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经络腧穴学》第十二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417.52KB,团购合买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二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第八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专业:针推专业层次:5年制 【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讲课3学时、操作1学时;40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少阴经脉病候。 3、掌握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归 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青灵、灵道、少府等3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少阴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少阴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30分钟。 2、《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15分钟 3、《灵枢·经脉》手少阴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4、《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5、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40分钟。 6、青灵、灵道、少府等3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5分钟。 7、手少阴腧穴小结10分钟。 8、课堂讨论与提问10分钟。 9、划经点穴40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手少阴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二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 第八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 专业:针推专业 层次:5 年制 【教学时数】 4 学时(其中讲课 3 学时、操作 1 学时;40 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少阴经脉病候。 3、掌握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归 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青灵、灵道、少府等 3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少阴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少阴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 30 分钟。 2、《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 15 分钟。 3、《灵枢·经脉》手少阴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4、《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5、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 40 分钟。 6、青灵、灵道、少府等 3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 5 分钟。 7、手少阴腧穴小结 10 分钟。 8、课堂讨论与提问 10 分钟。 9、划经点穴 40 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少阴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1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少阴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少阴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类属、定 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手少阴经别合并至“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 解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少阴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少阴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类属、定 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手少阴经别合并至“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 解。 2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 The Heart Meridian of hand- Shaoyin,HT)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胸走手,主要分布上肢内侧后缘, 属心(系),络小肠。(图8-1) 属目系 系舌本 ②心中!/人于心中 点說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图 (一)经脉循行 l、解词(含校注) 目系:《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 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因此,目系是指眼 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并由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共同组成。病理上,“脑转则 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掌后锐骨:掌后豌豆骨部。“锐”通作“兑”,《太素》注:“其小指掌后尖骨 谓之兑骨也”。另外,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 上髁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历代对“心系”的不同解释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指心脏的联系组织,前人对心系的注 解主要有三种:A、指心与肺之间相连的组织。杨上善《太素》:“肺下悬心之系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 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The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胸走手,主要分布上肢内侧后缘, 属心(系),络小肠。