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 1.命题说明 、命题依据 本份试卷是在充分调研2009年高考安徽语文卷、全国卷和各课改地区课标卷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的教改实际命制而成的一套检测卷。命题人员在命制过程中,认真研读了《普通高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2010版)》、《2010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等纲领性的文件,并充分考虑到了2010年高考可能会出现的变 化。检测卷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侧重从阅读与表达两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突 出了对语文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形式、具体内容和能力层次,以及全卷整体难 度,与2010年高考安徽卷相近,在平稳、适中、有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力求适度变化,对 黄山市高考语文的后期备考有一定的针对性。 、命题思路 整体而言,本卷知识覆盖面适度,难度适中,注重从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等 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注重联系我省中学语文新课程教改的实际,基本上在达到检验阶段复 习效果目的的同时,有利于我市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体评价 1.选材新,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试题都是原创题,语料基本选自最近的报刊、杂志,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具有鲜活的 时代气息。如一般论述类文章选用了一篇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评论文章:又如,表 达题的第16、17题的各个选项涉及了“两会”、“智利地震”、“国庆阅兵”、“联合国 气候变化大会”、“甲流防控”、“西南地区旱情”等重大时事,第19题是一道新闻类语 段压缩题,选用了有关温哥华冬奥会的新闻材料。整套试题选材新,贴近学生生活,能让他 们尽快进入答题情境,激发答题潜能,引领学生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理念新,注重地域特色,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试卷整体形式整齐优美,文化底蕴十足。文学类阅读文本、文言文、古典诗歌、表达题 第19题的选材都与文化密切相关,适合高中学生阅读,极具人文关怀。其中文言文阅读文 章的作者戴名世为皖籍名人,表达题第19题所选材料为一首徽州各地广为流传的《十二月 花名歌》,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散文《无语之旅》,还是出自“桐 城派”奠基人之手的文言文《张贡五文集序》,均为文字优美、意蕴丰富之作。表达题第 20题将“名著阅读”的内容引入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提醒广大师生,对 必修教材中大量篇幅的中外名著导读的内容、选修教材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布点广,设题活,突出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沿承2009年高考安徽卷试题的命题特点,又力求变化。布点广泛,设题灵活,在 注重能力考査的同时,让试题更有“语文味”。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3题采用甄选标
黄山市 2010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 I.命题说明 一、命题依据 本份试卷是在充分调研 2009 年高考安徽语文卷、全国卷和各课改地区课标卷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的教改实际命制而成的一套检测卷。命题人员在命制过程中,认真研读了《普通高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2010 版)》、《2010 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等纲领性的文件,并充分考虑到了 2010 年高考可能会出现的变 化。检测卷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侧重从阅读与表达两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突 出了对语文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形式、具体内容和能力层次,以及全卷整体难 度,与 2010 年高考安徽卷相近,在平稳、适中、有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力求适度变化,对 黄山市高考语文的后期备考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命题思路 整体而言,本卷知识覆盖面适度,难度适中,注重从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等 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注重联系我省中学语文新课程教改的实际,基本上在达到检验阶段复 习效果目的的同时,有利于我市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总体评价 1.选材新,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试题都是原创题,语料基本选自最近的报刊、杂志,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具有鲜活的 时代气息。如一般论述类文章选用了一篇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评论文章;又如,表 达题的第 16、17 题的各个选项涉及了“两会”、“智利地震”、“国庆阅兵”、“联合国 气候变化大会”、“甲流防控”、“西南地区旱情”等重大时事,第 19 题是一道新闻类语 段压缩题,选用了有关温哥华冬奥会的新闻材料。整套试题选材新,贴近学生生活,能让他 们尽快进入答题情境,激发答题潜能,引领学生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理念新,注重地域特色,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试卷整体形式整齐优美,文化底蕴十足。文学类阅读文本、文言文、古典诗歌、表达题 第 19 题的选材都与文化密切相关,适合高中学生阅读,极具人文关怀。其中文言文阅读文 章的作者戴名世为皖籍名人,表达题第 19 题所选材料为一首徽州各地广为流传的《十二月 花名歌》,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散文《无语之旅》,还是出自“桐 城派”奠基人之手的文言文《张贡五文集序》,均为文字优美、意蕴丰富之作。表达题第 20 题将“名著阅读”的内容引入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提醒广大师生,对 必修教材中大量篇幅的中外名著导读的内容、选修教材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布点广,设题活,突出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沿承 2009 年高考安徽卷试题的命题特点,又力求变化。布点广泛,设题灵活,在 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让试题更有“语文味”。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 3 题采用甄选标
