组还是用最初的四 个基因(oct3/4,Sox2,c-Myc和Kf4),汤姆森选择的基因则有两个不同(Oct4,Sox2, Nanog
体细胞是一种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细胞,相当于命运已经定型。但是,山中伸弥和汤 姆森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转入体细胞内,令其与原有基因发生 重组,竟然能让体细胞重新返回到“生命原点”,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 胞的特性。这种细胞,人们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们就像是失忆了一样,忘记了自 己先前的身份,重新“从零开始”。 这样简单的方法令人赞叹,然而,甚至在一年前也没有人敢说这样可也可以成功。 曙光初现是在 2006 年 8 月。当时,山中伸弥首先报道,他所在的研究组以经过改造的 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输车”,在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引入四个转录因子基因,这样得到的 新“皮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能够分化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可是,它们仍然和胚 胎干细胞有着较大差异,也无法培育成鼠胚胎。然而,这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步,破除了人们 对胚胎干细胞的“迷信”。 这篇论文的发表直接催生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军备竞赛”,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 “这怎么可能”,一些大实验室立即着手相关的工作。 2007 年 6 月,山中伸弥的实验室和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 等机构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次,科学家们还是用这 4 个基因,但是获得了真 正多能性的干细胞,并且能够进入种系——将这些皮肤细胞植入到早期胎儿小鼠,它们能 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参与形成胎儿小鼠的身体各部分。可以说,条件已经水到渠 成。 接着就是四个多月后的这两篇新论文。山中伸弥从一位 36 岁妇女的脸部皮肤和一位 69 岁男性的结缔组织中提取细胞,而汤姆森选择的是胎儿皮肤细胞和一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 不过,在这次的“研究抢滩”中,汤姆森小组略占上风,因为山中伸弥小组还是用最初的四 个基因(Oct3/4,Sox2,c-Myc 和 Klf4),汤姆森选择的基因则有两个不同(Oct4,Sox2,Nanog
和Lin28),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开启了细胞“返老还童之途”,然而,c-Mc基因是一个 劣质开关,它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癌症等副作用。 当然,新发现并非完美。干细胞转化的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使用了反转录病毒作 为基因载体,会引发癌症基因的活性,在京都大学培育的老鼠中20%产生了肿瘤,如果应用 到人身上同样可能诱发癌症。 但是,这项成果会成为干细胞硏究领域的一个新开始,接下来,很多实验室都将以此 为基础进行更有突破性的硏究 5.有关“类胚胎干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胚胎干细胞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在一般情况 下早就丧失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能力的体细胞重新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B.科学家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可 以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相媲美。 C.山中伸弥与汤姆森起初在进行体细胞转化成类胚胎干细胞的研制工作时,采用的是 四个相同的关键基因Oct3/4,Sox2,cMyc和K4 D.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体细胞“返老还童”,返回到“生命原点”,“从零开始”, 从而将其变成类胚胎干细胞,其思路很新,方法简单,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 应是不可能 6.关于文中信息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基因改造手段获得类胚胎干细胞好处很多,它规避了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伦理 问题,并已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 改造体细胞为类胚胎细胞的步骤是:让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搭乘反转录病毒 输车”进入体细胞内,四个关键基因与体细胞内的原有基因重组,从而使这四 个关键基因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功能干细胞 C.从2006年8月山中伸弥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获知:彼时他们只是获得了具有干 细胞特性的新“皮肤细胞”,并没有获得类胚胎干细胞。 D.截至2007年6月,科学家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多能性的、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 发育成各种器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像汤姆森一样,丢弃c-Myc这样的劣质基因,就可以避免引发致癌基因的活 性,从而避免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B.汤姆森小组与中山伸弥小组选择的基因不同,从而汤姆森小组在“研究抢滩”中占 了上风,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汤姆森小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质量要优于山中 伸弥小组的,干细胞转化的成活率也要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 C.因为山中伸弥与汤姆森在提取细胞时,选定的提取对象年龄不同,因而最终获得的 基因便不相同 D.这种全瓣的、利用基因改造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一旦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后
和 Lin28),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开启了细胞“返老还童之途”,然而,c-Myc 基因是一个 劣质开关,它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癌症等副作用。 当然,新发现并非完美。干细胞转化的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由于使用了反转录病毒作 为基因载体,会引发癌症基因的活性,在京都大学培育的老鼠中 20%产生了肿瘤,如果应用 到人身上同样可能诱发癌症。 但是,这项成果会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开始,接下来,很多实验室都将以此 为基础进行更有突破性的研究。 5.有关“类胚胎干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胚胎干细胞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已经分化得十分成熟的、在一般情况 下早就丧失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能力的体细胞重新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B.科学家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经过基因重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可 以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相媲美。 C.山中伸弥与汤姆森起初在进行体细胞转化成类胚胎干细胞的研制工作时,采用的是 四个相同的关键基因 Oct3/4,Sox2,c-Myc 和 Klf4。 D.用基因改造的手段让人类体细胞“返老还童”,返回到“生命原点”,“从零开始”, 从而将其变成类胚胎干细胞,其思路很新,方法简单,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的第一反 应是不可能。 6.关于文中信息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基因改造手段获得类胚胎干细胞好处很多,它规避了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伦理 问题,并已用于诸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 B.改造体细胞为类胚胎细胞的步骤是:让四个不同作用的关键基因,搭乘反转录病毒 “运输车”进入体细胞内,四个关键基因与体细胞内的原有基因重组,从而使这四 个关键基因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功能干细胞。 C.从 2006 年 8 月山中伸弥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获知:彼时他们只是获得了具有干 细胞特性的新“皮肤细胞”,并没有获得类胚胎干细胞。 D.截至 2007 年 6 月,科学家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多能性的、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一样 发育成各种器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像汤姆森一样,丢弃 c – Myc 这样的劣质基因,就可以避免引发致癌基因的活 性,从而避免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B.汤姆森小组与中山伸弥小组选择的基因不同,从而汤姆森小组在“研究抢滩”中占 了上风,据此我们可以推知,汤姆森小组改造而成的类胚胎干细胞质量要优于山中 伸弥小组的,干细胞转化的成活率也要高于山中伸弥小组的。 C.因为山中伸弥与汤姆森在提取细胞时,选定的提取对象年龄不同,因而最终获得的 基因便不相同。 D.这种全瓣的、利用基因改造获得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一旦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后
也许将不再使用传统的、一直被伦理问题所困扰的人胚胎克隆技术治疗诸多疾病 5.B[“可以”不对,原文是“几乎” 6.C[A错在“已用于”;B错在“使四个关键基因”是“使体细胞”;D错在“获得了人类胚 胎干细胞” 7.DIA说法太武断,另外还有反转录病毒作基因载体BC原文无依据。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 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岀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昋。科 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岀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 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 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 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 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 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 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岀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 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 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虽然硏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 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 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硏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 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