(图 8-1) 图 8-1 (一)经脉循行 1、解词(含校注) 目系:《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 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因此,目系是指眼 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并由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共同组成。病理上,“脑转则 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掌后锐骨:掌后豌豆骨部。“锐”通作“兑”,《太素》注:“其小指掌后尖骨 谓之兑骨也”。另外,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 上髁。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历代对“心系”的不同解释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指心脏的联系组织,前人对心系的注 解主要有三种:A、指心与肺之间相连的组织。杨上善《太素》:“肺下悬心之系, 3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名曰心系”。B、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滑伯仁《发挥》:“盖五脏系皆通 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张景岳《类经》:“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 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C、指 心与肺、肾相连的组织。清·赵观澜《医学指归》:“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 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于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 讨论:首先《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却上 肺……”,从其中“上”、“下”、“却”等表示方位的词以及前后文来看,“心系 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外、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记 载表明,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其次,《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 心一心系一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符合《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 应当从心、肺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理解 (2)“头为诸阳之会”,为何手少阴经上头面? A、从生理方面来看心为阴中之“阳”(《灵枢·九针十二原》),故其内行 经脉上达头面 B、从病理方面来看因为经络的起源——对病理现象的观察、腧穴主治作 用的归纳。临床上当心火上炎时,常见嗌干、目赤、舌红、舌疮等头面部病症, 一般可取本经腧穴治疗;同时,据记载,通里、少海主舌疾、目眩,少冲、神门 主目黄、咽干等。 C、从心的功能方面来看心主血,头面五官有赖于心血的濡养;心主神, 头面五官的活动有赖于心神的支配。 附:相关知识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但五脏之中又可分为阴阳,胸与腹相比,胸背为阳, 腰腹为阴,肺为“阳中之少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 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 (3)为何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而不象其他经脉那样起于 别处,来属于本脏或本腑? 杨上善曰:“十二经脉之中,余十一经脉及手太阳经,皆起于别处,来入藏 腑,此少阴经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 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余经起于余处,来属藏腑,此经起自心中,还属心系, 由是心神最为长也”(《太素》卷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 是魂、魄、意、志等各“神”之长;心藏神,在五脏之中最为尊贵。总之,主要 是突出心的重要作用 附:思维拓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经络的起源当然以解剖知识、针刺和气功感应等客观存在 的现象为依据,但同时也参入许多推理的成分,即模型化、理想化,这样也可解 释为什么是十二条经,而不是十一条经或十三条经。因此,如何进行经络实质的 研究是一个值得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4)为何本经由直行的主干直接交于下条经? 《发挥》:“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他藏,故其交经接受,不假于支别云”。 (5)解释“横出腋下”、“下出腋下”、“下腋三寸”的具体含义。 “横出腋下 从中府穴出,描述的是手太阴肺经;“下出腋下 从 极泉穴出,描述的是手少阴心经;“下腋三寸 从天池穴出,描述的是手厥 阴心包经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名曰心系”。B、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滑伯仁《发挥》:“盖五脏系皆通 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张景岳《类经》:“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 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C、指 心与肺、肾相连的组织。清·赵观澜《医学指归》:“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 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于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 讨论:首先《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却上 肺……”,从其中“上”、“下”、“却”等表示方位的词以及前后文来看,“心系” 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外、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记 载表明,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其次,《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 心—心系—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符合《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 应当从心、肺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理解。 (2)“头为诸阳之会”,为何手少阴经上头面? A、从生理方面来看 心为阴中之“阳”(《灵枢·九针十二原》),故其内行 经脉上达头面。 B、从病理方面来看 因为经络的起源——对病理现象的观察、腧穴主治作 用的归纳。临床上当心火上炎时,常见嗌干、目赤、舌红、舌疮等头面部病症, 一般可取本经腧穴治疗;同时,据记载,通里、少海主舌疾、目眩,少冲、神门 主目黄、咽干等。 