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 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 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 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 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 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 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 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 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7.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8.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③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④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22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 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 白:“宁一吃一仙一桃一一口,不一吃一烂一杏一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红 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 。进 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 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 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7.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8.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 ,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离骚》) ③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④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22 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 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 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 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 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 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 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 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 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 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 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 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 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格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 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 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 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 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 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②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 分) 答 ③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 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 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 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 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 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 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 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 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 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 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 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 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 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②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 分) 答: ③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6分) 答: ④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 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6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 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B.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 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己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 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 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 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倾斜。 C.诚信教育己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 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6 分) 答: ④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 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6 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6 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 分) A.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 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 B.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 ....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 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 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 ....,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 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 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 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倾斜。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 2012 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 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2 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 , , , ,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B.④⑥②⑤③①C.③④②⑥⑤D.③④⑤⑥② 六、写作(4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他讲课非 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 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 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 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五千余部。 语文考试答案 1.A(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 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 长。”不符。) 2.D(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 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 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 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 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 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3C (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4、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5、(“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6、①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 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何许、以为,各1分,大意1分) ②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 久)就自己 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 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 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 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 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 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 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 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 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 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 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 做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 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 二年,将印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A.④②①③⑥⑤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④⑤⑥②① 六、写作(40 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 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他讲课非 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 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 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 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五千余部。 语文考试答案 1. A(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 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 长。”不符。) 2.D (A 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 符;B 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 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 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 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 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 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 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3 C (C 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4、A(B 赡:供给,C 造诣:去(的地方)D 畜:存,储存)5、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6、①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 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何许、以为,各 1 分,大意 1 分) ②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 久)就自己 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 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 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 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 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 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 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 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 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 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 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 做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 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 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 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至于(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 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 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 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 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 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 乐。”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文集流传于世上。 7.侧面烘托。(2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 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分) 8.“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 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 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3分)9. 略 10.