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黄山市质检二】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 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 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 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防患 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 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所谓“熛 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泂能让其溃决:房子再 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 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 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 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 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也 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最 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 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一一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 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 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 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 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 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 出。古人喜欢在门上悬挂或书写匾额,以标明其名称。所书匾额中的“门”字, 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钧,如果对照字典,这写法明显错了。实际上,这是古人出于 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古人认为“门”字上的钧与“火”有关,带钩即带 “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 更深信不疑,还曾因此杀人。 除了“门不带钧”,还有“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 而衍生出的防火文化。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此理。“天 ,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说来也怪,天一阁 建好后从未出现火患。实际上,这不是阁名防火,而是整个建筑的防火设计合理, 防火措施到位。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 建藏书阁,分别收藏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6座名字里带水,分别是文渊 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只有建在镇江的文宗阁没“水 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不然就“水漫金山”了。 无论“厌胜防火术”还是“五行防火术”,显然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 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古人虽迷信,但不糊涂,明白杜绝火患要
【2014 黄山市质检二】安徽省黄山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 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 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 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 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防患 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 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所谓“熛”, 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洞能让其溃决;房子再 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 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 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 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 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也 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最 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 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 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 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 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 1949 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 73 次,其中最重要 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 4 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 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 出。古人喜欢在门上悬挂或书写匾额,以标明其名称。所书匾额中的“门”字, 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钧,如果对照字典,这写法明显错了。实际上,这是古人出于 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钧与“火”有关,带钩即带 “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 更深信不疑,还曾因此杀人。 除了“门不带钧”,还有“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 而衍生出的防火文化。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此理。“天 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说来也怪,天一阁 建好后从未出现火患。实际上,这不是阁名防火,而是整个建筑的防火设计合理, 防火措施到位。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 建藏书阁,分别收藏 7 部《四库全书》。7 座楼中 6 座名字里带水,分别是文渊 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只有建在镇江的文宗阁没“水”, 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不然就“水漫金山”了。 无论“厌胜防火术”还是“五行防火术”,显然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 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古人虽迷信,但不糊涂,明白杜绝火患要
靠制度。所以从商周时期起,中国已开始了“依法防火”。《韩非子·内储说》 记载,殷商时有“殷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 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厌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一一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 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 灾的发生 B.《申鉴·杂言》记载“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厌胜之术恰恰是古人 在“戒”上的具体表现。 C.厌胜之术是伪术,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 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D.“门不带钩,阁必有水”是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具体体现, 朱元璋更深信不疑,曾因此杀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老话说“年前节后,防火防盗”,古人将“防火”放置首位,说明古人很 早的时候对防火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B.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从中可 以看出对防火的重要态度就是“防患于未然”。 C.被学界认为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殷商时“殷王法”上的规定:“弃 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 常成熟了,更强调在萌芽状态中消灭灾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暴露出现代人防火意识的淡薄,在这 方面,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 B.厌胜之物镇火、“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等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 据,“阁必有水”依据的就是“水火相克”的原理。 C.从放置《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命名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中蕴含 着的防火文化,寄予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好的阁名利于防火。 D.文章揭示了古人在防火一事上的清醒认识:“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策, 戒”却是“防”的可靠保证,必须制度化,在这点上,古人也做到了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 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 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 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靠制度。所以从商周时期起,中国已开始了“依法防火”。《韩非子·内储说》 记载,殷商时有“殷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 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厌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 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 灾的发生。 B.《申鉴·杂言》记载“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厌胜之术恰恰是古人 在“戒”上的具体表现。 C.厌胜之术是伪术,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 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D.“门不带钩,阁必有水”是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具体体现, 朱元璋更深信不疑,曾因此杀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老话说“年前节后,防火防盗”,古人将“防火”放置首位,说明古人很 早的时候对防火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B.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从中可 以看出对防火的重要态度就是“防患于未然”。 C.被学界认为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殷商时“殷王法”上的规定:“弃 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D.“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 常成熟了,更强调在萌芽状态中消灭灾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暴露出现代人防火意识的淡薄,在这 方面,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 B.厌胜之物镇火、“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等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 据,“阁必有水”依据的就是“水火相克”的原理。 C.从放置《四库全书》的 7 座藏书楼的命名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中蕴含 着的防火文化,寄予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好的阁名利于防火。 