C、从心的功能方面来看 心主血,头面五官有赖于心血的濡养;心主神, 头面五官的活动有赖于心神的支配。 附:相关知识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但五脏之中又可分为阴阳,胸与腹相比,胸背为阳, 腰腹为阴,肺为“阳中之少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 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 (3)为何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而不象其他经脉那样起于 别处,来属于本脏或本腑? 杨上善曰:“十二经脉之中,余十一经脉及手太阳经,皆起于别处,来入藏 腑,此少阴经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 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余经起于余处,来属藏腑,此经起自心中,还属心系, 由是心神最为长也”(《太素》卷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 是魂、魄、意、志等各“神”之长;心藏神,在五脏之中最为尊贵。总之,主要 是突出心的重要作用。 附:思维拓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经络的起源当然以解剖知识、针刺和气功感应等客观存在 的现象为依据,但同时也参入许多推理的成分,即模型化、理想化,这样也可解 释为什么是十二条经,而不是十一条经或十三条经。因此,如何进行经络实质的 研究是一个值得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4)为何本经由直行的主干直接交于下条经? 《发挥》:“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他藏,故其交经接受,不假于支别云”。 (5)解释“横出腋下”、“下出腋下”、“下腋三寸”的具体含义。 “横出腋下”——从中府穴出,描述的是手太阴肺经;“下出腋下”——从 极泉穴出,描述的是手少阴心经;“下腋三寸”——从天池穴出,描述的是手厥 阴心包经。 4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在手小指交接于手太阳小肠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心中→属心系→络小肠; 分支:心系→挟咽→目系; 直行的脉:心系→肺→腋下→上肢内侧后缘→小指端 ③循行特点 A、直接起于心脏;B、上达头面;C、由直行的主干交于下条经;D、无交 会穴。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肺;器官—一心系、目系、咽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咽:是食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素问·太 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张景岳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 于天;咽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于地”。一般多单称“咽”,称“咽喉”者 多指“咽”与“喉”二者,如任脉“至咽喉”、冲脉与任脉“会于咽喉”等均是。 其病证有“咽肿”(足少阴肾经) 嗌:特指食管上端,相当于现在所称的咽峡部分。其病证有“嗌干”(手少 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嗌痛”(手太阳小肠经)、“嗌肿”(手少阳 三焦经)。 喉:多称“喉咙”,是喉头及气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 之所以上下也”。它又称“肺系”,杨玄操注:“喉咙,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 通气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其病证为“喉痹”(足阳明胃经、手阳明 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臂厥:指皮肤温度低、皮肤呈紫色或蜡黄色、手腕下垂、无脉搏等一系列症 状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何谓“颃颡” 颃,古通称“亢”,《说文》:“亢,人颈也”,《尔雅》:“亢,鸟鸣”,俗写作 吭”;颡,有二义,一指额部,一指发音器官,俗写作“嗓”。颃颡连称,意义 属后者。从杨上善《太素》、滑伯仁《发挥》、张景岳《类经》、张隐庵《集注》 等注解来看,颃颡的范围应该包括咽腔,其上当鼻咽部,下至喉咽部。它既然位 于咽部,故其病证有“嗌干”(足厥阴肝经)。 又,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杨上善《太素》解释:“喉咙上 孔”;又《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鼻孔也”,所称喉 咙上孔,似指喉头的声门,则应在会厌之下:而会厌上双孔,则似指鼻后孔。 《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类经》注解:“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3、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在手小指交接于手太阳小肠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心中→属心系→络小肠; 分支:心系→挟咽→目系; 直行的脉:心系→肺→腋下→上肢内侧后缘→小指端。 ③循行特点 A、直接起于心脏;B、上达头面;C、由直行的主干交于下条经;D、无交 会穴。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肺;器官——心系、目系、咽。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咽:是食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素问·太 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张景岳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 于天;咽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于地”。一般多单称“咽”,称“咽喉”者 多指“咽”与“喉”二者,如任脉“至咽喉”、冲脉与任脉“会于咽喉”等均是。 其病证有“咽肿”(足少阴肾经)。 嗌:特指食管上端,相当于现在所称的咽峡部分。其病证有“嗌干”(手少 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嗌痛”(手太阳小肠经)、“嗌肿”(手少阳 三焦经)。 喉:多称“喉咙”,是喉头及气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 之所以上下也”。它又称“肺系”,杨玄操注:“喉咙,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 通气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其病证为“喉痹”(足阳明胃经、手阳明 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臂厥:指皮肤温度低、皮肤呈紫色或蜡黄色、手腕下垂、无脉搏等一系列症 状。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何谓“颃颡”? 颃,古通称“亢”,《说文》:“亢,人颈也”,《尔雅》:“亢,鸟鸣”,俗写作 “吭”;颡,有二义,一指额部,一指发音器官,俗写作“嗓”。颃颡连称,意义 属后者。从杨上善《太素》、滑伯仁《发挥》、张景岳《类经》、张隐庵《集注》 等注解来看,颃颡的范围应该包括咽腔,其上当鼻咽部,下至喉咽部。