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市高考压轴卷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1)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 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 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 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 的宇宙人生而己。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 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 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 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 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 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 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 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 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2)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 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 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 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 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 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 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高考资源网 (3)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 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 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 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 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 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4)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 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 “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 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 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 就是隔膜。 (5)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 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 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 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二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 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 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
2014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 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 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 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 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 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 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 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 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 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 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 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 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 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 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 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 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 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 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高考资源网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 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 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 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 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 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 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 “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 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 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 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 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 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 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 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 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
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 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 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 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6)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 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 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 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 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 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 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髙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 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 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 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 1940年2月4日“星期论文”专栏 1第(1)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 。(2分) 2下列对第3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 3第(5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 (2分) 4联系上下文为第5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1)也更 (2)既又 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5分) 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斯滕伯格(美) 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 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 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 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旱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 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 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
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 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 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 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 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 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 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 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 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 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 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 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 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 1940 年 2 月 4 日 “星期论文”专栏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 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 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 分)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 45 字)(4 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 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斯滕伯格(美) ①2010 年 12 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 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 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 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 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 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
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 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 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 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 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 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 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 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 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 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 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 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 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 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 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 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 吗?还是只是第二关?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 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 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 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 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 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 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 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一 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 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 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 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 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 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 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 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 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 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 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 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 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 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 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 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 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