①【答案】BE:B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 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 叙夹议。(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都答对给4分)②【答案】: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 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早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 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2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 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 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 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分)(每点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 1分。) ③【答案】: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格为之作序,推崇备 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 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注意:第3点必 须回答,1、2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每点2分) ④【答案】: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 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2分) 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 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分)(注意:第一问4分,其中阐释句意2 分,答出内涵2分;第二问2分,如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 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11.A(A谢敬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词,使用准确。B 项,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正确用例】在上 司面前,我们应当做到不卑不亢。C项,“无所不至”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可改 为“无微不至”。D项,“显得”与“相形见绌”中的“见”重复。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 来显得远远不如(形:比较,对照。:不足【正确用例】这座电视塔与上海东方电视塔 相比,就相形见了。) 12.D(A否定不当,去掉“不能”;B项成分残缺,“并已”前缺少主语;C语序不当, “不仅诚信”改为“诚信不仅”,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与“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 德素质”要换位 13C【解析】③承起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述“隐士”的生活特点。这两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 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至于(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 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 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 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 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 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 乐。"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 63 岁,文集流传于世上。 7.侧面烘托。(2 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 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 分) 8.“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 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 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 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3 分)9.略 10. ①【答案】BE:B 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 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E 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 叙夹议。(答对一项给 2 分,两项都答对给 4 分)②【答案】: 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 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 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2 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 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 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 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 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 分)(每点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 1 分。) ③【答案】: 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 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 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注意:第 3 点必 须回答,1、2 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每点 2 分。) ④【答案】: 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 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2 分) 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 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 分)(注意:第一问 4 分,其中阐释句意 2 分,答出内涵 2 分;第二问 2 分,如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 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11.A(A 谢敬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词,使用准确。B 项,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正确用例】在上 司面前,我们应当做到不卑不亢。C 项,“无所不至”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可改 为“无微不至”。D 项,“显得”与“相形见绌”中的“见”重复。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 来显得远远不如(形:比较,对照。绌:不足)【正确用例】这座电视塔与上海东方电视塔 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12.D(A 否定不当,去掉“不能”;B 项成分残缺,“并已……”前缺少主语;C 语序不当, “不仅诚信”改为“诚信不仅”,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与“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 德素质”要换位) 13 C【解析】③承起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述“隐士”的生活特点 。这两
