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抒情手法类 1.(2009江圆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爾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解析: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 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 但悲情四溢。 谷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 全寄寓在景物中)。 2(2009福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011 届高考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 抒情手法类] 1.(2009·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 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解析: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 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 但悲情四溢。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 全寄寓在景物中)。 2.(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题千中已经提示从“景”与“情”的角度 赏析,答题时就要分析诗中的“景”(重点是分析诗歌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蕴涵的“情”是什么。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7金國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者,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干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堿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 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由“未老”之春景引 发的人空老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题组二描写手法类 4(2008山寡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睛小雨霏霏。沓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mi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
答: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题干中已经提示从“景”与“情”的角度 赏析,答题时就要分析诗中的“景”(重点是分析诗歌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蕴涵的“情”是什么。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 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由“未老”之春景引 发的人空老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题组二 描写手法类] 4.(2008·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
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的把握能力。理解时,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 人物的微妙情感。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 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 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 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 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 5(2008圆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解析ε本题考查的是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情 景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 统一的强烈渴望 谷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 分高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题组三修辞手法类] 6(2009江苏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的把握能力。理解时,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 人物的微妙情感。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 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 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 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 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 5.(2008·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情 景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 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 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题组三 修辞手法类] 6.(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惑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哇。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干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鶴,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谷 解析:第一问可根据题干中“对比的提示找到词中“当年”“而今”这一组词语来 解答问题;第〓问可根据诗下注释理解“万岁山”的含义,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领起句是“想当年”,“到而今”。修辞手法是借代。 7(2009灰高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黨,何处笙箫?罢灯 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乌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 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谷: 解析:“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 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寳案:借代,反问。 8(2008江苏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答: 解析:第一问可根据题干中“对比”的提示找到词中“当年”“而今”这一组词语来 解答问题;第二问可根据诗下注释理解“万岁山”的含义,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领起句是“想当年”,“到而今”。修辞手法是借代。 7.(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 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 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解析:“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 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借代,反问。 8.(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答 解析: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 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 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 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 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谷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 任用,忧国忧君优民。 题组四表现手法类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谷 解析ε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 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 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答案: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答: 解析: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 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 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 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 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 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题组四 表现手法类]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 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 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 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答案: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
志,是因为受人谗謇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 其含蓄委婉 10(2010福龛福州款)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鸢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谷: 解析:该词首句连用两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关,表 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 便得去寻访歌伎。下阕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的满腹愁思,以至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 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将原因和盘托 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既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 亦隐喻宋朝国运的衰微气象 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 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 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 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 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题组五综合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寡宅白牡丹 (唐)裴溝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惑
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 其含蓄委婉。 10.(2010·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解析:该词首句连用两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关,表 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 便得去寻访歌伎。下阕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的满腹愁思,以至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 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将原因和盘托 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既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 亦隐喻宋朝国运的衰微气象。 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 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 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 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 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题组五 综合演练]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膦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輒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膦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 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答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运用对比、衬托,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 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2)裘诗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地抒发了裘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 的感慨。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 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谷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 作手法。 答 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斕,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 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
(宋)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膵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 ①膵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 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答: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运用对比、衬托,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 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2)裴诗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地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 的感慨。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 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 作手法。 答: 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 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
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 季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党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 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 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 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 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 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 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 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 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 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 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 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