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③,独传霜翰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乌羽,此 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 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 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 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舂残黄乌稀,辛夷花尽杳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夷:木兰树的花
2011 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 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 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 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 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谷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 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乌声稀、辛夷花飞尽、杳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 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乌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 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 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 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 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 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 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 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 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膏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 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 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 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 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 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 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 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 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 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 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 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 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 分析。 解析:(1)“西风吹者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 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 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 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虛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 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 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 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 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 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 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自 牛渚西江a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 ⑧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 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 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 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 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 “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 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 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 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 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 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 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 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 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紛”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谷 解析ε(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 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 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 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 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高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 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枕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 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 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 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 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 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帑钩 窥人乌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岀的 “花”就是舂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 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岀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喚梦η“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乌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 二,对仗工整,乌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 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 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 隔水山的有情。⑧“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 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 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 “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 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 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 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 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 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 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 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 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 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谷: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 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 比如“千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 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谷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 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 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啦③,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 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 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 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 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 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戊: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 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 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孑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 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 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 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 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 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岀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 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 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 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岀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 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 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 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 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 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 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 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 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 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 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 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 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 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 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 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 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 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 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 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 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 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 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嗓,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乌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苷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岀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 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 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 凄清。 (2村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 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③,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 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 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 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 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
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谷: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谷: 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 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 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 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 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 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筼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 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 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 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
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 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 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 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 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 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 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 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 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 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
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 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 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鸢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 分析。 谷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 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 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 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高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 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 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 分析。 答: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 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 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 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