它既然位 于咽部,故其病证有“嗌干”(足厥阴肝经)。 又,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杨上善《太素》解释:“喉咙上 孔”;又《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鼻孔也”,所称喉 咙上孔,似指喉头的声门,则应在会厌之下;而会厌上双孔,则似指鼻后孔。 《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类经》注解:“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5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所指是喉头部。张隐庵《集注》则解 释为:“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分 出口鼻也”,这是指鼻后孔。 (2)为何《灵枢·经脉》记载的手少阴经脉病候只有心主血脉病证,而无 神志症状? 藏神,主血脉,本经经脉病候只有心主血脉病证,而无神志症状,这是由 于《内经》作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不能受邪,邪客于心则心伤,心伤则神 去,神去则死矣,邪之客于心者,皆在心包络,故心经无神志的症状,而心包络 经则有心悸、喜笑不休等神志症状。《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灵枢·本输》十一脉名称中有手少阳而无手厥阴,但是所列穴位却属于手 厥阴,而不是手少阴。可为佐证。《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 其原出于大陵”,将手少阴原穴以手厥阴之大陵代替,又云“五脏有疾,当取之 十二原”,至《难经》加入“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3、病候小结 心病与心有关的其他脏腑疾病;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其他疾病。主要有心痛 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附:思维拓展 十二经脉中,除了足太阳经行于身后,与咽喉关系不大外,其余各经都咽喉 有些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循行和病候方面去看。一般来说,经络的循行至咽者 则主咽的病证,循行至喉者,则主喉的病证。但是,有的循行和病候记载却不完 全一致,如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其病证有嗌干,咽肿;手少阳循行文字 未详,其病证有嗌肿,喉痹。因此,经脉循行与病证之间应该是可以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咽与喉位置邻近,其作用自有相通之处。对咽喉病证,主要在于辨别 阴阳:阳盛证,则多取阳经的穴位,如喉痹、发热,取合谷、内庭等;阴虚证 则多取阴经的穴位,如手少阴、足少阴、足厥阴所见的嗌干,多属阴虚证,故多 选通里、照海、太冲等穴施治 二、手少阴络脉 (一)循行 系舌本,属目系:本经手少阴脉有“上挟咽,系目系”之文,此处作“系舌 本,属目系”,似不合,似应作“挟舌本,系目系” (二)病候 对中风失语病人的治疗,通里、廉泉、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手少阴经别与手太阳经别 参见“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相关内容。 四、手少阴经筋 解词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所指是喉头部。张隐庵《集注》则解 释为:“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分 出口鼻也”,这是指鼻后孔。 (2)为何《灵枢·经脉》记载的手少阴经脉病候只有心主血脉病证,而无 神志症状? 心藏神,主血脉,本经经脉病候只有心主血脉病证,而无神志症状,这是由 于《内经》作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不能受邪,邪客于心则心伤,心伤则神 去,神去则死矣,邪之客于心者,皆在心包络,故心经无神志的症状,而心包络 经则有心悸、喜笑不休等神志症状。《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灵枢·本输》十一脉名称中有手少阳而无手厥阴,但是所列穴位却属于手 厥阴,而不是手少阴。可为佐证。《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 其原出于大陵”,将手少阴原穴以手厥阴之大陵代替,又云“五脏有疾,当取之 十二原”,至《难经》加入“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3、病候小结 心病与心有关的其他脏腑疾病;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其他疾病。主要有心痛、 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附:思维拓展 十二经脉中,除了足太阳经行于身后,与咽喉关系不大外,其余各经都咽喉 有些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循行和病候方面去看。一般来说,经络的循行至咽者, 则主咽的病证,循行至喉者,则主喉的病证。但是,有的循行和病候记载却不完 全一致,如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其病证有嗌干,咽肿;手少阳循行文字 未详,其病证有嗌肿,喉痹。因此,经脉循行与病证之间应该是可以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咽与喉位置邻近,其作用自有相通之处。对咽喉病证,主要在于辨别 阴阳:阳盛证,则多取阳经的穴位,如喉痹、发热,取合谷、内庭等;阴虚证, 则多取阴经的穴位,如手少阴、足少阴、足厥阴所见的嗌干,多属阴虚证,故多 选通里、照海、太冲等穴施治。 二、手少阴络脉 (一)循行 系舌本,属目系:本经手少阴脉有“上挟咽,系目系”之文,此处作“系舌 本,属目系”,似不合,似应作“挟舌本,系目系” (二)病候 对中风失语病人的治疗,通里、廉泉、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三、手少阴经别与手太阳经别 参见“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相关内容。 四、手少阴经筋 1、解词 6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挟:《太素》作“伏”,杨注:“伏于乳房之里,然后结于胸也”。 心承伏梁:承,由下承上之意:心承,指在内的筋拘急,坚伏承于心下;伏 梁,是五脏积病之一,此病起于心经气血凝滞,久留不愈,脐旁或脐上突起如手 臂之物,伏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太素》卷十三经筋注:“心之积,名 曰伏梁,起脐上,如臂,上至心下,其筋循膈下脐,在此痛下,故曰承也 下为肘网:下,指由胸部下至臂肘部;下为肘网,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 到如罗网一样的牵急不舒。 第二节手少阴腧穴 本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其中8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 1穴在腋窝中。(图8-2)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凡致使心脏功 能失常,影响血脉的运行和情志思维活动所发生的病变,以及心移热于小肠和舌 病等,都是本经有关腧穴的治疗范围。常见有如下病理类型:心阳虚衰、心阳不 足、痰火内扰、心阳阻遏、心血瘀阻、痰迷心窍及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肾水凌 心、心胆气虚、心移热于小肠等,皆可选用本经腧穴及有关腧穴配治。 