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11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 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 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 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 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 性文体发展的髙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 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 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 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 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 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 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 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 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 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 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 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 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 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 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 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 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 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 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 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 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 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 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 2019 届高三 11 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 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 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 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 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 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 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 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 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 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 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 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 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 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 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 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 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 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 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 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 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 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 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 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 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 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 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 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 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 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 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 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 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 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 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 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 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 文体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髙峰。 【答案】1.C 2.D 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 差别确定答案。C项,“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 解”不正确。“从两个关键词出发”与原文末段“从此类关键词出发”意思不 同,“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 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 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指出研究 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 和结论”说法不准确,第⑧段只是预测由关键词入手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故 选D 【3题详解】
A.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 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 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 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 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 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 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 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 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 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 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 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 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 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 文体。 D. 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 差别确定答案。C 项,“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 解”不正确。“从两个关键词出发”与原文末段“从此类关键词出发”意思不 同,“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 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 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 项,“指出研究 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 和结论”说法不准确,第⑧段只是预测由关键词入手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故 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 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 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各类文体……迎来了 发展的高峰”不正确,原文说各类文体有了充足的发展,实用性文体迎来了历史 发展的高峰,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强加因果,且说法绝对。文中说杜甫等大 家能够冲破既有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但 并不能由此得出“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 结论。D项,“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不 正确,原文为“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 文体发展的高峰”。故选A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 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 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 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 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 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 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 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 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 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 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 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各类文体……迎来了 发展的高峰”不正确,原文说各类文体有了充足的发展,实用性文体迎来了历史 发展的高峰,选项扩大了范围。