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城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1.按要求填空 (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2)“天朗气清 ”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兰 亭集序》) (3)《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 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答案】(1).于我如浮云(2).惠风和畅(3).王羲之(4).南声函胡 (5).北音清越 2.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用的诗句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D.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答案】A 3.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前后照应并连贯的一项是()。 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_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 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 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 知道,所以才有 ”这些个话。 A.多变\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求之于字里行间
静安区 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1.按要求填空。 (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兰 亭集序》) (3)《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 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答案】 (1). 于我如浮云 (2). 惠风和畅 (3). 王羲之 (4). 南声函胡 (5). 北音清越 2.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用的诗句是(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D.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答案】A 3.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前后照应并连贯的一项是( )。 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 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 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 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 知道,所以才有“ ”、“ ”、 “ ”这些个话。 A. 多变\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求之于字里行间
B.灵动求之于字里行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 C.特殊\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言不尽意 D.复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 【答案】D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 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 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 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 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 出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 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 表彰语便是“小苏州”。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 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 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 1930年,江苏、淅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85.5%。1950年1 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 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1923年累 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 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 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B. 灵动\求之于字里行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 C. 特殊\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言不尽意 D. 复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 【答案】D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 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 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 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 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 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 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 表彰语便是“小苏州 ...”。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 75%。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 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 年,上海人口 超过 100 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 年,上海人口 430 万,南京 103 万,杭州 61 万,苏 州 39 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 309 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 1930 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 88.4%,占华界人口的 85.5%。1950 年 1 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 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 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 1923 年累 计,上海有华资企业 312 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 106 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 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 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 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 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 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 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 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 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 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 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 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 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囯人,也容易上海化, 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囯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 《新上海》,1925年第1期) ⑨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 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 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 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 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①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 创新速率越大。 ①2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 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①3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④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 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 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⑤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 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 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 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 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 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 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 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 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 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 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囯人,也容易上海化, 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囯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 《新上海》,1925 年第 1 期) ⑨1934 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 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 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 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 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⑪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 创新速率越大。 ⑫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 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⑬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⑭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 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 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⑮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
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 义务,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的“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 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 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①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 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 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文汇报》2019年01月25日) 4.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 5.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岀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7.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索 C.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 8.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4.表彰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 5.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的预测到了“上海明天”的发 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发展的客观实际。(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 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 D 7. A 8.第1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联。第2—16段从继承、集 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系以及海派文化特点。第17 段总结全文,为海派文化下定义。全文结构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 义务,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⑯“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 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 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⑰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 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 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文汇报》2019 年 01 月 25 日) 4. 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6. 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 ...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 A. 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岀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 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 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 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7. 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 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索。 C. 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 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 8. 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4. 表彰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 5. 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的预测到了“上海明天”的发 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发展的客观实际。(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 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 6. D 7. A 8. 第 1 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联。第 2—16 段从继承、集 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系以及海派文化特点。第 17 段总结全文,为海派文化下定义。全文结构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一—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 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 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 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 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 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 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 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 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 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 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 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 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 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 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 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 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 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 多半 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 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 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 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 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 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 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 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 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 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 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 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 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 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 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 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 (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 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 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 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 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 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 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
