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三峡大学:《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讲 法学基础知识概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5.5KB,团购合买
通过学习法的一般理论,掌握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法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贯彻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法学基础知识概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法的一般理论,掌握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法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 法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贯彻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重点: 1.法的本质 2.法的特征。 3.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涵义, 5.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法的作用,批判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 2.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关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等 学时安排: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法的产生、本质、职能 法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原始社会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 2.法的产生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的需要而出 现的。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长期渐 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法的本质和特征 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根 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意志。法并非体现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和要求,法所体现 的只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 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的特征 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概 括性等特点。第二,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第三,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第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 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学基础知识概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法的一般理论,掌握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法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 法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贯彻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重点: 1. 法的本质。 2. 法的特征。 3.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涵义。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 正确认识法的作用,批判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 2. 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关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等。 学时安排: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的产生、本质、职能 一、法的产生 1.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原始社会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 2. 法的产生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的需要而出 现的。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长期渐 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1. 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根 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意志。法并非体现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和要求,法所体现 的只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 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 法的特征 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概 括性等特点。第二,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第三,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第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 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 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法的职能 1.法的规范职能。法的规范职能是从法调整人们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所起的作 用 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的作 用,这是法的社会职能的核心;二是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法的这两方面的作用是密 切联系的,统治阶级通过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和职能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工 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其内容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 2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 3.社会主义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4.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是国家强制和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的职能 社会主义法在政治方面能够起到保障人民民主,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有效打击严重 的刑事犯罪活动,规范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职能。 2.社会主义法在经济方面能够起到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 3.社会主义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能够起到保障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职能。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 动。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制定和认可。 二、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又可称为法的形式,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以下几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 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德治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三、法的职能 1. 法的规范职能。法的规范职能是从法调整人们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所起的作 用。 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的作 用,这是法的社会职能的核心;二是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法的这两方面的作用是密 切联系的,统治阶级通过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和职能 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工 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其内容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4.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是国家强制和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法的职能 1. 社会主义法在政治方面能够起到保障人民民主,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有效打击严重 的刑事犯罪活动,规范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职能。 2. 社会主义法在经济方面能够起到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 3. 社会主义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能够起到保障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职能。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一、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 动。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制定和认可。 二、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1. 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又可称为法的形式,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 2.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以下几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 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德治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 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其次,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民主权利行 使的制约,保证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再次,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最后,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破坏人民 民主权利的行为的制裁措施,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的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 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 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 重大决策。坚持依法治国方略,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党的领导核心职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以德治国的涵义 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努力 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全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2、以德治国的意义 当代中国把以德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当前社会现实的 需要。首先,以德治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以德治国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的保证。最后,以德治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 上,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 要任务都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区别 二者形成的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调整的范围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实施的 方式不同 3、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首先,立法者在创制社会主义法律 时,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为指导,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次,由于立法技术所限和法律所固有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会有一定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 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其次,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民主权利行 使的制约,保证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再次,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最后,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破坏人民 民主权利的行为的制裁措施,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的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 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 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 重大决策。坚持依法治国方略,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党的领导核心职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以德治国的涵义 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努力 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全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2、以德治国的意义 当代中国把以德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当前社会现实的 需要。首先,以德治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以德治国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的保证。最后,以德治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 上,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 要任务都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区别 二者形成的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调整的范围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实施的 方式不同。 3、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首先,立法者在创制社会主义法律 时,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为指导,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次,由于立法技术所限和法律所固有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会有一定

的漏洞,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加以弥补。再次,有些社会生活领域,只能由法律加以调整,而 又不能用道德来调整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 律正常运转的思想基础。其次,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过程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完善的治国之道 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也不是万能的。法 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都需要把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要 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 第五节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 (一)《法律基础》课的任务 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 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 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 (二)《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2、我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 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案例讨论 张拒不归还李某钱款案:大学生张某一次在公园游玩时,发现李某遗忘在长椅上的塑料 袋,袋内装有水果、杂物和现金一万多元。张某遂将钱取出放入自己的口袋,正准备离开时 被急冲冲赶回找东西的李某发现。但张某以捡得钱款为由,拒不归还,被李某以侵占罪和侵 权损害赔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促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2、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坚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的需要。 3、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专业人才的需要 4、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维护社会稳定

的漏洞,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加以弥补。再次,有些社会生活领域,只能由法律加以调整,而 又不能用道德来调整。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 律正常运转的思想基础。其次,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过程。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完善的治国之道 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也不是万能的。法 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都需要把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要 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 第五节 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 (一)《法律基础》课的任务 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 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 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 (二)《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2、我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 二、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案例讨论 张拒不归还李某钱款案:大学生张某一次在公园游玩时,发现李某遗忘在长椅上的塑料 袋,袋内装有水果、杂物和现金一万多元。张某遂将钱取出放入自己的口袋,正准备离开时, 被急冲冲赶回找东西的李某发现。但张某以捡得钱款为由,拒不归还,被李某以侵占罪和侵 权损害赔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促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2、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坚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的需要。 3、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专业人才的需要。 4、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原则和方法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4、要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 小结 1、法律基础课是思想品德课,它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律 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2、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包括法的一般 原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第二部分是我国宪法和 基本法律,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和继承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等 3、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法律意 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促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坚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和德治国家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完善 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 方针,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4、学习法律基础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 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把课堂学习 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与方法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资产阶级宪法和法律中也有一些所谓民主的条款,例如: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这是否意味着资产阶级法律也体现被统治阶 级的意志?为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有哪些特征? 4、怎样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 5、有人说:“法律与已无关”。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6、如何学好《法律基础》课?

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原则和方法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4、要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 小结: 1、法律基础课是思想品德课,它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律 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 2、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包括法的一般 原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第二部分是我国宪法和 基本法律,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和继承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等。 3、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培养和提高法律意 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促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坚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和德治国家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完善 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 方针,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4、学习法律基础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 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把课堂学习 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的原则与方法,要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与方法。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资产阶级宪法和法律中也有一些所谓民主的条款,例如: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这是否意味着资产阶级法律也体现被统治阶 级的意志?为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有哪些特征? 4、怎样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 5、有人说:“法律与已无关”。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6、如何学好《法律基础》课?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