C 项,强加因果,且说法绝对。文中说杜甫等大 家能够冲破既有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但 并不能由此得出“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 结论。D 项,“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不 正确,原文为“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 文体发展的高峰”。故选 A 项。 【点睛】第 2 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 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 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 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 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 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 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 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 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 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 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 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 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 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 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 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 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 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 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 美的氛围。 B.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 子内心的爱与痛 C.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 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 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 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 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 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 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 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 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 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 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 美的氛围。 B. 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 子内心的爱与痛。 C. 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 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5.“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 析 6.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 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 【答案】4.C 5.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的寂寞和凄清 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 ⑧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夭殇的危 机 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 6.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 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 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 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 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 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 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这是 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一一“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 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 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 这里并不适合。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考核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 文章层次,然后归纳。本文以石榴为线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篇到“像是被 人遗忘了似的”,写大风吹落石榴树叶,发现孤零零的石榴,由石榴想起孤单的 处境;第二层由“大约两星期前”到“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这一层中写 了石榴饱满,“晶莹透亮”,把石榴当作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仁子对石榴的歉意, 也就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第三层由“大约十点钟”到“还是那么 饱饱满满的”,这一层重点写圭吉和仁子告别,“出征”表明圭吉要去打仗,石 榴掉在地上,暗示美好事物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危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第四 层是余下的部分,写了母亲捡回石榴洗净给仁子吃,饱满的石榴给仁子的感觉却 是酸的,它让仁子感受到了苦味的幸福,表明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分点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仁子内心的“幸福感”有哪些含义,考核鉴赏作品的文 学形象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文中出现“幸福感”的位置,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一次是在仁子嚼了几口石榴之后,“仁子感到了
5. “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 析。 6. 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 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 【答案】4. C 5. 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的寂寞和凄清; 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 ③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夭殇的危 机; 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 6. 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 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 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 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 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 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 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这是 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 项,“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 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 一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 这里并不适合。故选 C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考核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 文章层次,然后归纳。本文以石榴为线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篇到“像是被 人遗忘了似的”,写大风吹落石榴树叶,发现孤零零的石榴,由石榴想起孤单的 处境;第二层由“大约两星期前”到“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这一层中写 了石榴饱满,“晶莹透亮”,把石榴当作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仁子对石榴的歉意, 也就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第三层由“大约十点钟”到“还是那么 饱饱满满的”,这一层重点写圭吉和仁子告别,“出征”表明圭吉要去打仗,石 榴掉在地上,暗示美好事物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危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第四 层是余下的部分,写了母亲捡回石榴洗净给仁子吃,饱满的石榴给仁子的感觉却 是酸的,它让仁子感受到了苦味的幸福,表明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分点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仁子内心的“幸福感”有哪些含义,考核鉴赏作品的文 学形象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文中出现“幸福感”的位置,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一次是在仁子嚼了几口石榴之后,“仁子感到了
