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中 国 古祖 代经典名 著 见『游 闻千记 唐 级所古》 著奇是 学的人中 霞客游 全校 』国 风部徐古 本注 果水『弘代 教、千祖最 下
涂弘祖著,唐云校注 徐霞客游记·全本 中国古代经典名著
涂 弘 祖 著 · 唐 云 校 注 徐 霞 客 游 记 · 全 本 · 中 国 古 代 经 典 名 著
目录 目录 黔游日记 黔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 游太华山记 …56 滇中花木记 游颜洞记 …60 随笔两则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91 盘江考 127 滇游日记四… 132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六… 滇游日记七 滇游日记八…… 270 滇游日记九 滇游日记十………………………35 滇游日记十 382 永昌志略 近腾诸彝说略……………………………………4O9 滇游日记十 410
目 录 黔 游 日 记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1 黔 游 日 记 二 … … … … … … … … … … … … … … … … … … … 3 3 滇 游 日 记 一 … … … … … … … … … … … … … … … … … … … 5 3 游 太 华 山 记 … … … … … … … … … … … … … … … … … … … 5 6 滇 中 花 木 记 … … … … … … … … … … … … … … … … … … … 6 0 游 颜 洞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6 0 随 笔 两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6 3 滇 游 日 记 二 … … … … … … … … … … … … … … … … … … … 6 6 滇 游 日 记 三 … … … … … … … … … … … … … … … … … … … 9 1 盘 江 考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滇 游 日 记 四 … … … … … … … … … … … … … … … … … … … 1 3 2 滇 游 日 记 五 … … … … … … … … … … … … … … … … … … … 1 7 4 滇 游 日 记 六 … … … … … … … … … … … … … … … … … … … 2 0 2 滇 游 日 记 七 … … … … … … … … … … … … … … … … … … … 2 3 8 滇 游 日 记 八 … … … … … … … … … … … … … … … … … … … 2 7 0 滇 游 日 记 九 … … … … … … … … … … … … … … … … … … … 3 1 2 滇 游 日 记 十 … … … … … … … … … … … … … … … … … … … 3 5 1 滇 游 日 记 十 一 … … … … … … … … … … … … … … … … … … 3 8 2 永 昌 志 略 … … … … … … … … … … … … … … … … … … 4 0 8 近 腾 诸 彝 说 略 … … … … … … … … … … … … … … … … 4 0 9 滇 游 日 记 十 二 … … … … … … … … … … … … … … … … … … 4 1 0 目 录 1
滇游日记十三 447 鸡山志目 鸡山志略一…… 鸡山志略二 丽江纪略 法王缘起· 溯江纪源(一作《江源考》)
