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一-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己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14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社科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 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 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 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 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 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 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 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 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 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 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 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 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 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 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 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 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 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 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 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 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 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 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 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 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 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 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 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 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 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 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 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 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 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 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 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 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
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 就 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髙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 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 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 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 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 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 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 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往古数千年,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 吸,从来没有像最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 中国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这 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近十几年,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领域 官场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 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 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 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 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 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 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有光明,有黑 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的。 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 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
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 108 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 就。 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 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 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 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 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 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 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 炼与完善。 D.《水浒 108 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往古数千年,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 吸,从来没有像最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 中国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这 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近十几年,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领域。 官场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 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 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 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 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 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 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有光明,有黑 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的。 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 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
尺度,官方尺度往往是简单狭隘的政治尺度,民间尺度则往往是非理性的情绪尺 度。一个负责任的作家,既不能迁就官方尺度,也不能盲从民间尺度。迁就官方 尺度,容易炮制粉饰太平的伪现实主义文学;而为了取悦民众而迎合民间尺度, 会使文学堕入另外一种恶俗。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实的文学,似乎读者应该是最终的判官。但是,目前中国读 者阅读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存在一种普遍心理,简单地表述就是,不相信好, 只相信坏。作品写了现实中的真善美,多会认为是假的、肤浅的;而写了现实中 的假恶丑,就会认为是真实的、深刻的。这是一种不正常、非理性的文学接受心 理。当然,作家没有理由指责和埋怨读者,而应思考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即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人类的命运再怎么多灾多难,人类前行的步履再怎么艰难曲折,都未能改变一个 事实:人类永远都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走。坚持选择正面价值,这是人类的本能 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早已灭亡。这是常识,勿用赘述。所以,目前中国读者这种 只相信坏,不相信好”的文学接受心理是违背常识的、非理性的。作家有责任 让读者回到常识,回到理性。固然,读者这种不正常、非理性的阅读心理,主要 来自生活经验而非文学阅读经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 力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正面价值,固然需要作家提高艺术素养 和艺术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必须真正认清社会的主流、把准生活的基本面, 满怀热忱地发现和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 象 (选自2012年8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官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官场文学与当代文学界“傲慢与偏见”相悖,其特点是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是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 B.官场文学的繁荣基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不应当回避对政治中国的真实 表达,因为它是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文化记忆 C.官场文学也和其他文学现象一样,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当前对官场 文学的种种指责,不是否定官场文学的正当理由。 D.官场文学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而兴旺发达,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 鄙薄,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人们对官场文学的争议集中于它过多地暴露了现实 中的阴暗面,虽然现实中美好与丑恶、进步与落后并存。 B.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 死与呼吸,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 C.官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性,它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有关, 也与作家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与文学能力有关。 D.官方与民间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有不同尺度,官方尺度侧重政治,民间尺度 侧重情绪。作家应有自己的立场,不迁就任何一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是文学真实性的最终判官,但目前中国读者对反映现实的作品有“只相 信坏,不相信好”的不理性文学接受心理
尺度,官方尺度往往是简单狭隘的政治尺度,民间尺度则往往是非理性的情绪尺 度。一个负责任的作家,既不能迁就官方尺度,也不能盲从民间尺度。迁就官方 尺度,容易炮制粉饰太平的伪现实主义文学;而为了取悦民众而迎合民间尺度, 会使文学堕入另外一种恶俗。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实的文学,似乎读者应该是最终的判官。但是,目前中国读 者阅读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存在一种普遍心理,简单地表述就是,不相信好, 只相信坏。作品写了现实中的真善美,多会认为是假的、肤浅的;而写了现实中 的假恶丑,就会认为是真实的、深刻的。这是一种不正常、非理性的文学接受心 理。当然,作家没有理由指责和埋怨读者,而应思考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即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人类的命运再怎么多灾多难,人类前行的步履再怎么艰难曲折,都未能改变一个 事实:人类永远都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走。坚持选择正面价值,这是人类的本能。 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早已灭亡。这是常识,勿用赘述。所以,目前中国读者这种 “只相信坏,不相信好”的文学接受心理是违背常识的、非理性的。作家有责任 让读者回到常识,回到理性。固然,读者这种不正常、非理性的阅读心理,主要 来自生活经验而非文学阅读经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 力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正面价值,固然需要作家提高艺术素养 和艺术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必须真正认清社会的主流、把准生活的基本面, 满怀热忱地发现和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 象。 (选自 2012 年 8 月 15 日《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官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场文学与当代文学界“傲慢与偏见”相悖,其特点是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是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 B.官场文学的繁荣基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不应当回避对政治中国的真实 表达,因为它是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文化记忆。 C.官场文学也和其他文学现象一样,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当前对官场 文学的种种指责,不是否定官场文学的正当理由。 D.官场文学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而兴旺发达,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 鄙薄,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官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人们对官场文学的争议集中于它过多地暴露了现实 中的阴暗面,虽然现实中美好与丑恶、进步与落后并存。 B.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 死与呼吸,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 C.官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性,它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有关, 也与作家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与文学能力有关。 D.官方与民间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有不同尺度,官方尺度侧重政治,民间尺度 侧重情绪。作家应有自己的立场,不迁就任何一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是文学真实性的最终判官,但目前中国读者对反映现实的作品有“只相 信坏,不相信好”的不理性文学接受心理
B.人类是在命运多灾多难中前进,在步履艰难曲折中前行,人类的本能是选择 正面价值,走向光明的速度越来越快 C.作者认为,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归理性,选择正面价值,因而作家应该思考 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表现正面价值,塑造正面的文学形象。 D.读者不理性的阅读心理对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与质疑,因此 作家应致力于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 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 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 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 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 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 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 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 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 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 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 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 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 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 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 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 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 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 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 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 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 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 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 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 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 “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人类是在命运多灾多难中前进,在步履艰难曲折中前行,人类的本能是选择 正面价值,走向光明的速度越来越快。 C.作者认为,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归理性,选择正面价值,因而作家应该思考 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表现正面价值,塑造正面的文学形象。 D.读者不理性的阅读心理对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与质疑,因此 作家应致力于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 于 2.5 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 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 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 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 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 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 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 对健康的危 害特别严重。 1982 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 PM2.5 的前瞻性研究,并于 2002 年将论文发 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 2004 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 PM2.5 的日均浓度。 研究显示,PM2.5 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 PM2.5 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 PM2.5 浓度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 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 0.76%、0.43%和 0.67%。 