某种带苦味的幸福”,这里的“苦味”并不是实写,结合上文可知,这种“苦味” 来自与圭吉的分别;第二次是在“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之后, “一种幸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仁子意识到,母亲让自己吃圭吉留下的石 榴,就像母亲吃父亲的剩饭一样,表明母亲已经认可了她和圭吉的关系,因而她 感到幸福,结合上文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可知父亲已经去世,仁子也对即将出征 的圭吉产生了担心。第三次是在仁子明白了母亲的心意之后,“内心充满了悄悄 的幸福感”,“幸福感”前加上了“悄悄”二字,体现出仁子一颗少女之心,“把 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表现出她对圭吉留下的石榴的看重,再结合下文 “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可知,这里的“幸福感”还包括她要静静地 等圭吉回来。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 部;从考査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 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 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 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 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经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年浴血黄海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沉睡海底124 年后终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年前,在辽宁丹东,“致远”舰也被发现。至此, 这两艘甲午海战中最为悲壮的战舰都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经远舰是德国自行 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正常排水量为2900吨,长82.4米,宽11.99 米,航速16节,这艘诞生于1885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 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报道) 材料二: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永乐环礁海域,在巡逻防卫的4艘中国小型舰艇与 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何文锷舰队开炮射击、海战爆发。 军力对比:南越4艘军舰总吨位600吨左右,火炮约50门;中国也是4艘军舰 但总吨位才1600吨,火炮少,口径也小,但好处是机动灵活。另外,激战关头, 中国南海舰队两艘支援舰恰好在远方出现(281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抄近 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增援),海战中摔断了一条腿的越军指挥长何文锷 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赶紧逃跑。这一场海战,我军 击沉了敌护卫舰1艘、击伤敌驱逐舰3艘,在南海西沙群岛区域驱逐了南越势力, 举收复被南越当局非法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从此牢牢控制了永乐, 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 重要基础。这些岛屿,如今成为海南三沙市的一部分群岛核心区。 (新浪网军事专栏) 材料三: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10时20分停靠在大连港码头,完成其 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12日6时,“辽宁舰”准时驶离大连港码头 这是其在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参加2012年澳大利亚陆军司令会议时说,中国坚持走和平
某种带苦味的幸福”,这里的“苦味”并不是实写,结合上文可知,这种“苦味” 来自与圭吉的分别;第二次是在“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之后, “一种幸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仁子意识到,母亲让自己吃圭吉留下的石 榴,就像母亲吃父亲的剩饭一样,表明母亲已经认可了她和圭吉的关系,因而她 感到幸福,结合上文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可知父亲已经去世,仁子也对即将出征 的圭吉产生了担心。第三次是在仁子明白了母亲的心意之后,“内心充满了悄悄 的幸福感”,“幸福感”前加上了“悄悄”二字,体现出仁子一颗少女之心,“把 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表现出她对圭吉留下的石榴的看重,再结合下文 “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可知,这里的“幸福感”还包括她要静静地 等圭吉回来。 【点睛】第 1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 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 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 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 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 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年浴血黄海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沉睡海底 124 年后终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年前,在辽宁丹东,“致远”舰也被发现。至此, 这两艘甲午海战中最为悲壮的战舰都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经远舰是德国自行 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正常排水量为 2900 吨,长 82.4 米,宽 11.99 米,航速 16 节,这艘诞生于 1885 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 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报道) 材料二: 1974 年 1 月 19 日,南海西沙永乐环礁海域,在巡逻防卫的 4 艘中国小型舰艇与 南越 4 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何文锷舰队开炮射击、海战爆发。 军力对比:南越 4 艘军舰总吨位 6000 吨左右,火炮约 50 门;中国也是 4 艘军舰, 但总吨位才 1600 吨,火炮少,口径也小,但好处是机动灵活。另外,激战关头, 中国南海舰队两艘支援舰恰好在远方出现(281 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抄近 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增援),海战中摔断了一条腿的越军指挥长何文锷 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赶紧逃跑。这一场海战,我军 击沉了敌护卫舰 1 艘、击伤敌驱逐舰 3 艘,在南海西沙群岛区域驱逐了南越势力, 一举收复被南越当局非法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从此牢牢控制了永乐, 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 重要基础。这些岛屿,如今成为海南三沙市的一部分群岛核心区。 (新浪网军事专栏) 材料三: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 2012 年 10 月 30 日 10 时 20 分停靠在大连港码头,完成其 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12 日 6 时,“辽宁舰”准时驶离大连港码头。 这是其在 9 月 25 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参加 2012 年澳大利亚陆军司令会议时说,中国坚持走和平
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担心中国进行军事扩张或威胁完全没有必要。 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改变。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材料四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 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48艘舰艇、76架战机、万余官兵参加受阅,这是 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 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要保障。 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 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 此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现出了已经脱胎换骨的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 的很长时间内,海军建设的策略是空、潜、快,有远洋行动能力的主要就是潜艇, 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基本局限在近海。直到十年前的中国海军,仍然带有较强的 “黄水海军”色彩,没有航母、没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驱护舰,能够进行远海 活动且有一定战力的舰艇很少。有海军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与中国上一次 2009年海上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 塑 (《环球时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87年下水的清末北洋海军“经远”舰代表着当时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己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B.在44年前的西沙海战中,南越海军虽然不像英、美、日海军那样是一个值得 夸耀的对手,但此次海战胜利的意义仍然不容低估 C.“辽宁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具备了 万里集结、远洋作战的攻防能力,提升了维护领土、海权的本领。 D.2018年南海阅兵是我国建国建军以来海军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最全、数量最 多的一次海上大阅兵。它发生在中国海军大规模军事现代化的前夜,也是中国海 军刚开始尝试从近海走向远洋、从黄水走向蓝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致远舰”与“经远舰”的相继发现与打捞,足以还原当年甲午海战之 惨烈,历史是不能忘怀的,铭记这份屈辱,让先烈流的血鞭策我们,砥砺前行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西沙海战中我国海军和敌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却最终 能以弱胜强,这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各级指战员的机智英勇是分不开的。 C.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也可能引发周边国家 对中国军事战略的格外关注 D.材料四中不少外媒推测并炒作本次阅兵的时机和目的,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 读。中方在此次阅兵的安排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不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航 母打击群到南海,更没有炫耀武力的成分。 9.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 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C 8.D 9.①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舰船,想要自强却又很无奈;