背灵一 A2 图8-2 极泉 Jiquan(HT)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图8-3) 【取法】上臂外展取穴(屈肘,手掌按于后枕)。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腋筋膜->腋窝内组织。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臂丛及其分支和腋动、静 脉等。(图8-4)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挟:《太素》作“伏”,杨注:“伏于乳房之里,然后结于胸也”。 心承伏梁:承,由下承上之意;心承,指在内的筋拘急,坚伏承于心下;伏 梁,是五脏积病之一,此病起于心经气血凝滞,久留不愈,脐旁或脐上突起如手 臂之物,伏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太素》卷十三经筋注:“心之积,名 曰伏梁,起脐上,如臂,上至心下,其筋循膈下脐,在此痛下,故曰承也”。 下为肘网:下,指由胸部下至臂肘部;下为肘网,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 到如罗网一样的牵急不舒。 第二节 手少阴腧穴 本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 9 穴。其中 8 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 1 穴在腋窝中。(图 8-2)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凡致使心脏功 能失常,影响血脉的运行和情志思维活动所发生的病变,以及心移热于小肠和舌 病等,都是本经有关腧穴的治疗范围。常见有如下病理类型:心阳虚衰、心阳不 足、痰火内扰、心阳阻遏、心血瘀阻、痰迷心窍及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肾水凌 心、心胆气虚、心移热于小肠等,皆可选用本经腧穴及有关腧穴配治。 图 8-2 1、极泉 Jíquán(HT1)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图 8-3) 【取法】上臂外展取穴(屈肘,手掌按于后枕)。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腋筋膜-->腋窝内组织。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臂丛及其分支和腋动、静 脉等。(图 8-4) 7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及所在上肢经线上的病变。如心痛、心悸、肩周炎、臂丛神经痛 上肢不遂、狐臭(艾灸)等。 ②现代应用拓展 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四肢不遂,上肢主穴为 极泉,下肢为环跳,取得满意的疗效。极泉针法——采用28号2寸毫针,直刺 1~-1.5寸,沿腋窝横纹走向扇形直刺,令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另外,对中风后 遗症肢体不遂的病人,除主穴内关、水沟外,上肢加极泉、尺泽,下肢加委中、 三阴交。此法被称为“醒脑开窍”,其中极泉针法同上,余在“内关”穴中详述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颈淋巴结核,肋间神经痛,肩周 炎,腋臭等 【操作】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注意针刺极泉穴时,要 避开腋动脉,在动脉的内缘处进针,针刺入腋腔后,不要用力提插,以免刺破血 管,造成血肿。 育肌 后动脉 3.正中神经一 青灵少海 1.内圆应神经 一1皮下组织 6寸3守 极《平少阴心经 图8-3 图8-4 2、青灵 Qingling(HT2)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 内侧沟中。(图8-3)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举臂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前臂内 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脉及其分支。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目黄,头痛,胁痛,肩臂痛,腋下肿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及所在上肢经线上的病变。如心痛、心悸、肩周炎、臂丛神经痛、 上肢不遂、狐臭(艾灸)等。 ②现代应用拓展 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四肢不遂,上肢主穴为 极泉,下肢为环跳,取得满意的疗效。极泉针法——采用 28 号 2 寸毫针,直刺 1~1.5 寸,沿腋窝横纹走向扇形直刺,令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另外,对中风后 遗症肢体不遂的病人,除主穴内关、水沟外,上肢加极泉、尺泽,下肢加委中、 三阴交。此法被称为“醒脑开窍”,其中极泉针法同上,余在“内关”穴中详述。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颈淋巴结核,肋间神经痛,肩周 炎,腋臭等。 【操作】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 0.5~0.8 寸。注意针刺极泉穴时,要 避开腋动脉,在动脉的内缘处进针,针刺入腋腔后,不要用力提插,以免刺破血 管,造成血肿。 图 8-3 图 8-4 2、青灵 Qīnglíng(HT2)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 3 寸,肱二头肌的 内侧沟中。(图 8-3)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举臂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前臂内 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脉及其分支。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目黄,头痛,胁痛,肩臂痛,腋下肿痛等。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8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3、少海 Shahi(HT3) 【穴名释义】少,指手少阴经;百川之汇曰海。穴为手少阴之合,属水,为 脉气汇聚之处,故名少海。 【类属】手少阴经“合”穴。 【定位】正坐,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图8-3) 注:一说,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处取之。现行定位由于屈肘角度小于90 度,肘弯横纹出现较短,故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两者并不 矛盾。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举臂取穴。 【解剖冫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正中 神经和尺侧返动脉的分支分布。(图8-5)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肘臂伸屈不利、臂麻酸痛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心痛、手颤、健忘、暴喑、瘰疬、腋胁痛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绞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结炎,胸膜炎,肋间 神经痛,尺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眩晕,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正中口 二头肌键圆 1.