题的形式来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题新颖。诗歌鉴赏第9题考查近几 年高考涉及较少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没有采用当前常用的“8 选5”的命题形式,旨在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知识点复习应力求全面。语言运用题的设置,既 注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时事,回归教材。 作文命题体现了近几年变革的大趋势,命制了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该作文题有以下特点: ①开放性强,贴近每个考生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让人人有话可说;②增加了一点 审题难度,避免许多考生套作、宿构,让有才气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③从内容上看,注重 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自然,思考社会人生。 存在的不足:鉴于我们命题人员能力水平的限制,部分试题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里作 点说明。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的材料、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在最新的模拟试卷中有所呈现。 .试题分析 、总体情况 从批阅结果看,总体难易度适中:文科平均分为102.75,难度系数为0.68,最高分为 124;理科平 均分为99.94,难度系数为0.67,最高分119 、具体分析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材料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评论性文章,设题规范典型,如已然未然错位、推 论错位、偷换概念等,有难有易,区分度较好。第1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科难度系数为0.916,理科难度系数为0.933:第2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 科难度系数为0.967,理科难度系数为0.85;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科难度系数为0.10,理科难度系数为0.15。其中,第3题难度太大,主要干扰项为A项, 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导致错选 2.文言文阅读 设题没有选择常见的人物传记,而是选择了一篇书序,文学味很浓,学生的阅读难度 较大。但设题典型,答题难度较小。 选择题部分,得分情况较好。第4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科难度系数为0.816,理科难度系数为0.783,学生只要把含义代入句子即可作出明确的 判断。第5题考査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科难度系数为 0.983,理科难度系数为0.95,得分率很高。第6题考査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文科难度系数为0.983,理科难度系数为0.90,得分率很高。 第7题考査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科、理科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15
题的形式来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题新颖。诗歌鉴赏第 9 题考查近几 年高考涉及较少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没有采用当前常用的“8 选 5”的命题形式,旨在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知识点复习应力求全面。语言运用题的设置,既 注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时事,回归教材。 作文命题体现了近几年变革的大趋势,命制了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该作文题有以下特点: ①开放性强,贴近每个考生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让人人有话可说;②增加了一点 审题难度,避免许多考生套作、宿构,让有才气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③从内容上看,注重 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自然,思考社会人生。 存在的不足:鉴于我们命题人员能力水平的限制,部分试题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里作 一点说明。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的材料、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在最新的模拟试卷中有所呈现。 II.试题分析 一、总体情况 从批阅结果看,总体难易度适中:文科平均分为 102.75,难度系数为 0.68,最高分为 124;理科平 均分为 99.94,难度系数为 0.67,最高分 119。 二、具体分析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材料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评论性文章,设题规范典型,如已然未然错位、推 论错位、偷换概念等,有难有易,区分度较好。第 1 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科难度系数为 0.916,理科难度系数为 0.933;第 2 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 科难度系数为 0.967,理科难度系数为 0.85;第 3 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科难度系数为 0.10,理科难度系数为 0.15。其中,第 3 题难度太大,主要干扰项为 A 项, 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导致错选。 2.文言文阅读 设题没有选择常见的人物传记,而是选择了一篇书序,文学味很浓,学生的阅读难度 较大。但设题典型,答题难度较小。 选择题部分,得分情况较好。第 4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 文科难度系数为 0.816,理科难度系数为 0.783,学生只要把含义代入句子即可作出明确的 判断。第 5 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科难度系数为 0.983,理科难度系数为 0.95,得分率很高。第 6 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文科难度系数为 0.983,理科难度系数为 0.90,得分率很高。 第 7 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科、理科的难度系数分别为 0.515