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②再回应句首的“晨间听蝉”,描写晨 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 14.【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赞美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当然,我 们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首先,从罗尔斯教授的角度理解: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 的《正义论》”,“现在《正义论》这本书成了经典”,而且“他讲课非常认真”。我们 可以选取“严谨治学”“人生价值追求”“坚守学术精神与学术浮躁”“专注学问、淡泊 名利”“人格魅力”“学术态度”“榜样力量”“真正的经典”等话题进行写作。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 地起立鼓掌。”这是被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打动的表现,更是对罗尔斯教授的尊重。我 们可以选取“尊重”“价值取向”“表达尊重的方式”等话题进行写作。 最后,从中国学生的角度理解:“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间,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 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外国学生由衷地敬佩罗尔斯教 授的精神,要将自己的尊重和赞美表达得最为热烈;而中国学生似乎不能理解这“遥远的 掌声”,也许他们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鼓掌,只是“盲从”,更显示了与外国学生的差距。 我们可以选取“距离”等话题进行写作。 新材料作文题,倡导多元解读与多角度立意,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可以从材料中 不同人物的角度切入,进行多角度思考。写作时要注意,议论文的观点要来源于材料;文 体要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议论性的文字比例不得低于二分之一)。 【佳作展示I】比喻论证,亦庄亦谐 “面包”与“包子”的学问 面包膨松,外表美观而内无馅;包子结实,外表普通而馅料丰富。二者区别之一在于使用 了多少酵母,区别之二在于有无馅料及馅料的材质。这好比“无良学者”和“有良学者” 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区别,一个“虚胖浮肿”,一个“厚实筋道”。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105周年校庆前夕,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中 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的问题时,提出“中国高校精神虚脱’”的观点,一针 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术界的现状—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学者们 坐不住冷板凳,开始一味地追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便评上职称甚至谋得一 官半职;高校耐不住寂寞了,开始在各项指标上做表面文章,“争创一流”以便到处找钱。 中国教育界及文化界普遍的“精神虚脱”状态,令人担优,世人眼中一直以来最不易腐朽、 堕落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沉沦了。而一旦这两块净土完全被污染,那我们就彻底成了“腐败, 从娃娃抓起” 反观西方社会,教育界和文化界似乎要神圣得多。特别是在德国,教授们一生以学 术为信仰,严谨治学,所以社会地位极高。这样的学术精神及学术传统大概可以追溯到康 德那个时代。康德的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定时从学术研究中解脱出来去散步,当地人将他 当成一只精准的钟表。而唯一的一次不准时,是因为他看卢梭的《爱弥儿》太入神了,以 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像康德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在德国还有很多。再比如哈佛 大学的罗尔斯教授,15年潜心琢磨《正义论,其“坐功”着实了得 然而,我们的教授难道只是因为“坐功”不如人才坐不住的吗?其实,他们坐不住 的根源在于“浮躁”,在于“精神虚脱”所以,他们才无限制地“撒酵母”,抄袭、拼 凑,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虚假地膨胀。他们做馅的技术太差,又不潜心向学,终将自己推入 学术上无德、人格上无良的境地。选择研究一门学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然要爱 这门学问、敬重这门学问,而撰写或出版与这门学问相关的论文、书籍就应该是严谨的
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④②再回应句首的“晨间听蝉”,描写晨 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 14.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赞美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当然,我 们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首先,从罗尔斯教授的角度理解:罗尔斯教授“15 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 的《正义论》”,“现在《正义论》这本书成了经典”,而且“他讲课非常认真”。我们 可以选取“严谨治学”“人生价值追求”“坚守学术精神与学术浮躁”“专注学问、淡泊 名利”“人格魅力”“学术态度”“榜样力量”“真正的经典”等话题进行写作。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 地起立鼓掌。”这是被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打动的表现,更是对罗尔斯教授的尊重。我 们可以选取“尊重”“价值取向”“表达尊重的方式”等话题进行写作。 最后,从中国学生的角度理解:“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 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外国学生由衷地敬佩罗尔斯教 授的精神,要将自己的尊重和赞美表达得最为热烈;而中国学生似乎不能理解这“遥远的 掌声”,也许他们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鼓掌,只是“盲从”,更显示了与外国学生的差距。 我们可以选取“距离”等话题进行写作。 新材料作文题,倡导多元解读与多角度立意,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可以从材料中 不同人物的角度切入,进行多角度思考。写作时要注意,议论文的观点要来源于材料;文 体要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议论性的文字比例不得低于二分之一)。 【佳作展示Ⅰ】■比喻论证,亦庄亦谐 “面包”与“包子”的学问 面包膨松,外表美观而内无馅;包子结实,外表普通而馅料丰富。二者区别之一在于使用 了多少酵母,区别之二在于有无馅料及馅料的材质。这就好比“无良学者”和“有良学者” 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区别,一个“虚胖浮肿”,一个“厚实筋道”。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 105 周年校庆前夕,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中 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的问题时,提出“中国高校‘精神虚脱’”的观点,一针 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术界的现状——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学者们 坐不住冷板凳,开始一味地追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便评上职称甚至谋得一 官半职;高校耐不住寂寞了,开始在各项指标上做表面文章,“争创一流”以便到处找钱。 中国教育界及文化界普遍的“精神虚脱”状态,令人担忧,世人眼中一直以来最不易腐朽、 堕落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沉沦了。而一旦这两块净土完全被污染,那我们就彻底成了“腐败, 从娃娃抓起”。 反观西方社会,教育界和文化界似乎要神圣得多。特别是在德国,教授们一生以学 术为信仰,严谨治学,所以社会地位极高。这样的学术精神及学术传统大概可以追溯到康 德那个时代。康德的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定时从学术研究中解脱出来去散步,当地人将他 当成一只精准的钟表。而唯一的一次不准时,是因为他看卢梭的《爱弥儿》太入神了,以 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像康德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在德国还有很多。再比如哈佛 大学的罗尔斯教授,15 年潜心琢磨《正义论》,其“坐功”着实了得! 然而,我们的教授难道只是因为“坐功”不如人才坐不住的吗?其实,他们坐不住 的根源在于“浮躁”,在于“精神虚脱”,所以,他们才无限制地“撒酵母”,抄袭、拼 凑,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虚假地膨胀。他们做馅的技术太差,又不潜心向学,终将自己推入 学术上无德、人格上无良的境地。选择研究一门学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然要爱 这门学问、敬重这门学问,而撰写或出版与这门学问相关的论文、书籍就应该是严谨的
