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5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 温馨提示 1、答题一律使用0.5的黑色中性笔 简答题必须分点分条作答,否则记零分 卷面书写要整洁,不准使用胶带纸、改正纸和修改液,否则酌情扣分 第I卷阅读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作者: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 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 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 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 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 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 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 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 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 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 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 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 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 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 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 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 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 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50 分钟)(考查内容:综合) 温馨提示: 1、 答题一律使用 0.5 的黑色中性笔; 2、 简答题必须分点分条作答,否则记零分; 3、 卷面书写要整洁,不准使用胶带纸、改正纸和修改液,否则酌情扣分。 第Ⅰ卷 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作者: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 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 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 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 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 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 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 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 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 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 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 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 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 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 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 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 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 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 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 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 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 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 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 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 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 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 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 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 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 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 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 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 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 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 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 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 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東。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 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 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 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 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 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 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 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 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 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 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 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 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 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 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 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 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 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 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 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 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 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 以 入 告 , 竟 获 俞 旨 免 焉 。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与: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 统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②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 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 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 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東”;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 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5分)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见答题纸)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零用钱(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 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 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 ”又来了……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 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 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 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 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 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5 分)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见答题纸)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 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 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 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岀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 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 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 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 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 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 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 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 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 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 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 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 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 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 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 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 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 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 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 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 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 100 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 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 诞节,我有一个 8 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 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 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 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 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 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 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 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 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 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 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 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 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 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选自2011l年7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 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 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 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 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 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 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文/刘斌) (1)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 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 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一陈寅恪” (2)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3)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 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 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 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4)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 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 气坚称“思想囿于成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 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 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 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5)《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 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6)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 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 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 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选自 2011 年 7 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 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 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 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 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 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6 分)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 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 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 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 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 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 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 20 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 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 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 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 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 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 20 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 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 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 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 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 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 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
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 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 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⑦)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 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 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 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 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 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 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 唯一的选择 (8)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 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 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 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 拯救中华民族 (9)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 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 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 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 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 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 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0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 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 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 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 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 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 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 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 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 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 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 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 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 年 7 月, 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 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 1929 年为王国维撰 写碑文,到 1964 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 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 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 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 年,王国维的 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 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 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 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 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 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 1927 年开始之后的 50 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 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 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 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 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 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 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 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 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 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 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 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 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 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 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 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實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 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第Ⅱ卷表达(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3分) 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 持平之论。 