0.518。第 一句失分严重,学生读不懂句子。“居常”不能正确理解,宾语前置句“莫之正”没有在译 文中体现出来。第2句忽视了省略的主语“我”,有一半学生丢分,“相”字回答模糊,“因” 字翻译准确的也很少。第3句中的“详”字,大多数考生能理解,但未能进行准确地直译, 仅仅译成“了解”或“知道”,丢失“详细地”这一常规含义,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丢分。 3.古代诗文阅读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8题考查学生对 形象的鉴赏能力,文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761、0.572,考生的主要问题是对诗歌解 读失误,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使用的比喻修辞理解为望海楼冬日美景。第9题考 查学生对“虚实结合”的鉴赏能力,文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59、0.49,考生的主要 问题有二:一是对诗歌表现手法不熟悉,不能理解何为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二是对 诗歌主旨理解过于牵强,拔高主题:错误理解为“期待朝廷重用”“历经仕途坎坷仍旷达乐 观”。 4.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考査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所选诗文均为教材中出现的名篇。文 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81、0.73。考生出错最多的为“亵”“益”,误写成了“褒”或 溢”。 5.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1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考生应对这一材料的特点进 行分析,并与主体材料进行内容与情感色彩的比较,从而在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大部分 考生思维局限,只在对比这一点上反复做文章,结构的铺垫与行文的变化与丰富只字不提 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2.75、2.78分。 第12题考査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对以上两点把握较好,理 解没有太大障碍,但是暴露出以下问题:①答题不规范,表现为将题干上的两问糅在一起, 分不清特点与分析:②结合文本分析手法能力的不足,这其实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到 位,对基本手法的了解不够准确,同时也提醒我们阅读复习应当是重阅读而不是技巧。文科、 理科得分分别为4.45、4.18分 第13题考査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深度,真 正体现了阅读二字,便于区分考生。考生对“无语”二字的理解一定要回到文章充分阅读, 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所有题目中,该题平均得分率最低。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2.95 2.17分。 第14题为探究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 第1小题考査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分析把握。由于答案范围较宽,学生得分情况较好 第二小题是一道立足文本,反观现实的探究题,只要考生能基于文章内容自圆其说,有正确
0.518。第 一句失分严重,学生读不懂句子。“居常”不能正确理解,宾语前置句“莫之正”没有在译 文中体现出来。第 2 句忽视了省略的主语“我”,有一半学生丢分,“相”字回答模糊,“因” 字翻译准确的也很少。第 3 句中的“详”字,大多数考生能理解,但未能进行准确地直译, 仅仅译成“了解”或“知道”,丢失“详细地”这一常规含义,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丢分。 3.古代诗文阅读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 8 题考查学生对 形象的鉴赏能力,文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761、0.572,考生的主要问题是对诗歌解 读失误,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使用的比喻修辞理解为望海楼冬日美景。第 9 题考 查学生对“虚实结合”的鉴赏能力,文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59、0.49,考生的主要 问题有二:一是对诗歌表现手法不熟悉,不能理解何为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二是对 诗歌主旨理解过于牵强,拔高主题:错误理解为“期待朝廷重用”“历经仕途坎坷仍旷达乐 观”。 4.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所选诗文均为教材中出现的名篇。文 科、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81、0.73。考生出错最多的为“亵”“益”,误写成了“褒”或 “溢”。 5.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 11 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考生应对这一材料的特点进 行分析,并与主体材料进行内容与情感色彩的比较,从而在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大部分 考生思维局限,只在对比这一点上反复做文章,结构的铺垫与行文的变化与丰富只字不提, 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 2.75、2.78 分。 第 12 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对以上两点把握较好,理 解没有太大障碍,但是暴露出以下问题:①答题不规范,表现为将题干上的两问糅在一起, 分不清特点与分析;②结合文本分析手法能力的不足,这其实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到 位,对基本手法的了解不够准确,同时也提醒我们阅读复习应当是重阅读而不是技巧。文科、 理科得分分别为 4.45、4.18 分。 第 13 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深度,真 正体现了阅读二字,便于区分考生。考生对“无语”二字的理解一定要回到文章充分阅读, 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所有题目中,该题平均得分率最低。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 2.95、 2.17 分。 第 14 题为探究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题 第 1 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分析把握。由于答案范围较宽,学生得分情况较好。 第二小题是一道立足文本,反观现实的探究题,只要考生能基于文章内容自圆其说,有正确