科学的,而绝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出名和赚钱的工具出版论著比翻黄历的速度还要快,这 不是一种繁荣,而是一种危机。 我以为,要摆脱“精神虚脱”的状态,蒸出“皮薄馅大”的包子,除了安于平淡、 “术业有专攻”之外,还应该继承中国近现代学者的风范。譬如西南联大设立文、理、法 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 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的学风。他们,一有深厚的学问和教书育人的热情; 二有自己的治学理念,最有名的当然是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三是肯吃 苦,西南联大条件艰苦,粗衣敝食,炮火连天,可是他们仍坚持研究并乐此不疲。当代 的学者,在开口说教之前,恐怕还要先上一门思想品德修养课,学学先辈大师是如何做学 问的,学学怎么少用“酵母”而蒸出好吃又耐看的“包子”。 学术成果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光吃“面包”,会让整 个社会营养不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包子虽皮薄,但馅料饱含精华,味美且营 养全面。希望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们的社会补充营养, 而不是总想着从社会中捞取金钱和名利。 【教练点评】本文将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作者分别用“面包”和“包子”比喻 “无良学者”和“有良学者”的学术成果,形象地指出两者各自的特点:一个“虚胖浮 肿”,一个“厚实筋道”。接着,以东西方的学者作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做学问要扎 实、要严谨。在此基础上,作者依次解决了两个问题:学者们为什么坐不住冷板凳?怎样 才能“蒸出‘皮薄馅大’的包子”?文章思路清晰,一气呵成,读来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佳作展示Ⅱ】 ■瞄准现实,言辞恳切师说 教师,当不误人子弟,不苟于浊流。 寥寥十数字,想来理解和执行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环视当今教育界,秉持此等 职业操守的教师却日渐减少,堪称“稀世珍宝”。 这几年教育界的“花边新闻”层出不穷,教授让博士生代笔写论文可谓司空见惯, 抄袭者挂“院士”头衔已不算是新闻。导师改称“老板”,更有网友戏称教授为“叫兽” 这样的称呼可能有点偏激且过于戏谑,但是追根究底起来,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曾 经在学生心目中与巍巍大山比肩的灵魂工程师,现下却成了众人鄙夷取笑的对象呢?答案 只有四个字:学术腐败。 初看这四个字,我愣是没有反应过来,“学术”和“腐败”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 词,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地“和谐”在一起了!试想,执掌人类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 学术都能腐败了,这世上还有什么不能腐败的? 其实,这也并不全是教师的过错。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忠诚于教育事业 和学术研究的。但是,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会引诱千万教师同样身为凡人的心 灵,压弯他们在世俗欲望中还没来得及挺直的腰杆。高中教师脑袋上顶着“高考指标”, 也只能无奈地将教学变成戴着镣铐的舞蹈。大学教授显然比高中老师更有压力,什么核心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评职称搭桥,什么职称与工资待遇、奖金、生活层次挂钩这些直 接导致了大批教授年年发表文章,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却拿不出手的现象的出现。与人交往, 名片一出手便是这个协会会长、那个学会顾问,“教授”两字金光闪闪;若论起真才实学, 便心虚得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口。 虽说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风气已流入校园但我认为只要教师们能够坚定立场, 诚信务实,守住校园这片净土,让自己的人和职业操守坚如铜墙铁壁,不被糖衣炮弹腐 蚀,就能无所畏惧。所以说,教师们内心的坚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是民生大计,关 乎民族的未来。教师是高挺脊梁还是卑躬屈膝,是精神清明还是私欲横流,都将影响学生
科学的,而绝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出名和赚钱的工具。出版论著比翻黄历的速度还要快,这 不是一种繁荣,而是一种危机。 我以为,要摆脱“精神虚脱”的状态,蒸出“皮薄馅大”的包子,除了安于平淡、 “术业有专攻”之外,还应该继承中国近现代学者的风范。譬如西南联大设立文、理、法 商、工、师范 5 个院 26 个系,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 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的学风。他们,一有深厚的学问和教书育人的热情; 二有自己的治学理念,最有名的当然是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三是肯吃 苦,西南联大条件艰苦,粗衣敝食,炮火连天,可是,他们仍坚持研究并乐此不疲。当代 的学者,在开口说教之前,恐怕还要先上一门思想品德修养课,学学先辈大师是如何做学 问的,学学怎么少用“酵母”而蒸出好吃又耐看的“包子”。 学术成果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光吃“面包”,会让整 个社会营养不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包子虽皮薄,但馅料饱含精华,味美且营 养全面。希望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们的社会补充营养, 而不是总想着从社会中捞取金钱和名利。 【教练点评】本文将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作者分别用“面包”和“包子”比喻 “无良学者”和“有良学者”的学术成果,形象地指出两者各自的特点:一个“虚胖浮 肿”,一个“厚实筋道”。接着,以东西方的学者作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做学问要扎 实、要严谨。在此基础上,作者依次解决了两个问题:学者们为什么坐不住冷板凳?怎样 才能“蒸出‘皮薄馅大’的包子”?文章思路清晰,一气呵成,读来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佳作展示Ⅱ】 ■瞄准现实,言辞恳切 师说 教师,当不误人子弟,不苟于浊流。 寥寥十数字,想来理解和执行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环视当今教育界,秉持此等 职业操守的教师却日渐减少,堪称“稀世珍宝”。 这几年教育界的“花边新闻”层出不穷,教授让博士生代笔写论文可谓司空见惯, 抄袭者挂“院士”头衔已不算是新闻。导师改称“老板”,更有网友戏称教授为“叫兽”。 这样的称呼可能有点偏激且过于戏谑,但是追根究底起来,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曾 经在学生心目中与巍巍大山比肩的灵魂工程师,现下却成了众人鄙夷取笑的对象呢?答案 只有四个字:学术腐败。 初看这四个字,我愣是没有反应过来,“学术”和“腐败”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 词,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地“和谐”在一起了!试想,执掌人类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 学术都能腐败了,这世上还有什么不能腐败的? 其实,这也并不全是教师的过错。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忠诚于教育事业 和学术研究的。但是,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会引诱千万教师同样身为凡人的心 灵,压弯他们在世俗欲望中还没来得及挺直的腰杆。高中教师脑袋上顶着“高考指标”, 也只能无奈地将教学变成戴着镣铐的舞蹈。大学教授显然比高中老师更有压力,什么核心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评职称搭桥,什么职称与工资待遇、奖金、生活层次挂钩……这些直 接导致了大批教授年年发表文章,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却拿不出手的现象的出现。与人交往, 名片一出手便是这个协会会长、那个学会顾问,“教授”两字金光闪闪;若论起真才实学, 便心虚得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口。 虽说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风气已流入校园,但我认为只要教师们能够坚定立场, 诚信务实,守住校园这片净土,让自己的人格和职业操守坚如铜墙铁壁,不被糖衣炮弹腐 蚀,就能无所畏惧。所以说,教师们内心的坚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是民生大计,关 乎民族的未来。教师是高挺脊梁还是卑躬屈膝,是精神清明还是私欲横流,都将影响学生