滇 游 日 记 十 三 … … … … … … … … … … … … … … … … … … 4 4 7 鸡 山 志 目 … … … … … … … … … … … … … … … … … … 4 5 7 鸡 山 志 略 一 … … … … … … … … … … … … … … … … … 4 5 8 鸡 山 志 略 二 … … … … … … … … … … … … … … … … … 4 6 1 丽 江 纪 略 … … … … … … … … … … … … … … … … … … 4 6 4 法 王 缘 起 … … … … … … … … … … … … … … … … … … 4 6 4 溯 江 纪 源 ( 一 作 《 江 源 考 》 ) … … … … … … … … … 4 6 6 2
黔游日记 黔游日记 黔:贵州省的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秦代属黔中郡,为贵 州设治之始。今贵州大部地区在唐代又属黔中道,自成区域,故名黔。 《黔游日记》共分两篇。 徐霞客入黔,路线大致由南丹开始,南丹—一独山—一都匀 平越卫(今福泉)一新添卫(今贵定)一龙里卫一一贵阳—一平 坝——一安顺—一镇宁—一永宁——一新兴所(今普安),然后西进云南曲 靖。 记一记初入黔路线。在南丹与独山之间无甚特奇之处,而独山至 都匀,则山显奇峻,水亦多聚而成流。此间对其溪流、泉水所记较多。 特别是对大马尾、小马尾二河之记述。在都匀,对《郡志》所记甚不 满,特别是对《郡志》所载“都匀八景”进行了批评,认为“八景”之 说是“八寸三分帽子”,实际上所记之景并非此地特别突出的景致。到 贵阳后,曾游太子桥(今名态慈桥)。当时尚未发现小东河之白龙洞, 故而徐霞客未有对白龙洞之记载。该洞自19石5年发现后,已辟为白龙 洞地下公园。过青崖屯,寻探跪勺泉和龙潭,对龙潭及周围景色描绘 细致且颇为赞赏,称其为“万古潜渊,千峰悶壑”。又记白云山胜景, 对其山色、山中猿猴成行的奇观以及山中所产蘑菇均有美笔记载。至 此,对青崖地区水系、山脉进行全面归纳,较具科学性。其后途中,徐 霞客记录了遇奸人欺骗,游资被窃的经历,担夫离去,只好亲自负担 而行,况衣食俱无着落,困顿异常 由平坝至安顺,着重记游双明洞。《嘉庆重修一统志·安顺府山 川》载:“双明洞,在镇宁州西五里,又名紫云洞,俗名观音洞。轩敞 高朗,东西相通如堿阙,中有流水,有桥可渡”。近数十年,在其附近
黔 游 日 记 一 黔 : 贵 州 省 的 简 称 。 因 省 境 东 北 部 在 战 国 、 秦 代 属 黔 中 郡 , 为 贵 州 设 治 之 始 。 今 贵 州 大 部 地 区 在 唐 代 又 属 黔 中 道 , 自 成 区 域 , 故 名 黔 。 《 黔 游 日 记 》 共 分 两 篇 。 徐 霞 客 入 黔 , 路 线 大 致 由 南 丹 开 始 , 南 丹 — — 独 山 — — 都 匀 — — 平 越 卫 ( 今 福 泉 ) — — 新 添 卫 ( 今 贵 定 ) — — 龙 里 卫 — — 贵 阳 — — 平 坝 — — 安 顺 — — 镇 宁 — — 永 宁 — — 新 兴 所 ( 今 普 安 ) , 然 后 西 进 云 南 曲 靖 。 记 一 记 初 入 黔 路 线 。 在 南 丹 与 独 山 之 间 无 甚 特 奇 之 处 , 而 独 山 至 都 匀 , 则 山 显 奇 峻 , 水 亦 多 聚 而 成 流 。 此 间 对 其 溪 流 、 泉 水 所 记 较 多 。 特 别 是 对 大 马 尾 、 小 马 尾 二 河 之 记 述 。 在 都 匀 , 对 《 郡 志 》 所 记 甚 不 满 , 特 别 是 对 《 郡 志 》 所 载 “ 都 匀 八 景 ” 进 行 了 批 评 , 认 为 “ 八 景 ” 之 说 是 “ 八 寸 三 分 帽 子 ” , 实 际 上 所 记 之 景 并 非 此 地 特 别 突 出 的 景 致 。 到 贵 阳 后 , 曾 游 太 子 桥 ( 今 名 态 慈 桥 ) 。 当 时 尚 未 发 现 小 东 河 之 白 龙 洞 , 故 而 徐 霞 客 未 有 对 白 龙 洞 之 记 载 。 该 洞 自 1 9 6 5 年 发 现 后 , 已 辟 为 白 龙 洞 地 下 公 园 。 