的价值判断即可。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5.8、5.37分。 6.语言文字运用 第15题考査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 范字”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72、0.5。主要是不少学生对易误读(写)字、多 音多义字识记不够清楚,“悭吝”“流光溢彩”“豇豆”“粘贴”“流芳百世”“坐镇”容易混淆。 第16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733 0.717。学生对“牢不可破”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因而对用于什么对象不明确,导致失分。 第17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0.716、0.65 第18题考査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情况较好,基本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 息,但地点要素漏掉的较多,得分基本在3分左右,满分较多。主要失分原因:①学生对导 语这种语言形式不够熟悉,许多都按照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的形式答题,应答的要点遗漏 较多,特别是是将(2月28日)和地点(温哥华);②部分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把握不住新 闻的主要内容。 第19题考査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同时,本题结合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査,问题 普遍出在对题目要求阅读不准确,大多从时令角度去找问题,忽略了“传统习俗”。文理科得 分分别为3.732、2.316分。 第20题考查考生对经典作品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仿句”能力,满分为6分, 许多同学得3-5分,部分同学得0-3分。失分原因:①审题不细致,所选取的人物不在经典 小说或课文中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是历史中或者现实中的人物如李白、小燕子、 霍金等:②内容上未能注意题干中“相对”的要求;③所选取的人物与所选取的人物性格不 合;④语言形式不合要求:⑤人物形象和人物事件不合(吝啬是葛朗台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 指),张冠李戴:⑥错别字情况严重。 7.作文 本题考査写作能力,命制了一道当前时兴的新材料作文题,从提供的文字材料出发,根 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文理科均分分别为43.44、42分,难度系数为0.724、0.70。 从评卷情况来看,出现了部分感情真挚、语言颇具文采的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 不少,主要表 现是:①审题不够细致,对“声音”扣得不紧,偏题者不少;②立意平淡,缺乏思想;③材 料陈旧,少有鲜活素材。 .复习建议 针对本次考试对高三学生目前语文水平的测试情况,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1.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的价值判断即可。文科、理科得分分别为 5.8、5.37 分。 6.语言文字运用 第 15 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 范字”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72、0.5。主要是不少学生对易误读(写)字、多 音多义字识记不够清楚,“悭吝”“流光溢彩”“豇豆”“粘贴”“流芳百世”“坐镇”容易混淆。 第 16 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733、 0.717。学生对“牢不可破”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因而对用于什么对象不明确,导致失分。 第 17 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文理科难度系数分别为 0.716、0.65。 第 18 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情况较好,基本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 息,但地点要素漏掉的较多,得分基本在 3 分左右,满分较多。主要失分原因:①学生对导 语这种语言形式不够熟悉,许多都按照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的形式答题,应答的要点遗漏 较多,特别是是将(2 月 28 日)和地点(温哥华);②部分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把握不住新 闻的主要内容。 第 19 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同时,本题结合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问题 普遍出在对题目要求阅读不准确,大多从时令角度去找问题,忽略了“传统习俗”。文理科得 分分别为 3.732、2.316 分。 第 20 题考查考生对经典作品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仿句”能力,满分为 6 分, 许多同学得 3-5 分,部分同学得 0-3 分。失分原因:①审题不细致,所选取的人物不在经典 小说或课文中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是历史中或者现实中的人物如李白、小燕子、 霍金等;②内容上未能注意题干中“相对”的要求;③所选取的人物与所选取的人物性格不 合;④语言形式不合要求;⑤人物形象和人物事件不合(吝啬是葛朗台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 指),张冠李戴;⑥错别字情况严重。 7.作文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制了一道当前时兴的新材料作文题,从提供的文字材料出发,根 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文理科均分分别为 43.44、42 分,难度系数为 0.724、0.70。 从评卷情况来看,出现了部分感情真挚、语言颇具文采的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 不少,主要表 现是:①审题不够细致,对“声音”扣得不紧,偏题者不少;②立意平淡,缺乏思想;③材 料陈旧,少有鲜活素材。 III.复习建议 针对本次考试对高三学生目前语文水平的测试情况,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1.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2.加强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的训练和方法性指导: 3.加强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的训练和技巧指导 4.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学生作好立意发散性的指导
2.加强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的训练和方法性指导; 3.加强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的训练和技巧指导; 4.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学生作好立意发散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