PM2.5 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 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 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 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 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 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 PM2.5 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 PM2.5 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 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 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 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 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 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 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 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 2013 年 1 月 《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 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 “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 PM2.5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 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 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 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 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 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 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 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 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 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 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 然的趋势。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飞白的趣味 痖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 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飞白书,便是他 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写技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 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韵。此种技法历代仿 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释的理论。如“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 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 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为主 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圈入、圈出等叙述 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 成的时空新关系,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 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无不可。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也有类似飞白的设计。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 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曲点缀。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
A.细颗粒物 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固体颗粒或 液滴的总称”。 B.PM2.5 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 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 PM2.5 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 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 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 1982 年开始有关 PM2.5 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 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 PM2.5 的浓度增加 10 微克/ 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 0.76%。 C.PM2.5 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 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 PM2.5 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 PM2.5 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 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 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 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的控制 PM2.5 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 然的趋势。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飞白的趣味 痖 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 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飞白书,便是他 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写技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 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韵。此种技法历代仿 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释的理论。如“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 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 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为主 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圈入、圈出等叙述 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 成的时空新关系,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 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无不可。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也有类似飞白的设计。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 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曲点缀。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
乐句的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之外,观 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象的补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 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五四”时期戏 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 式。朗诵者首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 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 提高。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的字印的“时隔”延长,将加强点以外 的字音以轻读带过。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 而以顿歇补充之。更重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 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 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通常,在音乐旋律的表现上,吟唱 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 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 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髙,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诗 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字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 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 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象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 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 增强表现效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法,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 吸引了众多的仿效者。 B.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 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C.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 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等,这在电影理论上称之为映像的飞白 D.朗诵是超越于语言、音乐之上的,它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 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白的概念由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 讨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朗诵等方面为主, 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 形色色,各具特点
乐句的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之外,观 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象的补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 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五四”时期戏 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 式。朗诵者首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 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 提高。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的字印的“时隔”延长,将加强点以外 的字音以轻读带过。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 而以顿歇补充之。更重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 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 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通常,在音乐旋律的表现上,吟唱 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 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 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高,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诗 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字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 )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 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 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象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 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 增强表现效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法,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 吸引了众多的仿效者。 B.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 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C.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 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等,这在电影理论上称之为映像的飞白。 D.朗诵是超越于语言、音乐之上的,它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 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白的概念由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 讨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朗诵等方面为主, 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 形色色,各具特点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 能离开想象的帮助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 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 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 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 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 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 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 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 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 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 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 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 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岀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 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 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 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 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 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 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 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 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 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 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 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 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 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 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 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 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 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1.下列有关“网络社区”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多种社会群体,但并不表明 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一定紧密。 B.人们在网络社区常常容易投入金钱和时间,它们会给成员带来在网络社区里 的归属感和义务感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 能离开想象的帮助。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 1993 年的著作《虚拟社 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 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 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 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 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 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 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 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 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 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 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 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 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 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 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 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 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 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 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 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 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 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 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 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 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 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 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 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 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1.下列有关“网络社区”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多种社会群体,但并不表明 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一定紧密。 B.人们在网络社区常常容易投入金钱和时间,它们会给成员带来在网络社区里 的归属感和义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