过 青 崖 屯 , 寻 探 跪 勺 泉 和 龙 潭 , 对 龙 潭 及 周 围 景 色 描 绘 细 致 且 颇 为 赞 赏 , 称 其 为 “ 万 古 潜 渊 , 千 峰 閟 壑 ” 。 又 记 白 云 山 胜 景 , 对 其 山 色 、 山 中 猿 猴 成 行 的 奇 观 以 及 山 中 所 产 蘑 菇 均 有 美 笔 记 载 。 至 此 , 对 青 崖 地 区 水 系 、 山 脉 进 行 全 面 归 纳 , 较 具 科 学 性 。 其 后 途 中 , 徐 霞 客 记 录 了 遇 奸 人 欺 骗 , 游 资 被 窃 的 经 历 , 担 夫 离 去 , 只 好 亲 自 负 担 而 行 , 况 衣 食 俱 无 着 落 , 困 顿 异 常 。 由 平 坝 至 安 顺 , 着 重 记 游 双 明 洞 。 《 嘉 庆 重 修 一 统 志 · 安 顺 府 山 川 》 载 : “ 双 明 洞 , 在 镇 宁 州 西 五 里 , 又 名 紫 云 洞 , 俗 名 观 音 洞 。 轩 敞 高 朗 , 东 西 相 通 如 城 阙 , 中 有 流 水 , 有 桥 可 渡 ” 。 近 数 十 年 , 在 其 附 近 黔 游 日 记 一 · 1 ·
徐霞客游记 又发现伙牛洞,洞内有多具野兽遗骇及兽骨化石,改名为犀牛洞,是 著名旅游景点。徐霞客记双明洞时,先叙周围山川之景,然后再写东、 西二洞具象,对其“双明”之由来亦有解释,并称“一门而透已奇,两 门而交映尤异”。 记白水河水况“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河即今 所谓打帮河,徐霞客在此游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群,心中喜不自胜,其 描述十分精彩。 记末为对盘江的初步考察 记二为西行游记,颇为丰富,从公元163年4月起记。 戊寅(公元1633年)三月二十七日自南丹北鄙岜ba 歹村,易骑入重山中,渐履无人之境。五里,逾山界岭。南丹 下司界。又北一里,逾石隘,是为艰坪岭。其石极嵯峨,其树 极蒙密,其路极崎岖,黔、粤之界,以此而分,南北之水,亦 由此而别。然其水亦俱下都泥,则石隘之脊,乃自东而西度, 尽于巴鹅之境,而多灵大脊犹在其东也。北下一里,就峡西 行,一里,始有田塍,又半里,峡转北,坞始大开。又北 里,有村在西坞中,曰由彝。此中诸坞,四面皆高,不知水 从何出。然由彝村南石壁下,有洞东向,细流自畦中淙淙入, 透山西而去,固知大脊犹在东也。至此南丹差骑辞去。由彝 人始许夫骑,久乃不至,促久之,止以二夫负担去。余独坐 其栏,从午至暮,始得骑。西北二里,至山寨,则寨人已送 担亦前去。乃由其东上岭,越脊北下一里,行壑h中。又北 里,再越岭脊,下行峡中。壑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 亘,无泄水之隙,而北亘之脊,石齿如锯,横锋坚锷,莫可 投足。时已昏暮,跃马而下,此骑真堪托死生也。越脊,直
又 发 现 伙 牛 洞 , 洞 内 有 多 具 野 兽 遗 骇 及 兽 骨 化 石 , 改 名 为 犀 牛 洞 , 是 著 名 旅 游 景 点 。 徐 霞 客 记 双 明 洞 时 , 先 叙 周 围 山 川 之 景 , 然 后 再 写 东 、 西 二 洞 具 象 , 对 其 “ 双 明 ” 之 由 来 亦 有 解 释 , 并 称 “ 一 门 而 透 已 奇 , 两 门 而 交 映 尤 异 ” 。 记 白 水 河 水 况 “ 溪 底 翻 崖 喷 雪 , 满 溪 皆 如 白 鹭 群 飞 ” 。 白 水 河 即 今 所 谓 打 帮 河 , 徐 霞 客 在 此 游 著 名 的 黄 果 树 瀑 布 群 , 心 中 喜 不 自 胜 , 其 描 述 十 分 精 彩 。 记 末 为 对 盘 江 的 初 步 考 察 。 记 二 为 西 行 游 记 , 颇 为 丰 富 , 从 公 元 1 6 3 8 年 4 月 起 记 。 戊 寅 ( 公 元 1 6 3 8 年 ) 三 月 二 十 七 日 自 南 丹 北 鄙 岜 b ā 歹 村 , 易 骑 入 重 山 中 , 渐 履 无 人 之 境 。 