也许将不再使用传统的、一直被伦理问题所困扰的人胚胎克隆技术治疗诸多疾病。 5.B[“可以”不对,原文是“几乎”] 6.C[A 错在“已用于”;B 错在“使四个关键基因 ......”是“使体细胞 ....”;D 错在“获得了人类胚 ... 胎干细胞 ....”] 7.D[A 说法太武断,另外还有反转录病毒作基因载体 BC 原文无依据。]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2009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 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奋。科 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 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 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 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 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 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 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 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 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虽然研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 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 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 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
哈佛大学的_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岀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內进行培植,然后在小 绵羊岀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 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岀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岀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 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 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 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7.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的 技术 B.指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 植之用的技术。 C.指细胞工程专家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拇指骨,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在患者掌 上,并将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皮肉组织的技术。 D.指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新的人体器官,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的技术。 8.下列对“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 皮肉组织继续生长”这句话所表述做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患者的细胞得以生存,再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大拇指骨。 B.培植出新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在拇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 C.将研究人员在珊瑚模子里精心培植出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 D.培植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以便最终在接到掌上的指骨外部加以铺盖。 9.根据原文,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好处的一项是 A.将可以在动物身上培植出人体器官。 将会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 C.将能够保证同原来的器官一模一样。 D.将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排斥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某种物质作“模子”,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所需的器官,以供器官移植之用, 这是人工培植器官的基本原则。 B.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试验的成功 展现了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光明前景。 C.用患者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关节再取得成功,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 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 D.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实验室中培植人体器官,到时将可以 改变依靠人们捐赠器官的被动局面。 7.D(只有D项准确概括了“这项技术”的准确含义。A、B、C只是表述了其中的部分内 容或未使用概括性语言。) 8.D(A、B、C都没有说到培育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这一目的
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出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然后在小 绵羊出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 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出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出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 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 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 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7.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的 技术。 B.指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 植之 用的技术。 C.指细胞工程专家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拇指骨,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在患者掌 上,并将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皮肉组织的技术。 D.指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新的人体器官,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的技术。 8.下列对“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 皮肉组织继续生长”这句话所表述做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使患者的细胞得以生存,再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大拇指骨。 B.培植出新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在拇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 C.将研究人员在珊瑚模子里精心培植出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 D.培植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以便最终在接到掌上的指骨外部加以铺盖。 9.根据原文,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好处的一项是 ( ) A.将可以在动物身上培植出人体器官。 B.将会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 C.将能够保证同原来的器官一模一样。 D.将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排斥。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某种物质作“模子”,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所需的器官,以供器官移植之用, 这是人工培植器官的基本原则。 B.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试验的成功, 展现了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光明前景。 C.用患者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关节再取得成功,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 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 D.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实验室中培植人体器官,到时将可以 改变依靠人们捐赠器官的被动局面。 7. D(只有 D 项准确概括了“这项技术”的准确含义。A、B、C 只是表述了其中的部分内 容或未使用概括性语言。) 8. D(A、B、C 都没有说到培育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这一目的。)
