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侍坐 有关资料 课文补遗 《论语》为政治国撮要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 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 于 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 6.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9.子曰:“宁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 也 1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9.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0.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 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 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八 侍 坐 有关资料 一、课文补遗 《论语》为政治国撮要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 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 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 于 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 6.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 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9.子曰:“宁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 也 。” 1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9.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0.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 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 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23.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24.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二、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这里主要写孔子启 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 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 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 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 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等四人言志。子路首 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 且三年就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 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太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 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 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 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晳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嬴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 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 生“言其志”的一段话。写到这,前面的疑团就全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 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 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 ,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 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 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 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 的才能以及自信。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 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 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公西华 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 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 相 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 “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 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 “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晳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
23.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24.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二、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这里主要写孔子启 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 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 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 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 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等四人言志。子路首 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 且三年就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 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太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 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 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 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 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 生“言其志”的一段话。写到这,前面的疑团就全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 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 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 ,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 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 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 ,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 的才能以及自信。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 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 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公西华 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 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 相”。 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 “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 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 “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
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 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 ,“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 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 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 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 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 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 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 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 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晳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 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 谈话气氛的和谐。曾晳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 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主编宁鸿彬,《高中文言文详解》) 、美文荐读 历代评孔集锦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 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 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 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 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 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 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 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 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 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 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对孔子个人颇为尊 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 兴盛景象,这与汉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 显学”,但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 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 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 ,“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 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 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 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 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 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 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 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 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 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 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 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主编 宁鸿彬,《高中文言文详解》) 三、美文荐读 历代评孔集锦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 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 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 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 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 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 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 