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 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 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 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 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 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 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 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 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 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CD。见面时木心先 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 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 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 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 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 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 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 CD 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 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 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 我们看着 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 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 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 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 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 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 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 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 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 70 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 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 2003 年他 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 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 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 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 “最 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 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 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 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 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 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 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 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
7、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 是分8是 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 (2分) 9、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 10、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 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 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 D、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11、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 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 分】 13、(1)执手相看泪 眼 。(柳永《雨霖 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 章·鱼我所欲也》)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5)掬水月在手 (于良史《春 水夜月》) (6)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7)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8)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甫《戏为六绝句》)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7、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 是 。(2 分) 8、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 是 。(2 分) 9、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是 。(3 分) 10、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 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 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 D、送贝多芬四重奏 CD 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11、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 分) 12、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 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 (三)默写(任选六空)。(6 分)【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 分】 13、⑴执手相看泪 眼, 。(柳永《雨霖 铃》) 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⑶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 章·鱼我所欲也》) ⑷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⑸掬水月在手, 。(于良史《春 水夜月》)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袁宏传 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①,文章绝美,曾为咏 史诗,是其风情②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 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 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 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③府记室。温重其 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 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 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 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即答云:“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 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 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 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 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 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 【注】①逸才:杰出的才干。②风情:节操、情感。 ③桓温: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 冒犯到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会宏在舫中讽咏 (2)引宏参其军 事 (3)又与宏善 (4)我已盛述尊 公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 (2)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19、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 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袁宏传 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①,文章绝美,曾为咏 史诗,是其风情②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 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 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 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③府记室。温重其 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 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 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 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即答云:“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 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 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 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 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 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 【注】①逸才:杰出的才干。 ②风情:节操、情感。 ③桓温: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 冒犯到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⑴会宏在舫中讽咏 ⑵引宏参其军 事 ⑶又与宏善 ⑷我已盛述尊 公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⑴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 ⑵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19、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 分)