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担心中国进行军事扩张或威胁完全没有必要。 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改变。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材料四: 2018 年 4 月 12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 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48 艘舰艇、76 架战机、万余官兵参加受阅,这是 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 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要保障。 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 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 此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现出了已经脱胎换骨的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 的很长时间内,海军建设的策略是空、潜、快,有远洋行动能力的主要就是潜艇, 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基本局限在近海。直到十年前的中国海军,仍然带有较强的 “黄水海军”色彩,没有航母、没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驱护舰,能够进行远海 活动且有一定战力的舰艇很少。有海军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与中国上一次 2009 年海上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 塑”。 (《环球时报》报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887 年下水的清末北洋海军“经远”舰代表着当时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B. 在 44 年前的西沙海战中,南越海军虽然不像英、美、日海军那样是一个值得 夸耀的对手,但此次海战胜利的意义仍然不容低估。 C. “辽宁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具备了 万里集结、远洋作战的攻防能力,提升了维护领土、海权的本领。 D. 2018 年南海阅兵是我国建国建军以来海军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最全、数量最 多的一次海上大阅兵。它发生在中国海军大规模军事现代化的前夜,也是中国海 军刚开始尝试从近海走向远洋、从黄水走向蓝水。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致远舰”与“经远舰”的相继发现与打捞,足以还原当年甲午海战之 惨烈,历史是不能忘怀的,铭记这份屈辱,让先烈流的血鞭策我们,砥砺前行。 B.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西沙海战中我国海军和敌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却最终 能以弱胜强,这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各级指战员的机智英勇是分不开的。 C. 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也可能引发周边国家 对中国军事战略的格外关注。 D. 材料四中不少外媒推测并炒作本次阅兵的时机和目的,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 读。中方在此次阅兵的安排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不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航 母打击群到南海,更没有炫耀武力的成分。 9. 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 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D 9. ①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舰船,想要自强却又很无奈;
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海军发展慢,实力弱,但不畏强暴、敢于亮剑 ③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进军” ④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海军得到空前壮大,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 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 定答案。C项,无中生有,“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在 原文中并未提及。故此题答案为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 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D项,“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提到外媒认为中国南 海大阅兵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外媒的理解,在这 点上有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处,但是文中也并没有完全给予否定。故选D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考核归纳内容 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 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反映的是旧中国海军的 情况,以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和经远舰为例,说明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 舰船,不能自强。材料二写的是1974年1月19日我国4艘巡逻防卫的小型舰艇 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的情况,敌强我弱,但我海军英勇进攻取得胜利 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发展缓慢但不畏强暴。材料三写21世纪以来我国海 军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中国航母“辽宁舰”航海情况,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 海军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发展。材料四写2018年4月12日我国南海阅 兵,展现出“新时期”中国海军的壮大,表明我国己经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 力。考生分点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 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 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 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 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习 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之赵。庄宗遣之 习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干死欲以剑自裁念卒 无益请击赵破贼报干冤”庄宗壮之,乃遺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以习为镇 州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他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不敢受 乃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 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东南 面招讨使,习亦未尝攻取
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海军发展慢,实力弱,但不畏强暴、敢于亮剑; ③21 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进军”; ④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海军得到空前壮大,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 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 定答案。C 项,无中生有,“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在 原文中并未提及。故此题答案为 C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 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D 项,“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提到外媒认为中国南 海大阅兵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外媒的理解,在这 一点上有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处,但是文中也并没有完全给予否定。故选 D 项。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考核归纳内容 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 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反映的是旧中国海军的 情况,以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和经远舰为例,说明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 舰船,不能自强。材料二写的是 1974 年 1 月 19 日我国 4 艘巡逻防卫的小型舰艇 与南越 4 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的情况,敌强我弱,但我海军英勇进攻取得胜利, 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发展缓慢但不畏强暴。材料三写 21 世纪以来我国海 军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中国航母“辽宁舰”航海情况,表明 21 世纪以来我国 海军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发展。材料四写 2018 年 4 月 12 日我国南海阅 兵,展现出“新时期”中国海军的壮大,表明我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 力。考生分点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 1 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 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 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 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 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习 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之赵。庄宗遣之, 习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 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以习为镇 州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他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不敢受, 乃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 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东南 面招讨使,习亦未尝攻取