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 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 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 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对孔子个人颇为尊 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 兴盛景象,这与汉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 显学”,但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 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 法 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子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魏晋南北朝评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 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 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 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 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 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 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 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 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 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 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 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 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一部分知识 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 ,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晢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 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家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 的趋势。 隋唐评孔 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炽,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 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 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 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 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 法 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子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魏晋南北朝评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 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 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 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 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 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 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 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 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 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 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 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 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一部分知识 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 ,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 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家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 的趋势。 隋唐评孔 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炽,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 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 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 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 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
: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晢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 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 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髙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 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 对立的学说。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 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孔子尊君论;儒学汘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 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 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 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 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 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 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髙民族自 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 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 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 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台港及新加坡评孔
: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 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 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 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 对立的学说。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 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孔子尊君论;儒学汗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 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 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 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 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 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 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 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 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 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 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台港及新加坡评孔
1.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 儒家 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 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儒家资本主义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亚工业文明”。现代新儒学 设 想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或 模式。 3.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新儒学对儒学的现今发展阶段和可以展望的未来前景, 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种看法。 提示:从先秦至今,两千年的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始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离乱社会,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焦点, 纷繁多变,鹤起云落,然而,不管时代的脉搏如何跳动,孔子的备极衰荣,无疑 折射出了社会上新旧思想交替、新旧道德冲撞的深刻内涵。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品 味和探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学建议 本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 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 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训练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点拨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 史上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自幼聪明好学,11岁时跟鲁 太 师学习周礼,到20岁时已经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公 前517年,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就去了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 臣 齐景公曾经向孔子咨询过治国的道理。后来,齐国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他于是 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贵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政治混乱,孔子不 愿担任官职,便居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 籍,同时开坛设教,广收弟子,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51岁时,鲁定公任命他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宰,颇有政绩,但后来 鲁 国国君沉湎于享乐之中,不问朝政,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在公元前497年离开 鲁 国,开始“周游列国”,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公元前484年68岁时返回鲁 国 回乡后,孔子一方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一面继续兴办 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义的著名弟子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统帅着忠、恕、孝、悌、 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
