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实用类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 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髙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 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髙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 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査、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 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 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 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 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 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 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 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 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岀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 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 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 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 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 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査。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 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 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 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 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 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 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 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 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2014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实用类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 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 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 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 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 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 7 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 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 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 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 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 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 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 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 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 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 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 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 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 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 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 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 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 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 200 万元,但如今手腕上 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 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 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 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 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 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 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 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 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 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 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 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 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 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 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 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 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 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 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 再累也会跑去 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 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 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 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 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 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 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 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 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 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 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 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 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 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 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 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 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 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 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 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 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一一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 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1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 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 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 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 年 9 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 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 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 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 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 午 9 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 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 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 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 5 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 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 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 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 年 6 月 23 日,梁漱溟去世,享年 95 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 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 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 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结合全文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 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 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 斯 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 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今 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 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 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 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一一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 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 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 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 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 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 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 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 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 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 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 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 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 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 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 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 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 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 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北京时间 10 月 11 日晚 7 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 家,这也打破了过去 10 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 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 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 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 年孤独》,1982 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 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 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 12 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 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 1993 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 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 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 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 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 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 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 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 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 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 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 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 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 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 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 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 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 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 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 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 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 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 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曾直言:“如果说我不想得诺贝尔奖,那我太装孙子了!但忘掉所有奖项是 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 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 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 写。”尽管之前莫言从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忠于对 人的描写是自己斩获这一大奖的主要原因:“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 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 (选自2012年10月12日东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莫言打破了过去10年间欧洲作家垄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成为了首位获得 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崛起,欧洲文学的衰退。 B.“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的标签,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 所在,莫言并不认同这一评价。 C.莫言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 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 中恶的部分 D.莫言说“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髙的选择”,是指作家不能为获得奖项 而写作,要忘记名利,为理想而写作,这是作家最崇髙的境界。 E.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这种无 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2)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 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 话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
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 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 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 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曾直言:“如果说我不想得诺贝尔奖,那我太装孙子了!但忘掉所有奖项是 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 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 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 写。”尽管之前莫言从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忠于对 人的描写是自己斩获这一大奖的主要原因:“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 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 (选自 2012 年 10 月 12 日东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言打破了过去 10 年间欧洲作家垄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成为了首位获得 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崛起,欧洲文学的衰退。 B.“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的标签,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 所在,莫言并不认同这一评价。 C.莫言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 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 中恶的部分。 D.莫言说“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是指作家不能为获得奖项 而写作,要忘记名利,为理想而写作,这是作家最崇高的境界。 E.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这种无 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2)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 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 话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硬汉”李书福 杨坤 在汽车领域,李书福一直是位居高不下的话题人物,汽车界的传奇。无论是白手 兴家创建吉利集团,投资8亿多元建造全国最大民办大学一一北京吉利大学,还 是“迎娶”瑞典名车沃尔沃。李书福那敢闯敢拼,豁得出去的架势,总能激发出 无限可能。 只要你一提到“硬汉”、“造车狂人”,几乎不用思考,大家都会对号入座地扣 在李书福身上。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直接将李书福推到世界的舞台上, 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穷小子”。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 声中,无论从年销售额、资产规模还是发展历史、品牌影响力上看,吉利与沃尔 沃都不在一个档次。有的人更大肆吐槽:“就算是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 拾不了,何况沃尔沃早已亏损严重,瑞典人自己都经营不下去,你小小的一个吉 利又怎能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就在大家都抱着看戏的心态,满心期待李书福 将如何应付时,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了。李书福以“只要我幸福就行了,自我感觉 良好就可以了”,一句帅气的话撂倒了一片好事者。这种始终坚持自我,以“走 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的方式隔绝了外界所有不友善的舆论。在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就在3月28日这天,吉利最终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 尔沃100%的股权,随之,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穷小子“吉利”迎娶瑞典高 贵公主“沃尔沃”的跨国世纪“婚礼”,那些看不起李书福的人统统都傻眼了 收购协议签订完后的李书福笑得如同盛开的向日葵,小眼睛都成了两弯月牙。因 为这一刻,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和辛酸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11年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沃尔沃的两大主要工厂之一的比利时根特 工厂,产销却较去年同期提升25%以上,达到27万辆,创下根特工厂45年历史 最高纪录,让那些原本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有了工作的机会。为了表彰李书福为 比利时汽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比利时阿尔贝二世国王在10月24日,向李书福 授予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 利奥波德骑士勋章”。 这个一直被幸运之神环绕的福将,从19岁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为乡邻拍照,到 后来开办冰箱厂赚取第一桶金,从近乎莽撞地进入汽车业,到后来出乎所有人的 意料成功收购瑞典豪华轿车公司沃尔沃,李书福的成长轨迹堪称奇迹。 农民家庭出身的李书福在家排行老三,跟乔布斯、比尔·盖茨不同,李书福高中 毕业便趟入商海,那年他19岁。 1982年,他19岁高中毕业,拿着父亲给他的120元,做起了照相生意。“刚开 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 曾回忆道。半年后赚了1000元,之后就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硬汉”李书福 杨坤 在汽车领域,李书福一直是位居高不下的话题人物,汽车界的传奇。无论是白手 兴家创建吉利集团,投资 8 亿多元建造全国最大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还 是“迎娶”瑞典名车沃尔沃。李书福那敢闯敢拼,豁得出去的架势,总能激发出 无限可能。 只要你一提到“硬汉”、“造车狂人”,几乎不用思考,大家都会对号入座地扣 在李书福身上。2010 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直接将李书福推到世界的舞台上, 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穷小子”。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 声中,无论从年销售额、资产规模还是发展历史、品牌影响力上看,吉利与沃尔 沃都不在一个档次。有的人更大肆吐槽:“就算是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 拾不了,何况沃尔沃早已亏损严重,瑞典人自己都经营不下去,你小小的一个吉 利又怎能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就在大家都抱着看戏的心态,满心期待李书福 将如何应付时,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了。李书福以“只要我幸福就行了,自我感觉 良好就可以了”,一句帅气的话撂倒了一片好事者。这种始终坚持自我,以“走 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的方式隔绝了外界所有不友善的舆论。在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就在 3 月 28 日这天,吉利最终以 1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 尔沃 100%的股权,随之,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穷小子“吉利”迎娶瑞典高 贵公主“沃尔沃”的跨国世纪“婚礼”,那些看不起李书福的人统统都傻眼了。 收购协议签订完后的李书福笑得如同盛开的向日葵,小眼睛都成了两弯月牙。因 为这一刻,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和辛酸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11 年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沃尔沃的两大主要工厂之一的比利时根特 工厂,产销却较去年同期提升 25%以上,达到 27 万辆,创下根特工厂 45 年历史 最高纪录,让那些原本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有了工作的机会。为了表彰李书福为 比利时汽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比利时阿尔贝二世国王在 10 月 24 日,向李书福 授予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利奥波德骑士勋章”。 这个一直被幸运之神环绕的福将,从 19 岁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为乡邻拍照,到 后来开办冰箱厂赚取第一桶金,从近乎莽撞地进入汽车业,到后来出乎所有人的 意料成功收购瑞典豪华轿车公司沃尔沃,李书福的成长轨迹堪称奇迹。 农民家庭出身的李书福在家排行老三,跟乔布斯、比尔•盖茨不同,李书福高中 毕业便趟入商海,那年他 19 岁。 1982 年,他 19 岁高中毕业,拿着父亲给他的 120 元,做起了照相生意。“刚开 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 曾回忆道。半年后赚了 1000 元,之后就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1984年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 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 4000多万元。“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才26岁的李书福已 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可惜的是,因为冰箱厂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 企业名单而最终天折。 怀揣千万元,李书福跑到深圳“充电”。幸运之神似乎一直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 小伙子,李书福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却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 场前景不错。很快他就返回台州,重新收拾心情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92年前后,李书福在投资海南的房地产中损失惨重,“海南地产热那一段, 几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在惨败中,李书福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我只 能做实业。” 在燕山大学进修期间,1993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又以数千万元 的代价收购了淅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 程踏板式发动机。紧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 年不到,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 利等32个国家。 如今,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25位,而当初他不过是一个120元创 业起家的年轻人。 (2012年第3期《世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就简单地交代了李书福在汽车界打拼的传奇经历,既照应了标题, 又引起读者了解李书福的兴趣。 B.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声中,李书福签订了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的协议, 这显示出他是个固执己见的人。 C.收购后的沃尔沃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产销却创下历史新高,这充分 说明当初人们对李书福收购决定的怀疑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D.李书福创业的经历和乔布斯、比尔·盖茨差不多,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 智慧,一步步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E.本文主要介绍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和他从19岁就创业的情况,意在说明一位 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天才的资质 (2)文中记述李书福年轻时的创业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3)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硬汉’李书福”,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 方面来表现李书福的“硬汉”形象的