的一生。多么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罗尔斯教授,为浮躁的校园泄一泄腐败的浊流;多么 希望,中国的教师能够觉醒,不再追逐于名利的虚幻满足,端正做人,踏实做学问。 之前看何兆武的《上学记》,西南联大里自由而热烈的学术氛围让我向往不已。真 正的师者就应该是这样,视学术如生命,不允许任何污浊的东西来玷污它。在具备学术研 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格,“不误人子弟,不苟于浊流。” 【教练点评】这是一篇抨击教育界“学术腐败”的议论文,文章针对现实生活中不良 的学术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学术腐败,并进一步分析了学术腐败的外因和内因,最后 提出股切的期望。虽然作者只是一位高中生,但对教师的尴尬处境似乎十分了解,所以分 析得也比较透彻。本文观点鲜明,夹叙夹议,始终联系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给为 人师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佳作展示】 ■事例鲜活,重点突出拒绝浮躁 西汉时期,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潜心写作,只为心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梦想;“文革”期间,汪曾祺被划成右派,仍淡定从容,是因他心中有信 仰;现在,哈佛大学的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只琢磨自己的学说,是因为他心 中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他们淡泊名利、安于学问的练达,令人敬佩。 然而,现在的中国,严谨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着实不多见了,浮躁的伪学术已泛 滥成灾。 英国《卫报》的记者曾写到,和某些中国人谈问题他们往往自命不凡,你若深究 下去,他们便摆摆手,以“你不懂中国”作结,这便是中国学术界的浮躁人浮于事, 又自以为大国泱泱,不肯虚心向学。 这种心态固然跟个人品德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有关但深入挖掘起来,中国现今的教 育制度又何尝不是这一现状的主力推手?现在的中国大学里,教授更多的是在用论文的数 量而不是质量来保住位子或继续升职,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仕”的情结使其对与官 位等级挂钩的事格外看重和敏感。或是出于自身对名利的追求,或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只 有发表了足够多的论文,才能松口气,才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了根本的保障。在这种强 制性的论文政策下,肯“十年磨一剑”、潜心钻研学术的人自然越来越少,“抄袭门”也 层出不穷。若在中国,估计罗尔斯教授早就被供职的大学开除了,又怎能有经典传世? 浮躁不仅存在于学术界,也存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且渗透得更深、更彻底。 近几日看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惊讶于我心中神圣的文学经典竟被糟蹋成这般 模样,毫无美感的铜钱头、阴森的场景、诡异的配乐、肥黛玉瘦宝钗、如妖的侯门太太小 姐、强大的旁白哥令人心生寒意!想那87版《红楼梦》,有周汝昌这样的红学大家和 曹围这样的剧作家为顾问,有沈从文这样的古代服饰研究大师作服装指导;演员在剧组里 待了整整两年,尽心揣摩,只求将红楼梦中人表现得尽善尽美。最终,87版《红楼梦》成 了几代人难舍的记忆,成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剧作。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人乐享快 餐文化,直接触发“文化”的批量“生产”,“文化”数量剧增,可观可玩,质量却无从 保证。 任何事物要想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在人们心中留下永久的记忆,成为独一无二的经 典,就要拒绝浮躁。那么,应该怎样拒绝浮躁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 意志、固守寂寞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恒心。 在人生路上奔波的朋友,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吧!卸下心灵的包袱,你会发现生活 原来可以更美,人生可以如此怡然自得。 【教练点评】本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议论的重点是:“为什么要拒绝浮 躁?”为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作者由批判学术界浮躁的治学态度,过渡到抨击生活中的
的一生。多么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罗尔斯教授,为浮躁的校园泄一泄腐败的浊流;多么 希望,中国的教师能够觉醒,不再追逐于名利的虚幻满足,端正做人,踏实做学问。 之前看何兆武的《上学记》,西南联大里自由而热烈的学术氛围让我向往不已。真 正的师者就应该是这样,视学术如生命,不允许任何污浊的东西来玷污它。在具备学术研 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格,“不误人子弟,不苟于浊流。” 【教练点评】这是一篇抨击教育界“学术腐败”的议论文,文章针对现实生活中不良 的学术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学术腐败,并进一步分析了学术腐败的外因和内因,最后 提出殷切的期望。虽然作者只是一位高中生,但对教师的尴尬处境似乎十分了解,所以分 析得也比较透彻。本文观点鲜明,夹叙夹议,始终联系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给为 人师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佳作展示Ⅲ】 ■事例鲜活,重点突出 拒绝浮躁 西汉时期,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潜心写作,只为心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梦想;“文革”期间,汪曾祺被划成右派,仍淡定从容,是因他心中有信 仰;现在,哈佛大学的罗尔斯教授 15 年不发表任何文章,只琢磨自己的学说,是因为他心 中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他们淡泊名利、安于学问的练达,令人敬佩。 然而,现在的中国,严谨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着实不多见了,浮躁的伪学术已泛 滥成灾。 英国《卫报》的记者曾写到,和某些中国人谈问题,他们往往自命不凡,你若深究 下去,他们便摆摆手,以“你不懂中国”作结,这便是中国学术界的浮躁——人浮于事, 又自以为大国泱泱,不肯虚心向学。 这种心态固然跟个人品德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有关,但深入挖掘起来,中国现今的教 育制度又何尝不是这一现状的主力推手?现在的中国大学里,教授更多的是在用论文的数 量而不是质量来保住位子或继续升职,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仕”的情结使其对与官 位等级挂钩的事格外看重和敏感。或是出于自身对名利的追求,或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只 有发表了足够多的论文,才能松口气,才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了根本的保障。在这种强 制性的论文政策下,肯“十年磨一剑”、潜心钻研学术的人自然越来越少,“抄袭门”也 层出不穷。若在中国,估计罗尔斯教授早就被供职的大学开除了,又怎能有经典传世? 浮躁不仅存在于学术界,也存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且渗透得更深、更彻底。 近几日看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惊讶于我心中神圣的文学经典竟被糟蹋成这般 模样,毫无美感的铜钱头、阴森的场景、诡异的配乐、肥黛玉瘦宝钗、如妖的侯门太太小 姐、强大的旁白哥……令人心生寒意!想那 87 版《红楼梦》,有周汝昌这样的红学大家和 曹禺这样的剧作家为顾问,有沈从文这样的古代服饰研究大师作服装指导;演员在剧组里 待了整整两年,尽心揣摩,只求将红楼梦中人表现得尽善尽美。最终,87 版《红楼梦》成 了几代人难舍的记忆,成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剧作。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人乐享快 餐文化,直接触发“文化”的批量“生产”,“文化”数量剧增,可观可玩,质量却无从 保证。 任何事物要想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在人们心中留下永久的记忆,成为独一无二的经 典,就要拒绝浮躁。那么,应该怎样拒绝浮躁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 意志、固守寂寞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恒心。 在人生路上奔波的朋友,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吧!卸下心灵的包袱,你会发现生活 原来可以更美,人生可以如此怡然自得。 【教练点评】本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议论的重点是:“为什么要拒绝浮 躁?”为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作者由批判学术界浮躁的治学态度,过渡到抨击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