止中囤 少海(千少阴心经)一 3.几江动脉 管内例皮神经(前)一 2费要静一 错内例座神经(尺侧文 管至(一 图8-5 图 图8-6 灵道 Lingdao(HT4) 【类属】手少阴经“经”穴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3、少海 ShàHǎi(HT3) 【穴名释义】少,指手少阴经;百川之汇曰海。穴为手少阴之合,属水,为 脉气汇聚之处,故名少海。 【类属】手少阴经“合”穴。 【定位】正坐,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图 8-3) 注:一说,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处取之。现行定位由于屈肘角度小于 90 度,肘弯横纹出现较短,故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两者并不 矛盾。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举臂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正中 神经和尺侧返动脉的分支分布。(图 8-5)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肘臂伸屈不利、臂麻酸痛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心痛、手颤、健忘、暴喑、瘰疬、腋胁痛 等。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绞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结炎,胸膜炎,肋间 神经痛,尺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眩晕,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 0.5~1 寸;可灸。 图 8-5 图 8-6 4、灵道 Língdào(HT4) 【类属】手少阴经“经”穴。 9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图8-6) 【取法】正坐,仰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 ->旋前方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 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臂挛急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心悸怔忡,心痛,悲恐善笑,暴喑,手麻 不仁等。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5、通里 Tongli(HT5) 【穴名释义】通,指通路。穴为手少阴之络,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络从本穴 分出,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别而上行,沿本经循环心中入里,故名通里。 【类属】手少阴经络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图8-6) 【取法】正坐,仰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 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图8-7)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下垂、腕关节软组织损伤。(经筋拘急者用泻法,其拮抗经 筋弛缓者用补法)。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 A、心本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风心等。本穴补泻均可 但偏泻,补法常用心经原穴。 如针泻本穴,加中极(配透天凉),类似导赤散的功效,可治尿血。 常配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有报道,2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 50%病人针后自觉良好,心悸减轻,心律规则,且对器质性病变引起者效果最佳 (《湖南医学院学报》) B、神志病(因心主神志)。如癫、狂、痫、失眠、喜笑不休等。 ③特殊作用 络脉病,即舌疾。如舌喑、舌疮、木舌、重舌、癔病性失语等。《灵枢·经 脉》:“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如临床对出现在中风病中的舌强舌謇,常取通里、廉泉,配合金津、玉液点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5 寸。(图 8-6) 【取法】正坐,仰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 -->旋前方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 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臂挛急等。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如心悸怔忡,心痛,悲恐善笑,暴喑,手麻 不仁等。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5、通里 Tōnglǐ(HT5) 【穴名释义】通,指通路。穴为手少阴之络,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络从本穴 分出,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别而上行,沿本经循环心中入里,故名通里。 【类属】手少阴经络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 寸。(图 8-6) 【取法】正坐,仰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 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 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图 8-7)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腕下垂、腕关节软组织损伤。(经筋拘急者用泻法,其拮抗经 筋弛缓者用补法)。 ②远治作用 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疾病。 A、心本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风心等。本穴补泻均可, 但偏泻,补法常用心经原穴。 如针泻本穴,加中极(配透天凉),类似导赤散的功效,可治尿血。 常配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有报道,28 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 50%病人针后自觉良好,心悸减轻,心律规则,且对器质性病变引起者效果最佳。 (《湖南医学院学报》) B、神志病(因心主神志)。如癫、狂、痫、失眠、喜笑不休等。 ③特殊作用 络脉病,即舌疾。如舌喑、舌疮、木舌、重舌、癔病性失语等。《灵枢·经 脉》:“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如临床对出现在中风病中的舌强舌謇,常取通里、廉泉,配合金津、玉液点 1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