1984 年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 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 1989 年 5 月,冰箱销售额已达 4000 多万元。“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才 26 岁的李书福已 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可惜的是,因为冰箱厂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 企业名单而最终夭折。 怀揣千万元,李书福跑到深圳“充电”。幸运之神似乎一直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 小伙子,李书福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却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 场前景不错。很快他就返回台州,重新收拾心情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92 年前后,李书福在投资海南的房地产中损失惨重,“海南地产热那一段, 几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在惨败中,李书福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我只 能做实业。” 在燕山大学进修期间,1993 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又以数千万元 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 程踏板式发动机。紧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一 年不到,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 利等 32 个国家。 如今,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 25 位,而当初他不过是一个 120 元创 业起家的年轻人。 (2012 年第 3 期《世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就简单地交代了李书福在汽车界打拼的传奇经历,既照应了标题, 又引起读者了解李书福的兴趣。 B.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声中,李书福签订了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的协议, 这显示出他是个固执己见的人。 C.收购后的沃尔沃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产销却创下历史新高,这充分 说明当初人们对李书福收购决定的怀疑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D.李书福创业的经历和乔布斯、比尔•盖茨差不多,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 智慧,一步步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E.本文主要介绍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和他从 19 岁就创业的情况,意在说明一位 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天才的资质。 (2)文中记述李书福年轻时的创业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3)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硬汉’李书福”,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 方面来表现李书福的“硬汉”形象的
(4)“硬汉”李书福创业成功的经历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实际 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两点启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为良居谋 钱 2012年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 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 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 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 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位建筑大师的客 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 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 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 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 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因他此前在重 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 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 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 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 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 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 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 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 化)”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 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 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 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 子,一撂下就是30年 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 寻。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4)“硬汉”李书福创业成功的经历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实际 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两点启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为良居谋 钱炜 2012 年 2 月 14 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 2011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 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 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 90 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 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 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位建筑大师的客 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 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1945 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 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 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 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因他此前在重 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 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 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 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 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 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 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 化)”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 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 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 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 子,一撂下就是 30 年。 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 寻。1981 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 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 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 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 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 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 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 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 指导建筑实践?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 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 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 他解释说。 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 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 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 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是茫然 也许是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09年11月, 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25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 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 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 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无论是报考建筑系,参加远征军, 留学美国,还是回国后投入建设热潮,都是服从国家需要。 B.经过长达30多年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再加上受山西蒋宅聚落的启发,终 于在1981年,吴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C.本文运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吴的获奖写起,再叙述他一生“为良居谋”的曲 折经历与不懈追求,具体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及伟大人格 D.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的 吴却能够得到梁思成的青睐,这也说明他在建筑领域的才华。 E.由于广义建筑学理论仍比较空乏,吴进而提出来了人居环境科学,把建筑和 人居需求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的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 (3)请简要说明吴良镛这一人物的特点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 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 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 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 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 他的这一想法,直到 1989 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 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 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 指导建筑实践?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 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 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 他解释说。 在 2001 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 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 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 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是茫然 的。” 也许是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09 年 11 月, 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 25 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 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 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 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无论是报考建筑系,参加远征军, 留学美国,还是回国后投入建设热潮,都是服从国家需要。 B.经过长达 30 多年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再加上受山西蒋宅聚落的启发,终 于在 1981 年,吴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C.本文运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吴的获奖写起,再叙述他一生“为良居谋”的曲 折经历与不懈追求,具体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及伟大人格。 D.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的 吴却能够得到梁思成的青睐,这也说明他在建筑领域的才华。 E.由于广义建筑学理论仍比较空乏,吴进而提出来了人居环境科学,把建筑和 人居需求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的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 (3)请简要说明吴良镛这一人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