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习未至魏,而明宗兵变,习不敢进。明宗遣人招 之,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霍彦威绐习曰:“主 上所杀者十人,公居其四,复何犹豫乎?”习意乃决。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 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素为希望所信,绐希望日:“内 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 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俨因擒希望斩之,习家属由是获免。而公俨宣言 青人不喜习之严急,不欲习复来,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 拜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时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镇宣武。 习素为安重诲所不悦,希其旨者上言习厚敛汴人,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昭庆故 里,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纵猎剧饮以自娱。 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符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B.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C.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D.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 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五代时,节度使设置更 多,连年攻伐,废置不常 B.拜,提升官职,如“拔”也指官职的提升,“改”“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 的变动。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 D.卒,指人死,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和王镕关系亲近,王镕被张文礼杀害,符习悲痛万分,悲 号哭泣要为王镕申冤报仇,唐庄宗很支持他的这一行为 B.庄宗派兵帮助符习为王镕报仇,但是派去的人也没有完成任务,庄宗又派其他 将领前去,最终才打败了张文礼 C.唐明宗发动兵变之后,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 决,霍彦威一番欺骗的话才说动了符习拿定了主意 D.符习在太子太师的职位上请求退休还乡,回到昭庆旧居之后,符习因为无罪丢 官而经常闷闷不乐,纵情游侠豪饮,不久之后就中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 (②)内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 足虑也
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习未至魏,而明宗兵变,习不敢进。明宗遣人招 之,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霍彦威绐习曰:“主 上所杀者十人,公居其四,复何犹豫乎?”习意乃决。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 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素为希望所信,绐希望日:“内 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 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俨因擒希望斩之,习家属由是获免。而公俨宣言 青人不喜习之严急,不欲习复来,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 拜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时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镇宣武。 习素为安重诲所不悦,希其旨者上言习厚敛汴人,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昭庆故 里,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纵猎剧饮以自娱。 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ž符习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B. 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C. 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D. 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 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 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五代时,节度使设置更 多,连年攻伐,废置不常。 B. 拜,提升官职,如“拔”也指官职的提升,“改”“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 的变动。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 D. 卒,指人死,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和王镕关系亲近,王镕被张文礼杀害,符习悲痛万分,悲 号哭泣要为王镕申冤报仇,唐庄宗很支持他的这一行为。 B. 庄宗派兵帮助符习为王镕报仇,但是派去的人也没有完成任务,庄宗又派其他 将领前去,最终才打败了张文礼。 C. 唐明宗发动兵变之后,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 决,霍彦威一番欺骗的话才说动了符习拿定了主意。 D. 符习在太子太师的职位上请求退休还乡,回到昭庆旧居之后,符习因为无罪丢 官而经常闷闷不乐,纵情游侠豪饮,不久之后就中风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 (2)内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 足虑也
【答案】10.C 11. B 12.C 13.(1)魏博六个州是称霸称王的地方,不应分割出来显示弱小,希望给我河南 个镇,能够自己去攻占它 2)你对朝廷竭尽忠心,诛杀反叛人的家属,谁敢不从命!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 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 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 句。本题由上文可知,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并且深受赵王重用,据此可知“臣世 家赵”后应断开,“受赵王恩”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 “自裁”是一个词,指“自杀”,“欲以剑自裁”意思是“想用剑自杀”,而“欲 以剑自裁念”则解释不通,故排除B项,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 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 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 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拜,提升官职”不正 确。“拜”不表示官职的提升,指授予官职。故此题答案为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 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 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符习因唐 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不正确。由原文“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 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可知,符习不是因为唐明宗军队打了败战而犹豫不决, 而是因为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而犹豫不决。故选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 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霸王”名词做动词,称霸称王; 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判断句,翻译时用“……是……”的句式;“宜 应该;“以”,表目的,来;“示弱”,显示弱小;“授”,给;“得”,能够 “之”,代词,它,指“河南一镇”。(2)“内侍”指杨希望,可译为“你”; “尽忠朝廷”省略句,应为“尽忠(于)朝廷”,对朝廷竭尽忠心;“孰”,谁: “效命”,从命;“以”,以便;“虞”,预防;“虑”,担心 【点睛】第1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 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 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 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 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 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 句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魏博六个州是称霸称王的地方,不应分割出来显示弱小,希望给我河南一 个镇,能够自己去攻占它。 (2)你对朝廷竭尽忠心,诛杀反叛人的家属,谁敢不从命!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 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 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 句。本题由上文可知,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并且深受赵王重用,据此可知“臣世 家赵”后应断开,“受赵王恩”后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再比较 B、C 两项, “自裁”是一个词,指“自杀”,“欲以剑自裁”意思是“想用剑自杀”,而“欲 以剑自裁念”则解释不通,故排除 B 项,答案为 C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 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 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 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拜,提升官职”不正 确。“拜”不表示官职的提升,指授予官职。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 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 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符习因唐 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不正确。由原文“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 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可知,符习不是因为唐明宗军队打了败战而犹豫不决, 而是因为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而犹豫不决。故选 C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霸王”名词做动词,称霸称王; “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判断句,翻译时用“……是……”的句式;“宜”, 应该;“以”,表目的,来;“示弱”,显示弱小;“授”,给;“得”,能够; “之”,代词,它,指“河南一镇”。(2)“内侍”指杨希望,可译为“你”; “尽忠朝廷”省略句,应为“尽忠(于)朝廷”,对朝廷竭尽忠心;“孰”,谁; “效命”,从命;“以”,以便;“虞”,预防;“虑”,担心。 【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 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 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 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 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 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