她做 ⑥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 子“磁——磁——”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 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 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 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⑦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 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 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 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看,闷闷地抽 l。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 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 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⑧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 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 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 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 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岀来, “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 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 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⑨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9.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10.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请结合第⑧段内容赏析 11.小说以“拦牛”为线索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12.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 【答案】9.民歌表现了穷苦生活和忧伤情感,“破老汉”借歌抒情。宣泄了愁苦,抚慰了 心灵,带来了快乐。融生活之穷苦、内心之感伤、性格之坚韧乐观于一体,内涵丰厚。(表 明陕北人爱唱的原因。通过“破老汉”爱唱,表现了陕北人的坚韧乐观的性格。) 10.此段对秋山的景物描写,既描绘了山间红、黄、淡蓝等斑斓的色彩,又用拟人手法表现
她做。 ⑥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 子“磁——磁——”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 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 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 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⑦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 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 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 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看,闷闷地抽 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 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 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⑧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 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 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 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 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 “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 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 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⑨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9. 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 10.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请结合第⑧段内容赏析。 11. 小说以“拦牛”为线索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12. 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 【答案】9. 民歌表现了穷苦生活和忧伤情感,“破老汉”借歌抒情。宣泄了愁苦,抚慰了 心灵,带来了快乐。融生活之穷苦、内心之感伤、性格之坚韧乐观于一体,内涵丰厚。(表 明陕北人爱唱的原因。通过“破老汉”爱唱,表现了陕北人的坚韧乐观的性格。) 10. 此段对秋山的景物描写,既描绘了山间红、黄、淡蓝等斑斓的色彩,又用拟人手法表现
了“探头探脑”小田鼠、“扑楞楞”飞的野鸽子、“咕咕嘎嘎”叫的野鸡声的动态……色彩 明丽,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秋山自然风光,同时展现了人物生活的环 境,给小说的“穷”的生活增添了亮色。 11.小说以“拦牛”为线索,表现破老汉的生活命运涉及面广(各种各样的所见所闻所感), 选材自然丰富。从不同侧面立体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 12.不愿丢下留小儿不管娶亮亮妈;爱唱民歌等行为语言塑造出了“破老汉”乐观、坚韧、 善良的陕北农民典型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14.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明快飘逸 B.婉约含蓄 C.质朴刚劲 D.清淡自 15.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答案】13.A14.D 15.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 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岀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
了“探头探脑”小田鼠、“扑楞楞”飞的野鸽子、“咕咕嘎嘎”叫的野鸡声的动态……色彩 明丽,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秋山自然风光,同时展现了人物生活的环 境,给小说的“穷”的生活增添了亮色。 11. 小说以“拦牛”为线索,表现破老汉的生活命运。涉及面广(各种各样的所见所闻所感), 选材自然丰富。从不同侧面立体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 12. 不愿丢下留小儿不管娶亮亮妈;爱唱民歌等行为语言塑造出了“破老汉”乐观、坚韧、 善良的陕北农民典型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 本诗是五言律诗。 C. 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 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14. 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明快飘逸 B. 婉约含蓄 C. 质朴刚劲 D. 清淡自 然 15. 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答案】13. A 14. D 15. 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 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力年乡滎在太学三忐封惠貨辟疑端崇正道 亥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 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 ⑨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 循政详山东通志中。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 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 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 ③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先生讲学,故介庵以理学 鸣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 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选自《冯从吾文集》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臬诸公造之() (2)当时民歌之曰() 17.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循政详山东通志中() A.全、整个 B.沟通 D.精通 18.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B.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C.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D.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19.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虛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20.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九年乡举在大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 安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 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 ⑨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 循政详山东通.志中。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 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 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 ③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先生讲学,故介庵以理学 鸣.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 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选自《冯从吾文集》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臬诸公造.之( ) (2)当时民歌.之曰( ) 17.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循政详山东通.志中( ) A. 全、整个 B. 沟通 C. 顺畅 D. 精通 18. 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B.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C.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D.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19. 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虛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20. 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迹、内容 性格、形象 大公无私、忠诚报国 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 谦虚反省 21.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 【答案】16.(1).(1)到……去。造访、拜访(②2).(2)编歌、赞美17.A 19.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20.直言进谏、节俭廉洁、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 21.第③段通过冯从吾的议论,显现了西郭先生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思想互益人生态度,进 而与“虚矫恃气者”对比更加突出西郭先生的宽阔心胸和做人气节 没有文言文译文,网上也没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口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 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 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 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 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
事迹、内容 性格、形象 大公无私、忠诚报国 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 谦虚反省 21. 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 【答案】16. (1). (1)到……去。 造访、拜访 (2). (2)编歌、赞美 17. A 18. A 19. 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20. 直言进谏、节俭廉洁、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 21. 第③段通过冯从吾的议论,显现了西郭先生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思想互益人生态度,进 而与“虚矫恃气者”对比更加突出西郭先生的宽阔心胸和做人气节。 没有文言文译文,网上也没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 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 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 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 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 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
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 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 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②吾子:尊称,您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B.然 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A.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24.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25.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答案】22.B23.C24.B 25.“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然 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 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 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 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 参考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 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 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 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
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 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 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其 B. 然 C. 以 D. 为 23. 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 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24. 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25. 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答案】22. B 23. C 24. B 25.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 “然 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 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 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 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 参考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 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 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 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