五 里 , 逾 山 界 岭 。 南 丹 下 司 界 。 又 北 一 里 , 逾 石 隘 , 是 为 艰 坪 岭 。 其 石 极 嵯 峨 , 其 树 极 蒙 密 , 其 路 极 崎 岖 , 黔 、 粤 之 界 , 以 此 而 分 , 南 北 之 水 , 亦 由 此 而 别 。 然 其 水 亦 俱 下 都 泥 , 则 石 隘 之 脊 , 乃 自 东 而 西 度 , 尽 于 巴 鹅 之 境 , 而 多 灵 大 脊 犹 在 其 东 也 。 北 下 一 里 , 就 峡 西 行 , 一 里 , 始 有 田 塍 , 又 半 里 , 峡 转 北 , 坞 始 大 开 。 又 北 一 里 , 有 村 在 西 坞 中 , 曰 由 彝 。 此 中 诸 坞 , 四 面 皆 高 , 不 知 水 从 何 出 。 然 由 彝 村 南 石 壁 下 , 有 洞 东 向 , 细 流 自 畦 中 淙 淙 入 , 透 山 西 而 去 , 固 知 大 脊 犹 在 东 也 。 至 此 南 丹 差 骑 辞 去 。 由 彝 人 始 许 夫 骑 , 久 乃 不 至 , 促 久 之 , 止 以 二 夫 负 担 去 。 余 独 坐 其 栏 , 从 午 至 暮 , 始 得 骑 。 西 北 二 里 , 至 山 寨 , 则 寨 人 已 送 担 亦 前 去 。 乃 由 其 东 上 岭 , 越 脊 北 下 一 里 , 行 壑 h è 中 。 又 北 一 里 , 再 越 岭 脊 , 下 行 峡 中 。 壑 圆 而 峡 长 , 南 北 向 皆 有 脊 中 亘 , 无 泄 水 之 隙 , 而 北 亘 之 脊 , 石 齿 如 锯 , 横 锋 坚 锷 , 莫 可 投 足 。 时 已 昏 暮 , 跃 马 而 下 , 此 骑 真 堪 托 死 生 也 。 越 脊 , 直 · 2 · 徐 霞 客 游 记
黔游日记 坠峡底,逾所上数倍,姑知前之圆壑长峡,犹在半山也。峡 底有流,从南脊下溢,遂滔滔成流。随之西向行,共里许,有 村在南山麓,担夫已换去。又骑而西半里,担夫又已去。盖 村人恐余止其家,故函换之行,而又无骑换,骑夫不肯前,余 强之暗行摸黑走路。西北半里,有溪自东而西,横堰其中,左右 渊深,由堰上北度,马蹄得得,险甚。又西转过一村,半里 由村西而北向逾岭,始与双担同行,暗中呼声相属,不辨其 为石为影也。共二上二下,遂行田塍间。共五里,过一寨,排 门人,居人颇盛。半里,复排一门出,又行田塍中。一里半, 叩门入旧司,门以内茅舍俱闭,莫为启。久之,守一启户者, 无茅无饭而卧 上、下二司者,即丰宁司也。濒南界者,分为下司,与 南丹接壤。二司皆杨姓兄弟也,而不相睦。今上司为杨柚,强 而有制,道路开治,盗贼屏息。下司为杨国贤,地乱不能辖, 民皆剽掠,三里之内,靡非贼窟。其东有七榜之地,地宽而 渥w优厚,桀赘指世风不太平尤甚,其叔杨云道,聚众其中为乱首, 人莫敢入。 旧司者,下司昔日司治也,为上司所破,国贤移居寨上。 寨在南山麓,与旧司南北相对,中隔一坞,然亦无奇险也。 十八日平明起,雨霏霏下。余令随夫以盐易米而 炊。余以刺索夫于南寨,国贤避不出,托言与上司不合,不 敢发夫。止许护送者两三人送出境。余饭而待之,送者亦不 至,乃雇夫分肩行李,从旧司北向逾岭行。共三里余,下至 饿鬼桥,有小水自东北注西南,小石梁跨其上,御人者拦路抢 劫的人每每横行于此。又北二里,逾岭,已为上司界。下岭二
坠 峡 底 , 逾 所 上 数 倍 , 姑 知 前 之 圆 壑 长 峡 , 犹 在 半 山 也 。 峡 底 有 流 , 从 南 脊 下 溢 , 遂 滔 滔 成 流 。 随 之 西 向 行 , 共 里 许 , 有 村 在 南 山 麓 , 担 夫 已 换 去 。 又 骑 而 西 半 里 , 担 夫 又 已 去 。 盖 村 人 恐 余 止 其 家 , 故 函 换 之 行 , 而 又 无 骑 换 , 骑 夫 不 肯 前 , 余 强 之 暗 行 摸 黑 走 路 。 西 北 半 里 , 有 溪 自 东 而 西 , 横 堰 其 中 , 左 右 渊 深 , 由 堰 上 北 度 , 马 蹄 得 得 , 险 甚 。 