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 20、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2分) 21、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莫能名斋记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 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 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 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 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 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 为,乐亦熙熙,于是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 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 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 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 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鱗比万屋,人物 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 无常?简曰:常。 22、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 括 (3分 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得屋于宝莲山之巅 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B、穷理窟之幽微 何其立说之无常 C、不则事理两融 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萧然有声 24、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25、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后 游 青 山 饮 归 命 宏 同 载 众为 之 惧 20、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2 分) 21、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莫能名斋记 杨简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 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 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 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 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 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 为,乐亦熙熙,于是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 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 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 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 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 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 无常?简曰:常。 22、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 括 、 、 。(3 分) 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得屋于宝莲山之巅 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B、穷理窟之幽微 何其立说之无常 C、不则事理两融 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萧然有声 24、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25、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6、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3分) 、写作70分 27、作文。 以“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读80分 (一)(17分) 1.【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 义 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2.【答案】D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 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 的选项。 3.【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査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 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4.【答案】(2)“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 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 “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 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 用 5.【答案】(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 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 两点3分,三点4分)
26、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3 分) 二、写作 70 分 27、作文。 以“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⑴全文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阅读 80 分 (一)(17 分) 1.【 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 1 分,关注点 1 分) 【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 义。 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2.【 答案】D 【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 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 的选项。 3.【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 1 分) 【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 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 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4.【答案】⑵“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 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 “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 断。(选项 1 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 2 分) 【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 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 用。 5.【 答案】( 5 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 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 1 分, 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 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6.【答案】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 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 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文本分析】 按照惯常的说法,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学语文讲议论文,有两个最重要的知识, 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是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三要素的解释是:议论文写作,首先要有一个正 确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论证论点。很少有人质疑这样的 解释,其实它和议论文基本结构的定义正好相反。这就发生了一个疑问:议论文 的写作究竟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点?如果说议论文可以始于“正确的观点”, 这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们总是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 题,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收集材料,从对材料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 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这样两种截 然相反的教学思想如何能长期相安无事?事实上人们甚至觉得“三要素”的方 法更方便教学,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学语文没能解决,甚至也从来没想到要解决 的问题。大学语文要么放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本来就并不科学的文体 划分,要么就正视这一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是一种方便教学的文体划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尚无 人进行过研究,比如这些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就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向。 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成的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论点、 论据、论证呈清晰显示,从论点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然后寻找围绕观点 而组织的论据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论证观点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确实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一定要把阅读学和写作学区别开来,在阅读教学中正 确的东西,到写作教学中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在写作过程中,文本只是一个最终 的结果,在此之前还有大量的文外功夫,作者为了得到写作所需的正确观点,需 要进行长期、艰巨、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以《专家与通人》为例,雷海宗关 于高等教育要培养“通人”而非“专家”的思想,并非在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时 才有的。以他个人的经历说,1922年他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主修西方历史 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返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当时校内一些史学“ 家”以己度人,认为他既专修外国史,自然就不通中国史学,雷海宗也不屑于争 辩,而是通过开设中国史课程,发表中国史文章,大得史学界好评,甚至誉满全 国,用这些事实回击了那些“专家”。这件事一定对他形成“专家与通人”的想 法大有影响。 从国内教育界方面说,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 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 琦,早在担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来设置
【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 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6.【 答案】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 他是“通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 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文本分析】 按照惯常的说法,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学语文讲议论文,有两个最重要的知识, 一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是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三要素的解释是:议论文写作,首先要有一个正 确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论证论点。很少有人质疑这样的 解释,其实它和议论文基本结构的定义正好相反。这就发生了一个疑问:议论文 的写作究竟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点?如果说议论文可以始于“正确的观点”, 这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们总是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 题,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收集材料,从对材料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 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这样两种截 然相反的教学思想如何能长期相安无事?事实上人们甚至觉得“三要素”的方 法更方便教学,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学语文没能解决,甚至也从来没想到要解决 的问题。大学语文要么放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本来就并不科学的文体 划分,要么就正视这一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是一种方便教学的文体划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尚无 人进行过研究,比如这些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就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向。 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成的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论点、 论据、论证呈清晰显示,从论点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然后寻找围绕观点 而组织的论据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论证观点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确实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一定要把阅读学和写作学区别开来,在阅读教学中正 确的东西,到写作教学中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在写作过程中,文本只是一个最终 的结果,在此之前还有大量的文外功夫,作者为了得到写作所需的正确观点,需 要进行长期、艰巨、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以《专家与通人》为例,雷海宗关 于高等教育要培养“通人”而非“专家”的思想,并非在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时 才有的。以他个人的经历说,1922 年他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主修西方历史, 1927 年获博士学位后返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当时校内一些史学“专 家”以己度人,认为他既专修外国史,自然就不通中国史学,雷海宗也不屑于争 辩,而是通过开设中国史课程,发表中国史文章,大得史学界好评,甚至誉满全 国,用这些事实回击了那些“专家”。这件事一定对他形成“专家与通人”的想 法大有影响。 从国内教育界方面说,20 世纪 30 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 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 琦,早在担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来设置