D.文章揭示了古人在防火一事上的清醒认识:“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策, “戒”却是“防”的可靠保证,必须制度化,在这点上,古人也做到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 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 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 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 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太宰齬,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 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 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 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 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 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 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 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染于苍则苍 苍:深青色 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绝:全然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 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 比周:结党营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舜染于许由、伯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B.此五君者所染当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以其行理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 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 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 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 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 者。(5分) (2)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 国逾危,身逾辱。(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 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 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 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 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 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 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 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 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染于苍则苍 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 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 比周:结党营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舜染于许由、伯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B.此五君者所染当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以其行理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 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 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 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 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 者。(5 分) (2)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 国逾危,身逾辱。(5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8.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9.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3) (4) 。幽赏未已,髙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 从弟桃花园序》) 【乙】(1)征于色,发于声, (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2)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3)州司临门, (李密《陈情表》)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6)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 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 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 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 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 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 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一一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 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 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 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 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 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 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 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 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 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 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 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 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 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 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
8.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 分) 9.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1) ,(2)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3) , (4)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5) ,(6)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 从弟桃花园序》) 【乙】(1)征于色,发于声, 。 (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2)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3)州司临门, 。 (李密《陈情表》)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 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 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 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 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 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 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 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 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 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 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 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 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 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 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 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 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 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 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 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 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
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 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 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 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 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 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 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 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 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11.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分) 12.“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 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分) 1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 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 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箴言 折桂 签裤脚 分庭抗礼 B.帐号 装潢 顺口溜 俯首帖耳 C.炭烤 崛起 偕夫人 功亏一篑 D.撺掇 扶养 集结号 奉为圭臬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剧作者的匠心,就在举重若轻地把一些似不相涉的情况在第一幕交织 起来,构成此后进展的导线 B.警方日前捣毁一制假窝点,随行记者发现这家店铺里从劣质食品到假 名牌家电应有尽有。 C.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是通衢大道,坦荡如砥,可真实的人生既有 马平川,也有崎岖小径。 D.现如今,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在路上,我们都司空见惯了违章 驾车的情况。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A.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间,就是下班之后卸去一身的劳累,把自己关进 书房,秉一盏漏暖的灯光,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邀游 B.