又 西 转 过 一 村 , 半 里 , 由 村 西 而 北 向 逾 岭 , 始 与 双 担 同 行 , 暗 中 呼 声 相 属 , 不 辨 其 为 石 为 影 也 。 共 二 上 二 下 , 遂 行 田 塍 间 。 共 五 里 , 过 一 寨 , 排 门 人 , 居 人 颇 盛 。 半 里 , 复 排 一 门 出 , 又 行 田 塍 中 。 一 里 半 , 叩 门 入 旧 司 , 门 以 内 茅 舍 俱 闭 , 莫 为 启 。 久 之 , 守 一 启 户 者 , 无 茅 无 饭 而 卧 。 上 、 下 二 司 者 , 即 丰 宁 司 也 。 濒 南 界 者 , 分 为 下 司 , 与 南 丹 接 壤 。 二 司 皆 杨 姓 兄 弟 也 , 而 不 相 睦 。 今 上 司 为 杨 柚 , 强 而 有 制 , 道 路 开 治 , 盗 贼 屏 息 。 下 司 为 杨 国 贤 , 地 乱 不 能 辖 , 民 皆 剽 掠 , 三 里 之 内 , 靡 非 贼 窟 。 其 东 有 七 榜 之 地 , 地 宽 而 渥 w ò 优 厚 , 桀 赘 指 世 风 不 太 平 尤 甚 , 其 叔 杨 云 道 , 聚 众 其 中 为 乱 首 , 人 莫 敢 入 。 旧 司 者 , 下 司 昔 日 司 治 也 , 为 上 司 所 破 , 国 贤 移 居 寨 上 。 寨 在 南 山 麓 , 与 旧 司 南 北 相 对 , 中 隔 一 坞 , 然 亦 无 奇 险 也 。 二 十 八 日 平 明 起 , 雨 霏 霏 下 。 余 令 随 夫 以 盐 易 米 而 炊 。 余 以 刺 索 夫 于 南 寨 , 国 贤 避 不 出 , 托 言 与 上 司 不 合 , 不 敢 发 夫 。 止 许 护 送 者 两 三 人 送 出 境 。 余 饭 而 待 之 , 送 者 亦 不 至 , 乃 雇 夫 分 肩 行 李 , 从 旧 司 北 向 逾 岭 行 。 共 三 里 余 , 下 至 饿 鬼 桥 , 有 小 水 自 东 北 注 西 南 , 小 石 梁 跨 其 上 , 御 人 者 拦 路 抢 劫 的 人 每 每 横 行 于 此 。 又 北 二 里 , 逾 岭 , 已 为 上 司 界 。 下 岭 二 黔 游 日 记 一 · 3 ·
徐霞客游记 里,有村在西坞,而路东有枫木树对之。又东北逾岭二里,有 村在东坞,其前环山为壑,中洼为田。村倚东峰,有石崖当 村后;路循西岭,与村隔垄相向,始敢对之息肩。又西北逾 岭二里,转而西向行,于是峡大开,南北相向,南山下村居 甚稠,北山则大路倚之。西行五里,路复西北逾岭。盖此地 大山在东北,路俱缘其西南上,虽有升降,然俱上多下少,逶 迤以升者也。又西北二里,逾岭。路北有峰,回亘层叠,俨 若天盘龙髻。崖半有洞,门西向,数十家倚之。路乃北转,又 里,越其西冈北向下。西冈者,大山分支西突为盘髻峰,其 下横冈西度者也。西冈之北,山又东西排闼。北望西界山 圆石高插峰头,矗然倚天之柱,其北石崖回沓,即上司治所 托也;东界土山,即路所循而行者。共北五里,路与西界矗 柱对。又北二里,忽山雨大至。担夫停担,各牵笠蔽雨,余 持伞亦蔽一挑。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g箭囊矢,自后奔 突而至。两人趋余伞下,一人趋顾仆伞下,一人趋担夫笠下, 皆勇壮凶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问余何往,余对 以都匀。问余求烟,余对以不用。久之。雨不止而势少杀,余 曰:“可行矣。”其人亦曰:“可去。”余以为将同往而前者,及 余行而彼复止。余益知其必非良人,然入其吻而不下咽,其 心犹良也。更北半里,转而西又一里余,有营当两界夹中阜 上,壁垒新整。由其下又西一里,入上司南门,有土垣环绕, 门内即宿铺。江西人。自下司至此,居舍中各半土半栏。时雨过街湿,余 乘湿履,遂由街北转而西,有巨塘汇其内,西筑堤为堰,甃 凼山井壁为驰道甚整。又北半里,直抵囤山堡垒东麓,北向入 门。有石罅一缕在东麓下,当其尽处,凿孔如盂,深尺许,可