B.面对战略上的调整,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 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 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 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3200所学校停课,波兰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 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19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 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 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 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 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 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 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 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 分) 第Ⅱ卷 表达(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 持平之论 ....。 B.面对战略上的调整,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 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 ....般地高速 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 ....,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 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 3200 所学校停课,波兰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 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 19 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 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 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 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 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 16.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 分)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 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白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 酒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 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 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7.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 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分)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60分) 两年前,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 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经 50多岁。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 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 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 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 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 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 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 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见闻或感受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山大附中高三语文月考答案 1.C(本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2.C(“……作出重要贡献”属主观臆断) 3.D(A“最早”时间推断错误。B“致使”强加因果。C“所有鼎盛”原文中无此表述) 4.B(论:判罪) 5.B(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 16.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 分) 情境一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 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白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 酒……”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 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 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 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来源:七彩教育网] 17.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 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 分)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 分)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的文章。(60 分) 两年前,一支由 7 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 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 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经 50 多岁。另一个是比王石小 10 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 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 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 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 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 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 8000 米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 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 8300 米的高度,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 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 4 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见闻或感受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山大附中高三语文月考答案 1.C(本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2.C(“……作出重要贡献”属主观臆断) 3.D(A“最早”时间推断错误。B“致使”强加因果。C“所有鼎盛”原文中无此表述) 4.B(论:判罪) 5.B(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 是侧面描 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
正靖所为) 6.B(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7.(1)陶元淳査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 绝,就造谣诬告他 译出大意给1分;“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 (诬告,揭发、告发、诽谤等也可)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译出大意给1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率”(率领,管理) 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 8.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2分)结 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2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 二、三两联写所惊之江南物候。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耀眼的曙光照射在云朵上如同道 道霞光。春姑娘携梅带柳渡过了长江,顿时江南江北一片绿意。黄鸟在枝头婉转地鸣叫, 明媚的阳光打在水面碧绿的浮萍上,使浮萍愈发鲜艳。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 的江南新春景物,(3分)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2分) 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1分) 0.(1)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2)银瓶乍破水浆迸曲终收拨当心画(3)一弦一柱思 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11.(1)BC(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A.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 事”。D.无中生有,结论武断。E.“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 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2)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8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 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2分)这 样写的作用: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2分)找 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 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2分) (3)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生 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 出他的爱心和热心。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 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 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 得对不住妻子。(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2分)因为:①小说构思角度:乔把零用钱施舍 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 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独具匠心。(3分)②刻画人物形象角度:小说对 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 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 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3分) 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2分)因为:①情节发展角度:小说主要写了乔为了给 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 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②体现主题思想角度: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 至,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小说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社会向善的 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3分) 12.(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正靖所为) 6.B(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 7.(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 绝,就造谣诬告他。 译出大意给 1 分;“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 (诬告,揭发、告发、诽谤等也可)四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译出大意给 1 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率”(率领,管理) 四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8.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2 分)结 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2 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 分) 9.二、三两联写所惊之江南物候。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耀眼的曙光照射在云朵上如同道 道霞光。春姑娘携梅带柳渡过了长江,顿时江南江北一片绿意。黄鸟在枝头婉转地鸣叫, 明媚的阳光打在水面碧绿的浮萍上,使浮萍愈发鲜艳。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 的江南新春景物,(3 分)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2 分) 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1 分) 10.(1)秦爱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2)银瓶乍破水浆迸 曲终收拨当心画(3)一弦一柱思 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11.(1)B C(选对一项得 2 分,两项都对得 5 分。A.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 事”。 D.无中生有,结论武断。 E.“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 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2)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 8 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 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2 分)这 样写的作用: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2 分)找 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 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2 分) (3)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生 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 出他的爱心和热心。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 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 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 得对不住妻子。(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 2 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2 分)因为:①小说构思角度:乔把零用钱施舍 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 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独具匠心。(3 分)②刻画人物形象角度:小说对 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 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 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3 分) 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2 分)因为:①情节发展角度:小说主要写了乔为了给 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 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②体现主题思想角度: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 至,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小说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社会向善的 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3 分) 12. (1)AD(5 分,答对一点 3 分,两点 5 分)
A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 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 有坚守之意。故A项错误 D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 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 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 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 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 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 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2分) 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 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 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4)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 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 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 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 13.答案D解析D、“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A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 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 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 量强盛,声势浩大 14.答案:D。A选项句式杂糅,B选项否定失当,C选项成分残缺 15.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 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16.(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或者把“府上”改为“家 中”(3)“光顾”改为“游览”(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17.(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4分。其他合理答案 正常判分)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2分。语意1分,修辞1分 18.作文立意示例 要专注(肯定王石看准目标,专心致志“专心登山”;或者批评队员有实力没有成功,言之 成理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 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 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 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 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 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 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
A 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 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 有坚守之意。故 A 项错误。 D 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 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 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 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分) 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 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 分,每点一分) (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 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 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2 分) ②1927 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 分)至 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 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 分) (4)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 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 分)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 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 分)同时,他在学术 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 分) 13. 答案 D 解析 D、“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A 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 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 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 量强盛,声势浩大。 14. 答案:D。A 选项句式杂糅,B 选项否定失当,C 选项成分残缺 。 15. 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 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16.(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或者把“府上”改为“家 中”(3)“光顾”改为“游览”(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17.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4 分。其他合理答案 正常判分)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2 分。语意 1 分,修辞 1 分) 18.作文 立意示例: 要专注(肯定王石看准目标,专心致志“专心登山”;或者批评队员有实力没有成功,言之 成理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 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 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 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 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 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 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