1.现代新儒学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 儒家 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 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儒家资本主义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亚工业文明”。现代新儒学 设 想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或 模式。 3.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新儒学对儒学的现今发展阶段和可以展望的未来前景, 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种看法。 提示:从先秦至今,两千年的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始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离乱社会,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焦点, 纷繁多变,鹤起云落,然而,不管时代的脉搏如何跳动,孔子的备极衰荣,无疑 折射出了社会上新旧思想交替、新旧道德冲撞的深刻内涵。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品 味和探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学建议 本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 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训练 1 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点拨 1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 史上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自幼聪明好学,11 岁时跟鲁 太 师学习周礼,到 20 岁时已经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公 元 前 517 年,孔子 35 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就去了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 臣, 齐景公曾经向孔子咨询过治国的道理。后来,齐国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他于是 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贵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政治混乱,孔子不 愿担任官职,便居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 籍,同时开坛设教,广收弟子,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 51 岁时,鲁定公任命他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宰,颇有政绩,但后来 鲁 国国君沉湎于享乐之中,不问朝政,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在公元前 497 年离开 鲁 国,开始“周游列国”,历时 14 年而终不见用,于公元前 484 年 68 岁时返回鲁 国。 回乡后,孔子一方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一面继续兴办 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义的著名弟子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统帅着忠、恕、孝、悌、 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
着极为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智慧,一种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 训练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 点拨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侍坐学生言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而对曰”至“吾与点也”)记四人述志及孔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至篇末)写孔子对三人志趣的评价。 3.理解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人的志向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训练3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怎样陈述自己的志向?从中可以看出各人的 性 格有什么特点? 点拨3四人中子路抢先发言,他说:一个被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它受 到 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他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 ,而且知道遵守礼义。这多少有点吹牛或者浮夸的嫌疑。子路言志的内容和口气 都表现出了一种好高骛远,而这又来自他性格当中的“好勇”而冒进。 第二个述志的是冉有,他只说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后面的话比前面的意思都倒退了一步,或对前面的话起一种抑制作用。“方六七 十,或五六十”:所言面积越来越小;“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认为目标越高越不可攀。可见他性格中有退让的一面。 接下来言志的是公西华,他不说能够做什么,只说愿意学习做什么。如不说能为 大相,只说“愿为小相”,话是略略打些折扣的,表现了谦虚谨慎的态度,也表 现出性格上的拘谨和谦逊。 最后写曾晳在孔子启发下言志。先写他正在鼓瑟,听到老师提问,他便“舍瑟而 作”,很有礼貌。因为他的志趣不同于前面三个人,所以颇为迟疑。经孔子一再 温语鼓励,他才从容不迫地述说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不是要为政求仕,而是要 当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之时,与一群青少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 里,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于归途中唱唱歌。这样,既陶冶了 师生的优美性情,又培养了自己的髙洁志趣,由此道而进,同样可以臻于儒家所 企求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不求为政,只在育人,这是他“异于三子之撰”的 地方,也表现了他自甘淡泊的性格。 4.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所言之志的态度 训练4孔子怎样看待和评价四位弟子的“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此时的生活 态 度是怎样的 点拨4对子路的发言,孔子听了以后报以一“哂”,微微一笑而已。孔子曾经 充 分肯定过子路的政治才能,但认为他充其量只能担任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兵役军政 长官:“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并不像子路自吹自 擂的那样。“哂”只是笑他“言其不让”,还是肯定了他有志而壮,并非全盘否 定,可见孔子的态度是很有节制的 对冉有的志向,孔子未作表态,说明他认为冉有所述符合实际情况。孔子曾经对 冉有的才智做过实际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做县宰或大夫的家宰的材料:“求也
着极为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 智慧,一种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 训练 2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 点拨 2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侍坐学生言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而对曰”至“吾与点也”)记四人述志及孔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至篇末)写孔子对三人志趣的评价。 3.理解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人的志向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训练 3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怎样陈述自己的志向?从中可以看出各人的 性 格有什么特点? 点拨 3 四人中子路抢先发言,他说:一个被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它受 到 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他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 ,而且知道遵守礼义。这多少有点吹牛或者浮夸的嫌疑。子路言志的内容和口气 都表现出了一种好高骛远,而这又来自他性格当中的“好勇”而冒进。 第二个述志的是冉有,他只说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后面的话比前面的意思都倒退了一步,或对前面的话起一种抑制作用。“方六七 十,或五六十”:所言面积越来越小;“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认为目标越高越不可攀。可见他性格中有退让的一面。 接下来言志的是公西华,他不说能够做什么,只说愿意学习做什么。如不说能为 大相,只说“愿为小相”,话是略略打些折扣的,表现了谦虚谨慎的态度,也表 现出性格上的拘谨和谦逊。 最后写曾皙在孔子启发下言志。先写他正在鼓瑟,听到老师提问,他便“舍瑟而 作”,很有礼貌。因为他的志趣不同于前面三个人,所以颇为迟疑。经孔子一再 温语鼓励,他才从容不迫地述说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不是要为政求仕,而是要 当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之时,与一群青少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 里,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于归途中唱唱歌。这样,既陶冶了 师生的优美性情,又培养了自己的高洁志趣,由此道而进,同样可以臻于儒家所 企求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不求为政,只在育人,这是他“异于三子之撰”的 地方,也表现了他自甘淡泊的性格。 4.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所言之志的态度。 训练 4 孔子怎样看待和评价四位弟子的“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此时的生活 态 度是怎样的? 点拨 4 对子路的发言,孔子听了以后报以一“哂”,微微一笑而已。孔子曾经 充 分肯定过子路的政治才能,但认为他充其量只能担任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兵役军政 长官:“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并不像子路自吹自 擂的那样。“哂”只是笑他“言其不让”,还是肯定了他有志而壮,并非全盘否 定,可见孔子的态度是很有节制的。 对冉有的志向,孔子未作表态,说明他认为冉有所述符合实际情况。孔子曾经对 冉有的才智做过实际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做县宰或大夫的家宰的材料:“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 对公西华的志向,孔子也认为说得比较实在,因而也没有插话。孔子曾经也评价 过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而听了曾皙所言之志,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要喟然而叹 ,又为什么要“与点”呢?因为这时的孔子,周游列国而其道不行,只好恬退丘 园,以授徒为业,政治上的落魄必然导致心理上的颓丧,所以他不得不喟然而长 叹了。但孔子毕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对于他有如浮云。曾皙不求为政的志趣,正与孔子晚年的 这种恬退思想有着共同点,所以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共鸣,他就“与点”了。师 生二人都认为,不能出仕,还可以传道,不能治国,还可以育人,同样可以实现 他们礼治的崇高目标。 5.领会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训练5朗读全文,看看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5本文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性的一章,它有以下艺术特色: (1)形象鲜明。文章紧扣人物的发言写出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五个人物的志 向 有大有小,态度有骄傲有谦逊,但他们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个性、志趣、修养和 风度,显得深刻而生动,鲜明而有特点。 (2)意境优美。如曾皙的瑟音由渐稀到铿然而止,透出一种和谐的礼乐气氛。 他 的谈话又展现出一幅春日踏青的快乐场面,显示出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人与自然 亲密融洽的关系,创造了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 对公西华的志向,孔子也认为说得比较实在,因而也没有插话。孔子曾经也评价 过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而听了曾皙所言之志,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要喟然而叹 ,又为什么要“与点”呢?因为这时的孔子,周游列国而其道不行,只好恬退丘 园,以授徒为业,政治上的落魄必然导致心理上的颓丧,所以他不得不喟然而长 叹了。但孔子毕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对于他有如浮云。曾皙不求为政的志趣,正与孔子晚年的 这种恬退思想有着共同点,所以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共鸣,他就“与点”了。师 生二人都认为,不能出仕,还可以传道,不能治国,还可以育人,同样可以实现 他们礼治的崇高目标。 5.领会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训练 5 朗读全文,看看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 5 本文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性的一章,它有以下艺术特色: (1)形象鲜明。文章紧扣人物的发言写出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五个人物的志 向 有大有小,态度有骄傲有谦逊,但他们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个性、志趣、修养和 风度,显得深刻而生动,鲜明而有特点。 (2)意境优美。如曾皙的瑟音由渐稀到铿然而止,透出一种和谐的礼乐气氛。 他 的谈话又展现出一幅春日踏青的快乐场面,显示出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人与自然 亲密融洽的关系,创造了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