里 , 有 村 在 西 坞 , 而 路 东 有 枫 木 树 对 之 。 又 东 北 逾 岭 二 里 , 有 村 在 东 坞 , 其 前 环 山 为 壑 , 中 洼 为 田 。 村 倚 东 峰 , 有 石 崖 当 村 后 ; 路 循 西 岭 , 与 村 隔 垄 相 向 , 始 敢 对 之 息 肩 。 又 西 北 逾 岭 二 里 , 转 而 西 向 行 , 于 是 峡 大 开 , 南 北 相 向 , 南 山 下 村 居 甚 稠 , 北 山 则 大 路 倚 之 。 西 行 五 里 , 路 复 西 北 逾 岭 。 盖 此 地 大 山 在 东 北 , 路 俱 缘 其 西 南 上 , 虽 有 升 降 , 然 俱 上 多 下 少 , 逶 迤 以 升 者 也 。 又 西 北 二 里 , 逾 岭 。 路 北 有 峰 , 回 亘 层 叠 , 俨 若 天 盘 龙 髻 。 崖 半 有 洞 , 门 西 向 , 数 十 家 倚 之 。 路 乃 北 转 , 又 一 里 , 越 其 西 冈 北 向 下 。 西 冈 者 , 大 山 分 支 西 突 为 盘 髻 峰 , 其 下 横 冈 西 度 者 也 。 西 冈 之 北 , 山 又 东 西 排 闼 。 北 望 西 界 山 , 一 圆 石 高 插 峰 头 , 矗 然 倚 天 之 柱 , 其 北 石 崖 回 沓 , 即 上 司 治 所 托 也 ; 东 界 土 山 , 即 路 所 循 而 行 者 。 共 北 五 里 , 路 与 西 界 矗 柱 对 。 又 北 二 里 , 忽 山 雨 大 至 。 担 夫 停 担 , 各 牵 笠 蔽 雨 , 余 持 伞 亦 蔽 一 挑 。 忽 有 四 人 持 镖 负 弩 , 悬 剑 橐 g ā o 箭 囊 矢 , 自 后 奔 突 而 至 。 两 人 趋 余 伞 下 , 一 人 趋 顾 仆 伞 下 , 一 人 趋 担 夫 笠 下 , 皆 勇 壮 凶 狞 , 似 避 雨 , 又 似 夹 持 。 余 甚 恐 。 问 余 何 往 , 余 对 以 都 匀 。 问 余 求 烟 , 余 对 以 不 用 。 久 之 。 雨 不 止 而 势 少 杀 , 余 曰 : “ 可 行 矣 。 ” 其 人 亦 曰 : “ 可 去 。 ” 余 以 为 将 同 往 而 前 者 , 及 余 行 而 彼 复 止 。 余 益 知 其 必 非 良 人 , 然 入 其 吻 而 不 下 咽 , 其 心 犹 良 也 。 更 北 半 里 , 转 而 西 又 一 里 余 , 有 营 当 两 界 夹 中 阜 上 , 壁 垒 新 整 。 由 其 下 又 西 一 里 , 入 上 司 南 门 , 有 土 垣 环 绕 , 门 内 即 宿 铺 。 江 西 人 。 自 下 司 至 此 , 居 舍 中 各 半 土 半 栏 。 时 雨 过 街 湿 , 余 乘 湿 履 , 遂 由 街 北 转 而 西 , 有 巨 塘 汇 其 内 , 西 筑 堤 为 堰 , 甃 z h ò u 井 壁 为 驰 道 甚 整 。 又 北 半 里 , 直 抵 囤 山 堡 垒 东 麓 , 北 向 入 一 门 。 有 石 罅 一 缕 在 东 麓 下 , 当 其 尽 处 , 凿 孔 如 盂 , 深 尺 许 , 可 · 4 · 徐 霞 客 游 记
黔游日记 贮水一斗。囤上下人俱以盎候而酌之,谓其水甘冽,迥异他 水。余酌而尝之,果不虚也。由此循囤麓转入北峡,峡中居 人甚多,皆头目之为心膂亲信得力的人寄者:又编竹架囤于峡 中,分行贮粟焉。由北陕西向行,已入囤后,有脊自西北连 属于囤,乃囤之结蒂处也。脊东峡中,有洞倚囤麓,其门北 向,甚隘而深。有二人将上囤,余问:“此洞深否?”云:“其 洞不深。上至囤半,有大洞颇深而有水,须以炬入。”由下仰 眺,囤上居舍累累,惟司官所居三四层,皆以瓦覆,以垩的白 色土饰。囤险而居整,反出南丹上也。余乃随其人拾级上囤,其 级甚峻,而甃凼山凿开整。竭撅而上,共半里,折而东,有楼 三楹跨路间,乃囤半之隘关也。洞在中楹之后,前为楼所蔽 不可见。有男妇各一,炊中楹下。二人指余入,遂登囤去。余 索炬于炊者,则楹后即猪栏马栈。践之下洞,洞门北向,洼 坠而下,下皆污土,上多滴沥,不堪驻足,乃复出而下。先 是令一夫随行,至脊下,不敢登,余乃独上。然囤上之形,可 以外瞭而见,惟此洞为楼掩,非身至不知也。仍由旧路里余, 返宿舍,则已簿暮矣。炊饭亦熟,遂餐而卧。 上司土官杨柚,由长官而加副总,以水西之役也。其地 小而与南丹为仇,互相袭杀,故两土官各退居囤上。南丹州治在 园下而居于上。上司则司治俱在上,而环园而居者,皆其头目也。南丹第三弟 走荔波,为莫伋」用着人名所执:第四弟走上司,至今为外难, 日惴惴焉。 其囤圆而大,四面绝壁,惟西北有脊通级而上,路必环 旋于下峡,故为天险。峡中水西南下,合塘中及外峡南北诸 流,俱透西南腋中坠去