9.A(只是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一种方式,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好处。) 10.C(原文只是研究人员的一种推测,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却太绝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8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方大片土地。这场大雪和冻雨让拉 尼娜ˆ闻名全国。今年是拉尼娜年,这个被称为“圣女的魔法小姑娘将半个中国搅得·团糟。 拉尼娜和人们所熟悉的圣子"厄尔尼诺是一家人,它们交替出现,周期为2-7年。 拉尼娜现象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赤道洋流受 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海水流速显著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 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如果说,厄尔 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如去年在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非洲发生的特大暴雨,当然它同时也导致了南美洲的干 旱,大西洋热带地区的飓风和北美洲的罕见寒流。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 过渡现象。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于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洋温度的 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所 以海洋和大气在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 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 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 遇后,这一冷—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 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
9. A(只是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一种方式,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好处。) 10.C(原文只是研究人员的一种推测,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 ......却太绝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2008 年初,一场 50 年不遇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方大片土地。这场大雪和冻雨让“拉 尼娜”闻名全国。今年是拉尼娜年,这个被称为“圣女”的魔法小姑娘将半个中国搅得一团糟。 拉尼娜和人们所熟悉的“圣子”厄尔尼诺是一家人,它们交替出现,周期为 2—7 年。 拉尼娜现象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赤道洋流受 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海水流速显著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 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如果说,厄尔 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如去年在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非洲发生的特大暴雨,当然它同时也导致了南美洲的干 旱,大西洋热带地区的飓风和北美洲的罕见寒流。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 过渡现象。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于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洋温度的 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所 以海洋和大气在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 进入 2008 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 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 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 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 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及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拉尼娜强烈的冬天 产生暴风雪的条件简直“完美”:一方面从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低温,而此处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另一方面,从低 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遇见了冷空气。于是这两对势均力敌的天 兵天将在中国南方上空战得天昏地暗,大战三天,休战三天,再战三天。除非哪边来了救兵 战争才能结束。救兵还是不来,全指望“大气环流发生变化”。2月4日的立春曾给人们带来 了希望,立春意味着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増多,大地回暖,南下的冷空气可能会减弱, 对天气产生好的影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除非来一 股更强的热气团,才能把这个胖子推走。这个热气团要等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才能到来,然而 大气环流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的,它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令气候专家头疼不已,它们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今的 科学水平。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测它们何时会发生,只能监测发生的征兆。专 家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大气状况,知道哪些地区容易发生灾害,相应调整国家重点建设中 心。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因为天气不可能来适应我们。 6.对“拉尼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使西太平洋海水流速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 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的现象 B.拉尼娜发生会引发强降雨,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 也会导致北美洲地区的飓风 C.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是一种厄尔 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的现象。 D.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 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 7.对拉尼娜导致今年我国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亚洲的高压非常活跃,我国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而大气环流又无法改变这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拉尼娜强烈的冬天, 产生暴风雪的条件简直“完美”:一方面从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低温,而此处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另一方面,从低 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遇见了冷空气。于是这两对势均力敌的天 兵天将在中国南方上空战得天昏地暗,大战三天,休战三天,再战三天。除非哪边来了救兵, 战争才能结束。救兵还是不来,全指望“大气环流发生变化”。2 月 4 日的立春曾给人们带来 了希望,立春意味着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大地回暖,南下的冷空气可能会减弱, 对天气产生好的影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除非来一 股更强的热气团,才能把这个胖子推走。这个热气团要等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才能到来,然而 大气环流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的,它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令气候专家头疼不已,它们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今的 科学水平。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测它们何时会发生,只能监测发生的征兆。专 家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大气状况,知道哪些地区容易发生灾害,相应调整国家重点建设中 心。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因为天气不可能来适应我们。 6.对“拉尼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使西太平洋海水流速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 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的现象。 B.拉尼娜发生会引发强降雨,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 也会导致北美洲地区的飓风。 C.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是一种厄尔 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的现象。 D.科学家早就知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大部.长江中下游 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冬天寒冷干燥的可能性较大。 7.对拉尼娜导致今年我国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亚洲的高压非常活跃,我国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而大气环流又无法改变这