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 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1日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研究应对气候变 化相关工作。 D.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 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 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 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 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 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 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 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 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 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11.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 分) 12.“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 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 分) 1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 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 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箴言 折桂 签裤脚 分庭抗礼 B.帐号 装潢 顺口溜 俯首帖耳 C.炭烤 崛起 偕夫人 功亏一篑 D.撺掇 扶养 集结号 奉为圭臬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剧作者的匠心,就在举重若轻地把一些似不相涉的情况在第一幕交织 起来,构成此后进展的导线。 B.警方日前捣毁一制假窝点,随行记者发现这家店铺里从劣质食品到假 名牌家电应有尽有。 C.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是通衢大道,坦荡如砥,可真实的人生既有 一马平川,也有崎岖小径。 D.现如今,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在路上,我们都司空见惯了违章 驾车的情况。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3 分) ( ) A.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间,就是下班之后卸去一身的劳累,把自己关进 书房,秉一盏漏暖的灯光,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邀游。 B.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 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3 月 21 日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研究应对气候变 化相关工作。 D.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 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18.猜谜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别解”基础之上的带有文学 性质的文字 游戏,是一项益智活动,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开动脑筋,猜两个成语谜。 (4分) 解析:“十五”又称“望”,“却步”扣“不出门么 示例一:十五不出门(打一成语) 谜底:望而却 (1)谜面:十六始展眉(打一成语 谜底 示例二:哑女告状(打一成语) 谜底:不白之冤 解析:“白”解作“说话”,“哑女”扣“不白”,“告状”定有“冤” (2)谜面:仰泳比赛(打一成语 谜底 19.下面是贵阳龙场阳明精舍依圣园中的一副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 (只填序号)(6分) ①山中明月②伴人观鸟迹③五千年往事胸中翻滚④依圣学安立⑤天元正 始道在是⑥林 下清风⑦照我读麟经⑧九万劫洪荒性里收尽⑨赖王心断截⑩知体培根命归焉 上联 下联: 20.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这样一则来自重庆的感人故事: 11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穿着单薄、身体瘦弱的七旬聋哑老人,来到巫溪县通 城镇清泉村董永才家门口,好心的董永才将其收留,而老人这一住便是1年。 11年里,老人与董家人同吃同住,成为亲密的一家人,直到去年12月,老人才 被奉节的亲人找到接回老家。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请在论坛上发表留言,谈 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80字。(5分) 留言: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圣经》有曰:爱你近旁之人。有人亦云:若缺少对自己的爱,博爱也 无法实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猜谜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别解”基础之上的带有文学 性质的文字 游戏,是一项益智活动,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开动脑筋,猜两个成语谜。 (4 分) 示例一:十五不出门(打一成语) 谜底:望而却步 解析:“十五”又称“望”,“却步”扣“不出门”。 (1)谜面:十六始展眉(打一成语) 谜底: 示例二:哑女告状(打一成语) 谜底:不白之冤 解析:“白”解作“说话”,“哑女”扣“不白”,“告状”定有“冤” 情。 (2)谜面:仰泳比赛(打一成语) 谜底: 19.下面是贵阳龙场阳明精舍依圣园中的一副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 (只填序号)(6 分) ①山中明月②伴人观鸟迹③五千年往事胸中翻滚④依圣学安立⑤天元正 始道在是⑥林 下清风⑦照我读麟经⑧九万劫洪荒性里收尽⑨赖王心断截⑩知体培根命归焉 上联: 下联: 20.2 月 16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这样一则来自重庆的感人故事: 11 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穿着单薄、身体瘦弱的七旬聋哑老人,来到巫溪县通 城镇清泉村董永才家门口,好心的董永才将其收留,而老人这一住便是 11 年。 11 年里,老人与董家人同吃同住,成为亲密的一家人,直到去年 12 月,老人才 被奉节的亲人找到接回老家。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请在论坛上发表留言,谈 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 80 字。(5 分) 留言: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 《圣经》有曰:爱你近旁之人。有人亦云:若缺少对自已的爱,博爱也 无法实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黄山市20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测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就可得6分,6分 ①“农含”象证着温信的土家风,象蛋着润守某一形式的安定生,化战象为具体,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更为形象 告“农含”就是告温怎和定安意的生适方式,葡含着“我”的您不含之值 第1鲁(阅读题共分) ③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文章始于“农含”,于“农含”,以告“农含亲勾“我 的心我之 L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止火灾的发生”与文意不符:1因量之术是古人在雪 每点2分,共6分) 上的体表规”,元时“门不带”这一点信不, 1(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造天的流浪图:一座由,过一个个 2C(联偏极全,“学界”应为“有学者”,) 界,经过不同的国家,去追寻理型的生话,(2分) 1D(“古人得比现代人好”于文无据,“他不是完全没有料学级”应“缺 (2)作者是借这来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1分) 3)作者认为:人应该论求这样一种生存境界,它不是一定界线中的平与安定, 少科学么据”,C“好的名利于火”没有混。 是对一种形式的“”表“德行”,而是没有国界的量和欢乐,没有空“边” 二(3分) 心着的界大同,这是最理的生存境器,(4分)(言之有理即可酚信恰分 L(,动润) 5C(介词。被/介词。在一中洞与后面的动词“验”成名词数的所字盐 构/名词。表处所成地方:C连词,同为直助词,语前置标志/助词,定逊后置标志,) 第目卷(表达题共8分) 靠(应为“天子,诸候,大夫,t) 再.(34分) 1.(1)这图位君于因为所受影响不。结果身死硫,被天下人差。列天下不义 15(“号”应该为“号”) 可耻的人必定要称这四王,(为、、界、必各1分,句意明确1分) 1A(8°应有尽有”多用于好的方面:C“一马平川”不是指:“司空见强 2)所以于做国君的,在选用人才时尽心思,面在办理公务上轻安选,不吾于 不是高话,) 国君的,神伤,用尽心思,然面国家更危,自己更受耻等,(论,愿,邀、燃各1 .C《A配不当表意不明》一对再含 区(1)喜出望外(2分)(2)水一战(2分) 分,句造得1分) 8()“寒”字示了战事之长战信之,到“忘我”的界,口2分) 00000/6000(6分) 2)写了战场的空冷,突出了争之型,(2分)(思相即可恰分) 2参考示例(1)之心,让水才留下了在京风中的老人:面吾得他人 .诗中刻面了一化成武自信,血沙场,益怀,不畏牺牲,英勇战的得车思象 人之老的信怀,则让这个并不定俗的家庭用两代人的博爱与竖守,不求回报地春了流没 (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面是适过玉战马,带战刀的测面描写及头战益,月 人个年头。这是中国人的信感一有没绝不,有总能坚持 下沙场的托溶染来刻函将军的形象,(2分)(意近晖可险分 2)一个充满善意与孝道的社会来不缺乏温度:一个怪得至守与坚持的社会,从来 1甲会镜花之园,序天伦之乐事,否人歌,独版康乐,不有位他,何伸器怀? 充满力量。让所有老人部幸,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强人的感与力量泉, 乙1()面后喻(2)余独好修以为需(1)2于星火(4)门月开烟树(5》) 01)中人的温情和青意从米不会尺闭在小家这个小固子里,我们2的是老 老以及人之老,吾以及人之盐,也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尽全力动需要助的 京之不鉴之(6)梦人英 三。(N分) 人,中国人是这修身齐家,中国是这与共处,为这是我们不变的价值观 1表民有产业的和定区的人,名的和有擦行的人,(1分) (言之或用可的给分) 民:是肯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2分 五(6分) 或者:是一个无章无往、身心自的理想状态的人,(2分) 2L参图23年高考作文评公标准 12①对自由自在的“游牧者”生远方式的向往之货 对家乡的很念不含之情 :【参考译文】 到博受、和平、内6充盈自由的求以及战争积时领的状酸之 子说他价见人染丝面感叹泥“《批)染了青料就受成青色,染了黄料变成 施影自身,不走上解在之路的缩否俊之结 色,染料不同。的颜色也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色了,所以这件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 尹、仲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 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继被干辛、推哆所染,股封被崇候、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 幽王被傅公夷、蔡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被天下人羞辱,凡 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普文公被另犯、高似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散、沈尹茎所染, 吴王國间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蓝,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 能称霸诸候,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别、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锥、太宰所 染,知伯锰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伛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不礼所染。这 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 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 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 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借他们的身 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浮朴谨慎,镊于法纪, 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 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历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 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 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诗经》上“一定要选好染料,一定要慎重对待浸染”说 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