贮 水 一 斗 。 囤 上 下 人 俱 以 盎 候 而 酌 之 , 谓 其 水 甘 冽 , 迥 异 他 水 。 余 酌 而 尝 之 , 果 不 虚 也 。 由 此 循 囤 麓 转 入 北 峡 , 峡 中 居 人 甚 多 , 皆 头 目 之 为 心 膂 l ǔ 亲 信 得 力 的 人 寄 者 ; 又 编 竹 架 囤 于 峡 中 , 分 行 贮 粟 焉 。 由 北 陕 西 向 行 , 已 入 囤 后 , 有 脊 自 西 北 连 属 于 囤 , 乃 囤 之 结 蒂 处 也 。 脊 东 峡 中 , 有 洞 倚 囤 麓 , 其 门 北 向 , 甚 隘 而 深 。 有 二 人 将 上 囤 , 余 问 : “ 此 洞 深 否 ? ” 云 : “ 其 洞 不 深 。 上 至 囤 半 , 有 大 洞 颇 深 而 有 水 , 须 以 炬 入 。 ” 由 下 仰 眺 , 囤 上 居 舍 累 累 , 惟 司 官 所 居 三 四 层 , 皆 以 瓦 覆 , 以 垩 è 白 色 土 饰 。 囤 险 而 居 整 , 反 出 南 丹 上 也 。 余 乃 随 其 人 拾 级 上 囤 , 其 级 甚 峻 , 而 甃 z h ò u 凿 开 整 。 竭 撅 而 上 , 共 半 里 , 折 而 东 , 有 楼 三 楹 跨 路 间 , 乃 囤 半 之 隘 关 也 。 洞 在 中 楹 之 后 , 前 为 楼 所 蔽 不 可 见 。 有 男 妇 各 一 , 炊 中 楹 下 。 二 人 指 余 入 , 遂 登 囤 去 。 余 索 炬 于 炊 者 , 则 楹 后 即 猪 栏 马 栈 。 践 之 下 洞 , 洞 门 北 向 , 洼 坠 而 下 , 下 皆 污 土 , 上 多 滴 沥 , 不 堪 驻 足 , 乃 复 出 而 下 。 先 是 令 一 夫 随 行 , 至 脊 下 , 不 敢 登 , 余 乃 独 上 。 然 囤 上 之 形 , 可 以 外 瞭 而 见 , 惟 此 洞 为 楼 掩 , 非 身 至 不 知 也 。 仍 由 旧 路 里 余 , 返 宿 舍 , 则 已 簿 暮 矣 。 炊 饭 亦 熟 , 遂 餐 而 卧 。 上 司 土 官 杨 柚 , 由 长 官 而 加 副 总 , 以 水 西 之 役 也 。 其 地 小 而 与 南 丹 为 仇 , 互 相 袭 杀 , 故 两 土 官 各 退 居 囤 上 。 南 丹 州 治 在 囤 下 而 居 于 上 。 上 司 则 司 治 俱 在 上 , 而 环 囤 而 居 者 , 皆 其 头 目 也 。 南 丹 第 三 弟 走 荔 波 , 为 莫 伋 j í 用 着 人 名 所 执 ; 第 四 弟 走 上 司 , 至 今 为 外 难 , 日 惴 惴 焉 。 其 囤 圆 而 大 , 四 面 绝 壁 , 惟 西 北 有 脊 通 级 而 上 , 路 必 环 旋 于 下 峡 , 故 为 天 险 。 峡 中 水 西 南 下 , 合 塘 中 及 外 峡 南 北 诸 流 , 俱 透 西 南 腋 中 坠 去 。 黔 游 日 记 一 · 5 ·
徐霞客游记 十九日由上司出南门,仍渡门东小水,溯之东北 行。一里,蹑土山而上。四里,逾土山西度之脊,其西石峰 突兀,至此北尽。逾脊西北行一里半,岭头石脊,复夹成隘 门,两旁石骨嶙峋指石头杂乱参差。由隘西出,转而东北下,半 里,下抵坞中。又北一里,复越土山西下脊,是为上司、独 山州界,于是下岭循东山行。又二里,有村在西山坞中,为 苴j查村。其处东西两界皆土山,中开大坞,有水自北来,界 于坞中,绕苴査之东,乃西向破峡去。循东界山溯水北向行, 又三里,水分二支来,一自西北,一自东北,如“丫”字会 于中支山尽处。西北者较大,路溯东北行,一里半始渡之。于 中支山东麓,得坛子窑村,乃土官蒙氏之族也。