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 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 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 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 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 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 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 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一—“具体感受”一一“审美探究 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ε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 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 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 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 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 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 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 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 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
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 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 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 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 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 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 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 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 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 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 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 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 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 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 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 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 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
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 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 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 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 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 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 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 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 的宗旨学习课文一一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 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 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
2 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 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 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 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 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 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 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 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 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 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 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
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 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 句话:这是一处 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 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 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栎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圜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冂窗、色彩等等) 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3 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 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 句话:这是一处 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 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 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 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 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 3〕关于 亭台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 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 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 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 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一一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 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 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 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 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 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 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 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 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
4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 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 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 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 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 4 段挺好。 〔放镜头 4〕结构美 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 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 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 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 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 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 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 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 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
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 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 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 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 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 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 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 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 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阋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 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 或亭子前拄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 房山
5 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 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 语言美 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 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 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 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 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 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 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 4 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 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 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 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 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 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 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 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 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課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 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 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 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 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 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 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 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 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 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 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6 〔镜头 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 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 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 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 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 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 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 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 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 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 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 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 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