种现象 B.来自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造成了低温 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 D.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与冷空气相遇,一冷一暖结 合在一起。 8.对文章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现象出现容易导致气候变冷,厄尔尼诺则相反,它的出现通常会导致气候变 B.由于水与空气的热容量有差异,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 的响应,而这种温度的变化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C.拉尼娜现象不仅对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有极大的影响 D.大气环流的变化能产生热气团与冷空气抗衡,但大气环流不会随时发生变化,而是 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今年初的暴风雪产生的条件没有那么“完美”,即冷暖气流有一方迅速减弱,那 么雪灾就不会有这么重。 立春之时,南方上空如果能够很快出现强大的暖气流抵御冷空气,暴风雪也不会持 续那么长时间。 C.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只有设法了解它,主动适应它, 才能最终改变它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成因太复杂,目前还无法预测它们发生的时间,说明人类在了 解大自然,探索其变化的规律上任重道远 6.B(拉尼娜发生“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美洲地 区的飓风”与原文不符。) 7.D(A项中“大气环流无法改变”的说法错误;B.C都只说到了部分原因,且不是主要的) 8.B(原文是“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9.C.(“才能最后改变它”没有依据。) 大庆铁人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种现象。 B.来自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造成了低温。 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 D.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与冷空气相遇,一冷一暖结 合在一起。 8.对文章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现象出现容易导致气候变冷,厄尔尼诺则相反,它的出现通常会导致气候变 暖。 B.由于水与空气的热容量有差异,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 的响应,而这种温度的变化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C.拉尼娜现象不仅对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有极大的影响。 D.大气环流的变化能产生热气团与冷空气抗衡,但大气环流不会随时发生变化,而是 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今年初的暴风雪产生的条件没有那么“完美” ,即冷暖气流有一方迅速减弱,那 么雪灾就不会有这么重。 B.立春之时,南方上空如果能够很快出现强大的暖气流抵御冷空气,暴风雪也不会持 续那么长时间。 C.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只有设法了解它,主动适应它, 才能最终改变它。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成因太复杂,目前还无法预测它们发生的时间,说明人类在了 解大自然,探索其变化的规律上任重道远。 6.B(拉尼娜发生“导致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特大暴雨.干旱.寒流,也会导致美洲地 区的飓风”与原文不符。) 7.D(A 项中“大气环流无法改变”的说法错误;B.C 都只说到了部分原因,且不是主要的) 8.B(原文是“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 9.C.(“才能最后改变它”没有依据。) 大庆铁人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第四媒体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 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 去年年底网民达210万,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新 浪网、 CHINABYTE等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 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 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 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 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下 个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一一这是一张个性化的报纸,它是一个带 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 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 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 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 办了电子版。调査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司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 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 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 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 所需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6、去年5月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的是() A.多媒体 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 D.网上报纸 7、“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意思是说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8、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6、D。注意看到第一段,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紧接着第二句讲到《人民日报》办电子版 其他的网站新闻味越来越浓,也就是说,“第四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的功能,这只能是报纸。 7、A。第二段共有两句话,两层意思,重点不在以“因特网”为话题的第一句,而在以“第四媒体”为话 题的第二句: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第二句则讲由这一优势所带来的“第四媒体”的特点:第二句的主 要意思,就是强调它的特点,即个性化。B项的内容跟第一段的“可能超过传统媒体”不吻合。C项的内容 跟第二段的第一句有矛盾,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这一优势即是对传统媒体而言,也是传统媒体所缺乏 的东西。D项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 8、C。看到“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一句话的前后,第三段的第一句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6—8 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第四媒体 继 19 世纪的报刊和 20 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 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 开放,1998 年 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 去年年底网民达 210 万,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新 浪网、CHINABYTE 等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 年到 20 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 38 年拥 有 5000 万听众,电视则用了 13 年,因特网只用了 4 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 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 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下 个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报纸,它是一个带 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 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 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 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 办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司塔尔报告”,只有 22%的人是在 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 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 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 所需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6、去年 5 月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的是( ) A.多媒体 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 D.网上报纸 7、“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意思是说( )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8、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 10-20 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6、D。注意看到第一段,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紧接着第二句讲到《人民日报》办电子版, 其他的网站新闻味越来越浓,也就是说,“第四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的功能,这只能是报纸。 7、A。第二段共有两句话,两层意思,重点不在以“因特网”为话题的第一句,而在以“第四媒体”为话 题的第二句;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第二句则讲由这一优势所带来的“第四媒体”的特点;第二句的主 要意思,就是强调它的特点,即个性化。B 项的内容跟第一段的“可能超过传统媒体”不吻合。C 项的内容 跟第二段的第一句有矛盾,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这一优势即是对传统媒体而言,也是传统媒体所缺乏 的东西。D 项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 8、C。看到“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一句话的前后,第三段的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