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劝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平。(3)虽有槁暴:晒 (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 (6)假舆马者:借助, 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 “輮”通 “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 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2)声非加疾也。 古义 (3)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借助。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脚或腿 (5)用心一也。 古义:因 (6)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瓜子和牙齿 四.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用心一也。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五.虚词用法 1.而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关系) 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 反而)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 ⑧锲 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 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 2.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 木)
2014 年 7 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劝学》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合乎。 (3)虽有槁暴:晒干。 (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 (6)假舆马者:借助, 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 “輮”通 “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 “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洪亮。 (3)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借助。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脚或腿。 (5)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6)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四.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用心一也。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五.虚词用法。 1.而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关系) 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 反而)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 ⑧锲 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 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 2.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 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 木)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 ④锲 而舍之(代词,木头)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③善假于物也(介 词,向)、 3.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 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 4.者 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 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 六.文言句式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判断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3.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4.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輮以为轮(省略句)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 断句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8.假舟楫者(省略句) 9.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12.金石可镂(被动句) 七.阅读本文二、三、两段,完成1-9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 同的一项是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4.说说下列句子主要的修辞手法。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 ④锲 而舍之(代词,木头)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③善假于物也(介 词,向)、 3.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 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 4.者 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 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 六.文言句式。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判断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3.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4.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輮以为轮(省略句)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 断句)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8.假舟楫者(省略句) 9.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12.金石可镂(被动句) 七.阅读本文二、三、两段,完成 1-9 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 同的一项是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 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4.说说下列句子主要的修辞手法。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 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 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B.用心 因为 C.非能水也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D.假舆马者通“驾” 驾驭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锲而舍之 ④蟹六跪而二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 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 和④也不同 9.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州之山水有异态 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1.A2.D3.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A.完备;B.准备 D.防备。4.排比;对比5.B 7.D 9.B 2014年7月份淅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师说》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 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来源:网]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 折)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5.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 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 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 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B.用心 一也 因为 C.非能水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D.假舆马者 通“驾”, 驾驭。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锲而舍之 ④蟹六跪而二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 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 和④也不同 9.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州之山水有异态 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1.A 2.D 3.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A.完备;B.准备; D.防备。4.排比;对比 5.B 6.B 7.D 8.D 9.B 2014 年 7 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师说》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 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来源:网]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 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 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 用,表陈述语气) 3.之[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 理等)[来(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 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来源:学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 (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学于余(介词,向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3)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结果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 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 用, 表陈述语气) 3. 之[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 理等)[来(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 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来源:学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 (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学于余(介词,向, 跟)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3)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2.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今(表结果的连词)
古(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传播宗教思想) 3.吾从而师之古(跟从并且)今(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4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 5.今之众人古(一般的人)今(大 众) 6.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古(表…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7.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学制的初阶阶段) 8.师不必贤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a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指出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判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 (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古(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传播宗教思想) 3.吾从而师之 古(跟从并且) 今(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4.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 5.今之众人 古(一般的人)今(大 众) 6.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古(表……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7.小学而大遗 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学制的初阶阶段) 8.师不必贤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指出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判断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 (之)而师之 3. 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阅读本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B.叹息 悲哀D.愤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 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 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 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 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 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 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 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A2.D3.D4.B5.D 014年7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劝学》《师说》语段阅读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豉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被动句 (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阅读本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 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 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 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 疑 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 读 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 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 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A 2.D 3.D 4.B 5.D 2014 年 7 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劝学》《师说》语段阅读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 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 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 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 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无以成江海 ③锲而不舍 ④蟹六 跪而二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15.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卒廷见相如 B.吾妻之美我者 C.能面刺寡人之过也 D.斗折蛇行 16.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人马烧溺死者 D.刘备天下枭雄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豉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而耻学于师 A.舞幽壑之潜蛟 B.望西山,始指 异之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 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 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 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 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不可以已 ②无以成江海 ③锲而不舍 ④蟹六 跪而二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15.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卒廷见相如 B.吾妻之美我者 C.能面刺寡人之过也 D.斗折蛇行 16.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人马烧溺死者 D.刘备天下枭雄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而耻学于师 A.舞幽壑之潜蛟 B.望西山,始指 异之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响亮)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老师)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豉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17.C.18.D. 19.B.20.B. 14、C(①中“以”与“可”组合为能愿动词。②中“以”的意思是用来。③句 中“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④句中“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2分) 15、B(例句中“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廷”的意思是在朝廷上 C项中的“面”是“当面”的意思。D项“斗”、“蛇”的意思是“像北斗星 样”“像蛇一样”。ACD都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美”,认为……美,意 动用法。)(2分) 16、D(A、B、C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D项是判断句)(2分) 17、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不是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因为 用心不专 18、C(“位卑则足羞”的“羞”应解释为“卑微、低下”) 19、D(A项中“而”①表修饰②表转折;B项中“之”①取独②这些这类;C 项中“其”①表揣测,大概②代词,他们;D项中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不译) 9.B10.Dl1.B 16.A,众人,一般人。17.C,都是转折连词。18.C错在“要学习更要思考” 7.游泳;求学的人或者读书人 8.D承接关系;9.A 10.D11.B12.C 2014年7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赤壁赋》 、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羽化而登 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⑤顺流而东也(连词 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 ⑦而今安在哉(连 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 关系,因而)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响亮)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老师)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7.C.18.D. 19.B. 20.B. 14、C(①中“以”与“可”组合为能愿动词。②中“以”的意思是用来。③句 中“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④句中“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2 分) 15、B(例句中“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A 项“廷”的意思是在朝廷上。 C 项中的“面”是“当面”的意思。D 项“斗”、“蛇”的意思是“像北斗星一 样”“像蛇一样”。ACD 都属于名词作状语,B 项中的“美”,认为……美,意 动用法。)(2 分) 16、D(A、B、C 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D 项是判断句)(2 分) 17、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不是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因为 用心不专一。 18、C(“位卑则足羞”的“羞”应解释为“卑微、低下”) 19、D(A 项中“而” ①表修饰②表转折;B 项中“之” ①取独②这些这类;C 项中“其”①表揣测,大概②代词,他们;D 项中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不译) 9.B10.D11.B 16.A,众人,一般人。17.C,都是转折连词。18.C 错在“要学习更要思考”。 7.游泳;求学的人或者读书人 8.D 承接关系;9.A; 10.B 10.D 11.B 12.C 2014 年 7 月份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羽化而登 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⑤顺流而东也(连词, 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 ⑦而今安在哉(连 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 关系,因而)
2.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 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⑧耳得之而为声(代 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 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 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 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 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 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⑦)寄蜉蝣于天地(介词, 在) (8)托遗响于悲 风(介词,在) 4.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 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 ④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实词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 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 “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 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 (3)凌万顷之茫然
2. 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 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⑧耳得之而为声(代 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 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 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 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 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 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 在) (8)托遗响于悲 风(介词,在) 4. 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 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 ④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 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 “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 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 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 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 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 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 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 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动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 语后置 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判断句)1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判断句) 1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 16.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 四、阅读《赤壁赋》三、四段,完成1—7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 缭绕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 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 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 状语,向东) (2)望 a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远看) (3)下 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名词,下面) (4)如 a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 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 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 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 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 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 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动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 语后置) 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判断句)1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判断句) 1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 16.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 四、阅读《赤壁赋》三、四段,完成 1—7 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 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