村北溪中皆 碎石,时涸时溢。又东渡之,东北上冈头。共里许,有土环 遗址,名曰关上,而无居舍。又东北一里,水尽坞穷,于是 蹑岭,其岭甚峻。三里,北逾其脊,隘中底石如铺,两旁有 叽w立峰,是名鸡公关。其脉自独山州西北,绕州治东南过 此,又东南度六寨之东,而下蛮王峰者也。脊西南水,下苴 查而入都泥;脊东北水,由合江州下荔波而入龙江。从脊东 北眺,则崇山蜿蜒,列屏于前,与此山遥对成两界,中夹大 坞,自西北向东南焉。下山即转北行,一里抵坞,转东,即 有小水东南下。又东一里,逾陟冈阜,忽有溪自西北注东南, 水于此复出,为龙江上流矣。渡溪东上,于是升陟彼垅,东 北行坞中。五里,有数家之村,在东北山下。从其前复转入 西峡,北一里,过一脊,始北向下岭。其下甚深,半里抵其 麓,始知前所行俱在山上也。又北行坞中一里半,有大溪汪 然,自西峡层山是出,东注而去,亦由合江州而下荔波、思
二 十 九 日 由 上 司 出 南 门 , 仍 渡 门 东 小 水 , 溯 之 东 北 行 。 一 里 , 蹑 土 山 而 上 。 四 里 , 逾 土 山 西 度 之 脊 , 其 西 石 峰 突 兀 , 至 此 北 尽 。 逾 脊 西 北 行 一 里 半 , 岭 头 石 脊 , 复 夹 成 隘 门 , 两 旁 石 骨 嶙 峋 指 石 头 杂 乱 参 差 。 由 隘 西 出 , 转 而 东 北 下 , 半 里 , 下 抵 坞 中 。 又 北 一 里 , 复 越 土 山 西 下 脊 , 是 为 上 司 、 独 山 州 界 , 于 是 下 岭 循 东 山 行 。 又 二 里 , 有 村 在 西 山 坞 中 , 为 苴 j ū 查 村 。 其 处 东 西 两 界 皆 土 山 , 中 开 大 坞 , 有 水 自 北 来 , 界 于 坞 中 , 绕 苴 查 之 东 , 乃 西 向 破 峡 去 。 循 东 界 山 溯 水 北 向 行 , 又 三 里 , 水 分 二 支 来 , 一 自 西 北 , 一 自 东 北 , 如 “ 丫 ” 字 会 于 中 支 山 尽 处 。 西 北 者 较 大 , 路 溯 东 北 行 , 一 里 半 始 渡 之 。 于 中 支 山 东 麓 , 得 坛 子 窑 村 , 乃 土 官 蒙 氏 之 族 也 。 村 北 溪 中 皆 碎 石 , 时 涸 时 溢 。 又 东 渡 之 , 东 北 上 冈 头 。 共 里 许 , 有 土 环 遗 址 , 名 曰 关 上 , 而 无 居 舍 。 又 东 北 一 里 , 水 尽 坞 穷 , 于 是 蹑 岭 , 其 岭 甚 峻 。 三 里 , 北 逾 其 脊 , 隘 中 底 石 如 铺 , 两 旁 有 屼 w ù 立 峰 , 是 名 鸡 公 关 。 其 脉 自 独 山 州 西 北 , 绕 州 治 东 南 过 此 , 又 东 南 度 六 寨 之 东 , 而 下 蛮 王 峰 者 也 。 脊 西 南 水 , 下 苴 查 而 入 都 泥 ; 脊 东 北 水 , 由 合 江 州 下 荔 波 而 入 龙 江 。 从 脊 东 北 眺 , 则 崇 山 蜿 蜒 , 列 屏 于 前 , 与 此 山 遥 对 成 两 界 , 中 夹 大 坞 , 自 西 北 向 东 南 焉 。 下 山 即 转 北 行 , 一 里 抵 坞 , 转 东 , 即 有 小 水 东 南 下 。 又 东 一 里 , 逾 陟 冈 阜 , 忽 有 溪 自 西 北 注 东 南 , 水 于 此 复 出 , 为 龙 江 上 流 矣 。 渡 溪 东 上 , 于 是 升 陟 彼 垅 , 东 北 行 坞 中 。 五 里 , 有 数 家 之 村 , 在 东 北 山 下 。 从 其 前 复 转 入 西 峡 , 北 一 里 , 过 一 脊 , 始 北 向 下 岭 。 其 下 甚 深 , 半 里 抵 其 麓 , 始 知 前 所 行 俱 在 山 上 也 。 又 北 行 坞 中 一 里 半 , 有 大 溪 汪 然 , 自 西 峡 层 山 是 出 , 东 注 而 去 , 亦 由 合 江 州 而 下 荔 波 、 思 · 6 · 徐 霞 客 游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