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人物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及其 影响。人物传记阅读考点具体有:(1)筛选与整合信息;(2)鉴赏评价传主精 神品质、细节描写及语言特色:(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文本反映 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作者对传主所持的态度,或者根据传主人生轨迹谈 成长成才的感悟、启示等。 考查角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 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 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 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 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 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 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 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 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 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 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 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 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 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2014 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人物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及其 影响。人物传记阅读考点具体有:(1)筛选与整合信息;(2)鉴赏评价传主精 神品质、细节描写及语言特色;(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文本反映 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作者对传主所持的态度,或者根据传主人生轨迹谈 成长成才的感悟、启示等。 考查角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 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 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 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 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 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 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 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 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 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 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 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 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 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一—《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硏,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 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 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 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 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 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全方位展示”表达错误。 E项,“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错,原文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 别的事实”。D项,“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是正确的,但“对 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在文中没有体现 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考点题)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 概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解 题时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的三个角度(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协调统一), 后梳理文章思路,确定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息,最后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 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 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 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意研究方 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 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答题时要挖掘“不是生来”和“不是死后”所揭示的内涵,同时 结合语句所在的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与克罗齐的人生实践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 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 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 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ε本题考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 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首先注意观点要明确,切忌面面俱到, 观点模糊;其次要结合文中克罗齐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同时还要联系现实适当拓展,个性化地表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 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 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 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 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 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 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全方位展示”表达错误。 E 项,“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错,原文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 别的事实”。D 项,“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是正确的,但“对 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在文中没有体现。 参考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2.(考点题)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 概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解 题时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的三个角度(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协调统一),然 后梳理文章思路,确定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息,最后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 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 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 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意研究方 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 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答题时要挖掘“不是生来”和“不是死后”所揭示的内涵,同时 结合语句所在的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与克罗齐的人生实践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 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 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 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 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首先注意观点要明确,切忌面面俱到, 观点模糊;其次要结合文中克罗齐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同时还要联系现实适当拓展,个性化地表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 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 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 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 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 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方法归纳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 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 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结合题干在文本中找到 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表达了什么意思。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 现传主的人格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如每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例如: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 要论述。(2010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l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 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 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 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 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 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 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解题思路:语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对 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査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 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 展华文教育。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 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 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方法归纳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 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 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结合题干在文本中找到 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表达了什么意思。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 现传主的人格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如每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例如: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 要论述。(2010 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1891 年 11 月 1 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 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 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 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 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 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 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解题思路:语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对 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 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 展华文教育。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 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 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
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 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 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 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 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 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 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 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 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 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 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 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 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 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 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 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 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 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 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 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 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 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 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 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 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 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 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 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 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 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 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 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 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 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 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 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 ‘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 呀!”“可我 1980 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 800 美 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 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 每月工资提到 1 750 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 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 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 10 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 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 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 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 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 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 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 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 20%以上。这项世界领 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而 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 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 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 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 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 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 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 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 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 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 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 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 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 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 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 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 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 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考点题)有人说袁隆平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 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 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 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査角度二:把握传主形象 传记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文章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 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 更高的真实一一艺术真实。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 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由 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 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此传记一般要求选 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 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 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典题探究 【典题】(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须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 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 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 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 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 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 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 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考点题)有人说袁隆平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 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 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 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查角度二:把握传主形象 传记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文章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 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 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 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由 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 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此传记一般要求选 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 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 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典题探究 【典题】(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须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 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 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
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 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 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 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 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 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 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 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 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 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 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 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 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 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一一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 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 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 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 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 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 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 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 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 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黄宾 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 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 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 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 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 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解题思路:A项,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 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B项,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 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D项,应是鉴 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项,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 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答案: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E不得分。(本题5分)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 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要注意 题干中句子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它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话对这 句进行了阐释,一句话一个信息点,提取主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1)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2)对江湖 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3)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 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3.(考点题)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査把握传主形象,理解作品语言的能力。理解作品语言要树立 语境意识,在整体把握传主形象的基础上,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 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可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1)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 启发:(2)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 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启发性探究题,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不要求面 面俱到,关键是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做到观点明确、论 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1)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2)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 学人本色;(3)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1)创造与仿作兼顾:(2)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3)注重民间 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1)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2)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3)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方法归纳 如何把握传主形象 把握传主形象,要充分理解文本,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性格特征、业绩贡献,还要注意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理解和把握文本 的感情倾向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解题思路:A 项,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 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B 项,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 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D 项,应是鉴 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 项,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 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答案:选 C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选 A、E 不得分。(本题 5 分)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 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要注意 题干中句子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它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话对这 一句进行了阐释,一句话一个信息点,提取主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1)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2)对江湖 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3)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 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3.(考点题)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把握传主形象,理解作品语言的能力。理解作品语言要树立 语境意识,在整体把握传主形象的基础上,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 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可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1)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 启发;(2)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 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启发性探究题,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不要求面 面俱到,关键是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做到观点明确、论 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1)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2)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 学人本色;(3)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1)创造与仿作兼顾;(2)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3)注重民间、 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1)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2)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3)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方法归纳 如何把握传主形象 把握传主形象,要充分理解文本,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性格特征、业绩贡献,还要注意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理解和把握文本 的感情倾向
作者对传主形象的刻画、对传主品格的弘扬总是通过对其事迹、言行的叙述描写 来体现的,因此,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 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 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第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第四,注意作者对传主 的介绍和评价。 例如,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语段信息: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 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 玩意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 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 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 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 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 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 粗砺怪诞,一副孤髙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 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解题思路: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的喻意,“冰”和“炭”是水火不容的两种 事物,那么,题干的意思即是要求考生找出黄永厚身上的两重性格,从行文中可 以找到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 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 高傲世表达出来。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 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 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 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 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 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 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 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 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作者对传主形象的刻画、对传主品格的弘扬总是通过对其事迹、言行的叙述描写 来体现的,因此,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 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 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第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第四,注意作者对传主 的介绍和评价。 例如,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语段信息: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 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 玩意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 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 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 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 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 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 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 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解题思路: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的喻意,“冰”和“炭”是水火不容的两种 事物,那么,题干的意思即是要求考生找出黄永厚身上的两重性格,从行文中可 以找到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 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 高傲世表达出来。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 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 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 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 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 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 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 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 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一一饮一一酒一一,熟读一一离骚一一,方得为真一一名一一士!”之后才 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 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 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 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 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 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 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 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 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 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 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 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 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 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 开信”这样一个作业,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 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 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 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 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 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 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 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 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 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 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 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 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 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 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 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 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 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 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 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 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 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 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 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 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 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 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 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 开信”这样一个作业,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 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 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 1943 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 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 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 下,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 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 月 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 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 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 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 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 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 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 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 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 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