1931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 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 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和梅贻琦一样,蔡元培、胡适、冯 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人也都具有这种“通识教育”思想,这不会不对雷海宗 发生影响 而且,真理总是在争辩中发光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也遭到多方面的 反对意见。 首先是学生的反对。1933年清华大学为了贯彻通识教育思想,推行“大一共同 科目”、文理法三院不分院系的重要举措。这本是为学生的根本利益着想,然而 当年的清华学生大多数不满意,1935年后的几年,“一年级学生都给学校写过 信,请求废止这个制度,他们的理由也有两层:第一,专门训练早一年,该是切 实些。第二,勉强学生修习没有兴趣的科目,徒劳无功。他们是为专门训练来的, 却学些无关的科目,又学不好白费时间,是很可惜的。他们甚至觉得大学一年级 好像只是高中的延长。”对此校方和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开导,也有 严肃的批评,比如朱自清就曾批评学生说:“学生的理由却不充分。大学教育应 注重通才,不应该一味注重专家。……学生倘若只需要专业训练就满足,他们应 该到专科学校去 其次,一些教授也有不同意见。据冯友兰回忆:“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 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 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 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 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各有理由,屡次会议 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 主。”蒋廷黻在回忆录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说:“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学家们 希望高度专门化,他们希望学生在第一年中就开始接受专门课程。我们教文学和 社会科学的同寅却希望晚一点开始专门课程,要多授一些普通课程。结果,经过 番折中妥协,才算解决。但是结果双方都认为不满意。”尽管主张通识教育的 方把问题提到“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高度,但仍然不能说服持 反对意见的人,最后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 第三,政府也有反感。上一部分提到,抗战之初,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还是主张 大学教育应该以“通才与专才之教育”兼重的,但是随着抗战的深入,越来越急 需技术方面人才,于是就把教育方针修改为以“实用科学”为主旨的专才教育 更不用说,当时潘光旦等人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宏观的背景上来议论的,认为要造 就通人,首先就要发展自由人格,要发展自由人格,就必须建立民主政治。更有 反对学生入党(国民党)的主张,认为不利于发展自由人格。这就把矛头直接对 准了国民党政府,难怪会让政府感到强烈不满。 正是有了自身经历、同仁呼应、校园内外激烈争论、抗日战争的形势,才使得雷 海宗这篇文章有的放矢,具有“凌厉逼人”的气势。假如不了解文章写作前的这 些准备,仅仅限于文本的阅读,就得出作者“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的结论, 甚而至于把阅读教学的文本想当然地转换成写作文本,让学生学习这种“首先有 个正确的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样 的写作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的肤浅,甚至造成唯心主义思想方法盛行。所以
1931 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 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 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和梅贻琦一样,蔡元培、胡适、冯 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人也都具有这种“通识教育”思想,这不会不对雷海宗 发生影响。 而且,真理总是在争辩中发光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也遭到多方面的 反对意见。 首先是学生的反对。1933 年清华大学为了贯彻通识教育思想,推行“大一共同 科目”、文理法三院不分院系的重要举措。这本是为学生的根本利益着想,然而 当年的清华学生大多数不满意,1935 年后的几年,“一年级学生都给学校写过 信,请求废止这个制度,他们的理由也有两层:第一,专门训练早一年,该是切 实些。第二,勉强学生修习没有兴趣的科目,徒劳无功。他们是为专门训练来的, 却学些无关的科目,又学不好白费时间,是很可惜的。他们甚至觉得大学一年级 好像只是高中的延长。”对此校方和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开导,也有 严肃的批评,比如朱自清就曾批评学生说:“学生的理由却不充分。大学教育应 注重通才,不应该一味注重专家。……学生倘若只需要专业训练就满足,他们应 该到专科学校去。” 其次,一些教授也有不同意见。据冯友兰回忆:“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 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 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 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 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各有理由,屡次会议 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 主。”蒋廷黻在回忆录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说:“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学家们 希望高度专门化,他们希望学生在第一年中就开始接受专门课程。我们教文学和 社会科学的同寅却希望晚一点开始专门课程,要多授一些普通课程。结果,经过 一番折中妥协,才算解决。但是结果双方都认为不满意。”尽管主张通识教育的 一方把问题提到“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高度,但仍然不能说服持 反对意见的人,最后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 第三,政府也有反感。上一部分提到,抗战之初,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还是主张 大学教育应该以“通才与专才之教育”兼重的,但是随着抗战的深入,越来越急 需技术方面人才,于是就把教育方针修改为以“实用科学”为主旨的专才教育。 更不用说,当时潘光旦等人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宏观的背景上来议论的,认为要造 就通人,首先就要发展自由人格,要发展自由人格,就必须建立民主政治。更有 反对学生入党(国民党)的主张,认为不利于发展自由人格。这就把矛头直接对 准了国民党政府,难怪会让政府感到强烈不满。 正是有了自身经历、同仁呼应、校园内外激烈争论、抗日战争的形势,才使得雷 海宗这篇文章有的放矢,具有“凌厉逼人”的气势。假如不了解文章写作前的这 些准备,仅仅限于文本的阅读,就得出作者“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的结论, 甚而至于把阅读教学的文本想当然地转换成写作文本,让学生学习这种“首先有 一个正确的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样 的写作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的肤浅,甚至造成唯心主义思想方法盛行。所以
提供文本以外的资料,研究议论文论点的形成过程,这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参考 书的一个重要内容。 1.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 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不少人——一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元培、胡适 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 特别是在大学之通才教育方面,议论很多,在实践上也有宝贵的探索和尝试。其 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 育界“轰动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可见其观点鲜明,眼光独到,批 评犀利,切中要害 2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 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 问“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 就不是真正的人生”,“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凡有划时代贡献者,无一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他们是 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于此拈出“通人”一义。 3我们看到,作者对所谓“专家”实无好感。他尖锐指出“专家”“实际并非 个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 问“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之弊: 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一在一般生活 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 通。即:所谓“通人”不但在专业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是学问 上的“通人”,在生活上,则还应是“全人”。这真是见道之言!直指问题的核 4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 精”,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 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而抗战也好, 长远目标也罢,“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这实际上是在力倡“通才教育”。 5.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 是“专才”;在大学本科阶段,不应过早地追求专门的知识(专识),而应首先 接受“知类通达”的“通识”教育;学校应给学子们以“通识”的滋养,在四年 左右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属于普通教育,以使每个学生对 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融会贯通。雷文发表 的次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发表著名的《大学一解》文,也明确指出:“大学期 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 科之倾向”。与雷海宗先生后先呼应。 6雷氏文章的最后一段,似是对着大学生而讲:做学问,大学生的在校时期、20 岁前后,最是关键,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养成。此时若能立下广泛 的兴趣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上“精神偏枯病”。针对 20世纪学问发展现状,即便不能百科精通,“但对一门(学问)精通一切,对 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 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
提供文本以外的资料,研究议论文论点的形成过程,这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参考 书的一个重要内容。 ⒈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 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不少人──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元培、胡适、 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 特别是在大学之通才教育方面,议论很多,在实践上也有宝贵的探索和尝试。其 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 育界“轰动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可见其观点鲜明,眼光独到,批 评犀利,切中要害。 ⒉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 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 问“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 就不是真正的人生”,“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凡有划时代贡献者,无一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他们是 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于此拈出“通人”一义。 ⒊我们看到,作者对所谓“专家”实无好感。他尖锐指出“专家”“实际并非一 个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 问“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之弊: 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 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 通。即:所谓“通人”不但在专业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是学问 上的“通人”,在生活上,则还应是“全人”。这真是见道之言!直指问题的核 心。 ⒋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 精”,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 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而抗战也好, 长远目标也罢,“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这实际上是在力倡“通才教育”。 ⒌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 是“专才”;在大学本科阶段,不应过早地追求专门的知识(专识),而应首先 接受“知类通达”的“通识”教育;学校应给学子们以“通识”的滋养,在四年 左右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属于普通教育,以使每个学生对 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融会贯通。雷文发表 的次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发表著名的《大学一解》文,也明确指出:“大学期 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 科之倾向”。与雷海宗先生后先呼应。 ⒍雷氏文章的最后一段,似是对着大学生而讲:做学问,大学生的在校时期、20 岁前后,最是关键,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养成。此时若能立下广泛 的兴趣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上“精神偏枯病”。针对 20 世纪学问发展现状,即便不能百科精通,“但对一门(学问)精通一切,对 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 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